大学生法制教育问题研究3篇
时间:2022-04-15 05:21:34
导语:大学生法制教育问题研究3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一篇
在当前高校开展的大学生法制教育中,与就业有关的法律知识很少涉及。虽然号称学习了法律知识,培养了法律意识,提高了法律修养,但大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具有实用性的法律知识和技能。在就业方面,他们至多了解一些与就业有关的法律名词,而对许多重要的内容并不知晓,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有学者通过对一些高校进行调查后指出:“总体看来,虽然所有被访高校都开展了就业法制教育,但过程不连续、内容不合理、形式不丰富等问题较普遍地存在着。”[1]在当前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法制教育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基本上是由法制教育与就业指导相脱离导致的。一方面,法制教育过于简单使得大学生就业法制教育很难占有一席之地。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高校从1986年起开设法律基础课,作为非法学专业学生的公修课。自2006年起,全国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课合并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随后开始推行全国统编教材。合并后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固然有利于实现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有机结合,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冲淡了法制教育的地位和功能,法制教育的内容和授课时数被压缩得所剩无几。“而教材为了达到学术体系的完整,所有的部门法还是面面俱到,内容却是蜻蜓点水,教学课时的减少让原本就是急行军式的普法也变得不可能。因教学过程中缺乏具体、感人的案例分析,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效果也就可想而知”[2]。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仍然是当前各个高校开展法制教育的主阵地,至少在专门性的法制教育中,除了这一课堂外,其他途径所占的分量并不大。于是,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法制教育自然成为被遗忘的对象,具体原因有如下几点:(1)在课程定位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属于对大学生在宏观上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课程,并不涉及具体问题,与就业有关的法制教育属于非常具体的法制教育内容,不可能受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重视,至多是一笔带过。(2)在开课时间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一般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这一时期的学生刚入大学校门,憧憬着美好的大学生活,就业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遥远的事情,没有谁会关注就业方面的法律问题。(3)在教学内容上,与大学生就业有关的各种法律分散在不同的部门法律中,它们在各自的部门法律中的比重也不算高,因而往往被法制教育所忽视。教学内容即使与大学生就业有关,也多是点到为止,大学生仅能知道有某些法律与他们的就业有关,但并不能在课堂上学到这些法律中有价值的东西。(4)在师资力量上,承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往往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研人员或者政治辅导员。他们本身对法律知识并不内行,对与就业有关的法律了解得更少,自然也无力向学生讲授。另一方面,当前就业指导的政策化倾向带来对大学生就业法制教育的漠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高等学校毕业生由传统的分配工作转向自主择业,对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相应地被提到高等教育教学的日程上来。1995年,教育行政部门《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的通知》,建议对高等学校三年级或四年级的学生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系列。从那时起,就业指导作为一门课程正式进入高等学校。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政府又了一系列关于加强大学生就业的政策,要求各级政府和高等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教育行政部门2007年《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提倡从2008年起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于是,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方面的课程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所占的分量不断加重。然而,这种教育的效果不容乐观,因为它更多的是强调把就业指导作为一门课程来建设,而没有充分关注这种课程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实际作用,多少有些“纸上谈兵”的味道。更重要的是,当前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多是向学生讲解关于就业的基本政策,要求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心态,认清国家的就业形势,熟悉政府的就业政策,做好自身的职业规划,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有些高等学校还在这门课程中告知大学生毕业时应当办理的各种手续,帮助大学生顺利离校。显然,当前的就业指导是政策性教育,各级政府和学校的相关政策成为教育的基本内容甚至是全部内容,而与就业有关的法律几乎没有涉及。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大致有两点:(1)政策和法律对就业的影响不同。政策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能够解决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特殊问题,便于应对紧急情况。法律具有抽象性和稳定性,对保障大学生就业具有长期作用,却不能解决燃眉之急。显然,国家政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远远大于法律,而且每年的政策可能有所调整,熟悉最新的就业政策对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因而就业指导对政策的关注远远胜过对法律的关注。(2)功利心理和观念误区的影响。无论是政府部门、高等学校、就业指导教师还是大学生本人,在就业指导中都存在一定的功利心理和观念误区。大学生就业受政策的影响很大,导致各个方面都高度关注就业当年的各级各类政策,期盼有利的政策带来好的就业机遇和工作岗位,没有多少人关注相关的法律规定。同时,不少人认为,与就业有关的法制教育属于法制教育的内容,与政策性很强的就业指导没有多大关系。由此看来,与就业有关的法制教育既很难在大学生法制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又无法融入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中,只能游离于大学生法制教育和就业指导之外,处于“两不管”的境地。大学生在就业中遇到了法律问题需要通过法律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之时,常常会不知所措。
