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高校学生的法制教育

时间:2022-02-15 05:23:00

导语:剖析高校学生的法制教育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剖析高校学生的法制教育

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是当代大学生的必要素质,也是依法治国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然而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法律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淡薄等现象,必须加强对其进行法制教育

一、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现状

(一)大学生的法律知识缺乏,法律意识不强,法律观念淡薄,违法犯罪现象呈上升趋势。

1、法律意识不强,法律知识缺乏。

现代社会,法律的重要性已显露无遗,但许多大学生的法律知识相当地缺乏,不少人不能分清最基本的法律问题,缺乏最基本的法律知识。《中国青年研究》中有这样一组调查数据,某高校三年级的大学生们对于“如果你涉及到诉讼,你对法律的公正裁决”表示有信心的占35.1%,而58.1%的大学生表示信心不足,有6.8%的大学生表示完全没有信心。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吗?”回答“不太平等”的占第一位为79.7%,“不平等”的占第二位12.8%,认为“平等”的占9.5%[1]。正因为如此,他们不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权益。这也反映了他们的法律理论知识缺乏,法制观念淡薄,法律意识不强。

2、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呈上升趋势。

大学生作为一个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其遵纪守法的可能性比社会其他成员要高,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受负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违法犯罪行为呈上升趋势。据中国犯罪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康树华的一项调查显示:1965年大学生犯罪占整个社会刑事犯罪的1%,“”期间占整个刑事犯罪的2.5%,而近几年,占整个社会的17%[2]。如备受媒体关注的马加爵杀人案、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硫酸伤熊事件等。

(二)当前高校法制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校大学生违法犯罪明显呈上升趋势,而且向多样化、智能化发展,这种现象的出现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我国的高校法制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环境不尽如人意。

首先,我国法律制度不尽完善,让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违法犯罪活动时有发生,又由于监管制度不健全,少数政府官员以权谋私,贪污腐败。这些都损害了法律的尊严和公信力,容易造成大学生法制观念的淡化。其次,高校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小环境,师生对社会上的不良现象防范意识薄弱,思想上麻痹大意。例如,有的学生昼夜不关门,学生钱物的存放也很随意,没有什么防范意识,给大学生犯罪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同时学校、社会、家庭对大学生违法犯罪存在不予追究或从轻追究的心理,在学生违法犯罪时,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也助长了部分学生的违法犯罪的心理。另外,高校的周边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很大。近年来许多高校的周围遍布游戏厅、歌舞厅、网吧、酒吧和发廊等娱乐休闲场所,加之相关部门对其疏于管理,经营业主只注重经济利益而轻视社会效益,使得这些场所不断向大学生传播不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动摇他们的道德防线,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甚至诱发犯罪。

2、法律教学和法制教育落后。

首先,法律教学的形式单调,重知识的传授,轻法律意识的培养。现行高校的《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模式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由教师讲、学生听,即使加上了多媒体播放案例也仍然偏重于法律知识的传授,学生学到了一些法律知识而法律意识并没有真正地增强。如清华大学刘海洋伤熊案件就是一个明证。

其次,法制教育的内容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我国加入WTO,经济的入世必将推动法律的入世,但我们高校的法制教育的内容还停留在重义务、轻权利,重实体、轻程序,这导致了大学生权利意识不强,法制观念、法律意识淡薄。同时教学的内容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法律教材知识陈旧,内容肤浅,观念更陈旧,有的甚至还有错误。

3、课程设置和师资配备不合理。

现在高校主要以《法律基础课》为法制教育的重点,而法律基础课在性质上属于思想品德课,并非独立的法律性质的课程。这种课程体制使得法律基础课的重要性得不到认识,有人认为法律基础课什么人都能教,教师也常常是非法律专业的教师,他们有的既缺乏法学理论,也没有实际经验,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一)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

1、营造良好的社会法治氛围。要在不断完善法律制度的同时建立健全监督制度,坚决打击各种以权谋私、贪污腐败行为,树立法律权威,确保政府依法行政,禁止滥用权力。同时作为政府的职能管理部门应对高校周围的游戏厅、舞厅、网吧、酒吧和发廊等娱乐休闲场所进行有效地综合治理,保证学校有健康、安宁的学习环境。

2、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首先,要努力提高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法律素质,使他们具有依法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其次,要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定各种规章制度,使学校组织管理活动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第三,高校的教师和各级管理人员,应该率先垂范,以自身遵纪守法的模范行为,影响校园中的每一个人,特别是关系到大学生切身利益的事,如奖、助学金的评比、评优、毕业推荐、违纪学生的处理等绝不能掺杂个人情感,凭意气办事;最后,认真解决好高校的后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如学生用水、用电、宿舍、食堂和其他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在学校对学生产生教育影响的各种因素中,最关键的是教师。所以,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首先应该加强师资力量。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于教师。”[3]然而当今高校《法律基础课》的教师队伍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配备不齐、兼职太多、业务素质达不到教学要求等问题,因此要把那些受过专门的法学训练、有较高法学素养的教师推向教学第一线。

其次,应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课堂教学,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避免单纯地说教,增加师生间的互动,把枯燥的法律理论变为生动的法律知识的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加强案例教学。利用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典型案例进行教学,如“刘海洋伤熊案”“马加爵杀人案”等,使大学生积极参与和深入地思考,以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要注重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课件,把文字、声音、视频融为一体,以其形象性、生动性吸引学生。

(三)改革教学内容,增强大学生的法制意识。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部分。良好的法律意识能使大学生自觉守法,依法办事。1995年12月原国家教委和司法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法制教育要以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为核心。”然而,当前许多高校的法制教育,仍然重法律知识的传播,轻法律意识的培养,所以有必要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围绕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教学。这样做可以克服“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使课程内容得以精练,为教师在课堂上讲深、讲透主要内容和运用其他的教学方式、手段提供可能,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法制教育实践活动。

高校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如举办法律知识竞赛和讲座、组织模拟法庭、开设法制宣传园地、进行社会调查活动、参观监狱、旁听案件的审理活动等,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法制教育的效果。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肩负着祖国的神圣使命。无论他们将来从事什么工作,奉公守法都是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对他们进行法制教育旨在使其成为既懂专业知识,又有较强法律意识,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21世纪的新型知识分子。因此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保护其健康成长,是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全民族的大事,是社会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