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管理体系研究
时间:2022-01-30 10:18:23
导语: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管理体系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就业关系到国计民生。中国当前逐渐放缓了经济发展的速度,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就业问题,政府、企业、高校、社会都在思考大学生就业这一问题。高校通过构建就业指导管理体系为提升高校的就业指导水平提供保障,从而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帮助。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作用进行阐述,深入剖析郑州市高校就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全面论述郑州市高校就业指导管理体系构建的策略。
关键词:就业指导;体系建设;策略
当前,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教育”转变,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相应增加了就业难度。为了有效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缓解当前严峻的就业压力,政府、高校、社会应该积极探索解决的对策。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直接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帮助,因此,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从就业指导的机制体制、方式方法等方面,构建合理完善的指导体系,以帮助学生顺利就业,实现职业价值。
一、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作用
1.管理功能。新时期与市场规律相吻合,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管理和之前计划经济下呆板、封闭的管理不同,呈现出灵活多样的方式。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管理的内容涵盖高校和企业、高校和政府、高校和市场等的联系,为高校毕业生和企业构建交流的桥梁。现阶段的高校就业指导由单纯教育管理向服务指导转变。2.服务功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主要为大学生服务,需要对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追踪调查,并且要跟踪社会对于高校毕业生的评价,对职场的动态进行及时的了解,对就业市场的变化、趋势进行研究、分析并进行预测,从而服务于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服务于高校学生的培养计划制定与实施等。3.教育功能。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教育功能,体现在就业指导的各个方面。在教学模式中融入高校就业指导理念,对大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巩固进行激发,对其实践进行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能够针对大学生进行就业综合指导教育,使大学生能够客观认识自我,使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结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而促进“中国梦”的实现。
二、郑州市高校就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1.郑州市高校在设置就业指导课程方面缺乏合理性。有些郑州市的高校在设置就业指导课程上存在着内容不足、授课时间得不到保障等问题;有些郑州市高校的创业、创新方面的课程不能实现全校范围的开设;有些郑州市高校仅仅是针对高年级开设;部分高校缺乏重视,大多数的高校主要在晚上、周末等时间安排就业指导课程,学生出勤率不能得到保障。另外,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指导不够,操作性内容欠缺,和市场需求联系不够紧密。2.郑州市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郑州市高校现阶段缺乏就业指导教师,部分就业指导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不足。就业指导教师通常是高校就业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大多是兼职,缺乏专职人员。就业指导人员大部分没有系统的学习过心理学、职业生涯规划、人力资源开发、劳动人事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就业指导开展过程中受到很大制约。3.就业服务内容缺乏多样性,就业服务质量不高。第一,大部分高校就业信息时,没有根据内容进行分类。毕业生面对的就业信息多,但是找到想要的招聘信息很困难,时间一长,学生对学校发送的就业信息关注不够,可能忽略合适的工作岗位。第二,就业指导没有充分解读就业政策。高校对就业政策进行宣传通常是在学校网站刊登,造成了大学生对于就业政策不能及时进行了解,大部分通过文件的形式进行刊登,缺乏相应的解释,学生自行理解过程中,可能出现误解。第三,缺乏多元化的就业服务形式。郑州市大多数高校就业服务内容较为单一,主要是就业信息、就业手续办理等内容,真正的职业规划、就业创业指导等不足,对就业指导工作缺乏全局的规划。
三、郑州市高校就业指导管理体系构建的策略
1.完善健全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高校要应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以构建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为基础,从而为就业服务质量提高、学生素质增强、高校内涵建设提高提供保障。第一,对于职业规划类的课程给以重视。大学生职业规划类的课程包括了大学生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职业规划类课程通过必修的方式开设。课程的开设要充分考虑年级不同、专业不同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基于阶段不同,按照一定顺序对就业指导课程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进行开设,从而使大学生能够对职业规划理念有清楚的认识。对学生了解目标职业对于从业者基本要求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够真正认清自己和未来目标的差距,使大学生能够合理调整职业目标,为顺利实现职业目标提供保障。课程设置方面,重视校外师资力量,邀请有经验的专家、企业家进行培训,使职业规划教育内涵不断丰富。第二,高校对创新创业类课程的开设要给以大力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出后,创业活动在中国发展迅猛。郑州市高校应该将开展创新创业课程作为就业课程教学的一个重点。