二、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法制教育势在必行
由于法制教育过于简单,无暇顾及就业指导方面的法律,而就业指导过于注重政策方面的内容,对法律知识关注不够,大学生在就业中必然面临一些尴尬:法制教育太“虚”,对解决就业中的问题没有多少实用性,而就业指导太“实”,能加重就业筹码却不能帮助大学生理智地处理就业中的问题和有效维权。在就业难问题非常突出、大学生在就业中遇到的法律问题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当前对大学生开展的法制教育和就业指导越来越值得反思。就法制教育来说,尽管它的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帮助大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但是,如果这些法律素质、法律意识、法治观念对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没有多大帮助,法制教育的功能便会打折扣。毕竟,法律的作用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法制教育应当具有明显的实用性和实践性,而不是单纯为了提高修养或者培养观念。对就业指导来说,它向大学生宣传的所有政策都应当与相关法律协调一致,而不可能与法律相矛盾。政策是解决某些具体或者现实问题的政治策略,灵活性有余而严谨性不足。解决就业问题固然需要政策支持,但就业本身是一项法律活动,是用人单位与求职者之间建立法律关系的活动,大学生在就业中若完全立足于各种政策而对法律的规定一无所知,必然会引发诸多问题。如果把法制教育和就业指导充分结合起来,对大学生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法制教育,使大学生能够熟悉和掌握与就业有关的各种法律规定,增强大学生通过法律解决就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那么当前法制教育“虚”的缺陷将被有效克服。在这种法制教育的基础上再对大学生开展以各种政策为主要内容的就业指导,便可使大学生全面了解与就业有关的法律和政策,既能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就业和创业,又能按照法律要求严谨地、理性地处理就业和创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就业指导的“实”因为有了法律的支持而变成“充实”和“坚实”。当前的大学生法制教育基本被定位为思想品德教育,这一点无论是在教育行政机关的关于开展大学生法制教育的一系列文件中,还是在当前高等学校开展法制教育的实践中,都已经明确。而且在不少从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和研究的人员看来,法制教育的思想品德教育属性是不容置疑的。有些思想政治理论教研人员在坚持法制教育的道德教育属性的同时,还进一步强调法制教育应当承担政治教育的功能,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定的政治立场,这显然夸大了法制教育的功能。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法制教育属于法制教育的重要领域,但它与当前的大学生法制教育有明显的不同。“以就业为导向”的称谓表明,这种法制教育是实用性教育,是解决实践中的法律问题的教育,是对纯粹的空洞说教的摒弃。当然,这并不是说以就业为导向的法制教育不注重传播法治观念和增强法律意识,而是说,它强调思想性与知识性、素质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结合。只有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法制教育才能增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实用性。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引发了人们对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思考。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法制教育没有切实发挥其应有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为主要教学阵地的大学生法制教育中,法制教育被定位为思想品德教育的组成部分并附属于思想品德教育。这种定位或许无可厚非,但却大幅度地削减了法制教育的功能,压缩了法制教育的空间。“长期以来,由于受‘思想化法制教育’这种不合理认识因素的影响,许多高等院校里很难看到独立的法律教研室,取而代之的是清一色的德育教研室,其结果是法制教育工作很难得到切切实实的开展”[3]。在这种法制教育体制下,大学生通过课堂学不到多少法律知识,法律在他们的心目中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远离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因而法制教育很难帮助他们培养法律意识和树立法治观念。就业是每一个大学生都关注的问题,如果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法制教育,向大学生传播关于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法律知识,帮助大学生运用法律解决他们在求职、社会兼职、个人创业等方面的问题,法制教育的实用性将显著增强。大学生将体会到,法律真实地存在于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法制教育不再是简单的理论说教或者教条宣讲,而是对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为规范的讲解,不认真接受这一教育将影响到自己的行为方式和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法制教育中,法制教育的实用性明显增强,大学生将学会如何理性地处理纠纷和安排自己的行为,法制教育的目的自然实现。只有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法制教育才能解决大学生就业中的实际问题。在求职过程中,初出校门的大学生对社会上的诸多现象没有识别力,难免会受到各种各样的欺骗或者伤害。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社会上一些不良分子会采取虚假广告骗取报名费、通过试用期骗取廉价劳动力等方式,侵犯大学生的合法权益。更令人痛心的是,一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因维权不当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因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而遭受人身伤害等实例时见报端。