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教育误区与理念现代化思考
时间:2022-04-03 02:41:00
导语:中国法制教育误区与理念现代化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教育原本是生活的,法制教育也原本是人的一种生活学习方式。我国法制教育理应是朝着民众当下生活状态,为了未来生活意义而进行的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人文性。然而,现实中法制教育知识化的倾向及其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条性与普遍性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仅扼制了法制教育本身的理论性,也滤去了法制教育所应有的个体性与丰富性。在法制教育的宣传、实践中,法制教育知识化表现为教育内容上的单一性,教育方式上的教条性,制度上的权威性,学习对象的被动性。由此反思法制教育知识化的危机,成为当下教育实践的逻辑必然。
一、法制教育的现实反思:法制教育知识化的倾向及危机
从法制教育发展的演变来看,新中国成立后,法制教育曾一度进入了其发展的新时期,高校法律系的创立,法学专业的开设,无不表征着法制在高校及社会发展中的地位。然而,残酷的现实掩盖不了现实的残酷,法制教育很快为“左倾”的阶级斗争所掩盖。单一与纯粹的工具性成为这一时期法制教育的典型特征,而全然不顾其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及其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思想政治工作应该是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组织部分,作为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的法制教育,在当时全社会普遍的“疯狂”中,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可有可无的鸡肋,成为面对异己者的争斗手段,大学的法制教育迷失在了阶级斗争的迷雾中。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经济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对民众进行法制教育重又摆在了现实面前,尤其是高校作为引领社会前进的主阵地,学生的法制观念、法制意识重又摆在了全社会的面前。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把大学公共课的法制教育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把法制基础同思想道德修养合并为一门课,课程名称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明确规定该门课程是大学本科、专科的必修课程,2学分。这种将法制教育理论纳入课程体系的做法,在理论的层面,便是学生学习的系统化,教师教学的系统化。系统化的教与学,在实际效果中的体现不是全社会的赞誉与认同,反而是一片质疑与反思。在科技知识、金钱万能成为知识发展的惟一价值取向的驱使下,这种系统化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越来越知识化。知识化(knowledge-oriented)以纯粹性和目的性为最高准则。这种知识化“产生了生产者与应用者的分离,以教育知识的技术化、效率化、工具化为最高目标”。[1]7
学生则成为这种法制教育知识所奴役的对象,而明确规定必修课程为2学分,使得这类课程知识成为了完全的纯粹的工具理性的化身,这种工具理性的直接表现便是学生能够从速从善地从学校毕业。法制教育知识的所本有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完全脱离了学生个体的心灵、意识及其品德。传统知识论认为,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是真的,或是与客观世界是同型的,即科学知识是通过前提的准确无误的推理而得出的,不带有主观性和感情成份。这种以普遍主义、公有主义为表征的科学知识完全将“自然之境”排除在外,将科学家的个人情趣及其主观偏好排除在外。“教育知识普适化遵循由来已久的知识分界与认知路线”,[1]7科学成为真理的化身,科学知识的教育对科学知识的选择,完全是按照以逻辑为纽带联结组合起来的学科体系。以至于库恩等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将相对主义引入哲学,公开宣称科学并不能提供真理。这种法制教育知识化的表现形态与教育生活中表现的学生的多样化是分离的,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知识性、学科性教育与学生的人生意义、生活价值的分隔。
