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就业形势
时间:2022-07-18 09:02:17
导语:浅析大学生就业形势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高等教育已从精英化全面走向大众化,并进一步走向普及化。大学生就业形势极为严峻,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文章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形势。目前,主要存在城市就业难、职位就业难、高薪就业难、对口就业难四个方面的问题,而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有学生自身认识、高校培养模式和社会市场环境。为了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文章在最后一部分从学生、高校和社会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仅与大学生其自身利益有关,也与社会稳定发展和祖国繁荣富强紧密相关。
关键词:就业形势;大学生;高校;毕业生
1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
就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自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院校招生人数逐年增加,入学率由1999年的55.44%升高到2018年的81.13%。2017年继续走高,达到795万,2018达到820万。对于就业,“没有最难,只有更难”。面对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下行压力加大,且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毕业生人数在逐年攀升,屡创新高,政府和社会提供的岗位有限所以导致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种常态。大学毕业生人数多,并不是真的供过于求,而是部分地区呈现饱和状态,部分地区劳动力供不应求,呈现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着较高的心理期望,倾向于到经济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去工作。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希望聘选到达到单位标准的人才,然而,大学生其自身并不能完全达到用人单位的标准,所以在就业上存在着“双重缺口”的困境,导致大量毕业生找不到期待的工作,大量用人单位无法招聘到符合要求的员工。本文围绕着城市就业、职位就业、高薪就业和对口就业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1.1城市就业难。每年的毕业季都有大量学生扎堆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魔都———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大学生就业难其实是“局部现象被夸大为整体现象”,因为跟东部地区相比,中西部人才远远没有饱和,很多中西部地区仍存在着供不应求的现象。大学生在对各个地区进行综合考量之后,认为东部沿海地区和一线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提供给自己的机会也会更多。然而,在前几年发生的“逃离北上广”事件表明,只有少数人才能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大多数人顶着“北漂”,“蚁族”的名头在大城市里苦苦挣扎,长时间找不到翻身的机会。1.2职业就业难。职业就业难是指对于特定的单位而言。“职业”是指工资、福利、待遇都有保障的单位,大部分大学生毕业后想去国企、事业单位等职位工作,是因为这些单位有丰厚的福利待遇,工作失业风险较低,生活有足够的保障,社会口碑好,去往国企、事业单位工作是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但是大家都往一处挤,必然会产生大量毕业生“无业可就”的现象。1.3高薪就业难。大学生倾向于教育回报率相对高的职位,在自己多年求学的过程中投入的大量金钱,大学生必定是想在高薪工作中得到相应的经济回报,因此,高薪就业已成为近年来大学生不变的目标。不可能每个人都高薪就业,高薪就业很难。1.4对口就业难。近年来,大学生就业专业不对口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甚至在大学生自身产生了一种毕业也不从事与自己专业相关职业的心理。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大量的毕业生放弃了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选择了用人单位需要人才的工作。学生的专业优势无法得到施展,国家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培养优秀人才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就业专业不对口现象造成了人才资源的极度浪费。
2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成因
2.1学生自身认识。2.1.1预期收入不合理。根据调查,中国毕业生的收入预期远高于美国和欧洲的10%,约为40%。根据2018年智联招聘与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联合开展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第一份职业的收入预期逐年上升,2018年,大学生收入预期达到6530元,比去年的6023元高出507元。大学生过高的收入预期,导致低工资单位无人应聘,高工资“蜂拥而上”的想象,使得单位存在较高的就业压力。2.1.2就业观念不理智。2018年1月31日,智联招聘了《20应届生就业市场景气报告》。由应届生期望就业城市的调查结果显示,北京、上海和深圳位居前三位,新一线城市备受欢迎,但是一些欠发达城市则对年轻学生的吸引力很小。大批的人才不惜代价地从西部向东部流动,造成部分东部地区过于饱和和西部地区的人才短缺。2.1.3自身素质不达标据调查,打网络游戏、旷课、泡酒吧、谈恋爱、看剧等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校园生活的重点。