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逃避现象及解决路径
时间:2022-03-18 03:51:13
导语:大学生就业逃避现象及解决路径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大学生就业逃避行为实质上是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外化,有“鸵鸟战术”型、虚假努力型、受挫逃避型、心理问题型等。就业逃避现象的产生既有大学生自身内在原因,也有家庭、社会和学校原因。就业逃避现象的解决路径:一是需要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和家庭的配合;二是需要高校不断优化、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做好大学生就业的培养、指导、服务、帮扶等相关工作;三是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逃避;表现;原因;解决路径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的加剧和劳动力人口的不断减少,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企业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一些在校大学生畏惧就业,出现了就业逃避的现象,既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生自身的成长成才,也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值得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一、就业逃避现象的表现及原因
1、就业逃避现象的外在表现。就业逃避现象在大学生中比较常见,尤其是在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群体中,很多大学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就业逃避行为,主要的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一是采取“鸵鸟战术”型。有些大学生求职季不主动找工作,不主动搜集用人单位信息,不参加招聘会,不主动联系用人单位去投简历、求职面试,在与老师、同学和家人的交流中回避找工作的话题,显得无所事事,逃避所有与就业有关的话题、行为,当辅导员老师鼓励其找工作时,也常表现出畏难情绪,而不采取行动。二是虚假努力型。有些大学生声称自己要考研究生,考公务员、事业编,也买了相关的书籍,报了辅导班,有的时候也去图书馆、自习室,但是却不肯付出真正的努力,只是装成一种在为将来拼搏的姿态,通过树立一个虚无缥缈的目标,制造一种假努力的形式,来麻醉自己,应付家长,逃避去人才市场上找工作的行动。三是受挫逃避型。有些学生一开始有过找工作的尝试,在因各种原因被用人单位拒绝后,挫伤了求职积极性,或者经历过就业纠纷、就业诈骗,受到过伤害,因此进入了自暴自弃的状态,拒绝再去找工作,或者转向自怨自艾,意志消沉,否定自我和自卑;或者转向怨天尤人,埋怨社会学校,这种学生在普通高校中更为常见。四是心理问题型。有些同学因为就业压力大而导致产生心理问题,失眠、反应过激,不再去找工作,甚至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当同学们讨论找工作的话题时,他们常会粗暴的打断,甚至冷嘲热讽,进行言语、身体攻击,给其他同学带来困扰。“就业逃避”行为严重者甚至出现一定的自我封闭行为,防御行为很强,拒绝与人交流,通常呆在宿舍或网吧独处,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大学生就业逃避的表现形式还有很多,例如有些女生成为“毕婚族”,刚一毕业就结婚生子,不去找工作等等。大学生的就业逃避行为不论其外在表现形式如何,实质上都是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外化,就业逃避不能降低焦虑,只会使就业焦虑越来越严重,因此,就业逃避行为也成为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2、就业逃避现象产生的原因。就业逃避现象的产生既有大学生自身内在的原因,也有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大学生自身的原因是就业逃避现象产生的内在原因。虽然很多大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就业逃避行为,但是只有部分大学生的就业逃避现象比较严重,影响到了自己的顺利就业和发展,这有其自身的原因:一是部分大学生对就业的认知不够。有些学生进入大学之后,还是沿袭了以前高中的习惯,两耳不闻窗外事,沉浸在校园的环境中,不关心以后的就业,也没有清晰的职业发展规划,到了毕业季对就业市场还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非常迷茫,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从事什么工作,适合做什么工作,对如何找工作也没有清晰的途径、方法,感到无从下手,因此对就业产生了恐惧,把自己封锁起来,逃避就业。二是部分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合理,有着过高的就业期望值,有学而优则仕等不合时宜的观念,对一般的中小企业等工作单位看不上,但是又找不到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工作,索性放弃找工作,有的学生沉溺于网吧、游戏,也有部分学生转向考研、考公务员等,但其中相当多的学生是以这些考试作为借口,不肯付出努力,只是逃避面临就业的现实。三是部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足,在校期间没有认真学习,知识基础不扎实,没有掌握相应的实践技能,到了就业市场上没有底气,找工作时也免不了碰壁,于是又退回校园,逃避就业。其次,大学生就业逃避现象的产生与家庭、高校、社会等外部因素有关。第一,家庭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念、就业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学生就业不仅仅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更是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大事,父母往往会对子女的就业进行干预。有些家长的就业观念比较陈旧,还抱有吃公家饭、光宗耀祖等思想,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对大学生就业单位的选择有很深的影响。另外,家庭的经济实力也干预了大学生的就业行为。现在家庭的子女数量一般比较少,当大学生面临毕业时,父母大多数还在工作岗位上,家庭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如果就业单位不能符合父母的意愿,有些父母就倾向于先不让子女就业,或者是让孩子向上考选,或者自己通过社会关系包办,出身于这种家庭的大学生往往是就业逃避现象的高发群体。还有部分大学生出身于经济困难家庭,家庭不能够给予足够的经济支持和就业指导,这部分大学生在求职时也往往容易受到经济条件的局限,不能尽可能的多参加招聘会,没有能力到各地区广泛求职,视野相对狭窄,更容易出现自卑情绪,也比较容易出现就业逃避行为。第二,就业逃避现象的产生往往也有高校的原因。