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语境下高校法制教育创新

时间:2022-02-15 04:02:00

导语:和谐语境下高校法制教育创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和谐语境下高校法制教育创新

我国正融入法治社会,对于置身社会的任何一个人而言,是无法摆脱法律生存的。在这种高度规则化的社会里,“法制手段”将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我们的现实社会中。当我们以审思发展和关切生活的态度来判断实践视域时,自然会发现,必备的法律素养已成为现代市民尤其是广大青年学生立足社会的不可或缺的基本要件。

一、和谐社会与和谐教育要求高职院校将法制教育放在重要位置

和谐社会包涵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多方面的内涵。和谐教育作为和谐社会的子系统及重要标志,其内涵一方面要符合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和要求,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必须符合教育本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保证其内部和谐。和谐教育应该包括教育法治、教育公平、教育主体之间诚信友爱、教育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等内涵。无论是和谐社会还是和谐教育都将法治理念放在首位,将法制教育放在突出位置,这是因为法律是人们必须遵循的一种“规矩”,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一种社会调节手段。借助于它,一定社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才得以建立和维护,社会结构才得以完整和谐,人们彼此之间的活动才表现得有条不紊,整个社会有机体才得以灵活运转。

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是以普及法律知识为主。这种教育模式在改革开放初期,曾经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法制观念,提高了学生的法律意识。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社会生活环境日趋复杂,青年学生处在思想不成熟,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型时期,仅仅通过课本上的法律条文的学习,往往不能准确理解条文的含义和法律精神。因此,这种普法式的教学方式既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不适应高职院校学生提升法律素养的要求。

法制教育是指非法学专业的学生通过学校的各种教育形式,知法、守法并学会用法,培养和提高法律素质,形成良好的守法用法和护法习惯,自觉树立法律权威。当前学校法制教育大多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法律情感的陶冶和法律行为习惯的培养。当然,法律知识教学是法制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但两者有着重要区别,法律知识教学不能代替法制教育,知法者并不一定是守法者,知法是前提和手段,守法、用法和护法才是法制教育的目的和归宿。现在知法犯法青少年大有人在,有两点可以说明,一是模仿犯罪,不少青少年模仿影视小说中罪犯的犯罪方法和手段实施犯罪;二是反侦查,比如作案时带手套,伪造证件,破坏现场等等。从某种角度看,把传统德育中的法律知识教学转变为法律素质养成已是现代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当务之急。

二、高职院校在法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法律知识灌输,轻法律意识培养

法律意识应成为法制教育的首要目标,因为法律意识水平直接决定着国家法律、法规的质量及其效果,还直接决定着人们对法律规定的正确理解和运用以及对违法、犯罪现象的抵制和斗争。可见,法律意识的水平大到反映一国的法律文化和法律发展的程度,小到反映一个公民对法律现象的认识以及他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处理物质利益关系的态度。

高职院校的法制课教材大多具有知识性和广泛性的特点,知识性表现在教材多以介绍各法律部门的基本规定为主,广泛性表现在法制基础教材内容广泛、庞杂,几乎涉及了法律专业所有的基础课程,这等于将法制教育与法学教育混为一谈。此外,教师依教材来介绍法律,这样会不自觉地重法律知识灌输而轻法律意识培养。他们把法律知识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让学生背诵,然后再找一些案例分析的样板去培养所谓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法律意识根本无从谈起。