显然,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法律问题,对法律无知和对问题解决不慎可能给他们带来更大的伤害。而当前的大学生对这些情况和问题持什么态度呢?有学者通过对一些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在被调查学生中,95.7%的人不熟知相关就业法规,53.8%的人对法律的公正性表示怀疑,85.2%的人在面对就业中的“诱惑”时可能会有违法行为[1]。如果开展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法制教育,使大学生在学习与就业有关的法律知识时就能了解到就业中的许多法律纠纷,讨论过若遭遇求职陷阱和伤害应当采取什么样的途经依法维权,就将显著提高他们在就业中对各种不法分子的警惕性,尽可能地降低就业中的风险,并增强他们在受到伤害时依法维权的能力,为他们平安、健康、快乐地求职奠定基础。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法制教育内容与课程设计
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法制教育包括哪些内容,应当怎样开展呢?在这些问题上,一些学者的探讨具有借鉴意义。如有人认为,大学生就业法制教育的内容包括如下方面:(1)警惕招聘就业陷阱意识教育,如提醒大学生警惕被非法用工单位雇佣或误入传销,警惕过多泄露个人隐私信息,警惕被扣押证件或索要财物等。(2)反就业歧视意识教育,即鼓励大学生在遭遇性别、民族、宗教信仰或传染病病原携带者歧视时,敢于和用人单位说理维权。(3)契约意识教育,即培养大学生的就业协议意识和劳动合同意识。(4)劳动基准保障意识教育,即让大学生充分认识旨在切实保障自身合法权益的劳动基准制度。(5)依法维权意识教育,即教会大学生选择正当、合法的方式维权[4]。有人提出,应当在三个阶段融入三类教育内容:第一阶段是从大一到大二的就业认知阶段,可以通过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形式集中对大学生进行基本的法律素养和法律知识教育。第二阶段是大三的就业定位阶段,应通过选修课、专题讲座和报告会等形式向大学生介绍与就业有关的政策和法规。第三阶段是从大四到就业试用期间的就业阶段,应重点针对大学生择业、签约、报到及试用期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为他们提供专项法律服务或法律援助[1]。还有人认为,首先应当对大学生进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这是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重要前提;其次要加深大学生对《劳动合同法》内容的了解,唯有如此大学生才能在面对就业中的合同问题时游刃有余,不至于被用人单位抓住软肋;最后要帮助大学生增强法律意识,杜绝违法行为[5]。这些观点分别站在不同的立场构思大学生就业法制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都有其合理之处。为了全面向大学生介绍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并突出法律知识在就业活动中的实际作用,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法制教育在教育内容和课程设计上,应当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教育,这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基础。2011年10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白皮书指出:“到2010年底,一个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意志,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实现有法可依。”大学生接受法制教育首先应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是正确认识和全面看待我国法治建设并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前提。为此,可在大学低年级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课程,或者开设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法律基础课程,作为对大学生开展法制教育的必修课。这一课程在传播法治观念的同时,更应当注重向大学生介绍法律知识,让大学生对我国法律的基本框架和大致内容有较为明确的认识。有人不以为然地认为:“法制教育内容定位只能重法律意识、思维、价值、观念、信仰等思想层面的教育,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授。”[6]这种看法正是导致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走入纯粹理论说教误区的原因之一。如果大学生对基本的法律知识都不了解,他们又怎么可能形成法律意识、思维、价值、观念、信仰等思想呢?只有熟悉了法律的规定,法律才能深入大学生的头脑,引导他们理智地安排自己的行为,进而形成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或者法律基础课程必须突出对法律内容特别是对宪法和各个法律部门所确立的各种法律原则和所构建的各种法律制度的讲授。其次,加强专门的社会法教育,这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点。社会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形成的一个专门调整劳动和社会保障方面的社会关系的法律部门,是与大学生就业关系最近的法律部门。白皮书指出:“社会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特殊群体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法律规范,遵循公平和谐和国家适度干预原则,通过国家和社会积极履行责任,对劳动者、失业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以及其他需要扶助的特殊人群的权益提供必要的保障,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大学生的就业过程正是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过程,其间会涉及诸多劳动法律问题,劳动法显然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中之重。在求职过程中,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相比总是处于弱势地位,很容易在各个方面受制于用人单位,甚至屈从于用人单位的非法要求。如果熟悉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大学生至少就会很容易地识破用人单位的无理要求,依法向用人单位争取自己的合法利益,或者尽早离开以免受到进一步的伤害。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对就业中的大学生来说也非常重要,因为步入就业之途的大学生难免会遭遇各种意想不到的风险,熟悉社会保障法有助于他们在必要时获得物质帮助和生活保障。