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观探析及引导
时间:2022-12-06 08:01:48
导语:大学生就业观探析及引导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在大学生择业行为中,择业观具有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科学正确的择业观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必要前提。目前大学生择业观主要呈现出择业主体意识不断增强、择业倾向日渐多元化、择业期望值居高不下等特点。加强对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念的深入剖析,能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起良好择业就业观念,从而更好解决择业就业问题。
关键词:择业观;大学生;主体意识;择业倾向多元化;择业期望值
所谓就业观,具体就是学生在参加工作选择某一职业时所表现出的一种态度和观念,它是学生对自己就业的一种反应性倾向,由行为倾向、情感倾向和认知倾向三大要素组成。对大学生而言,就业并不意味着就是简单地找一份工作,还与学生后期的人生发展与职业理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因此,学生在校期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就业观是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体现,对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理想以及就业认知和就业心态及其后期在职场上所体现出的态度和修养也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1新时代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1.1人才供求不平衡。当前,我国的社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相关研究表明,截止到去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再创新高,全国大学毕业生从115万激增至795万,远超扩招前的数量。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人才市场存在严重的供求不平衡问题,社会就业岗位数量与大学毕业生数量之间的比例严重失调,进一步加剧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后不能从事理想的岗位工作。[1]与此同时,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也悄然发生着变化,部分工作岗位面临着严重的人才缺乏危机,热门岗位供不应求,而冷门工作无人问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之路困难重重。1.2岗位选择更困难。一方面,高校应届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通常会选择与自身所学专业对口的岗位进行求职。然而,随着社会人才市场的竞争不断加剧及社会生活压力的逐步增强,大多数毕业生在最后往往不得不放弃专业要求,选择从事与专业无关的岗位工作,这种社会现实的存在无疑给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岗位选择带来了更加沉重的负担。另一方面,社会用人单位也同样面临着新的人才选择问题,符合岗位需求的应往届毕业生越来越多,求职者的学历优势、专业能力、职业素养等考量标准也变得更加多元化及复杂化,合适的岗位人才选择面临着更大的压力。[2]1.3虚假招聘信息泛滥。新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招聘信息成为当代大学生求职应聘的主要途径。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及开放性,各大招聘平台在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招聘信息的同时,也为部分不法分子创造了可乘之机,虚假招聘信息的及传播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还有部分企业为了尽快招到岗位人才,较高的工资薪酬,但在试用期又以各种名义进行不合理收费,在试用期满后,再以试用不合规为借口将其辞退,进一步扰乱了社会就业市场的发展秩序。
2影响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的主要因素
2.1社会因素。社会环境是影响新时代大学生就业观念的主导因素。社会经济市场的发展及就业环境的变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意识及行为方式。大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本质目标就是为了融入社会工作,因此,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更加重视来自社会的反馈信息,学生在了解社会就业形势及发展动态时,就业观念也会随之产生相应转变。2.2家庭因素。除社会环境外,家庭环境对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也具有重要影响。家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父母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任指导老师,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极易受到家庭教育观念及家长教育思想的影响。由于大学生涉世未深,对社会就业实践也缺乏一定经验,在进行就业选择的时候,往往会在很大程度上听取家长的意见。现实当中,即使部分学生没有征求家长的意见,大多数家长也会干预学生的就业选择,而不同家庭的教育背景及文化程度等都会给大学生就业观的形成带来直接性影响。2.3用人单位因素。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观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以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来规范自身的专业学习行为,并以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来衡量自身的就业价值。新时代大学生始终以用人单位的人才选用标准为就业指导方向。大学生就业观逐渐趋向市场化、实际化。2.4学校因素。学校作为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主要场所,对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形成及转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是校园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大学学习阶段是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过渡阶段,也是价值观念及就业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专业教育水平、教育教学思想、就业指导方针等因素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3]2.5自身因素。大学生自身专业学习能力、日常兴趣爱好、思想价值观念也是影响就业观形成的主要因素。在面临就业问题的时候,大学生通常会根据自己的能力、爱好、物质追求等来确立自身的就业方向。
3当代大学生就业观探析