用人单位招聘时是以岗位需求为导向,而学校培养学生是以专业知识为目标。一个专业大多数都对应着众多的求职领域,具有宽泛性的特征,这使专业知识体系与某个具体的岗位需求之间有一定的差距。学生还没有迈出校门,走向社会,缺少把专业知识转化为具体岗位需求的实践经验,这成为学生求职受挫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打击学生求职自信心,产生就业逃避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有些高校只重视专业理论知识学习,轻视实践技能、职业技能的学习,传授的专业知识陈旧,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还有些高校轻视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没有完备的学生心理健康帮助系统等等,这些也都成为就业逃避现象发生的重要原因。第三,就业逃避现象的产生还有多方面的社会原因。一是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各地区、各行业间的就业形势不平衡,有些地区、有些行业发展缓慢、甚至萎缩,提供的就业岗位大量减少,相关地区、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出现就业困难,涉及到的大学生就业逃避现象就会多一些。二是有些用人单位存在就业歧视现象,歧视女生,非211、985高校的学生不要,对某些博士生、硕士生就业还要查三代,看看大学生本、硕、博是否都毕业于重点院校、是否是同一专业,而不是按照个人的能力、岗位需求等客观条件来公平公正的选拔人才。三是就业市场不规范,鱼龙混杂。有些单位、个人混入就业市场,不是招聘人才,而是要利用大学生涉世不深,容易上当受骗等特点,对大学生进行诈骗。以上几种用人单位虽然数量不多,但是严重的影响了就业市场的秩序,否定了大学生个人努力的作用,挫伤了大学生的求职积极性,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逃避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逃避现象的路径
大学生就业逃避现象的解决需要高校、社会、家庭和大学生自身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完全杜绝大学生就业逃避现象是比较困难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共同努力,有效减少就业逃避现象的发生。首先,就业逃避现象的解决需要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和家庭的配合。内因是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逃避现象,最关键的是激发大学生群体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学生自己首先要动起来,从观念、行动、知识几方面着力:一要形成科学合理的就业观念,认识到渐进式就业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常态。大学生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人生是发展的,不可能都一步到位,应该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从基层做起,逐步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二是大学生在校期间要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既要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也要学习与求职就业相关的专门知识,认清自己,把握自我,早日制定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学业规划,学习生活更有方向感,不断增强就业本领。三要多参加与就业相关的实践活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大学生只有在实践中增长技能,开阔眼界,积极的去找工作,不断总结,不断提高,才能走出逃避、自闭的小圈子,找到理想的工作。其次,高校要做好大学生就业的培养、指导、服务、帮扶等相关工作。第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逃避现象的重要基础,高校要不断优化、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注重专业知识与就业岗位技能的衔接,使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符合用人单位要求和社会的发展需要。第二,高校要注意实时的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与服务。虽然,绝大多数高校都设有就业指导服务功能的机构,二级院系也配有负责就业的辅导员,但总体上看,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人员数量偏少,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高校要在就业指导服务下大力气,增加投入,也可以适度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辅助,如聘请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担任就业导师,多举办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组织校园招聘会,开展就业咨询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资源和就业机会,引导学生早定目标,少走弯路,避开就业陷阱,可以有效降低就业逃避现象的发生。第三,学校要注意对就业困难学生进行兜底。高校要对大学生有日常的心理健康监测,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干预和救助,降低就业焦虑,另外,高校还要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时开展就业援助。最后,大学生就业逃避现象的解决离不开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大学生就业是民生大事,而大学生刚刚步入社会,是就业市场的弱势群体,需要社会的关心和帮助。相关政府部门可以在开辟就业渠道,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规范就业市场,提供法律援助,救助困难学生等方面多措并举,为大学生的顺利就业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郭晓冉.当前我国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7.
[2]刘春雷.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
[3]凌石德,凌淑瑜.论大学生择业观教育的载体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15(2)99-102.
作者:曹守军 单位:德州学院体育学院
- 上一篇:茶文化大学生就业路径研究
- 下一篇:在校大学生创业实践困境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