法制教育知识化的倾向在导致知识与生活相脱离的同时,也使得民众的学习变为了一种无聊的煎熬。民众个体学习的动机与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放逐了对现实生活意义的追寻,更没有发展成为个体现实的精神存在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追求。因此,在法制教育知识化将知识与生活相分隔的同时,也导致了其个体心理对所谓的科学知识体系的排斥,个体的学习生活中,只能是越来越多的反感与抵触,呻吟与无奈。在此情境中,学校教育中的人文性、伦理性、生命性便予以凸现。学术界一直所呼吁的人文关怀,在全社会开展的人文精神的培育,全在于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就是对人的培养,而人(特指学生)的复杂性、多样性、丰富性决定了法制教育知识的丰富性。对人的教育关键是人的精神的培育,而不是简单的知识的堆积、逻辑的演绎及其抽象的说教。法制教育不是一般的科学知识,它既关涉个人的现实生活,又关涉社会的健康发展。在此意义上,法制教育迫切需要一种新的人文关怀,需要一种生命性与道德性的回归,需要其在理念上的革命与重塑,需要高校法制教育理念实现现代化的转向。
二、法制教育的应然选择:理念的现代化
理念是行动的导向。我国法制教育的现状在回应现实社会发展与高校健康发展中,所表现的滞后性与单一性,要求法制教育必须做出自己的选择。
(一)突出民众的主体性
反观近年来法制教育教学的发展历程,“加强”成为了全社会法制教育的一道风景,诸种“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口号充斥着报刊杂志。但“加强”却导致了法制教育课堂的严肃性,考试的简单性,学习内容的死板性。不少法制工作者在此情此景下,不得不面对“加强”的形势下仍有教育效果不尽人如意的尴尬。教育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人生存的样式之一,作为教育的其中内容之一的法制教育,自然不能脱离学习者生活、生存场景而孤立存在。法制教育的任务化、口号化使得学习变成了宣传者与学习者的单向关系。这种单向关系,扼杀了法制教育内容的多彩性,也滤去了教育所应有的艺术性,所应具备的主体性、多元性。在未来的法制教育中,法制讲座及其宣传作为民众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应该实现生活与生存的回归。生活、生存性的课堂是关涉学习者个体的生存状态,而不是知识与生活的分界,也不是理性与价值的中立。个体的主体性,侧重的是主动性、参与性,是对法制教育内容的深刻理解与参与。而我们常见的法制教育教学却是滤去了个人化、具体化了的冰冷场景。人本主义课程观强调教材向学生的转变,突出的是学生的主动性。罗杰斯更注重的是“有意义的学习”,“由学生去认知时,才能产生”,“只有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学生才有可能对教材作出‘意义的发现’(discoveryofmeaning)”[2]160。人之所以是人,是因为有着对自身存在意义追问的倾向,学生之所以是学生,是因为有着对未来对现存状态未知领域探求的角色诉求。即使当下中国教育正在进行一系列的课改,而曾经一度的“一刀切”的教育方法、考试方式显然与个体的主体性相违,与时代的丰富性相悖。但强调课程中心的古典主义课程观在中小学校也只是形式的变化,个体学习过程中的抽象演绎始终是法制教育领域的主角。
(二)体现社会发展的时代性
教育,什么样的教育是好的教育,什么样的法制教育才是成功的法制教育?教育一直承担着“照料人心魄”的崇高使命,法制教育也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修内容,也同样承担着和谐社会下普通民众“灵魂洗礼”的使命。但纵观法制教育的历程,不难发现,法制教育一直就是在尴尬与迷茫中徘徊,在尴尬中寻求自身的地位,在迷茫中艰难地寻求自身的发展航向。传统教育也好,现代教育也罢,关于法制教育的批评之声不断,要求法制教育进行革命的呼声日高。法制教育一直在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中寻求平衡。在这一意义上来讲,法制教育一直是处于无序的、无奈的生存状态,由此而导致的,对法制教育的责难、否定与日俱增。法制教育在这样的态势下,不得不开始追问自身的应然使命,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的应然角色。法制教育不仅仅是人文的,不仅仅是主体的,也是时代的。法制教育应“感应时代脉搏,捕捉时代之精神”[3]45,在“与时俱进”成为现时代社会发展的根本法则下,“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成为当代高校的生存与发展的时代选择。“能否抓住和满足社会需求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标准”。[4]47法制教育理论及实践的创新要求法制教育充满时代的活力,体现时代的风貌。唯其如此,才能不断引领高等教育超越过去,超越自身,以现时代的精神面貌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法制教育需要把握时展航向,放眼世界,了解世界各国法制教育发展走向,关注不同国家法制教育的教学模式,掌握各国法制教育的实践模式与路径。法制教育的时代性,还隐含着对传统法制教育的继承与创新,勇于面对传统的羁绊,敢于剔除传统中的糟粕;同时还要在新时代新形势下,迎接日新月异的世界格局变化带来的挑战。在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中进行反思,在对世界变化的挑战中力求升华与超越。
(三)增强责任性
