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学生就业创业法律意识培养
时间:2022-06-28 03:48:32
导语:浅析大学生就业创业法律意识培养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就业竞争激励,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因缺乏法律意识在就业的过程中无意间违反了法律或者个人的权益不断地受到侵犯。笔者以中国药科大学为例,采用问卷与访谈的方式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法律意识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从就业环境、高校和大学生自身三个角度,探索大学生就业创业法律意识培养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法律意识
从2002年起高校扩招的毕业生陆续进入求职市场,全国大学毕业生总数呈明显上升趋势。面对庞大的大学毕业生就业人群,各高校全面落实毕业生就创业指导工作。但是,大部分高校在就业创业课程中教授的内容仅包括就业观念、就业程序、就业技巧与技能的培养等,很少传授相关的法律知识,大部分学生法制观念淡薄,对法律知识认识不足,不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甚至出现铤而走险的违法事件。因此,在高校就业创业指导过程中加强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对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促进大学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创业法律意识现状调查
笔者对我校的2016届、2017届的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随机访谈,对我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法律意识现状进行调研。共发放问卷800份,有效问卷774份,有效率为96.75%。调查结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大学生就业创业法律知识匮乏。超过9成的学生表示并不了解《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规定的具体内容,74.1%的学生不能完整说出五险一金,67.4%的学生不知道试用期如何规定,43.9%的学生在实习期间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等。在大学期间,学生几乎都没有接触过法律,缺乏基本的法律意识和法律常识,思想上不关心不重视,大部分同学仅仅是知道一些法律名称,但对于具体的规定是什么并不了解,也不知道这些法律知识和就业的关系以及对就业的帮助,对相关法律知识熟视无睹,不注重培养自身法律意识,一旦在求职过程中发生自我权益受损的情况,并不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2.大学生就业创业法律意识淡薄。一是维权意识的淡薄。68.2%的学生认为用人单位根据政治面貌、生源地、英语等级、学历等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是合理的,会根据单位要求投递简历;当就业或离职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仅有31.84%的学生会“通过劳动仲裁机构、法院等法律途径维权”,超过一半的学生选择“就这么算了”。结果表明,许多大学生对于侵犯个人权益的就业情况缺乏辨别能力,造成个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仍不自知的可怕后果;并且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缺乏保护自己的能力和勇气。二是履行义务的意识淡薄。25.8%的学生曾经有过毁约的经历。同时与多家用人单位签约,随意将签订的就业协议毁约,他们认为就业协议并不像劳动合同那样重要和具有法律效应,毁约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三是是法律责任意识淡薄,法律责任意识是指大学生在就业中违反法定义务后要承担后果的意识。56.4%的学生在简历制作中出现夸大,甚至有同学为了让自己得到更好的岗位不惜制造假的荣誉证书、学位证书。学生知道违反法律会承担严重的责任,但却不知道承担何种法律责任,怎样承担责任,这就是大学生法律责任意识淡薄的表现。
二、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分析
1.就业社会环境影响。35.2%的学生认为在求职找工作时,如果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家庭背景会更容易找到好的工作,熟人介绍也往往比投简历、跑招聘会成功率高的多。一些用人单位还存在着内部招聘、特殊招聘等行为,使大学生就业平等知情权收到了侵害,同时也会造成大学生不努力提升自我职业技能而是热衷走人情、跑关系的不良风气。这种不良的就业现象影响国家就业的大环境,不利于大学生就业创业法律意识的培养。2.学校法律教育缺失。法律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培养大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举措。纵观高校教育现状,对于大学生法律教育这一方面都有所欠缺,就创业指导课缺少就业相关法律知识授课,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虽涉及部分法律知识,但因为一般学校都缺少具备法律专业素养的任课老师,或者课堂缺乏吸引力,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影响了高校法律教育的普及。3.学生学校自主欠缺。大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学习缺乏自主性,68.5%的大学生认为在校期间的学习重点是专业知识与专业技术,无暇顾及法律知识学习;23.8%的大学生认为学习法律知识不重要,也缺乏学习就业法律知识的主动性,导致大学生缺少应有的法律素质。在就业过程中,当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六成学生不会主动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
三、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法律意识培养路径
1.国家继续完善大学生就业法律保障体系。首先,国家相关部门要不断完善学生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切实维护大学生的就业权利,建立大学生就业法律保障体系,健全大学生就业监督举报机制,营造公平、公正的良好就业环境。其次,用人单位要强化法制理念,健全人才聘用体系,维护就业市场的公平公正,在招聘过程中杜绝学历歧视、区域歧视、性别歧视等问题出现,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第三,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大对大学生就业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宣传力度。2.高校继续加强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教育。高校肩负着学生培养的重要职能,对于学生法律意识培养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高校应当积极构建合理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体系,努力培养专业化、专家化的就创业指导师资队伍,利用微信微博等微平台拓宽就业法律知识的传播渠道,积极探索大学生就创业法律教育新模式,切实把法律意识教育融入到就业创业指导的全过程,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法律意识与素养。3.大学生自身继续加强就业法律知识学习。学生个体是践行就业法律意识的主体,大学生应当清楚地认识到法律素质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的重要性,是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应该主动、自主的学习就业创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不断提升个人的法律素养、遵守法律,并学会运用法律解决自身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周波,祝红,马文娟,等.独立学院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现状调查[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6):82-83.
[2]张熠星.法制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指导融合研究[J].法制博览,2018(3):44.
[3]于敏.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培育探研[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90-92.
作者:须春君 单位: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
- 上一篇: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 下一篇:校友辅导员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