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的质量探讨
时间:2022-02-15 05:11:00
导语:有关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的质量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依常理,必备的法律素养应当是青年大学生立足社会的基本条件。然而,现实中不断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各类违法甚至犯罪现象,却时刻提醒我们:高校的“法制教育”课并未让学生们真正懂法守法。曾备受媒体关注的马加爵杀人案、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硫酸伤熊事件、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农学系学生周一超凶杀公务员案等等,都成为大学生法制意识淡漠造成血案的悲伤案例。
造成大学生法律意识淡漠的原因固然有很多,但学校法制教育的脱离实际现象可以说是重要因素之一。现在各高校中,一般都近乎统一地以开设一门《法律基础》来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而《法律基础》课的学时安排又较少,一般是本科生安排32个学时,专科生安排28个学时。由于课时少,所学内容又庞杂繁多,于是上课的教师为赶进度,只能是简单地进行一堆知识罗列;而学生,更是疲于应付,靠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师生都苦不堪言。
因此,探讨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如何提高大学生法制教育的质量实属必要。
一、法制教育的地位要重新定位
我国目前的学校法制教育从性质上讲是从属于德育教育的,这一点从2002年10月25日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综治办、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规定中可以直接看出。该文件明确规定:“学校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
同时,国家教委1995年11月23日颁布试行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指出:“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随之,高校设置了统一规范的德育课程体系:统一的大纲、统一的课程设置、统一的教材(国家和省两级)、统一的课时要求,并作为各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课程设置分两类: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
1998年4月,党中央最终审定的新“两课”课程设置方案大体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为主体的课程设置,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属于基础理论教育的内容;二是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两次理论飞跃的成果为主题的课程设置,如“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性和时代性;三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当代世界和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主题的课程设置,如“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
根据和教育部联合颁发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教社科[1998]6号),三年制普通专科开设“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五门课,同时每学期都要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四年制普通本科开设“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同时每学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
根据教育部社政司2003年2月《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教学基本要求修改说明》,原“邓小平理论概论”调整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由此可见,法制教育目前事实上的定位是“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德育教育的第三层,可以肯定,这样的法制教育安排只能算是以“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观念”为目的的观念教育。我们认为,把学校“法制教育”视同为“观念教育”的认识及定位是不大合理的,“以思想道德教育的套路来开展法制教育课,不仅难以达到法制教育的教育性,由此还将致使法制教育遭受埋没。”(参见韩世强:《试析我国高校法制教育模式的重构》,《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年出版,第111-112页)虽然法制教育有思想教育的成分,但法制教育不等同于思想教育,如果完全按照思想教育的方式方法、目的内容等牵强附会地冠之以法制教育,其结果只能将法制教育工作的开展误入歧途。
近年来频频涌现的大学生犯罪现象,也许正是我们应当清醒反思“观念上的法制教育”并为其重构性设计新路径的理由。这些触目惊心的大学生犯罪数据足以说明:现行的高校“法制教育”课,既没有让学生真正懂法,更没有达到对学生予以“观念改造”的效果。所以,我们的认为:“高校法制教育的教育性发挥,需要构建一个属于法制教育本身的体系完整且地位独立的法制教育安排。”
二、法制教育的教育方式要改进
法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没有经过实践是无法真正学好的,所以,我们可以适当借鉴英美法系国家的“实践性法律教育模式”。
第一,可以运用案例模拟的方式,对真实或模拟的案例进行课堂分析和讨论,尽可能多的学生通过观察、评论、角色转换和辩论等方式,从亲身的体验中学到有用的知识。这种方式能够较好地改变课堂教学中固有的学生被动学习、消极学习的弊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然,这种方式对任课教师的个人知识水平、临场控制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第二,在教学中尽可能地运用发生在学生自己身上、学生身边、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案例、事件。法律知识的学习与其他所有知识的学习一样,学习者的兴趣非常重要,学生可能不关心刘海洋为什么泼硫酸伤熊,但谁都不会不关心就业协议怎么签定,谁都不会不关心买了假冒伪劣产品该如何索赔。因此,尽可能去选用学生自身、身边的实践或案例,能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关注力,最大限度吸引他们对案例的评析,对法律规范的寻找、解读、运用,从而达到较佳的学习效果,做到学以致用。
第三,开辟第二课堂教学。打破课上与课下的界限、书本与现实的分割,经常性安排学生参观监狱,旁听各类案件的审判活动,让学生在面对面的亲临感受和事实分析中自觉获得价值判断。根据我们已有的实践经验,在进行第二课堂教学前应当事先为学生做好铺垫,如要去旁听一个案件的审判,事先应当向学生详细介绍案件的基本情况,案件在审判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等第,以使学生在旁听是有目的地去观察、学习,而非是去看热闹或仅仅欣赏一次辩论会。2006年时,我们曾经安排了200多名学生去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旁听一起合同诈骗案,由于事先相关铺垫做得不够,结果学生回来以后普遍形成的印象是人多、案件太复杂、不好看,至于对相关法律的了解一点都没有,可谓效果极差。
三、法制教育的内容设置要调整
高等学校的“法制教育”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主要应包括法学基础理论、基本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教育。通过法学理论教育,让学生掌握法学的基本观点,在思想上树立起法律权威;要通过讲解和介绍宪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树立国家主人翁意识;结合不同专业,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一些部门法,培养学生守法、护法、用法的知识技能和自觉意识。目前,不同类别的所有高校,强行划一地以开设一门《法律基础》来应付“法制教育”,这显然有悖于“法制教育”的真实目的。法制教育的内容选择上,比较合适的做法是在不同类别的学校开设不同层次的法制教育课。根据学生所在的学校类别、所学的专业及各校的侧重点需要,除进行宪法、刑法、民法等大法的一般性普及外,还开设一些与各校专业(行业)相关、与各类学生受体相通的法律课程,使“法制教育”贴近大学生的生活,融入大学生内在性需要。
四、法制教育的师资队伍要优化
目前,教师法律素质的现状极大地影响法制教育的开展,始于师范院校中教育法学课程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教师的在职培训中又缺乏相关内容,因此很多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一些实际的法律问题时,往往不知所措。法制教育是一项政治性、理论性、知识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教育,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规范的内容和相对稳定的教育渠道,而且必须有受过正规培训、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法律教师队伍。高等学校的法律教师不仅要谙学校教育规律和青年学生成长规律,而且要具备比较系统的法律学科知识和较高的法律素质。不同的学校应根据自身条件,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形成一支具有相当水平的精干的专职教师为主体,同时聘请部分长期从事司法实务或法学教育工作的兼职教师为补充,整合组建地道、高质的法制教育师资队伍。
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它是一项艰苦的系统工程,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层面,需要各个环节紧密配合,只有全社会都提高了认识,都重视法制教育,大学生及所有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就指日可待,也就可以大大加快依法治国的进程。
- 上一篇:旅游业规范提升工作计划
- 下一篇:林业禁牧防火工作大会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