法制教育不仅应突出主体性,体现时代性,更应有自身的发展内涵。从哲学的视角关照之,应然与实然的矛盾始终充斥着法制教育的时空。复杂的现实性与现实的复杂性使法制教育的应然性走向缺失,实然性走向迷茫。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中国社会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这种显著发展的背后,是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法律法规建设的不断完善。但仔细审思近年来的教育成果或教育现象,一方面是法制教育宣传力度的加强,一方面是民众对经济利益的向往。现实中一个无法回避的也难以回避的事实是,在有限的宣传讲授中,完成民众思想道德的提升,显然是难以置信的事实。然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道德培养目标,规定了包括学校教育在内的全社会育人的主旋律。在这种多元性与规定性的冲突下,法制教育所承载的不仅仅是法律观念、法律知识的单一涵义,民众的自主意识、创业意识、权利意识等等都应是法制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现代德育论一改古代德育论的专制性和封闭性,而认为,道德教育是一种民主化、社会化的德育,是一种旨在培养人(特指学生)的创造和革新精神的变革性德育。民主化体现的是现代社会对人及人与自然关系的人文关怀的要求,社会化体现的是人在现代社会承担多种角色的、更多社会责任的要求。在此意义上,建构一种突出主体性,能够养成主人翁精神、敢于担当社会责任的新型的法制教育模式是高校法制教育理念的应有之义。
三、培育法制教育理念现代化的思考
(一)进一步明确政府行政理念,为法制教育理念
现代化提供理论保障理性认识政府行政理念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及意义,才能改变办学过程中的功利化、盲目化倾向。法制教育的不可言说及其故作姿态的忸怩,其主要遵循的不是民众全面发展的逻辑,不是学生未来生活能力养成的逻辑,不是社会合格公民培养的逻辑。法制教育所给民众提供的应该是思想的升化,是社会合格公民培养的信心。在此意义上,政府法制教育理念应该是具体的,而不是模糊的;是有效的,而不是空泛的;是实践的,而不是纯粹理论的。“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我国社会德育工作的总体目标,已经将责任与义务的培养注入了的法制教育的理论设定中。就此实际操作而言,其一,政府应进一步明确法制教育目标,细化法制教育责任,避免外在功利化的影响与干扰;其二,在法制教育内容的取舍上,紧跟时代步伐,把握社会发展航向,为民众的未来生活做准备;其三,在教育实践上,勇于创新,敢于直面现实问题,创造情景,提供素材,着力让法制走进头脑,走进日常生活;其四,在评价标准上,法制教育的有效与否,不是纸上谈兵的理论重复,而更应避免理论的分数代替实践的成绩。
(二)优化法制工作者的知识结构,为法制教育理念现代化提供知识支撑
在民众生活的道路上,法制教育工作者无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不容辞的使命。我国社会法制教育的业余化与形式化现实,成为现时念现代化转向的一大障碍。就高校而言,据调查显示,“新时期大学生对‘两课’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要求立场坚定,知识渊博,社会经验丰富,方法灵活,语言幽默,课堂气氛活跃,能与学生沟通,既是良师又是益友”。[5]51然而,现实的问题不容回避,部分法制教育工作者的知识匮乏,理论肤浅,其业余性与教条性充斥着的法制教育讲堂。在新的形势与背景下,法制教育教师理应不断反思,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知识化与专业化水平。就其理论而言,不断充实自己头脑,不断更新思想观念,不断思考分析现实素材;就其教学方法而言,不断反思教学得失,不断学习现代教学技术,不断增强与学生交流沟通能力;就其知识而言,不断完善自身知识体系,不断调整自身知识结构,不断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就其实践而言,不断关注学生生活,不断参与社会事务,不断关注周围世界。唯其如此,法制教育理念现代化的转向才有知识的支撑。
(三)营造法制教育氛围,为法制教育理念现代化
提供人文环境教育是人文的,法制教育也应该是人文的。人文在现实中的表征就是:关注人的生命,关注人的未来,关注人的价值。法制教育的人文性就其实质而论,乃是:法制教育应处处体现人的价值,教育过程处处充满关怀的情调,处处充满爱的情意。在充满关怀与爱的氛围中彰显人的内涵,体现人的价值。良好的人文环境“具有鲜明的教育作用,尤其它对学生个体和品德的陶冶和导向功能,是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6]88在此语境下,关心个体、尊重个体成为法制教育的当然之则,不仅如此,民众的人格、民众的权益也是法制教育的必修内容。在社会发展相关的制度建设上,制定和完善现有的规章制度,充分考量民众利益,充分尊重其独立人格,消除反人性反教育的不和谐条框,还民众以平等、正义、自由的权利于广阔的教育时空,让民众在和谐的制度文化下,尽情享受学习的乐趣。在社会环境建设上,培育课堂讲座之外的第二课堂教学,开发显性课程之外的隐性课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投入巨大,收效甚微的高校法制教育,是否能从更为广阔的视野,将社会、学校师生因素纳入了自己的视域,是否能从众多的善意建议、提议与意见中另辟蹊径,是值得思考的课题。
- 上一篇:深化社会保险的功能
- 下一篇:加强护理临床实习教学质量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