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课余时间,“手机不离手”的现象极为严重,此外,还有大量“眼高手低”的大学生,不能正确看待自身真实状况,一味挑三拣四,只着眼于发达城市,忽视小城市的发展前景和锻炼机会,从而错失了很多就业的机会。2.2高校培养模式。2.2.1高校扩招导致就业难。自2003年以来,我国大学生数量突飞猛进。2003年是1999年高等院校扩招后,本科生毕业的第一年,我国毕业生数量达到212万,比上一年增长了46%。2017年高校毕业生达到795万,2018年再创历史新高,高达820万。“大众化教育”正朝着“普及化教育”的方向发展。高校扩招导致教师资源短缺,师资结构出现“数量少、质量低”的困境。2.2.2高校教育学科结构不合理,无相应指导课程。就业难集中反应了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高等学校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达不到社会的标准,许多高校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标准严重与社会脱节。往往社会需要的人才高校难以培养,而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又达不到社会所要求的标准,造成国家和社会人力资源的严重损失。此外,一些高校希望立竿见影,开设了一些投资少、见效快的经济管理专业,但其教学效果远远低于人才市场的要求。此外,大多数高校对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没有明确的标准,甚至没有开设就业指导课程。2.3社会市场环境。2.3.1性别歧视。目前,女性就业困难已成为一个明显的社会事实。由于女性自身原因,适应各种情况不如男性,因而女性面临的就业难度远远高于男性。根据厦门大学的调查,在同等条件下,女性毕业生的就业机会仅占男性的87.7%,女性毕业生第一次就业率仅为63.4%,比男性毕业生低8.7个百分点。性别歧视现象让很多女性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甚至使其自身产生回避求职的心理,这将会导致就业市场失去一些优秀的女性人才。2.3.2学历歧视。在就业过程中,学历歧视屡见不鲜。在大多数招聘会上中存在学历分层招聘的现象。调查中发现,有的招聘会甚至企业明确表明学历要求必须是985,211院校,这一要求让大部分求职者失去了应聘的机会。我国市场上存在着严重的学历歧视,普通高校的求职者相比重点高校的求职者有着更大的就业压力。2.3.3经验歧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人才资源的支持,企业需要吸收和接纳更多的人才,但是有些企业并没有从应聘者自身实际能力出发,而仅仅是一味地要求高学历,多经验。然而,经验是在工作的过程中慢慢积累的,对于这些刚刚走出校门的应届毕业生来说,拥有长达几年的工作经验是不可能的。
3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3.1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大学生应正确认识自身,综合考量,合理定位。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积极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就业信息,主动地去适应社会,根据自身的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和城市。俗话说“没有最好的职业,只有适合自己的职业”。其次,大学生应提升自身素质,敢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切忌眼高手低,这样不仅会增加求职成功的机率,而且对于职位晋升以及以后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3.2高校应调整教学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高校应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积极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以及促进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展。高校应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变化,在教学内容上应与时俱进,重视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以及新时代相关知识的补充添加,并且,高校应重视实践教学,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3.3国家应健全政策方针,完善就业市场体系。当前,就我国的就业政策而言,有必要确保毕业生就业市场受到相关法律的保护,完善就业市场的法律制度,使毕业生在就业、创业、劳动合同等方面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毕业生就业法》明确规定了政府、企业、学校的职责以及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同时,要明确就业程序,保证竞争公平。公平的市场环境可以增强大学生就业的信心和希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就业。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的希望,是我国珍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就业问题关系到我国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提高就业率,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国家、社会、企业、高校和大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力争每个大学生都能把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充分运用到社会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远需要。
参考文献
[1]李元元,张一婷.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8(07):3-4.
作者:徐浩 徐正金 贾丽萍 单位:聊城大学商学院
- 上一篇:钢琴即兴伴奏教学培训方法
- 下一篇:大学生就业指导隐性校本课程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