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质量提升探究
时间:2022-07-30 10:55:50
导语: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质量提升探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在教育领域,新媒体发挥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如何利用新媒体做好、做实大学生就业服务,仍然是我们需要探索的一个话题。本文利用新媒体搭建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并利用该平台寻找就业服务提升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从而更好地进行学生就业服务,达到学生人职匹配的高质量就业目的。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
多次指出:“要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群体就业。”总理在全国就业创业工作暨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中也指出:“促进就业创业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大局稳定的重要保障。”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国家稳定的重要保证,是国家发展的财富之源。我国高校2020届毕业生数量将达到870多万,再创历史新高。不断上升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加之高校毕业生普遍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导致目前就业压力不断攀升的主要原因。高校如何提升就业服务以满足时代需求,缓解就业压力,实现“育人”目的,这就需要高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便利条件,不断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利用新媒体构建大学生就业服务的新模式,通过建立基于新媒体矩阵形成的“就业服务平台”,为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提供人性化、科学化、精细化、信息化的全程就业服务。
一、前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2019年我国正式开启了5G时代,5G网络建设与生态布局步伐也不断加快。其次,随着十三五规划的推进落实,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也逐步进入收官阶段,全国高校已经基本实现了WIFI的全校覆盖。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为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技术性条件。2018年,“00后”大学生正式入校,标志着“00后”时代的到来。根据《腾讯00后研究报告》统计,“00后”上网时间更长,上网内容也更丰富。在“00后”的中学时代,中国正式迈入了基于用户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交换用移动端联结互联网的时代。作为“互联网一代”的“00后”们,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充分运用网络去互动交流,也更善于运用网络资源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这为利用新媒体促进当前高校就业平台的服务质量提升提供了便利条件。根据2019年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74亿,预计在2020年将超过9亿网民,互联网普及率将达到65%左右。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信息爆炸的时代已经到来。新媒体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在带来信息传播快捷、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碎片化”“娱乐化”“消极化”的负面影响,正确地利用信息化手段充分发挥新媒体带来的优势,规避和减小新媒体带来的消极影响对高校来说刻不容缓。基于大时代背景,被服务者的自身特质,高校依托新媒体提升就业服务平台质量越来越必要。[1]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就业服务遇到的问题剖析
(一)服务理念缺乏个性化和针对性。高校对待就业服务的理念出现偏差,是影响就业服务整体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在就业考核方面,高校在政策设计上往往忽视学生未来的发展,而单纯以就业率为各二级学院的最终考核指标,在此考核方式影响下,就业服务教师更多关注学生的顺利就业,对学生就业的专业“契合性”和个体“针对性”关注不够,甚至部分高校为追求高“就业率”完成最终的考核指标而让学生签订虚假的就业证明;在就业服务的时间安排方面,高校就业服务安排的时间具有“滞后性”和“季节性”,学生大多是在毕业时才开始接受就业服务,大部分学生还未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也未明确职业生涯规划,便被推到就业“前线”进行实际操作,造成学生就业满意度低;在就业实训的安排方面,部分高校虽然安排了就业实训,但就业实训的教学目的不够明确,过于追求就业实训的“结果性”,忽略了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知识学习、经验积累等;在就业帮扶方面,部分高校对学生的就业帮扶主要集中在经济帮扶,而对学生有效的、更具有指导性的职业能力分析和职业发展规划的帮扶,却因时间仓促或成效较慢等被舍弃。(二)服务形式呈现单一性和陈旧性。就业服务形式单一,缺少有效的就业服务平台。当前高校的就业服务多以面授的就业指导为主,主要是通过集中授课、讲座宣传等形式进行。集中授课看似覆盖面广,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大多高校是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课程内容也主要以理论宣讲为主,课程内容信息较为陈旧,缺乏对当今就业形式的实际分析,实际指导意义不明显。其次,高校在开展就业思想引导的过程中,未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造成学生接受度不高或对高校的引导方式产生排斥心理,就业指导效果不佳。