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背景下新疆法制教育探索
时间:2022-04-01 11:15:00
导语:和谐社会背景下新疆法制教育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培养主要通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三种途径实现。最主要的是学校教育。高校法制教育的主旨是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即知法、守法、用法、护法的素养和能力。法律知识、法律意识、用法能力是法律素质的三项基本要素。同时,新疆高校法制教育也具有不同于内地高校的特殊之处。
(一)法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区,高校也都是各民族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生活的民汉合校的模式。而且学校中少数民族学生占有相当比例。一般有50%左右,部分南疆高校多达70%~90%。新疆高校法制教育对象的多民族性必然带来文化背景的多样性。不同文化类型的学生无论在语言、风俗习惯,还是思维方式、思想观念、行为模式、心理状态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性明显区别于内地高校法制教育对象的相对单一性。同时,文化背景差异性也使得各民族学生间在遇到这样或那样矛盾时会特别敏感。如果处理不及时、不得当,就会引发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冲突,从而影响学校的稳定,甚至可能被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利用。法制教育对象的多民族性,还表现在教育过程中适用语言的多样性。新疆高校目前大力推行汉语教学,课程学习以汉语为主,但在日常生活中,各少数民族学生主要使用本民族语言。由于在校学生语言交流的多样化,在法制的宣传教育中对教育内容往往还需要使用本民族语言加以阐释,以使其内化和加深理解。
(二)法制教育目标及任务的特定性
国家对高校法制教育性质和目标历来有政策倾向:法制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五五”普法规划指出:“法制教育是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然而,在新疆高校,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一并承载着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培植尚法理念、普及法律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塑造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合格接班人的重任。如此以来,就赋予了新疆高校法制教育特定目标与任务。通过法制教育要使大学生懂得在新疆搞“”、民族分裂是危害国家利益的违法犯罪行为,是宪法和法律明文禁止的,要使大学生明确反对民族分裂势力,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公民应尽的法定义务,更是大学生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三)法制教育内容的本土化
2006年开始,高校法制教育主要依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开展。该课程以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为主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法制观。新疆高校法制教育除了涵盖上述内容外,还需紧密结合新疆特殊区情,有针对性地解决新疆的实际问题。在基本法的宣传教育中,更要重点突出与民族自治、宗教信仰、民族团结、社会和谐有关的法律。国家民委的统计显示:我国除了有关民族的专门法律以外,其他法律中直接涉及民族问题并有相应规范条款的也占到1/5左右。这必然要求在新疆高校法制教育中必须做到法制教育工作的一致性与民族性、统一性与区域性、一般性与重点性、普遍性与针对性相结合。一方面,高校法制教育工作应遵循党中央的指示,在指导思想、方针政策、原则、教育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与全国高校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校法制教育不走样;另一方面,必须充分考虑新疆高校法制教育的民族性、地域性、特殊性,在教育的某些内容、教学用语、教育形式、教育重点等方面贴近新疆大学生思想实际,贴近新疆社会的实际。
(四)法制教育地位的独特性
在新疆,高校法制教育除实现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的目标外,还由于复杂的现实环境和斗争需要,承载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这决定了法制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语境下,法制教育在高校处理民族问题、和谐民族关系、维护校园稳定中的作用尤为重要。同时,大学生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他们的法律素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点。这就要求必须彻底转变高校中普遍存在的“法制教育”没有自身独立地位,次第于“德育教育”的定位认识。克服在课时比例减少后出现的“道德优位,法律削弱”的认识误区。在新疆高校,法制教育应与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并列为三大教育主题,具有独立的教育地位①。