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展需要基于课上教学和实践教学等载体,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进行培养,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的能力。第三,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实习实践是对创新精神进行培养的重要途径。当前社会发展迅猛,企业逐渐提高了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要求。大学毕业生提高实践能力,能够使其就业竞争力提高,并且为高校发展就业指导工作、教育教学改革等提供依据。实习实践体系的完善,应该加强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广泛开展实习实践项目、对于实习活动以及实践活动的管理给以重视。2.加强信息化网络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提高就业效率。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已经步入各个领域,现阶段已经进入全民网络时期。高校就业工作开展需要依托于网络,对于网络平台建设给以重视,对网络化与信息化的就业服务平台进行构建,实现“一站式”的服务,从而更好的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服务。构建高校就业信息平台是促进创新高校就业管理机制的有效途径。第一,构建高效整合的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就业信息平台的建设不但需要满足电脑端操作,同时使移动手机APP客户端操作得当实现,人们能够方便的通过电脑、手机等进行访问。招聘服务、创业服务指导、就业手续办理、职业规划制定、统计就业信息、调研功能、问卷跳槽、教育测评、跟踪毕业生等应该是就业服务平台具有的功能。构建高校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平台,应该基于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学校对单一服务账号进行登录管理。利用就业服务平台实现了高校、大学生以及用人单位的紧密联系,就业服务平台对三方的需求与互动关系给以充分考虑,使供求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利用就业服务平台针对企业需求、学生求职实际等进行调整,从而使其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第二,对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整合给以重视。现阶段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了移动互联时代,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应该重视移动手机APP客户端的建设。大学生利用APP客户端观看在线就业课程、进行职业测评、对就业政策进行查看、查找招聘信息等。利用APP客户端,将信息及时推送到学生手机上,从而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各种信息。第三,重视在线教育与就业规划的融合。基于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实现在线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的融合,实现精品化教学、网络化视频、针对化管理,通过平台优质课程、创业指导、政策、创新创业、职业生涯规划等,从而帮助高校深入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对高校提高就业指导课堂教学、增强教学针对性与指导性有重要意义。3.对于高校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的建设给以高度重视。第一,郑州市高校需要重视培训就业指导人员。新时期高校就业工作不但需要就业指导工作者可以对信息管理、课程讲授、招聘工作等技能熟练掌握,同时要求就业指导工作者掌握职业生涯咨询、创新创业教育、就业反馈工作、毕业生信息分析等业务技能。上述技能对就业指导工作者的要求提高,就业指导工作者不但需要工作经验丰富,同时需要具有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职业生涯规划、法律等相关的就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因此,高校需要重视对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培训。对于培训方式而言,需要校内培训有机结合校外培训;对于培训的组织形式而言,以集中培训位置,辅助以重点的培训骨干教师。第二,重视专业化就业指导梯队的建设。构建校级指导队伍、院系级指导队伍与校外专家团队三级就业指导梯队。校级就业指导工作团队主要包括就业管理部门的领导、工作人员、职业生涯规划等专业的教师。校级就业指导工作团队的主要作用是服务全校的就业创业、职业生涯规划等,进行就业工作的统筹安排;院系级就业指导团队涵盖沿袭的就业负责人员、辅导员、专业课教师等。大学生管理服务是辅导员的主要职责,辅导员和学生紧密联系。院系就业指导工作过程中,辅导员应该明确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责任,在就业指导中辅导员专业知识能力要逐渐提高。就业指导工作队伍中还应该纳入专业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的专业知识丰富,对学生实际情况比较了解,为学生存在问题的解决提供帮助。高校各院系就业指导工作是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基础,对就业指导工作服务的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校外专家团队则主要涵盖了就业指导专家、成功创业者、优秀企业家等。校外专家团队是高校学校层面与院系层面就业指导工作的有益补充。专家可以就行业特征、市场形势等提出指导补充;企业家、创业者可以从实践、企业用人标准等方面为学生就业提供帮助。基于多元化方法逐渐提升郑州市高校整体的就业指导教师师资队伍水平,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大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胡秀俊,于建波.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构建与完善[J].教育与职业.2015(12).
[2]王玉娟,李玲.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研究综述[J].继续教育研究.2015(7).
[3]申静,孙智宏,刘欣.以GPS为就业指导构建高校就业创业教育体系[J].教育与职业.2016(13).
[4]康承泽,刘淑云.高职院校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4(14).
[5]田兆富.对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26).
作者:晏玲玲 单位: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 上一篇:高职学前教育视唱练耳教学改革分析
- 下一篇: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