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点在于,对于中高年级的大学生开设作为必修课的社会法或者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课程,向大学生系统地讲授这方面的法律知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降低大学生的就业风险。再次,注重诉讼与维权方面的法律实践教育,这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延伸。“教育者的理论说教永远不能代替受教育者的亲身体验,受教育者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领悟理论的真实意义。有必要安排若干课时有组织、有选择地带大学生旁听真实的法院审判,在真正的法庭审判中感受法律的震慑力”[1]。在就业中发生纠纷后,或者权益受到侵犯后,大学生应当积极维权,尽可能地减少自己的损失,最大程度地争得自己的合法权益。大学生维权必须通过合法渠道依法进行,否则会导致不利的结果,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开展诉讼与维权方面的法律实践教育,就是要通过一些法律实践提高大学生在诉讼和维权中的能力。这方面可以借鉴法律诊所教育方式,由大学生亲自实践。目前有些法律院校建有大学生法律服务中心,由大学生无偿帮助社会上一些无力聘请律师的人代为进行诉讼和维权,大学生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法律实践能力,他们在就业中如果需要维权便可得心应手地进行。作为法律实践课程的诉讼与维权课,可以作为选修课在高年级大学生中开设。需要强调的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法制教育,虽然与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就业指导关系密切,但它们属于不同性质的课程。由于法律知识的专业性非常突出,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法制教育课程,必须全部由法学专业教师讲授和指导。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和依据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作者:魏胜强工作单位:郑州大学法学院
第二篇
一、我国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地位缺乏独立性
大学生法制教育被作为德育教育的附庸,使其缺乏独立性。教育部在1996年,的《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中提到:“学校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这就使大部分人认为法制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附庸。教育部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课程。而被作为附庸的法制教育只是其中的一个章节内容,没有独立的课程体系、没有独立的学科地位。因此大学生在进行法制教育时,不能全面、系统地学习法律知识,提高其法律素养。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法制素养和道德修养的双头并重,极大地削弱了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二)师资建设缺乏专业性
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师资力量专业性不强。部分高校为了节约教学资源,会将好几个专业的学生或者整个年级的学生集合在一起上课。但是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对法律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都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在授课时“照顾”不了所有专业的学生,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许多非政法类的高校在配备法制教育教师时,通常是由德育教师授课或者直接由政工干部兼任。这样配备的授课教师通常没有受过专业的法律教育,没有系统、全面的法律知识,严重影响了教学效率,并制约了师资建设的法制专业性。
(三)教材设置缺乏针对性
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教材内容设置缺乏针对性。非政法类专业的大学生,他们对于法律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要低于政法类专业的大学生。所以教材内容设置上要符合实际情况,保证普及法律知识的同时,还要考虑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需要,使法制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使用的教材种类繁多,但是内容千篇一律,没有特色。并且全书基本都是一些条条框框的概念和原理,内容枯燥又乏味。其中主要概述了社会主义法律精神、大学生应当树立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增强国家安全意识以及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涉及法律知识的有我国宪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刑法以及程序法。这种教材的编排非常不合理,内容繁杂且庞大,覆盖广而深度有限,缺乏针对性。法制教材是法制教育的基础。法制教材缺乏针对性,会直接制约了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发展。为了推进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发展,必须强化法制教材的内容,提高其对非政法类专业的大学生的针对性。
(四)教学形式缺乏多元化
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法制教育本身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大多数高校法制教育的形式是基于法律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就是“灌输式”的教育,重点放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能有效地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望,反而会使其厌烦这门课程。并且由于授课教师教学水平有限,不能通过案例结合实际,不能使用多功能媒体教学。致使课堂氛围变得枯燥、沉闷。导致大多数学生对法制教育课程产生了抵触的心理,严重制约了法制教育的成效性。教学形式太过单一,会影响大学生学习法律的主观能动性,会削弱法制教育的实效性,与法制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
二、我国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改革方法
(一)确立学科的独立性