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和不同学生价值观取向不同,也直接决定其个人行为方式的差异。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改革事业的蓬勃发展,社会生产方式及社会利益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此外,再加上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取向的日渐实用化及价值评判标准的日渐多元化,使得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也逐渐呈现出一系列全新特点。3.1注重自我价值,“重个人、轻社会”倾向明显。新世纪以来,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蓬勃发展,与此同时,社会环境也日渐宽松,社会生活日渐开放,在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架构中也逐渐体现出更多的选择性和自主性。在他们眼中,就业也不再是唯一的谋生手段,他们更加关注自身发展与自身价值的实现。现阶段,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积极走出校门,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用人单位的认可,之前那种传统的靠学校和靠父母的择业观念也逐渐被自我创新、自立自强的全新择业观念所取代。这种改变是好的,但也不得不指出:如果过度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而置群体意识置之不理,那么,也将很容易导致学生的自我膨胀。此外,学生们虽然注重自我价值,但对于什么才是当代大学生的自我真正价值却又很茫然。所以,从这一点看,加强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良好择业观的教育,指导其找准自己定位也就显得意义重大。3.2注重实用,而专业和理论意识渐趋淡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当代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提升,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毕业就业选择时,对于专业对口的观念也变得越来越淡漠,他们坚持在学以致用和个人素质优势能够得以充分发挥的基础上,在更加宽泛的就业领域和范围中去寻找心中理想的职业。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毕业生过度注重一些操作技能强和实用性强的知识与能力的学习,而在专业基础与技能方面的学习便会逐渐被淡化。[4]对学生而言,无论是对哪一种知识的学习都是一件好事,都是对其后期发展百利而无一害的,但从长远角度来看,却隐含着诸多的隐患,如专注于单一化知识的学习而忽略其它知识的学习,对学生发展的好处则是片面的,因此,在这一方面,在后期指导学生工作中还需加大关注并采取有力手段进行改善。3.3注重物质需要和安逸生活,“实惠”渐成学生追求目标。与之前相比,在当今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下,学生们的功利意识和金钱观念显著增强,因此,在择业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种轻理想、轻精神、重物质和重实惠的趋势,学生愈加关注择业时的经济利益、生活环境和物质待遇等。很多学生在进行择业利益权衡时,首先考虑的就是自己目前的实际利益,既不是国家利益,也不是个人的人生理想。学生们的择业观逐渐呈现出一种功利化和短期化的特点,这一现象也直接表现出目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日渐淡化的现状。就业和择业时,学生们纷纷将目光锁定在一些发达的一线城市,而很少有人选择去支援边疆或回到基层,深入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同时,学生们也总是将自己的择业追求集中在一些热门单位和福利待遇好的行业,不少同学甚至放弃自己学习多年的专业而改行,这些对于学生才华的施展都是极为不利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造成了人才的闲置和浪费。
4新时代大学生就业观的引导策略
4.1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学生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而且在解决学生在就业和择业期间所存在的一些思想和心理上的困惑方面也有着一定的指导价值。因此,笔者认为,高校教师特别是毕业班教师要特别注重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导学生树立起崇高的人生理想和社会责任感,因为只有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提升了,有了远大的人生理想,其在进行择业时才会更好地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和社会结合起来,深入到国家和社会最需要的行业去,不怕艰苦,努力奋斗,为国家的发展建功立业。[5]此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重点还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工作机会,“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工作过程中积极遵循职业要求活动准则,这不仅有利于个人敬业精神的塑造和单位工作的开展,同时对社会和谐的维系也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4.2积极开展就业指导,提升学生择业信心和技巧能力。首先,学校要针对学生积极开展各类就业指导公开课,并将这一课程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定期组织毕业生讲授包括就业政策、社会职业概况以及求职技巧等在内的系列就业择业方面知识。在就业指导课开设过程中,为了能够提升针对性和保证教学效果,笔者建议学校要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当运用一些真实案例展开教学。其次,校方要积极牵线搭桥,促进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如:通过各种渠道积极搜集用人单位信息,并向学生公布;为用人单位输送一些优秀毕业生材料,推荐学生就业;定期组织用人单位来校招聘,强化双方的沟通,增加学生就业几率。再次,制定一套综合性的考评条例和激励机制,鼓励并引导学生投身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4.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帮助其正确择业。对大学生而言,其走向社会的关键一步就是择业,而择业的核心能力包括沟通协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在内的多项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都需要学生们在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去获取和提升。[6]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大学生深刻意识到自己所学知识的价值,是学生了解社会、锻炼自身择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其对学生良好择业观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校方和相关教育部门可以结合毕业生实际情况联合起来多为学生举办一些社会实践类活动,通过社会实践,使其能够充分恰当地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从而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
5结语
总之,高校毕业生择业观如何直接决定着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发展,但就目前大学生就业观现状来看,虽然整体发展尚好,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观的引导工作也就显得尤为必要。笔者认为,做好大学生择业观引导工作,首先需要深入学生掌握其择业特点,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如针对学生责任意识淡漠问题,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王邦芦.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路径创新对策[J].纳税,2018(11):184.
[2]张东亮,李久晶.浅析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就业观[J].戏剧之家,2018(6):160.
[3]姚梦宇,于洋.浅议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就业问题[J].新西部,2018(5):126.
[4]郝慧.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8(1):117-118.
[5]李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6):94-96.
[6]董卓宁,孟宪博.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范式探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8(3):125-128.
作者:齐柳 单位:沈阳医学院
- 上一篇:酒店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 下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发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