二、新疆高校法制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一)法制教育载体及课程教学
1•各高校的法制教育内容庞杂,系统性、连贯性不强,重点不突出。法制教育中存在替代现象。目前各高校法制教育对部门法的学习主要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载体,此外就是校纪校规的教育。笔者选取了在新疆比较有代表性的6所高校:新疆大学、新疆财经大学、昌吉学院,喀什师范学院、和田维吾尔医学专科学校、和田师范专科学校为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中少数民族学生145人(占43•03%),汉族学生192人(占56•97%);文科生132人(占39•2%),理科生205人(占60•83%);本科生234人(占69•44%),专科生103人(占30•6%)。共发放问卷355份,回收有效问卷337份,占问卷总数的96•2%。调查显示:目前高校的法制教育涵盖了基本的法律、法规。在内容设计上高校法制教育与中小学法制教育基本相同,缺乏延展性和系统规划。同时,各项比例都不高,又表明法律知识种类繁多,但重点不突出,教育中对与新疆社会稳定密切相关的法律,如:刑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宗教法规政策等,选项比例反而较低,说明不是所有学校都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内容地进行教育。问卷调查中,有54%的学生选择校纪校规,是各选项中比例最高的。这说明学生平时接受的校纪校规较多,有清楚的认识。但这一排序也反映出一定的问题,各校在法制教育中较为突出的是校纪校规的教育,相反刑法、民法等基本法的选择比率最低,存在着以校纪校规替代国家基本法的教育倾向。同时,民汉学生教育一刀切,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法制教育存在替代现象。调查中没有一所高校能有针对性地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设计本土化的适应少数民族认知水平的法制教育内容。均是不分地域、不分民族统一开展法制教育。
2•各高校法制教育的渠道单一,教育方法与形式有待创新,需增强实践性、针对性。新疆高校进行法制教育的主渠道是法律基础课和新生入学时的校纪校规教育。法律基础课的课时和内容是教育部统一安排的,无法调整。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材施教、分类指导。调查显示,有75%的学生认为课程理论性太强、实践教学太少,还有52%的学生认为教学方式单一。在法制教育方式上,46%的学生认为,法律基础课理论教学、常规普法教育和校纪校规教育占主导地位,其他的法制教育形式,如:定期的法制教育讲座、“3•15”、“12•4”法制宣传教育、法庭旁听则较少,分别占28%、27%、16%。此外部分学生还表示有教材内容陈旧重复、缺乏针对性、课时安排短、讲解不透彻等问题。调查中还反映出教师专业素质不高等问题。
(二)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1•大学生对法制教育在维护新疆稳定的作用上认识较清。法制教育在新疆不仅具有一般意义上的维护稳定、推进法治建设的作用,也是抵御“三股势力”破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法宝。调查显示:经过多年的法制教育宣传,绝大部分大学生(89%)都能明确地认可“法制教育可以让大学生成为具有法律意识的公民,从而保障社会稳定”的观点。仅有11%的学生对此不予认同或认识不清。
2•大学生学法、用法的自觉性普遍较低,法制教育对实现培养大学生法律素养目标效果不明显。自2006年以来,高校法制教育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有关法制的内容仅两章、四课时,明显偏少。课程教学目的重在培育尚法理念和提高法律素养。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更多的要靠学生课余自主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养成法律意识,尊法、守法、用法。统计数据表明,学生在自觉养成法律意识方面还比较欠缺。有7%的学生在课堂之外根本不会主动学法,有69%的学生较少自学,仅有23%的学生自觉学习充实法律知识。说明学生在学法问题上存在功利主义心态,更愿意把时间和经历花在专业课的学习上,而忽视人文包括法律素养的培育。同时,在自觉守法、用法、护法方面,调查显示,只有13%的学生有经常运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的意识,有55%的同学只是偶尔使用,还有32%的同学根本不用或不知道怎么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
(三)大学生基本法律知识水平
大学生经过数年的普法教育,理应掌握了基本的宪法、刑法、教育法、行政法律法规以及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知识。为此,我们设计了一组问题以考察大学生对上述部门法知识掌握的程度。结果令人堪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应隶属于行政法渊源,统计结果表明,只有24%的学生选择正确,而绝大部分学生将其错误地归于宪法、刑法、民法之中,还有11%的学生根本不知道。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权力机关,该问题只有55%的学生选择正确,有32%的学生错误地认为是国家的行政机关,有11%的学生认为是国家司法机关。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而受处罚的行为是一种违反行政法规的行为,但只有40%的学生认识正确,其他学生则错误地认为是违反民法、刑法或违宪行为,另有5%的学生则根本不知道。通过上述法律知识点的考查可以看出,高校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有待大力提升。法制教育的实效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改进高校法制教育的思路与对策