最后,由于缺少就业服务平台,学校与学生的沟通渠道并未打通,对于学生就业中遇到的心理问题或其他问题,高校无法及时接收到学生的反馈,更无法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三)服务工作人员亟需“专业化”。高校从事就业服务的人员不足且专业化程度不高。现在高校主要承担就业服务职责的教师除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的少量教师外,主体为负责毕业班或负责就业的辅导员,很少设置专职进行就业服务的教师。而这些辅导员一则毕业时间不长,就业实践经验不足,二则他们日常行政性事务繁多,对他们而言进行就业服务的时间和精力少之又少,对于高校整体就业服务的提升造成影响。[2](四)服务信息处理缺乏“精加工”。现有就业服务中对就业信息处理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新媒体时代,信息爆炸式增长,多数高校在对待就业信息时,采用“粗筛”或不加筛选就全部转给负责就业的教师,负责就业的教师在接到该信息后也采用“粗筛”或者不加筛选就转发给学生。学生接收到的大量就业服务信息,不仅增加了学生的信息筛选的时间,而且极易造成学生错过关键信息。在就业信息方式上,负责就业的教师大多数在QQ群或微信群消息,为确保信息传播的效果要求学生在收到消息后进行回复,由此造成关键信息多数淹没在学生的回复信息中。在就业信息的内容表现上,多数高校依旧采取长篇文字的推文形式推送大量就业信息和服务内容,此形式下造成信息普遍打开率不高,就业指导的目的并未得到充分实现。(五)服务平台系统存在伪“大数据”。在就业服务中,多数高校并没有充分发挥新媒体带来的数据优势,忽视了数据库的搭建以及对网站、微信数据的积累、处理和分析或仅仅依赖网站、微信等提供的最基础数据进行简单汇总和计算,便以大数据的旗号进行宣传。部分高校在大数据就业服务平台的建设和运营上,依旧采用信息展示的单向输出形式,并未对数据进行进一步挖掘和运用,也未对被服务者进行用户画像,从而导致大数据“比用户本身更了解用户”的优势没有被发挥。
三、新媒体环境给高校就业服务平台提升带来的机遇
新媒体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表现形式,新媒体大大降低了传统媒体信息传播过程中的附加成本,更加凸显信息本身的价值。新媒体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展现出交互性、多元性、大众性、实时性、个体性的特点。(一)新媒体的信息传播途径具有更强的“交互性”。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传统信息传播方式一对多的单向输出形式,通过点赞、评论、转发、弹幕、语音交流、视频交流等新形式,信息的者与信息的接收者的沟通障碍被打通,信息者与信息接收者之间沟通的效率大大提升。利用新媒体的交互性,信息者能够以更全面地掌握用户的需求,充分利用新媒体交互性的特点也为信息者进一步优化用户服务及明确自身发展方向提供了信息基础。新媒体交互性的特点,为就业服务者收集汇总学生的声音、想法和态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就业服务者可以根据学生反馈及时调整信息的内容、方式和方法。(二)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的信息内容表现出明显的“多元性”。新媒体其相对于传统媒体表现出日趋多元化的特征。在信息来源方面,新媒体的信息来源范围更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社群、不同圈层的人都可以通过新媒体发送和接收信息,从而参与到信息的传播系统中;在表现形式方面,新媒体彻底打破传统媒体之间的隔阂,充分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融合,以用户更加感兴趣的多元方式展现;在信息的传播方式上,新媒体打破传统媒体单一渠道的传播的方式,融合报纸、广播、电视等多种传播渠道的传播方式,多元化趋势愈发明显。[3]就业服务者在进行就业服务时,发挥新媒体多元性的优势,用学生更加喜闻乐见的方式,将传统就业服务中枯燥的内容生动化、娱乐化,以视、听、感的方式对就业服务信息进行有效传播。(三)新媒体的信息主体呈现鲜明的“大众性”。新媒体时代,每个用户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都是信息的“者”。用户既可以接受其他媒体或者用户的信息,也可以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的方式信息,信息的者逐渐由少数的信息生产者向普通大众转变。就业者可以利用该特点及时从国家、上级主管部门、企业、教师、学生、校友等群体中获取就业信息,并鼓励企业、。教师、学生、校友掌握的就业信息在核实后进行及时扩散。在就业信息服务中要充分发挥各参与者的优势,实现就业服务的效益最大化。(四)新媒体的信息采集时限突显数据的“实时性”传统媒体从采集信息到将编辑好的信息传递到用户手中需要的较长的时间,但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平台的建设已经相对完备,新媒体的配套体系也相对成熟,媒体者对于第一时间掌握到的信息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编辑完成并进行大范围的传播。[4]就业岗位是有限的,岗位招聘的时间也是限定的,学生越早获得招聘信息,越快掌握就业动向,学生就会获得更多的时间去准备,从而增加应聘的成功率。(五)新媒体的服务育人方式体现精准的“个体性”。传统媒体时代,针对不同用户的不同喜好通过设置不同的版面、不同的栏目、不同的频道,以实现精准推送;而在新媒体时代,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深入应用的大数据技术已经为实现真正的精准推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用户个人所产生的海量数据经过合理归置、有效筛选,可以得到精准的用户画像数据,再利用算法推荐将用户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个性化精准推送,用户的个体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关注。新媒体的个体性特点是实施精细教育的重要推手。就业服务者在针对学生进行就业服务时可以利用该特性,转变以前灌输式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利用技术手段进行因材施教、精细教育,真正将就业服务依据个人特点进行定制服务。
四、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就业服务平台的提升举措
