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下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探讨
时间:2022-03-31 10:47:00
导语:大学生就业难下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就业结构性矛盾的进一步深化了大学生“就业难”,是制约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因素,通过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化解大学生就业难,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经济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高校应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实现人才有效供给;建立人才需求预测机制,实现人才精准供给;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实现人才可持续供给。注重通过人才培养体系的变革促进经济增长,智力支持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有效推进供给侧改革。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
当前“供给侧改革”是我国经济热词,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每一次大规模经济变革都会带来人才流动新趋势,供给侧改革所倡导的大政方针给高校就业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大学生“就业难”再次被提起。然而,在大学生为找不到工作苦恼时,企业也同样为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而苦恼,当前,人才供需呈现出中低端人才“产能过剩”,而应用型人才及高端人才供给不足。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提出,当期国内高等院校要想成功转型,必须从源头开始进行供给侧改革,也就是说以供给侧改革破解人才供给与需求直接的结构性矛盾,建立适应供给侧改革的人力资本培养体系,真正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求现状分析
从供给维度看,大学毕业生总量持续增长,质量差异大。高校大学生总量增长始于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1999年实行高等教育扩张政策之后,毕业生总量更是突飞猛进。2016年高校毕业生765万,再次刷新历史纪录。庞大的人群,质量参差不齐,一方面是由于教育资源的倾斜,会直接造成教育资源配置呈现两极化,重点院校往往会占有更多的资源,所培养的学生就业竞争力较普通院校会较强,不同高校之间的就业压力也不同,存在明显的就业压力偏差。另一方面是专业方面的差异,据麦克斯研究院日前的《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连续3年来,教育、医疗、信息产业等知识与服务密集型的现代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吸纳就业能力强,而建筑、传统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则面临挑战。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深入部分专业的就业岗位难以大幅增加,而一些应用型较强的新兴专业则会供不应求,不同专业之间就业率差异也较大,大学生就业存在结构上的不平衡。从需求维度看,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一直以来,我国以低端制造业和产品加工业为主,这些产业所提供的岗位对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要求不高,普通劳动即可胜任。大学毕业生以其人力资本投资,获得了在高级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初步能力,倾向于在知识密集型行业或在产业链的高价值环节就业,以更好地实现其人力资本投资价值。然而,从目前来看,高端产业发展尚不足,因此就业市场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足。甚至有些高校为了迎合热门专业需求,放弃本校自身学科优势而增加新的学科,无法提升毕业生的劳动力水平。
二、供给侧改革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供给侧改革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的挑战。大学生就业始终与经济运行情况紧密联系,当前国内经济运行整体平稳,但运行速度有所放慢,总体呈下行趋势,企业人才需求下降。与此同时,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出的供给侧改革,对就业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最近接二连三的企业倒闭、公司裁员等问问已经向大学生敲响了警钟。供给侧改革背景要求下,淘汰落后产能势在必行,尤其是传统产业,如钢铁、煤炭等,这必然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比如钢铁行业,每年都会招收大量的应届毕业生,是化解高校人才的重要行业,如今产业结构调整,部分在岗人员可能面临再就业,吸纳应届毕业生的数量明显下降。随着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虽然有一批新兴企业产生并存活,会提供一定的就业机会,但是从熊彼得在五十多年前提出的“创造性破坏”观点来看,他们同时会给传统企业带来不可预估的冲击,如互联网+让传统店铺市场份额急剧下跌,就所提供的工作岗位总量而言,破坏量甚至高于创造总量。有研究预测:供给侧改革中期,新兴产业、新建企业的新生力量还非常孱弱,就业增量会放缓甚至回落;而传统产业会出现大面积衰败并加速排斥劳动力,二者的综合作用下,就业会迎来真正的挑战。
(二)供给侧改革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的机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创新驱动,随着经济发展、技术进步、需求改变,低端产业逐步向高端产业转型,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高。个别行业的调整期恰好是产业转型升级期,去产能的过程涉及的往往是普通岗位,升级反而需要更多高技能人才,这反而又为劳动力市场创造了新岗位,是吸收应届生就业的主要渠道。同时,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创造了较为广阔的就业空间。总体来看,我国目前市场就业的吸收能力并不弱,就业形态丰富,新兴产业提供的就业路径更多,从而会在一定程度上拉动就业。另外,在国家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力之举。创业直接带动就业,创新带动企业发展,间接促进就业,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也是供给侧改革的关键之举。总之,供给侧改革促进经济实现更高质量的增长,不但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同时也改进了就业质量。从这些角度来看,供给侧改革扩大了就业容量,给大学生就业创造了机遇。
三、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着力点
(一)坚持应用型办学思路,实现人才有效供给。随着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和产业结构深入调整,社会对创新人才需求量会持续增加,高校是创新的智慧源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架起连接供需两端的桥梁。从目前人才供需情况来看,大学生就业难很关键的一个原因是供需结构性矛盾的存在,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企业招不到与岗位匹配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基于这一问题背景,我国相继出台系列政策,从顶层设计着力解决人力资本供给与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如《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鼓励和支持高校找准定位,实现差别化发展,简政放权支持动态调整,鼓励政府、社会、学校形成合理,多元投入,真正实现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从根本上解决教育供给与市场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及时出台《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和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明确教育与培养思想,培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一致并适当超前的人才,高校要分析调研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与规律,确立自身产业定位,人才培养方案应紧密围绕区域经济特点,将市场机制引入人才培养过程,提高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教育经济功能,增强高等教育对社会的适应性和对市场反应的灵活性,实现有效人才供给。
(二)建立人才需求预测机制,实现精准供给。产业结构调整直接影响就业结构,高校要与时俱进,快速反应产业机构改革的步骤,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人才需求预测是推动教育结构调和改革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高校要精准定位社会需求,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灵活调整专业结构,以市场为导向,提供精准人才,实现人才供给与用人需求无缝对接,人才供给与需求的良性互动。真实可靠的人才需求预测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高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统计部门的相互协调。首先获得全面的时效数据是人才需求预测的基础和前提;其次建立符合地方经济发展趋势的预测模型和方法是关键;最后不同领域专家论证分析是保障。然而,当前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由于人财物的限制,难以开展此项工作,可以借住专业社会机构调查的力量,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参考社会机构的调查结构数据,调整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
(三)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实现人才可持续供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应用型大学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启示。改革的目的是“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高等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能就业的学生,而是要培养他们更好的职业发展潜力,不仅仅从量上关注大学生就业,而是要在结构下功夫,考虑所培养的人才在社会上的就业和未来职业发展。在全面推进改革进程中,高校应大力推行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机制,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构建善创新、上手快、素质高的技能型人才培训体系,推动学校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对接与融合。高校要避免盲目跟风设置所谓的“热门”专业,使人才供给结构与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长远需求一致,致力于厚基础、知工艺、上手快、善创新等方面能力素质的培养,实现人才可持续供给。
作者:凡欣 单位:嘉兴学院
参考文献:
[1]马世洪.以供给侧改革破解大学生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J].中国高等教育,2016(5).
[2]丁守海等.供给侧改革与就业转换的三阶段论[J].教学与研究,2016(3).
[3]曹洪军.论大学生就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学术论坛,2016(5).
- 上一篇:高校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 下一篇:大学生就业现实困境与就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