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匹配研究
时间:2022-01-03 03:14:03
导语: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匹配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调研目的及方法。为了了解吉林省经管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匹配性,我们以长春理工大学为例,以在校经管类大学生及用人单位为调查对象,结合网络资料的查找,线上和线下问卷的发放,尽可能详细地了解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匹配情况。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500份纸质问卷和500份电子问卷,其中长春理工大学经管类在校生就业求职调查问卷纸质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23份,调查对象包括本科和研究生各年级的在校生,专业涵盖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经济学专业、金融工程专业、会计专业、工商管理专业、财务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八个专业的学生。针对用人单位发放电子调查问卷100份,有效回收92份,有效回收率92%。还包括对学校就业中心数据的收集以及网络公开资料的查找。调查的内容包括经管类大学生数量的变化趋势,关于就业的各方面态度和实际的就业情况,以及各用人单位为经管类大学生提供的岗位数量和实际签约情况。(二)调查结果。在对回收的问卷及网络上的资料查找得到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之后可以反映出以下几个特点:(1)通过网络资料的查找得知,吉林省经管类大学生的数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从2010年的不足五万人增加到2017年的超过八万人,这不仅由于高校数量及经管类专业的设置增多导致的,更主要的原因是近年来经管类专业的就业状况相比于其他的众多专业更有优势,受到大学生的青睐。(2)对经管类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经管类大学生的就业率较高,从长春理工大学的近十年的经管类大学生的就业率可以看出,每年都可以超过百分之八十五,并且在15年突破了百分之九十,但近两年就业率有所下降,在88%左右。再次,对用人单位的调查研究显示,近五年来用人单位为大学生提供的岗位数量有所增加,但每年的实际招收数量却不容客观,大部分经管类大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不够扎实,管理能力相对缺乏,实践操作能力较低,而认为人际沟通能力与团队意识较强(3)调查问卷反映出经管类大学生对未来工作的薪资要求主要集中在3000~4000元和4000~5000元,所占比例分别为40.18%和27.21%。薪资要求为6000元以上的仅为3.72%;从地域期望上看,打算留在东北地区就业的占比为35.65%,去到北部沿海地区的占比为23.54%,到东部沿海地区的占比为20.53%。吉林省大学生与其他地方的大学生在就业地点的选择较为不同,吉林省大学生偏向于留在东北地区,其他地方学生偏向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城市。经管类大学生的数量有增无减,同时从用人单位反映出的社会需求也并未减少,但经管类大学生的就业率有所下降,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不匹配的问题。
二、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的原因
(一)专业知识技能掌握不足。根据用人单位的反映和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可以看出,目前经管类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仍然是其择业的重要影响因素。但大学生普遍存在专业知识掌握不扎实,知识面不够,缺乏个人的独创性思想等问题。这与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不足和院校专业设置跟不上变化,考察不到位等都有关系。而这一现象直接导致大学生在就业时暴露出专业水平的不足,难以得到理想的岗位。(二)对就业形势缺乏足够的认识。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劳动力素质越来越高,大学生的数量也是逐年增长。面对这样的就业形势,虽然我国政府努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但形势依旧不容乐观。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学生缺乏对就业形势的足够认识,在校期间没有做好职业规划,也没有花费时间和精力在未来的规划上,有些人甚至到毕业时都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这在对大学生的调查中也不难发现,这样的情况导致了就业能力不足难以实现就业的情况出现。(三)高校的培养模式和就业指导模式。不足对于经管类大学生的培养方式,很多高校采用固定的培养方案,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必要的实践项目来锻炼大学生,同时对于最新的前沿领域知识更新速度慢,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形式对很多经管类大学生来说还属于新兴事物,缺少足够的了解。同时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不足,导致大学生对职业生涯缺少规划,择业时往往不知所措。
三、提升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和社会需求匹配度的措施
(一)经管类大学生的自身能力的提升和和谐发展。经管类大学生自身能力的提升对就业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就业归根结底是对大学生自身的考察,当有感兴趣的或者适合的岗位摆在面前时,如果因为自身能力不足而导致把握不住机会那将是件遗憾的事。大学生的自身能力不仅包括专业知识的学习,也包括实践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等,各方面全面均衡发展的大学生是很受用人单位青睐的,职业选择面也会更广,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权利。(二)完善用人单位和大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机制。本次调查反映出了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和社会需求不匹配的事实,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双方信息的不对称,企业不了解大学生的能力和意向,大学生也不够了解企业的需求,也是由于这样的原因高校的培养方式不能及时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许多信息可以直接从网上获取,就业情况也是如此,用人单位通过网络招聘公告,大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来寻找适合的岗位投递简历。但这种信息如果没有中间的平台进行整合、传递,将很难产生效果,因此完善网络平台的信息传递机制将有助于供需双方达到自己的目的,即用人单位和大学生都能实现自己的需求。(三)高校根据社会现状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从高校的角度来讲,一些专业的设置和招生数量与社会需求的变化不匹配,传统的企业越来越多的和互联网结合,高新技术的企业对于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也很强烈,因此高校有必要根据社会的岗位需求变化调整专业的设置,开设新专业,例如大数据,物流等等,对一些需求不多的岗位应减少甚至取消相应的专业。培养方案中也应该加入更多的实践环节,让经管类大学生提早了解社会实际并做好就业准备。(四)政府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同时增加社会需求。政府对于大学生就业有着特殊的地位,政府的引导作用很大程度上可以左右就业形势。例如2015年总理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很多大学生因此而走上了创业的道路,并因此使得诸多的投资机构中介机构应运而生。近两年的“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制造2025”都可以提供更多的岗位,满足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就业需求,同时国家大力扶持中小微企业,对于经管类大学生也是一大利好,因为这些企业都需要经管类的岗位,例如管理,会计,销售等等,这些措施可以有效解决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和社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
作者:丁孟春 韩东 张宇文 单位:长春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上一篇:农林类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研究
- 下一篇:体育舞蹈教学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