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问题分析
时间:2022-02-08 03:44:53
导语: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问题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就业信息平台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快发展,福建省各级政府及各高校逐步建立了自己的就业信息平台。本文以福建省为例,通过调查发现现有的平台存在就业信息不准确,平台功能不完善等一些问题,可以从完善就业信息共享平台、推动信息共享一体化建设、利用新媒体加强宣传推广、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等方面从而使平台更加完善来更好的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
关键词:就业信息;共享平台;高校
我国在《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曾明确强调了信息化的积极意义,认为“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就业信息化是针对在校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等一站式服务。如今大学生招生人数不断增加,其中也包括全国硕士以及博士的招生人数。大学生毕业季可谓一届比一届难,加之受今年特殊情况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受到社会经济波动的影响。至此2020年2月28日起,由教育部大学生就业网(新职业网)联合前程无忧、智联招聘、BOSS直聘、中华英才网、猎聘网五家社会招聘网站举办的“24365校园招聘服务”活动正式推出。而早在1997年起,政府及各大高校早已建有自己的就业网站。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原有的就业平台不能很好的服务于毕业生。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就业平台进一步调研,梳理现有的问题,从而打造更好的就业信息共享平台。
1.1政府类就业平台。(1)功能简单。以福建省为例,福建省设有就业信息网站———“福建省毕业生就业创业公共服务网”,用来面向省内各级政府人事部门、大中专院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从调查情况来看,其网站简单设有线上及线下招聘会信息公告栏,以及关于创业咨询等相关内容。可以看到网络系统建设比较落后,可利用率比较低,提供只是阶段性的信息共享。(2)没有进行高校联合。福建省就业信息网站既没有对各大高校就业网络渠道的资源整合,也没有积极号召地方就业网络信息平台及地方用人单位的及时参与。即各大就业平台之间没有互通,容易造成就业资源浪费,高校联盟打造无阻碍的校园通行还存在空白。1.2高校类就业平台。(1)网站更新不及时。疫情前,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信息及企业签约几乎80%是在校内的招聘会完成,而线上网站只是作为补充。所以各高校网站几乎设有招聘信息、政策法规、职业测评等栏目信息公告。但除招聘信息外,其它板块没有实质性内容,要么很少更新,加之又没有很好利用大数据进行对就业网络渠道资源整合,进一步划分就业市场细分。(2)宣传力度不够。很多高校在疫情后仍然只是停留在将就业信息在自己建设的网站中,或者就业的老师会针对毕业生组织建群在QQ或者微信上就业信息无其他实质内容。显然许多高校没有充分运用好这个新媒体时代,将信息传播用一种崭新的方式和喜闻乐见的形式走进每个学生的视角中,来凸显信息本身的价值。(3)就业信息准确性不强。一是处于信息大爆炸时代,其中鱼龙混杂,各高校就业中心存在对就业信息只是粗略的筛选或不加筛选转发给学生,而未对就业信息进一步挖掘和利用。这不仅给学生带来甄别信息的时间成本,而且容易造成淹没在信息之中,而错过关键信息。二是忽略了数据库的用户画像特征。可将数据库的分析和挖掘运用到数据库就业服务平台的建设和运营中,贴上特征标识,从而实现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推送。(4)就业指导线上空白。普遍高校就业平台都存在没有线上指导。一是许多高校没有意识到职业规划课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性,所以在安排职业生涯规划课上不够重视,线上又没有平台提供专业测试进行自我定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做准备,也没有专业老师进行指导。而在毕业生后期的就业指导中,学生也没有系统的职业规划意识,到最后择业时茫然又不知所措。二是今年的特殊情况,将线上就业指导功能的缺失,更加暴露出来。即存在没有专业的指导老师进行线上心理疏导、创业指导等一对一服务来帮助学生找到自我定位从而匹配适合自己的岗位和摆脱择业困难的焦虑等。
2福建省就业信息化问题产生的原因
2.1平台建设方面。(1)政府功能缺失。首先“福建省毕业生就业创业公共服务网”针对的毕竟是福建省内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渠道的资源整合,在运作过程中主要考虑的是共性需求,所以往往在满足时效性需求时会有所缺失。其次就业信息共享平台需要地方高校资源的整合,一旦整合不够严密,时效性需求就无法满足,往往无法实现“网络联盟”的初衷。再次对于政府出资的就业信息平台来说,相比于其他高校并没有较明显的区别,甚至在日常经营,创新以及信息资源集中的方面还略显不足,只能暂时性的提供一定信息。最后竞争上处于劣势,尤其当今各大高校都有了自己的信息共享平台,导致注册人数占毕业生总人数比例极低。(2)高校各自为政,就业信息互不共享。一是办学层次不同,即各高校办学规模和资金投入各不相同,也就导致就业方面资源配置、网站建设开发等也存在差异,以致长期以来数据采集加工等各高校间没有执行统一的标准,容易造成数据不准确,难以互相交换等问题。二是没有一个统一的平台将福建省各个高校协调起来,进行福建省内就业信息共享,以致就业信息资源利用率不够,不能很好满足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信息需求。2.2就业信息传播方面。