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研究
时间:2022-11-30 09:48:27
导语: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随着高等院校招生数量的逐年增加,每一年毕业的高校生数量也在猛增。而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中的相关岗位却没有明显增多,这样就让我国部分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困难。在毕业生数量逐年上涨的同时,离校毕业生待业的现象逐渐出现,同时其数量也在逐年上升。这些严峻的形势要求大学生必须进行就业创业能力转型,只有这样才能够符合用人企业和单位对人才的需要,进而在社会中占据一席之地,并且发挥出自己存在的价值,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高校扩大招生人数及用人企业和毕业生之间构成的双向选择,这些都让我国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被迫性地出现结构及因素上的转型。具体的体现形式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就业能力从一次性就业能力转成终身就业的长久性职业发展能力,这样的转型具有一定的过程性和可持续性。其二,从单一的专业能力转成复杂多样的综合性适应能力,这种转型成为当前社会的基本职业技能,并且也是社会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其具备一定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其三,经由国家政府定向的培养发展,以及将统一分配工作能力转为自我要求高且更具个性化的工作能力。最为明显的体现是在20世纪70、80年代,因为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大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都包分配,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的出现就取消了这一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因为就业困难而开辟出的创业热为大学生提供了一条更具挑战与有效的途径。创业时代的发展让全民都加入创新创业中,进而让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也开始不断转型,从经营与决策能力转型为更加复杂的管理、沟通、创新及营销能力。大学生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能够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对创业者的要求。
二、基于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转型的大学课程开发原则
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转型需要有学校的辅助,因此,学校应该在课程开发的基础上进行具体的实践教学,这样才能够让大学生在校园学习与生活中具备更多的能力。大学校园作为培养人才的关键场所,其需要针对性地开发大学课程,以此来让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学校在对相关课程进行开发的时候,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进而让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实现有效转型。(一)本土性原则。大学课程开发要具备一定的本土性原则,其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要确定好本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符合自己学校的学风及办学定位,这是影响课程开发目标制定与教学过程的主导性因素。其二,要结合学习、教学、科研等优势开发相关的课程,依靠学校的研究成果与特色对课程进行调整与开发,有效使用校本资源。其三,要服务与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并且围绕本地区的人文特色和地域优势开发相关课程,让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在转型时能够达到地方经济建设的相关要求[1]。(二)系统性原则。在对大学课程进行开发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就业创业能力作为一个系统性的内容进行学习,把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当作一个系统性的工程,用系统、科学的手段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进而加快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转型。所以,学校在开发相关的课程时,不能仅限于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及创业教育等相关类型的课程,而是需要开发更加多样化的课程,进而构成一种更加有效的课程合力系统。这样才能够让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使其更加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三)全人性原则。基于全人性原则的课程开发通常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不但要面向全体学生,满足提高全体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整体需要,同时还需要面向个体学生,要针对个体学生开设特殊课程。其二,注重人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以学生一2017年10月生的发展与成长为大学课程开发的主旨;同时也需要综合人短期的发展方向,以此满足学生在求职与就业时的需要。其三,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要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时也要注重人的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这样才能够有助于学生发展自身的风格与个性特征,尊重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有效发挥学生的特长,从而有效促进社会的多样化发展。
三、基于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转型的大学课程开发方式