(一)转变就业服务理念,发挥新媒体服务育人作用。就业服务应当瞄准学生未来的发展,以全程化的生涯发展规划和就业教育为重点,发挥就业服务工作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高校应当转变以往以“就业率”为最终的考核目标和考核体系,通过实践教学逐步推动培养理念从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主向提升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为主转变。在课程体系的设置方面,不断优化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转变以往的职前教育理念,将“入职教育”贯穿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对低年级学生进行职业调查,并建立相关测评档案;对中年级的学生进行职业测评和职业规划辅导,促使其了解自身兴趣,制定人生职业规划;对高年级学生进行专业实训和社会实践,并利用反转课堂等的形式,让学生了解自身的竞争力,并能够在实践中发现不足,及时补齐短板。(二)推动新媒体矩阵建设,多形式推进就业服务提升。高校应当充分利用现有软件客户端的优势,转变以往单一的就业服务形式,形成微信、微博、QQ、抖音、快手等的新媒体矩阵,运用新媒体矩阵进行就业服务,整合利用现有客户端的优势,形成集体作战的效用。在运用新媒体矩阵进行就业服务时,信息者需要制定相应的计划,将繁多的就业信息进行再加工,根据各平台的特点,制定不同的计划:利用QQ空间、微博、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及时最新的就业方针、政策以及对就业中的要点、关键点,对学生的就业观念、防诈骗意识进行充分影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结合校园文化特点形成新媒体就业文化;利用QQ群、微信群等,成立校友平台、企业平台等,充分发挥校友的资源优势,利用校友资源,形成校友就业经验的“传授”、校友就业资源及就业信息的有效共享、校友就业满意度的调查等,从而能够及时调整就业服务政策、就业服务的机制,实现校友对在校学生科学就业观和职业观的树立的引导作用;[5]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性和延展性,借助小程序和微信公众平台的后台接口,为学生提供疑问咨询、就业心理辅导、信息查询、性格测评、信息反馈、个人针对性辅导等。[6](三)增加就业服务平台中专职教师数量,加强专业培训。增加就业服务平台中专职教师的数量,缩小就业服务教师与接收就业学生比值,从根本上提升服务水平。高校应当积极制定相关政策进行激励,鼓励就业服务的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在职进修和进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对负责就业服务的教师进行GCDF(全球职业规划师)认证培训、UCT(高校生涯导师)培训、BCC(全球生涯教练)认证培训,以此提高就业服务教师的就业服务专业化水平。此外,高校也应当积极提供就业服务教师与企业高管、招聘专员进行交流、沟通的渠道,促使就业服务教师及时了解和掌握外部的人才市场形势。高校还可以创新与企业合作形式,通过外聘企业高管、资深招聘经理人或优秀校友作为学生创业导师,向学生教授就业知识、传授就业经验,填补校内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四)加强对就业信息的审核、筛选,推动就业服务提升。高校负责就业的部门作为就业信息的第一道闸口,应当充分重视信息的核实与验证。对于企业的信息应当在与企业对接核实后立即进行信息,给学生留下更多的准备时间。就业服务教师在收到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对接企业的信息后,应当经过再次核实筛选后有针对性地向学生。就业信息服务教师应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收集信息进行筛选、精选、分类,对就业学生按照学院、专业和个人意愿进行分类并设置个人标签,针对省内、省外、少数民族、企业、政策、学院等不同类别,利用微信服务号进行精准推送。抓住关键信息、有用信息,增强就业信息的针对性,减少无关信息的影响和干扰。(五)发挥新媒体数据优势,做好就业服务平台的数据处理和利用。首先,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库,为学生的就业方向、就业地点等做出详细登记备案,与校友资料库进行对接和联合。其次,利用新媒体的数据记录优势,掌握当下的热点,在用户信息的跟踪过程中,对信息内容和信息标题进行关联性分析,对学生评论、学生关注热点进行识别和分析,找出学生关注方向,及时调整就业政策。最后,在就业服务平台的运营中对学生的就业浏览信息的数据进行跟踪,真正运用大数据技术,实时把握用户需求,分析学生的就业心理,对学生进行用户画像,充分发挥“数据比用户本身更了解用户”的优势,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意愿,精准推送以提升学生就业的满意度和准确度[7]。
五、结语
新媒体虽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但仍难以逃脱它的工具属性。在就业服务的提供方面,再完备的就业服务平台和就业服务体系,依旧需要专职专业人员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更好地服务学生。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充分运用好新媒体这个工具,发挥其有利性,减少其带来的消极效用,在提升就业服务效率的同时,提升就业服务的质量,从而在就业服务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高校的育人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宪辉.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策略探究[J].智库时代,2018(44):47+50.
[2]周颖,靳伟涛.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J].信息记录材料,2018(10):194-195.
[3]姜德红.浅析网络新媒体的特性[J].艺术教育,2015(11):221.
[4]许丽娜.利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优势研究——以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7(10):49-55.
[5]李月.新媒体平台上校友就业经验传播作用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4):365-366.
[6]闫岑.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模式构建[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6(1):44-48.
[7]朱文佩.人工智能时代新媒体行业的发展[J].青年记者,2019(2):89-90.
作者:马福 张鹏鹏 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 上一篇: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学探究
- 下一篇:疫情之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