(二)法制教育的定位不准

在法制教育的定位上,高职院校仍然把法制教育作为德育的组成部分。原国家教委牵头的《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开宗明义———“学校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这使法制教育定位问题上产生一个误区,大多数人认为法制教育是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事实上,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法制教育以法律为核心,德育以道德为精髓,两者尽管有密切联系,但有本质的不同。法律关注的是整体,道德关注的是个体,法律和道德不是包含关系,而是并列关系。比较美国、德国与瑞士等国的学校教育,尽管他们也强调道德教育或宗教教育,但法制教育却是这些国家学校教育的传统,它与道德教育或宗教教育无论从教材编写、专业设置还是教师配备上都有区别。可见,把学校法制教育内容变相为德育内容,这种做法从理论上是没有任何依据的。长期以来,学校的“法制教育”从属于“德育”,属于两课的组成部分,并没有自身独立的地位。在一些高职院校中,法律基础课是由两课教师担任的。把法制教育视同为道德教育,按照道德教育的套路来开展法制教育课,不仅难以达到法制教育的目的,而且还将致使“法制教育”遭受埋没。正是受这种不合理认识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在形形色色的高职院校里,很难看到独立的法律教研室进行普法教育,取而代之的是德育(政治课)教研室,其结果是法制教育工作很难得到切切实实的开展。现在,两课课程体系正在进行改革,法律基础课与思想品德课合并成为一门课程,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搞好法制教育,是摆在法制课教师面前的新课题。

(三)法律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法制教育体系

比较单一目前高职院校法制教育与专业教育严重脱节现象普遍存在。当前我国各行各业的职业准入资格并不以是否受过系统法律专门教育为条件,因此法制教育的各环节没有贯穿技术职业的特殊要求,培养的应用性人才却往往缺乏应有的法律知识。法制教育与学生现实思想实际联系也不够紧密,因此社会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评价不高。

但由于法律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一般也会相应开设与本专业有关的法律课。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有的专业开设法律课比较随意,没有结合各专业的不同特点开设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课程。如一些经济类的专业开设了经济法课程,但存在课程与专业要求不符的现象。有些专业想让学生学习一些与合同、公司、保险等有关的法律,本来应开设民商法课程却开设了经济法课程等。

针对非法律专业的学生,高职院校几乎是整齐划一地开设一门《法律基础》课来完成“法制教育”任务。而对于《法律基础》课,大多学生只关心这门课好不好学,考试能不能过,而对学什么、怎么学大多漠不关心。久而久之,学生形成一些实用的想法,有的同学认为,法律学不学无所谓,需要的时候再学也不迟。有的同学甚至认为,只要我不犯法,法律奈我何!

三、改革高职院校法制教育,为和谐社会培养具有法律素养的高技能人才

(一)高职院校法制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信仰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自我教育的境界。”因此,高职院校在法制教育中应重视对学生法律信仰的培养。只有信仰法律,才可能守法。法律作为公平、正义的象征,守法仅是法信仰的外在表现形式,守法精神才是法信仰的灵魂。守法精神要求的是主体不仅遵守法律,更重要的是把守法内化为道义上的一种责任和义务,变被迫守法为自愿守法,由强制守法到良心守法,由他律守法到自律守法。

法律信仰,是指人们对法律的无限信服与崇拜,并以之为行为的最高准则。法律信仰是人们对法律的一种认同和归依,其实质是追求法律至上和法律统治。如果没有形成和培养守法的精神,形成法律信仰,在实践中也可能出现知法犯法、千方百计规避法律的现象,使法律形同虚设,丧失法的权威、法的尊严。因而,要提高法制教育的效果,最重要的是要树立和培养法律信仰,知法是前提和基础,自觉守法即信仰才是我们真正追求的目标。

培养法律信仰,首先应针对高职学生的知识基础与主观需求,把握授课的深度和广度,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做到有的放矢。其次,改革过去教学中重教学结果而轻教学过程的现象,注重在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和讨论。教师要创造问题情景,问题的提出要立足于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教学中要旁征博引、内容丰富、重点突出,能够透视社会现象。要重视教师自身作为法律人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感染,重视言传身教。再次,要重视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教师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提炼,处理好学生自学与课堂讲授、精讲与泛讲的关系。最后,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考试应主要考察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和综合素质,考核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应为法律信仰这个中心教学目标服务。