大学课程开发不但要确保学生了解相关的理论与知识,以此构成有效的知识结构与框架,同时还要与社会要求相结合,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更加适应社会的新变化。除此之外,还需要满足学生在提高就业能力上的要求,也需要促使学生形成相应的创业认知、思维及能力。(一)开发通识性课程,让学生更具兼容性。为了能够适应专业化及专门化的职业发展与人才需要,大学开设的专业课程要更加专业化、多样化及专门化。这样虽然能够进一步加深大学学科与专业的深入程度,但是也让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之间出现了泾渭点,甚至有冲突出现。两种领域的学科在理念与观点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这样的环境会导致学生的思维更加狭隘,并且获取的知识也会逐渐碎片化。而在社会的发展中,这种独断性的认知是不可能出现的,这两个学科领域是相互联系的。所以,在进行课程开发的时候,教师需要消除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之间的隔阂,并在此基础上促进两个学科相互交流与沟通,让人文学科具备科学精髓,也让自然学科具有人文韵味。这样才能够让大学生在具备专业能力时,还能够兼备更多的知识与特质,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而个体学生在大学的通识性课程学习中能够接受更加全面的复合教育,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兼容性的能力,比如,很多学校的公选课中,包含了西方文学鉴赏、外语学习、哲学、通信技术等相关课程[2]。这些都是为了学生能够通过公共课学习更多和自己专业没有太大关系的知识,进而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二)开发实践性课程,增强学生对职业的认知。实践性课程的开发能够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专业对应的行业及职业。经过相关的调查表明,学生的工作实习时间越长,就越能够了解到企业最重视的个人素质,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对自己的就业能力有一定的认知,从而形成一定的目标与方向,并为之不断努力。学生经过实践性课程的学习,能够更加深入与全面地掌握自己所学专业与相关职业之间存在的差异,并在具体的实践中减少这种差异,积极思考课本上所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能够怎样和工作、生活相联系。所以,在开发与制定实践性课程时,教师可以通过亲身体验、角色扮演或者是真实性的创业活动等相关方式,增强学生对相关职业的认知,并且在真实性的创业环境中积累经验。比如,在金融专业课程开发与设置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银行的柜员、客户,进行交流,或者是分析一份财产报告及其未来发展趋势,又或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成本的创业等[3],因为当前网络技术发达,所以,电子商务让学生具有更多可以实践的机会,如通过开淘宝店或者是微商等方式,增强自己的市场营销能力与管理能力。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本专业的内涵,提前了解自己进入社会之后即将进入的行业,使其做好充足的准备面对以后的人生,并且做好职业规划。(三)开发艺术性课程,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若要追溯艺术类课程的本质,其应该属于通识性课程的范围。但是,因为其在一些综合性大学中很容易被忽视,所以,本文就将其在课程开发研究中单独提出来阐述。大学中的艺术性课程和小学、初中、高中的课程不同,其不再是教育学生怎样去跳舞、怎样去绘画或者是怎样唱歌,也不是单纯地让学生看画展、话剧及听音乐会。其更加注重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美进行感知与追求,进而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不但要让学生将美与艺术作为提升自己内在的工具,同时也要将其外化为职业与生活中的行为举止,让生活和工作能够更加精致。所以,大学艺术课程的开发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良性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及生活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电影影视、著名画作等相关的赏析,学会品味艺术,进而让自己能够在艺术的载体上培养自己的艺术素养。例如,文学鉴赏课是大学中比较常见的一门公共课程,学生通过对经典文学的赏析,能够在其中感知语言的魅力,也能够在课程教学中感受另一段人生,让学生能够站在不同的角度上看待自己。在艺术课程的学习中,学生拓展了自己的创新思维,而这种思维在工作与创业中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同时,艺术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出健全且和谐的情感,从而促使学生拥有更高的情商,在具体的工作中知道要怎样和同事、领导相处,同时还能够采取有效手段实施管理[4]。
四、结语
大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不仅仅是学习理论知识,还需要学会更多系统性的能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就业与创业面临的问题逐渐增多。而在这种形势下,高校要开发相关的教学课程,以此加快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转型。本文主要从开设通识性课程、实践性课程及艺术性课程入手,以此加快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转型,使其更加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作者:吾买尔江·艾山 单位: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潘斌.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微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2):41-43,47.
[2]邓伟任.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途径的探索与思考[J].商,2016(32):44.
[3]王晓晖.中国大学社会学专业课程设置原则的探究:基于与美国大学课程设置的比较[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32(1):56-61.
[4]张光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探讨[J].管理工程师,2015,20(4):76-78.
- 上一篇:提高大学生就业力理论研究
- 下一篇:农业院校大学生创业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