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探究
时间:2022-04-29 03:22:24
导语: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探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步,地方高校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开始逐渐受到当今社会的关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成为热点话题。本文简单概述大学生就业能力,阐述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进而从地方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方案入手,深度剖析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提升策略。
关键词: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
现阶段,我国经济的发展进入新常态,地方高校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遇到了新的挑战。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难以适用于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岗位竞争的加剧,使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高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地,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又能提高在学生就业能力,将成为目前地方高校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大学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就业能力的研究,将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时代在发展,就业能力的内涵也在不断变化,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涵。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就业能力都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作为当代的高校大学生更应了解现阶段的就业形势,深刻理解就业能力的内涵,全方面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为了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一些学者提出了“大学生就业能力”一词,我国学者郑晓明在他的著作中指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不是某一种能力。他的这个概念体现出学生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在内容方面,大学生就业能力包括思考学习、理论实践、个人的适应快慢等。学习能力是指个体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知识的能力,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必备条件;思考能力是指一个人的创新思维、情商、洞察力。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关键条件。适应能力是指一个人为了生存而在心理、生理上做出的改变,是大学生从学校过渡到社会的重要条件。王新俊和孙百才(2018)将大学生就业能力理解为“大学生就业能力不仅指大学生毕业后初次就业所需的能力和个人特质,是大学生建立良好的职业生涯、有意义地参与社会生活所需的个人特质和各项能力。”。
二、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
现如今很多学者从企业的视角界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以岗位需求为基础,将就业能力解读为岗位的胜任能力。通过对辽宁省部分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的分析,以辽宁科技大学为例针对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进行以下总结:1.专业素质不够突出。所谓的专业素质,就是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熟悉与掌握程度,专业知识的学习是就业能力的基础,专业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就业选择。对于地方高校的毕业生而言,专业素质参差不齐,近半成的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比较差,有的不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有的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知识与实际运用结合起来,没有良好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将很难提升就业能力。2.自我认知不够准确。地方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找工作时往往存在着对自己自我认知不够准确的现象,一方面,某些大学生自我感觉良好,在找工作时眼高手低,针对一些薪酬待遇不够理想的岗位采取果断拒绝的态度,以至于在就业方面往往处于劣势。另一方面,某些地方高校的毕业生过度自卑,认为自己的各项能力都不如别人,面对一些好的招聘岗位不敢争取,在面对招聘单位面试官时也不敢大胆地表达自己缺乏,缺乏求职表达能力,不能与面试官进行良好的沟通,使得留给面试官的印象不加,无奈只能委身于与自己实际能力不相符的岗位。3.制定未来职业规划不及时。越来越多的地方高校毕业生选择进入大型企业或党政机关单位任职,这就意味着在未来职业规划方面,地方高校的毕业生应当提早完成自我规划,然而地方高校毕业生普遍反映出不及时制定个人未来职业规划的现象。一方面,就目前的调查分析来看,近半数的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或者职业规划方向模糊,使得大学生毕业之后没有明确的目标进行职业选择。另一方面,地方高校毕业生的求职经验往往相对匮乏,针对招聘面试时所遇到的紧急问题,往往没有及时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导致在应聘岗位的各个环节中相对于普通硕士毕业生,地方高校毕业生总是处于劣势。
三、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长期以来,地方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大多定位于培养学术型人才,逐渐导致了即使某些高校毕业生的理论知识相对扎实,但往往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面对这一问题一部分毕业会选择继续深造,更多的学生一毕业就进入了迷茫阶段。这就意味着地方高校的培养目标定位过于死板和单一,很大程度上在于高校与本地企业或招聘企业在人才需求等问题上的信息交流不够准确,缺乏更进一步的沟通,自2012年以来,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机制与当地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着极不匹配现象,致使地方高校难以培养适合本地企业发展的高精尖应用型综合性人才。2.实验课程单一化。通常地方高校在教学内容设置方面,普遍重视书本理论教学,实践学时安排较少,由于学校教学经费等限制,也很难带领学生去实践。实践是理论应用的最好检验,缺少了实践,学生便不能将课堂知识较好的应用于实践当中,出现了“死读书”“读死书”的现象。导致某些地方高校毕业生动手能力差,理论学习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呈双低状态。当今社会需要更多的应用型人才,如何将实验课程充分的容纳到教学中,是未来地方高校要解决的一大问题。3.教学内容与方法相对陈旧。目前,地方高校的课堂教学缺乏新颖性,多是书本上的案例分析,很少引用现实生活中新出现的、成功的案例进行研究。同时地方高校的教育模式又通常是两年基础知识教育,两年专业知识教育,基础知识主要是学生的基本能力,专业知识主要是学生的技能,但由于缺少实践,基础知识教育在实际工作中体现较少,专业知识教育相对老旧,无法适应时代的潮流,由此地方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往往不能很好地满足某些大型企业的用人需求。
四、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提升策略
1.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基于目前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就业率不高的情况下,教育部提出了高校要向应用型转型,因此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首先应该制定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企业进行深入调研,根据企业需求,研究该类人才所需的相关理论、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等,与课程的方案设计相融合。应用型人才既有专业的基础又有技能的实践,才是符合当下发展需要的社会人才。2.掌握更加全面的专业技能。在大学生的求职过程中,企业更加注重的是实际操作能力,对于大学生来说也就是专业能力,对于一些地方高校的学生,如果能在大学期间利用业余时间加强专业技能练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并参加相关培训,很多企业都是十分看重专业能力,有时出众的专业能力会超过学历,更抓住企业的眼球。3.注重积累实践经验。很多公司在招聘都有一条“要求有几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因为大多数的公司都希望可以有一个可以马上胜任的,不希望花很多的时间再去培养一个新人。因此,在大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一定要把论述技能更多的应用到实践中,更多地参加社会实践。在参与社会实践的同时,不要盲目去参加,只是为了完成社会实践而去社会实践,要围绕自己的就业目标和就业目的,通过实践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素质,这样,在毕业以后就有更积极的有效措施来面对激烈的职场竞争。4.正确的择业心态。曹月秋(2017)在《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健康的心理素质与择业能力培养》一文中叙述了大学生面临求职择业,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过硬的专业文化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的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能够依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提高择业能力来适应严峻的就业形势。现阶段大学生找工作,尤其是地方高校的大学生,不能“等”“靠”“要”,而是打破传统观念,实现多元化就业。很多人愿意选择外企,或者合资企业薪酬较高的,其实如果没有特别合适的机会,完全可以找一个待遇低一点的工作,只要能转变观念,面对现实,就不难找到发挥自己特长的工作。反之,盲目追求,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就业的机会就会越来越少,最终导致得不偿失。
五、结束语
本文从研究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出发,提出了关于提高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论题,并以此为根据概述了当今国内外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针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的分析与总结,逐渐发掘出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给予了一些相应对策。在研究方法与阐述论述等方面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我们看来,对于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主要还应将视线放在培养方案以及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充分的发展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不断积累社会阅历与求职经验,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与价值观,提高就业能力,希望本文能够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等方面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参考文献:
[1]王新俊,孙百才.近30年来国外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现状及进展[J].教育与经济,2018
[2]马梦瑶,彭波.辽宁省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与培养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8
[3]曹月秋.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健康的心理素质与择业能力培养[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7
作者:郑思侬 王冰 单位:辽宁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 上一篇:大学生就业指导现状与对策研究
- 下一篇: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瓶颈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