(二)遵循法制教育特有规律,科学设置法律课程,构建与专业课相结合的法律教学内容

德育与法制教育均属于社会价值教育范畴,都是为了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合格公民。德育重在净化人的内心世界,法制教育重在规范人的外在行为。提升人的素质,应从思想和行为两方面进行塑造,采用法制教育与德育的结合,但不应存在法制教育从属于德育或德育从属于法制教育的问题。换言之,发挥法制教育的教育性,需要建构一个属于法制教育本身的完整体系且地位独立。

法制教育是认同规范、接受规范、消化规范的教育,是培养自觉、自愿的守法精神和塑造体现民主、正义、效率、公平等现代法治理念的教育,依靠传统的枯燥无味的课堂说教很难奏效,较适宜的方法是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实践活动中感受为什么要遵守及如何遵守这些规范。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启发式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得出最佳的答案,引导学生发现有关的法律规范、事实材料及其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这样,掌握的知识就会更为牢固、更加深入。此外,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审判等方式,对真实或模拟的案例进行课堂分析和讨论,让更多的学生通过参与、角色转换和辩论,从中感受到法律的精髓。有条件的学校可让学生旁听审判过程,通过亲临感受和事实分析自觉获得价值判断。同时还可以通过包括校园网在内的互联网,进行在线法制教育,利用网络计算机声、光、影像技术,更广泛、更迅速、更紧密地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将法制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使法制教育入眼、入脑、入心。

法制教育的基本目标与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培养具有对与本专业法律规范有比较深入了解的现代专业技术人才。法律素养的欠缺,对任何职业而言都是致命的缺陷,职业技术教育中强化法制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法治国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只有把法制教育融入专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才具有生命力。因此,高职院校应敢于创新、敢于探索,开展调查研究,关注市场的需求,为提高学生自身的竞争力搭建好的平台。除开设一般的法制课外,各专业可针对本专业的不同特点,设置与本专业有关的法律专业课。如理工院校发明创造比较多,可以配套开设涉及专利、商标等方面的法律课,文科类的专业可以开设著作权方面的法律课等。

(三)营造法制教育的校园环境,优化法制教育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要营造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校园环境,学校工作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与关怀,坚持权利义务的理念,充分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牢固树立民主法治意识,使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工作更加切实地纳入到科学规范的法治轨道。在管理上应做到“依法治校”,“以法育人”,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和提高。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权利价值,培养学生的权利意识,激励学生的权利追求,有效地促进学生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救济权的实现。高职院校要在国家规定的框架之下制订自己的规章制度。例如,建立完善的利益表达制度,让学生充分、有效地表达自己合理的见解和反映自身的利益,增强规章的正当性和学生的认可度。通过类似制度寻找学生利益和学校利益最佳优化点,减少规章实行的摩擦和阻力,促使高职院校的管理行为合法性、合理性以及可审查性,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法制教育是一项政治性、理论性、知识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教育,不仅要有明确的目标、规范的内容和相对稳定的教育渠道,而且必须有受过正规培训、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法律教师队伍。“硫酸伤熊”案当事人说过:“我们上大一时就学了《法律基础》课,学了民法和刑法……但用试剂烧伤动物园里的动物是不是违法就不清楚了……”,这种情况也许不是普遍的,但留给我们法制教育的思索是无限的。因此,优化优化法制教育师资队伍,不同的学校应根据自身条件,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形成一支具有相当水平的精干的专职教师为主体,同时聘请部分长期从事司法实务或法学教育工作的兼职教师为补充,整合组建地道、高质的法制教育师资队伍。

正如贺卫方先生所言:“法律教育的目标不外乎有两个,一是为法律行业培育新人,二是为更为广泛的社会成员提供法律知识与法律意识上的训练。”高职院校法制教育既有传授知识乃至技艺的成分,也有培育意识乃至信仰的内容。因此,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要与学校的其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融法制教育于文化、技能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之中,还要与公民普法教育相结合,紧密联系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紧密联系高职学生的思想实际来进行。通过法制教育,强化高职院校学生的道德意识、法律意识,提高其法律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升华其人生理想,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