赋予高校法制教育的独立学科地位,有利于推进高校法制教育的前进步伐。教育部在制定高校课程体系改革方针的时候,必须把法制教育从德育教育中分离出来,确定其独立的学科地位。法制教育和德育教育都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们虽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本质上是有区别的。德育教育是从人的内心出发规范其行为,而法制教育是外在的规范人的行为。如果还是以法制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来看待的话,会很容易混淆他们的区别。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应该从德育教育中分离出来,成立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且拥有完整独立的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学模式和教材编排。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应该同德育教育一样,拥有同等地位存在于高校课程体系当中,开展更有实效性和普及性的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这样能够更快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育人的目标,能够更快地推进高校法制教育的前进步伐。
(二)加强师资建设的专业性
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课程体系和师资力量的专业性,有助于大学生更全面地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养。因为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他们对于法律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也会不同,因此采取“因教施材”的方针,安排同一专业的大学生一起进行法制教育课程,严禁将好几个专业的学生或者整个年级的学生集合在一起上课。并在教师的授课内容中,加入符合此专业所需的法律知识,这样有利于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法律知识和提高法律素养。再先进的教学设施,再全面的教学材料也比不上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针对非政法类高校在配备法制教育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采取以下几点措施。第一,重新优化法制教育师资队伍。改变由德育教师授课或者直接由政工干部兼任法制教育教师的任用模式,重新建立一支专职的师资队伍。第二,提高法制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性。向社会公开招聘法律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水平高的教师担任法制教育授课教师;向司法部门聘请长期从事司法事务的工作者和从事法制研究的学者兼职授课教师;开设教师法制培训班,给法制教师提供一个学习最新法制科研成果的平台,提升教师自身的法制素养。第三,制定教师考核制度,定期考核教师的教学质量,对考核中成绩没有达标的教师采取解除聘用的方式。这样更好地提高和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养,达到大学生人人知法、懂法、守法和护法的目标,为依法治国方略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
(三)提高教材的针对性
提高法制教育教材的针对性,有利于大学生更快、更方便地学习和巩固法律知识。在设置和编排大学生法制教育教材内容时要有针对性。第一,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教材的编写,应该集合全国各大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精英教师和专家来进行编写,实现教材的统一性。第二,教材内容应该吸收大量典型案例,以案例为主导,概念和理论为辅助,更能调动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第三,高校大学生法制教材要有针对性。针对不同大学、不同专业的学生,要依据其特点来选用法制教材。比如非政法类专业的大学生,他们对于法律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要低于政法类专业的大学生。针对这一特点,高校在选用法制教材上要符合实际情况,保证普及法律知识的同时,还要考虑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需要,使法制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是大学生就业的潜在要求。第四,制作多媒体教材,比如教学光盘、视频、音频等,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具有针对性的教材,能够让大学生迅速地学习和巩固法律知识,提高其法律素养,增强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四)提升教学的多元化
丰富法制教育教学方法及内容,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更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其法律素养。针对大多数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形式是“填鸭式”的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枯燥、乏味的问题。首先,教师通过结合实际案例来授课,尤其是针对当下新闻媒体持续报道的案件。运用影音资料、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进行讲解法律原理和概念,更直观地让大学生接受法律知识,提高法制教育的教学效率。其次,邀请长期从事司法事务的警官、法官和律师来高校开展法制教育主题讲座,以叙述故事的形式,向大学生传授法律知识,更生动的让大学生接受法制教育。再次,高校还应以开辟“第二课堂”的方式,积极地与当地司法部门联系,组织同学参与到司法实践活动中。比如参观监狱、旁听法庭审判等。能够使大学生亲身体验到法律在实际生活的作用。并且在学校开展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等方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法律的活动中。最后,通过多渠道来宣传法律知识。比如开设法制宣传园地、校法制广播节目、在校刊上刊登法制文章等多渠道普及法律知识。最终达到制度育人,使大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和护法。
作者:郑天炜刘宁工作单位:陕西长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第三篇