1•必须站在依法治国方略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新疆高校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和构建和谐社会都需要不断提高公民和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塑造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成员的法律素质。因此,目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通过法制教育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营造依法治国的法律文化环境,使法律意识成为全社会的主导意识。大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新疆依法治国的中坚力量,不仅应懂得法律知识,更要树立起法制观念、契约观念、权利义务观念、用法护法观念等现代法律意识。这是新疆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也是新疆文明、进步、发展之需要。
2•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优化和拓展法制教育内容,突出地域特殊性(1)从大学生实际需要出发,将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及有关新疆民族政策、宗教政策法规和保障维护新疆社会稳定的相应法律、法规作为新疆法制教育的重要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对解决多民族国家统一、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调查显示,约有62%的大学生对此是不了解或存有疑惑的,只有通过系统的教育才能使大学生全面、正确地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明白民族区域自治是以国家统一、领土完整为前提的,其自治权属于特殊地方国家权力,不享有脱离国家的独立权利。它是建立在国家统一的前提下,基于民族差异为实现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保障少数民族政治参与权而在民族聚居区域设立的制度,更是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的重要制度保障。同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向少数民族提供了保持自己特色的形式,又为他们发展经济、文化、教育等事业提供可选择的手段①。
(2)在基本法的学习中着重突出关乎新疆稳定和攸关大学生的内容。在刑法的学习中突出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等重点罪名理解与掌握;同时,对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学习,帮助学生正确区分违法与犯罪、此罪与彼罪。在宪法的学习中让学生不仅了解国家的性质与政权组织、结构等,重点是让学生正确地理解把握公民的权利与公民义务。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一般身份与特殊身份中的权利与义务的不同。学习宣讲计划生育政策,使新疆大学生正确理解我国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懂得计划生育是提高民族素质、脱贫致富、实现新疆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实行计划生育不是针对哪个民族的,而是每个中国公民的基本义务。任何人、任何民族都不能享有特权。
3•丰富法制教育形式,不断拓宽法制教育课载体
必须转变过去单一由基础课承载法制教育主渠道的现状,依托基础课为核心,构建一系列法制教育的课程体系,真正使法制观念在大学生中实现入脑、入心、入行。建议结合新疆实际,编写有针对性的新疆各高校法制教育专门教材,作为基础课辅助教材。以往新疆高校发生的危安案件中,有不少涉案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没有清醒的认识,对犯罪的后果没有准确地预见,稀里糊涂地沦为阶下囚。在教育载体和路径上,高校的法制教育可以通过“进学校、进院系、进班级、进支部、进社团、进宿舍”的渠道,真正将法制教育渗透到教育的各层面、各环节。
4•进一步转变法制教育的目标
法制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最终实现法治国家。但实践中高校法制教育往往是重义务、轻权利的治校工具,才会有以校纪校规替代法律的倾向。调查显示,高校目前的校纪校规并不十分合理。有87%的学生表示是基于迫不得已或校规不合理而违反校纪,仅有3%的学生是明知故犯。八成以上的学生认为校纪校规自身的问题是导致学生违纪的一个重要原因;九成以上学生认同科学合理的校纪法规,具有促进依法治校和学校发展的作用,说明大学生并不是没有法纪观念,而是要求高校制定校纪校规时应做到制度合理、科学可行,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尊重学生权利。高校在推进法制教育时应首先营造法制的治校氛围,依法管理、决策,在制定校纪校规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尊重其权利,在校纪制定或论证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其中。
- 上一篇:工业园扩展申报工作方案
- 下一篇:公文运转提高效率和质量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