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教育对培养高校生公民意识的作用
时间:2022-04-01 04:32:00
导语:法制教育对培养高校生公民意识的作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公民意识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应具有的社会意识,是公民对自身权利、义务的自觉认识,主要包括法律意识、道德意识、民主意识、政治意识等方面内容,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其核心是权利和义务意识。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其公民意识的强弱会直接影响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影响其对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和树立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归属感和权利义务观,已是当今社会、学校、家庭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分析及成因
国外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便逐步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许多国家已经把公民意识教育正式列入国家课程计划之中。公民课作为一门特定的课程在各国学校中实施,如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在这些国家中美国是“最先产生了伟大的民主共和国思想”并“宣布了第一个人权宣言”的国家,其公民有着较强的公民意识,更是其宪法精神的体现[1]。我国对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起步较晚,整体公民意识教育薄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首先,官本位思想仍存在。在中国历史上,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造就了中国民众浓厚的臣民意识。其次,法律意识薄弱。在现实生活中,受大众文化这把“双刃剑”的影响一些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强,缺乏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观念,虽然国家已开设了法律基础课程,但他们对法律知识学习的热情并不高,没有意识到法律知识对其自身乃至学习、工作、生活的重要性,认为这些只是无关紧要的非专业课,学习它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拿学分。所以说有些大学生不学法、不懂法,不守法,法律意识尤其是宪法意识非常薄弱,考试作弊、迟到、偷窃等现象时有发生,可见法律知识的缺乏会直接导致公民意识的严重缺失,更有甚者则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一个人要真正成为合格的公民,就必须自觉地意识到公民这个角色所蕴涵的权利和责任,而这种由无意识到有意识、从自在到自觉的转变就是公民意识的形成过程,而公民意识的形成不是自然而然的,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有意识的教育和培养。”[2]其关键就是法制教育,要先学会辨别什么是合法与非法、善与恶、美与丑,并运用法律武器保护其合法权益,进而增强大学生的道德和法律意识。
二、法制教育对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有效途径
(一)把社会公德教育融入到法制教育之中
法律意识与道德意识是公民意识的两翼,缺一不可。“两翼”成长的关键就是要加强对其的社会公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两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大学生法制教育是以培养其法制观念、法律意识、民主意识、法律信仰为目的的,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在需要,是公民意识教育的保障和核心内容,是减少大学生违法违纪现象的强有力保障。那么社会公德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最基本、最简单、最广泛的道德准则,它对维系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具有重要作用。社会公德教育主要是对人们行为规范的培养,知道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作为当代大学生首先就要学会做一名遵守社会公德的人,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础。众所周知,人的行为势必要受到法律法规的制约,但更多的还是需要道德规范的正确引导和调整。在剖析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案例中,我们先不讨论他是否知法懂法,但做出这种行为的,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肯定是模糊和扭曲的,“当私欲膨胀到冲毁道德堤坝时,在严厉的刑法也难以阻止其犯罪行为的发生。所以说法制教育要以公德教育为基础,两者紧密结合,把法制的强制性与道德的自觉性相融合,”[3]以道德教育为基础,以法制教育为保障,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的优秀人才。
(二)创造适宜大学生法律意识、法律观念形成和发展的内外部环境
所谓内部环境是指我国法律体系构建的自身状态,良好的内部环境需要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与完善,让人们相信法律,提高对法律的认同感和对法律的信仰。就像一位学者所说,法律同时还是一种意义体系,表达着人们对于公平、正义、平等人权的追求[4]。外部环境是指社会大环境和学校教育环境。一是社会大环境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介进行法制宣传,加大法制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具有时效性及敏感性的媒介向人们传递法律文化和法律思想,进而在社会上形成知法、懂法、守法的氛围。二是学校教育环境方面,首先要充分发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方面的桥梁作用,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的涉及与其所学专业相关的法律知识,进而培养大学生对法律的学习兴趣。其次要加强校园法制文化建设,通过专题讲座、橱窗展示、网站咨询等方式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法制观念。
(三)在探寻宪法价值的基础上培养合格的公民
大学生作为未来的希望势必要在社会中承担各种不同的角色,但事实证明,受我国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大多数青少年只意识到在学校自己是一名学生,色,并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
(四)知悉的方式及语言
知悉方式均采用口头和书面两种,口头知悉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米兰达警告”,书面方式体现突出的是大陆法系国家。大陆法系国家立法中明文规定,在不同的诉讼程序当中,必须通过提供相对应的诉讼文书或记载权利内容的书面资料来实现知悉权,并履行签收、提交副本等要式行为。知悉权的实现过程还涉及到语言的适用问题,诉讼中必须使用能让被追诉人听懂并熟练运用的语言,保证知悉能够达到清晰完整、明确无误的境界,即“恰当”的效果。
(五)知悉权的程序性保障措施
两大法系国家都设置了程序性保障措施对侵犯被追诉人知悉权而进行的诉讼行为予以惩戒,要求司法当局承担不利后果,包括诉讼行为无效、证据使用禁止等。但由于诉讼理念上的不同,大陆法系比英美法系更强调对实体真实的发现,所以大陆法系国家权利告知程序的保障方面更加到位和完善,不仅在保护内容上更为全面合理,而且法德等主要代表国在对违反义务的制裁方面,态度鲜明坚决,对违反权利告知行为的惩处力度也更强烈些,如《德国刑事诉讼法》第136条、第243条规定的警察或者预审法官要告知的条款内容比“米兰达警告”更丰富些,如上文所列证据使用禁止或已经经过的诉讼程序无效。
《法国刑事诉讼法》第171条的规定“:违背本法典的任何规定或有任何其他有关刑事诉讼程序规定的实质性诉讼行为,如果侵害了有利害关系一方当事人的利益,均使其行为无效。”在美国,如果治安警察不告知逮捕就破门而入,就构成不合法的逮捕,从而伴随逮捕而进行的搜查所得到的证据都成为非法证据,不得在审判时使用。这些规定对于被追诉人权利知悉的实现,起到了很好的保障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