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时间:2022-02-26 03:09:14
导语:贫困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高等教育开始大规模发展,各不同类别学校、大中专院校以及职业院校开始大量出现,这也使得国内高等院校的录取率开始逐年攀升,到了2016年国内高等院校的录取率已经达到59.2%,目前这一比率仍在不断提升,这也意味着国内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仍将持续。(一)贫困大学生综合实力较弱,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由于受到家庭教育、自身素质以及后天培养的差异影响,贫困大学生与城市或国外留学生相比,在思维方式上的更是明显。一项针对国内贫困大学生的调查显示,有63.2%的贫困大学生曾经或者打算找份兼职或者勤工俭学的机会,在校外兼职或者勤工俭学的目的中,主要分为补贴生活费、锻炼自己、增加社会经验以及校内课程较少等,此外,学校组织的校外实习也是大学生获取物质回报、增长经验的有力途径。(二)贫困大学生创业困难重重,不具备自主创业条件。按照国家对于贫困大学生的界定标准,按照《2008年国家认定的经济困难家庭标准》中的规定,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928元为经济困难家庭(包含特困和一般困难两个级别)。因此家庭困难学生维持生计都很难,更不用说有富余的钱用于投资和办公。(三)贫困大学生群体内部出现两极分化。除经济问题外,贫困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也应受到关注。贫困大学生普遍出身于偏远山区或者农村地区,家庭经济状况不理想,往往受到外界以及自身情绪的影响,心理状态较易波动。通过对国内不同地区贫困大学生的调研发现,贫困大学生内部出现严重两极分化,一种是从小受到艰苦条件的磨练,精神和肉体都具有坚强的意志,能够应对各种复杂条件并通过自身努力取得一定成就,这是比较理想且喜闻乐见的状态;另一种是经过长期的压抑生活和学习,身心背负高于常人的压力,久而久之便会出现抑郁、心理敏感以及精神紧绷等状况,这些问题如不加以解决,造成的严重后果比经济问题更大。
二、促进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具体措施
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并付诸实施是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迫切需求,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热切关注的话题,该问题的解决也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只有国家、社会、用人单位以及贫困大学生自身共同努力,才能更有效解决这一“社会顽疾”。(一)政府部门应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我国现阶段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张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劳动力作为市场资源的一种也主要靠市场也进行调节。但是市场自身是存在缺陷的,当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不能完全发挥作用时,便需要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加以弥补,这也充分体现了我国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具体来看,政府部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一是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借此吸纳更多劳动力,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在区域发展问题上,要重点照顾偏远山区和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发展农村金融和特色产业,逐渐缩小城乡差距,保障农民和贫困户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同时把更多财政资金转移到农村偏远地区,支持山区建设,大力建设基础设施,争取早日实现全面小康;二是加快大学生就业法律制度建设,目前国内就业市场仍不规范,用人单位乱象频发,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阅历较浅,极易上当受骗,这就需要国家通过法律规范来确保大学生尤其是家庭困难大学生的合法权益;三是从户口、保障性住房建设、社会补贴等角度予以大学生支持,在贫困大学生毕业时可以一次性给予适当补助,破除户籍限制,在落户和档案管理等工作上给予一定的倾斜,简化大学生落户手续。(二)用人单位应规范自身行为,做到一视同仁。用人单位在招聘环节必须做到对待所有应聘者一视同仁,不能盲目或者随意以不正当理由淘汰应聘者。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考虑贫困大学生。在入职方面应开设绿色通道对贫困大学生适当优惠条件。或者提前发生1-3个月工资以保证贫困大学生的生活问题。(三)搭建贫困大学生人才服务体系。构建完善的贫困大学生信息数据库,与学校、企业三方对接,优先推送贫困大学生求职信息,实现贫困大学生与企业双向选择。同时也建立企业信息库,将不良企业拉入“黑名单”,对用人单位形成有效约束。政府部门应坚决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严厉整顿不良企业,保证就业市场的“风清气正”。
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难题一直困扰着整个国家和社会,如不加以解决,直接危害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和谐,也不利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因此应从国家、用人单位、贫困大学生个人几个角度共同努力、各司其职,促进就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工作,是我们党和国家必须重视的重大问题。
参考文献:
[1]吴庆.公平述求与贫困治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张民选.理想与抉择—大学生资助的国际比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5]沈立人.中国弱势群体[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4.
作者:可佳欣 单位:中北大学
- 上一篇: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研究
- 下一篇:贫困大学生就业创业帮扶研究
精品范文
10贫困生申请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