一、强化当代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强化当代大学生法制教育是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维护校园和谐稳定的需要。当代大学生受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普遍存在依赖性较强、自我自大、漠视他人的问题,在校园内面对各种纠纷矛盾,容易产生过激行为,给他人和自己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严重影响到校园的安全稳定。强化法制教育,就是明确为与不为的界限,法与非法的界限,通过法律的威慑惩戒功能,预防青年犯罪,维护校园秩序。强化当代大学生法制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青年成才的重要内容。法律素养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法制教育是培育大学生良好的法律品质、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的有效途径。通过强化法制教育,一方面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理念和法律知识,知法懂法守法,提高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他们健康理性的思维方式,克服青春期易冲动易暴躁的性格弱点,克制种种不计后果的违法行为,在遇事处事时能经常从法律的角度考虑问题,逐步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强化当代大学生法制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随着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法制手段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社会现实生活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资格的确认、市场主体权利的保护、市场经济活动的运行、市场秩序的维系、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和管理等各个方面,都需要法律的引导和规范。因此,培养市场经济主体的法律意识是发展市场经济的首要任务,懂规则懂法律是未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者的必然要求。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增强大学生法制观念,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强化当代大学生法制教育是依法治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总书记在2013年2月23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讲话强调实施依法治国战略,“要坚持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依法治理活动,提高社会管理法治化水平。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他律和自律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1]依法治国是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根基,大学生作为中国梦的践行者,强化法制教育,培养他们的依法治国理念,是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要条件。
二、当代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现状
在我国,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主要是通过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来进行的。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今天的三十多年的实践证明,它在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逐渐成为各种矛盾、各种热点问题的集散地,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新形势新问题,而我国当前高校的法制教育仍然遵循着过去的旧方法、旧思路,与社会现实的发展出现了脱节。具体来讲,当代大学生法制教育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法制教育缺乏明确独立的定位
根据国家教育部规定,普通高校所有非法律专业都必须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学校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1]。由此可见,在我国高校,法制教育是从属于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没有一个独立的角色定位。这使得我国高校至今没有构建一个属于法制教育本身而且体系完整、地位独立的法制教育安排。特别是过去的“重德育轻法制”传统思想,部分高校甚至干脆以德育教育代替法制教育,讲到法律基础部分,泛泛而谈,几句带过,真正的法制教育开展明显不到位。
(二)法制教育课程内容陈旧,形式单一
目前高校的法制教育主要是通过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来进行。这门课程一部分是关于思想道德内容,一部分是关于法律基础内容,因篇幅有限,所以法律基础部分体系单薄、内容陈旧,有的内容甚至是延用的数年前的旧概念旧观点,没有及时地进行更新。同时受课时有限的影响,授课老师往往无法逐一解析,只能是一大堆知识的罗列与堆积,课程教学缺乏实践环节,使得课程学习枯燥乏味,学生对法制教育的理解停留在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阶段,根本谈不上法律理念的培养。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了法律知识之后,仍然习惯用道德、纪律来衡量问题,而难以从法律角度去进行评价和思考。这也是当代大学生知法犯法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重法律知识的灌输,轻法律素质的培养
当前大部分高校的法制教育都重在强调考察学生对法律知识量的积累,在学生成绩评定上以理论成绩占主导地位,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材越编越厚,其中的法律基础部分俨然成为了各部门法的大杂烩,体系庞杂,内容繁多。但学校教学手段单一,课堂上除了教师单纯地理论授课之外,缺乏课堂讨论、经典案例等师生互动环节,校园又甚少开展法制教育讲座、旁听法庭庭审等社会实践活动。这使得学生头脑中掌握的法律知识本身并不少,但是却缺乏与之相对应的法律素养,守法、用法意识差。
(四)法制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目前高校从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育主体,主要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的非法律专业教师。他们在教育的过程中因教育背景限制而普遍存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忽略法律知识学习的现象,把这门课程当做一门考试科目给予了相应的重视,但是在教学手段和教学实践方面,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法制教育更多地流于了形式。此外,在高校,“两课”老师、政工干部和辅导员也是法制教育的有力宣传者,他们的法律专业素养也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强化当代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内容
