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毕业生就业环节渠道分析
时间:2022-02-19 09:12:32
导语:优化毕业生就业环节渠道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校企合作是高校和用人单位连接的平台,是对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拓展和延伸,能够提高大学生求职成熟度和职业化能力,改善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对于用人单位准确了解学生的真实状态具有十分积极、有效的作用。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
1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现状及诉求
2018年至2019年期间,我们持续对50余家用人单位和700余名大学生进行了调研访问,在一定程度上窥探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市场情况。受访的用人单位用人,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注重学历的高度,但是学历已经不再是考验毕业生的唯一标准,多数用人单位更加看重毕业生的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毕业生是否具备实践经验也成为是否被录用的重要考量标准。部分企业的用人策略以实习生和储备生岗位为主,一方面一定程度上降低用工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对初入职场的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在企业性质方面,公立单位用人计划较为平稳,民营企业岗位需求较大,同时流动性也较大。在学生方面,58.9%的学生仍然自持“精英”身段,对未来期望较高,大城市、大企业仍是首要选择,缺乏从基层岗位做起的心态,这种就业心态与综合素质不高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多数高校学生通过网络及各方面渠道了解到了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大三年级,甚至更早就进入了就业的准备期,并产生非常强烈的提高职业能力和个人素质的意愿。部分毕业生存在创业的意愿,但是对于创业的行为存在矛盾的认识,既认为创业“是对人生规划的实施”,又同时将创业看作是“就业环境造成的无奈”,而且大多数有创业意愿的毕业生并未做好完善的创业准备,普遍缺乏对创业的清晰认识和合理的创业渠道。针对高校现有的就业、创业教育模式,72.3%的受访学生认为,尽管当前高校已经开展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等课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高校的就业、创业教育仍然缺乏较强的针对性,甚至相对于专业课有被边缘化的倾向。正是这个摆在高校教育培养面前的现实问题,促使高校必须在人才培养中遵循就业市场导向,校企合作的教育培养方式也因此应运而生。
2校企合作———高校毕业生走进职业生涯的前站
校企合作是高校谋求发展、与市场接轨,以及学生与用人单位对接的重要环节,更是用人单位的现代化人力资源发展以及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必然选择。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打通了学校和用人单位的合作渠道,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当中,促使人才培养价值最大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缺乏了解的盲区。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与用人单位的实际紧密地结合,将教学和生产相结合,实现双向介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优势互补,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教育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重要的是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生可以尽早地进行职业体验,增强对职业的认同感,树立职业观念,完善社会适应性,更加广泛地参与社会发展进程、认知社会活动,并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增加未来职业选择的砝码。更重要的是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动性,转变大学生的就业理念,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完善社会适应性,提升对行业的认同感,并树立明确的就业意识和就业方向,尤其是提高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的能力,使学生在就业求职过程中掌握一定的先机。
3校企合作———构建人才培养的多元化格局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把办学模式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建设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的实验实训实习设施……将校企合作作为教育改革的基础,集人才培养、继续教育、科研创新、科技服务于一体的专业集群”。在这样的背景下,校企合作为传统的教育培养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元素,用人单位可以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岗位的需要参与到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的环节当中,坚持社会就业导向,进一步优化课程知识结构和教学流程,进一步增进第一课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校与用人单位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和“人才为本”的宗旨,适时开展有益于学生职业发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创新性活动,如就业创业培训、素质拓展、求职能力大赛、创业计划大赛、专家讲座和论坛沙龙等,共同打造融学术性、知识性、实践性、创新性于一体的学生教育第二课堂,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拓展学生成长、成才空间,进一步巩固教育教学成果,进一步巩固学生专业思想,促进学生树立奋进向上的良好学风,并使学生在现有教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获取更多的知识。
4校企合作———用人单位遴选人才的可靠载体
通过校企合作,用人单位按照需求与高校共同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战略,将进一步丰富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储备,打造属于用人单位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符合企业人才培养的内在需求,有利于企业实施人才战略,为用人单位长远生存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而基于高校、学生和企业之间相互更多的了解和认知,用人单位可以更早地发掘具备一定潜力的人才,并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培养和关注,更有利于用人单位人才队伍和人力资源结构的提升和稳定,形成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机制,从而成为用人单位可持续性发展的可靠保障。校企合作,不仅不会给企业造成负担,相反地,学生的定岗实习还会成为企业有效的劳动生产力,降低企业劳动力成本[1],同时通过校企合作,还可以进一步扩大企业的社会影响,提高企业品牌形象和无形资产的价值。如果用人单位条件允许,可以与学校制定“订单式”培养模式,企业基于人才的知识结构、专业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的标准对学生进行培养,并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共同开展教学活动,使企业更加全面地参与到学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培养中来,这不仅使用人单位更加牢固地把握住人才资源,而且学校的教学目标也有的放矢,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学生的学习目标也更加明确,更能充分地接受企业的文化和理念,并主动将学习和工作保持一致,从而实现从学校到用人单位的无缝衔接。
5校企合作———高校专业设置和教学改革的风向标
高校专业的设置、调整,以及高校的教学改革进程需要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虽然单从毕业生数量和企业需求上来看,人才市场总体供大于求,但是在具有针对性的专业人才领域却依然存在很大的缺口:一方面诸多毕业生怀抱着简历投送无门。另一方面许多企业传出招不到适合人才的声音。这主要是源于高校毕业生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结构性失衡,因此通过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贴近市场的信息优势,第一时间掌握市场需求和前沿,并及时反馈给高校,高校再通过教学活动将信息转化为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结合市场发展趋势,摸索人才需求规律,及时根据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化,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同时,校企合作将一定程度上改变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考评模式,构建以市场需求、学生就业为导向的多元化考评体系,完善人才培养理念,使学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时展的需要。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当前的校企合作过程中仍然存在动力不对称、运行不如意、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但随着教育制度改革的发展,传统教育模式将注定被革新,校企合作势必成为人才教育培养的主流方式。[2]因此,如何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将教育主体由单方变成双方,建立校企合作的“双主体”结构,使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发挥自身优势,通过调动各自主观能动性实现资源共享、相互补充,形成有力的市场竞争力[3],既有利于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又可促进科学研究、经济收益,从而达成“高校、企业、学生”三赢的局面,是当下教育改革者和高校就业工作者的重点命题。
参考文献
[1]汪玉奎.高校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探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10):158-160.
[2]王永贵.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校企合作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青春岁月,2018(12):41-43.
[3]王秀荣.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科学与财富,2018(36):293.
作者:顾 宇 孙成聪 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
- 上一篇:高职与本科衔接商务英语一体化教学研究
- 下一篇:解析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
精品范文
9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