多数高校的就业信息推送依然使用传统媒体,一是传播方式一对多的单向输出,造成信息者与信息接收者之间存在障碍,即没有针对性,对学生专业匹配没有契合性,不能根据学生的想法和态度进行个性化推送信息服务。二是就业岗位有限,招聘时间也有限。为了保障信息安全,也造成数据整理与分析上的时间上浪费,不能及时发放就业信息给学生。2.3投入及激励机制方面。不少高校没有把就业工作放在重心上,很多是重招生而轻就业、重理论轻实践,以致部分高校在最后就业考核指标上让学生签虚假就业证明来追求高就业率。所以大部分高校只关注学生是否顺利就业,而未关注其契合度。导致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够,有的行政管理模式、僵化的绩效评估方式、对高校就业工作人员的激励机制不到位影响到人员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稳定性。2.4高校就业管理队伍方面。目前,福建省各大高校就业管理人员主要分为少量的校级就业指导中心的专职老师和以辅导员为主干的院级人员负责毕业班就业,但辅导员流动性高且对于学生之间存在学科差异不能进行精确指导,并且日常琐事较多,就业服务时间有限。而且以创新创业有意愿的学生为例,都普遍缺乏相应的就业指导专业化。
3就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探索
3.1建立就业信息共享平台。首先政府、高校、学生是参与这个网站的主体,政府应当充分发挥主导地位,做好就业牵头羊的作用。一是搭建福建省适用的就业信息平台。对高校已有的就业平台进行互通互联,采用统一的标准模式,制定高校间共享规则。并对各信息渠道获取的就业信息进行学校职业方向和择业方向进行细分,做到人岗精准匹配。二是建立利益分配制度,协调好各高校和企业间的信息沟通。尤其对提供优质的就业信息的高校进行资金奖励和补贴。三是加大财力和精神的支持,在就业平台共享建设过程中需要很大的人力物资等,还有调配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等。确保就业共享的顺利进行。3.2积极推动信息共享一体化建设。一是建立学生追踪电子档案数据库,可将每个学生在校的学业表现、职业测评、荣誉表彰和家庭状况等进行评估和观测。从而进行针对不同的学生类型引导就业指导,推送匹配的岗位信息,实现就业精准化。毕业后可通过学生到所在单位的动态反馈,日积月累能沉淀出更多优质单位,做到良性循环,渠道准备和抗风险能力。二是加大高校对新媒体的运用。高校就业中心在第一时间掌握信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编辑完成进行大范围传播。这样学生能越早的获取就业信息,就有更多时间准备而提升应聘的概率。3.3建设就业指导队伍。在打造就业信息化关键部分,一是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可补充相关专业的老师为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学生提供相关专业方面上的就业指导。二是辅导员队伍可进行对学生就业跟踪,积极反馈好学生就业情况,为优质的企业数据库提供补充。三是对专业的就业中心教师进行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培训,并且快速高效运用到信息化平台建设中。四是建立教师的激励机制,鼓励支持老师进修提高职业水平,提升就业指导老师的地位。3.4利用新媒体加强宣传推广。推进就业平台的运用,可利用新媒体信息进行线上线下多方位推广,扩大平台使用率和关注度。一是可以用多元的信息表现形式,将传统的枯燥就业内容颠覆,以更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吸引。二是可以拉近信息者与信息接受者之间的距离,对学生的想法和态度进行互动,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和指导老师之间的参与感,将就业服务达到最大效益化。
4结论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就业信息平台也应顺应时展,不断的更新迭代。结合新媒体的新发展,将平台更好的推广,从而发挥出更大的效能;打造以服务为基准提供便利快捷的就业信息及学校特色的就业咨询服务,推动就业信息及学校特色的就业咨询服务,完善就业网站服务平台功能,破除信息孤岛,需要政府、高校和社会推进;并且加强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提升学生的能力,鼓励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解决就业之根本问题,才能在新的挑战中发现机遇,乘风破浪开启新的变革。
参考文献
[1]李岚冰,律明.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情报科学,2017,(02):107-111.
[2]陈月霄,王彬彬.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的特征与推进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6,(3):95-97.
[3]周建平.地方高校就业信息平台资源整合现状及供应链需求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8,(29):174-178.
[4]苏芳芳.河南高校就业信息区域共享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06).
[5]王弘,叶心宇.对新时期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8):90-91.
[6]候婷,贾国栋.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政策演进、实践成就和未来展望[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0,(15):55-59.
作者:陈智 单位:仰恩大学
- 上一篇: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职业能力培养探究
- 下一篇:传统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及对策
精品范文
10高校网络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