“高等学校法制教育要以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为核心。”[2]所谓法律意识,它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以及法制观念等。”[3]49强化当代大学生法制教育,必须紧紧围绕着以强化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为中心内容而展开。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强化当代大学生法制教育主要应当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强化法制教育地位。法制教育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位置,直接关系到法制教育的受众面和影响力。强化大学生法制教育,首先必须强化法制教育的地位,形成重视法制教育的良好环境氛围。第二,强化法制教育教学内容。法制教育教学内容是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载体,强化大学生法制教育,需要进一步强化法制教育的教学内容,梳理现有的法律知识体系,提高法律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化,确保学生拥有法治社会所必备的基本法律素养。第三,强化法制教育教学手段。转变传统的单纯的知识传授的教育观念,寓法制教育于实践之中,丰富教学手段,通过各种社会实践锻炼、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法制观念。第四,强化法制教育师资队伍素质。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法制教育切实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强化大学生法制教育,必须强化师资队伍素质,确保法制教育的教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四、强化当代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途径
我国当代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现状决定了我们必须从以下几方面来强化当代大学生法制教育:
(一)明确法制教育的独立地位
美国法学家伯尔曼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4]12。要确立当代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就要从法制教育入手。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都是属于社会价值的教育范畴,两者尽管有密切的联系,但是本质上有着明显的区别。道德教育以道德为核心,侧重于从人的内心世界进行净化,而法制教育以法律为精髓,侧重于从外在行为对人进行规范。要提升人的品质,应当从思想和行为两个方面进行塑造,采用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所以,法制教育不能简单地划归于从属思想政治教育,构建一个属于法制教育本身的独立体系,明确法制教育的独立地位,有助于防止法制教育被德育教育淡化、边缘化的趋势,从而完整且独立地发挥法制教育应有的作用。
(二)充分发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法制教育基础作用,丰富法制教育课程的内容与形式
我们利用现有的条件必须充分发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在法制教育中的基础作用。法制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着重在教育学生要“认同”规范、“接受”规范和“消化”规范。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必须遵循法制教育特有的规律。首先法律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法律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相应地,法律知识也是处于一个不断发展完善更新的过程,因此法制教育必须及时跟进新的法律理念知识,防止课程内容僵化。其次,法律法规内容庞杂,即使是法律科班出身的学生也不可能掌握所有的法律知识。因此在法制教育的内容构架上应当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同时可以针对学生专业特点对与其密切相关的部门法进行重点介绍。最后,法律知识本身又是枯燥的。特别是法条内容,涉及的法律术语晦涩难懂,仅仅依靠课堂说教难以让学生接受。比较适宜的教学方法是实践性教育模式,比如运用启发式教学、有条件的带领学生亲临审判法庭等实践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实践活动中自觉形成法律意识,主动掌握法律技能。
(三)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辟法制教育的实践渠道
法律科学的实践性特征,决定了大学生法制教育必须重视实践。法律意识的培养绝不是法律知识的简单累积,它在于通过法律知识将其转化为内在的行为要求,从思想的深处将法律转化为一种信仰。因此简单的说教并不能达到培养一个人具备法律素养的目标。我们除了开展课堂教学之外,必须有与之相配备的实践活动。如在校内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主题班会、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校外旁听庭审、参观监狱劳教所、进行街头法律咨询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堂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这些具体直观的社会实践,使学生将课堂上那些看似枯燥无味的法律知识与丰富多变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深刻体会到法律的作用,增强法制观念,培养法律素养。
(四)加强法制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
作为法律知识的高校宣传者,要将法律信仰深植于祖国未来建设者的头脑中,实现依法治国战略目标,高校的法制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深谙高校教育规律和青年学生的成长规律,而且要具备比较系统的法律学科知识和较高的法律素质。建设一支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师、其他“两课”教师、政工干部、辅导员组成的法制教育队伍,不仅要广泛地吸纳具有较强法律素养的法律专业教师到队伍中来,同时要通过开展法制教育研讨座谈会、培训学习等方式,多渠道、多形式地提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只要我们正视当代大学生法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注重大学生法制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法制教育途径,就一定能增强大学生法制观念,提高大学生法制意识,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迸发大学生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正能量。
作者:吴涛邹洪伟工作单位:绵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
- 上一篇:中小学生网络犯罪预防策略
- 下一篇:小学生课堂法制教育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