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探析
时间:2022-03-03 08:43:04
导语: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探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随着中国加入《华盛顿协议》,成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员国,中国的工程教育及其质量保障迈出了一大步,同时也为工程类专业大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文章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具体要求,分析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的新挑战,积极探索如何开展科学、合理、有效的就业指导,从而保障大学生就业的质量和成效。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就业指导;新挑战
2013年,中国加入《华盛顿协议》组织,成为第21个预备成员国。2016年6月,国际工程联盟年会全票通过中国科协代表我国由《华盛顿协议》预备会员“转正”,成为这项国际认证协议的第18个正式成员。这意味着,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CEEAA)认证的中国大陆工程专业本科学位也得到了美、英、澳等所有该协议正式成员的承认。标志着中国工程教育及其质量保障迈出了重大步伐,意味着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学生可以在相关的国家或地区按照职业工程师的要求,取得工程师执业资格,为工程类学生走向世界提供具有国际互认质量标准的通行证,也为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
1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新要求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分为两大类、7项指标、37项内涵指标,包括:学生应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能力;国际化视野和竞争合作能力等。具体而言,在专业认证通用标准第一项第三条明确指出:“保证毕业生达到毕业要求毕业后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培养目标还应能反映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取得的成就”。这不仅规定了学生在毕业时应达到的标准,同时还对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发展进行持续性的追踪与评价。贯穿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三点核心理念:以学生为中,以成果为导向,持续改进。这与传统的大学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存在巨大的差异。高校往往将注意力集中于就业率,以及简单的薪资的统计,而忽略了在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就业过程中的指导,更是无从谈起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状况的反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就业指导工作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特别要保障有困难的同学能够达到毕业要求。认证还要求就业指导要以结果为导向,重视学生、企业、社会、教师的全员参与,而不是传统的某些任课老师商量下的教学目标和大纲。持续改进更是强调了反馈回访机制,除了毕业生的自我反馈,还要定期回访企业,对毕业生的毕业要求达成和职业发展状况进行跟踪,对数据进行分析,作为持续改进的依据。因此,专业认证视角下的就业指导工作,已经不仅仅是就业政策的宣传,求职技巧的分享,更多地要以能力的培养为基本出发点,贯穿整个大学四年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2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实践探索
针对以上提出的专业认证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新要求,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的开展,进行了如下的实践探索。
2.1强化校企合作平台,推进就业指导科学化、社会化
校企合作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必然要求,企业参与到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更具有现实意义,能够有利于就业指导课程的设置更加科学,更符合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基本需求,促使学生的学习与企业的生产、管理相结合。通过开展实习实训,能够帮助学生利用寒暑假空闲时间参与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去,弥补专业知识的不足,强化实践能力,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行业内领先、优质企业的参与,不仅能够帮助高校制定出更贴近企业、符合社会需求的就业指导方案,缩短学生毕业后适应工作的时间,促进学生毕业后的角色转换,减少毕业后的适应性焦虑,对企业而言,更能够增强企业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认同,既能够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的招聘成本,也能够帮助企业吸收到更优质的人才。为了保障校企合作双方的主动性,校企合作平台的搭建应当持续稳健,合作的内容应当与时俱进,实现“双赢”。就业指导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可以分层次、按需求开展,与企业开展针对不同年纪的社会实践,一、二年级学生以了解企业实际与生产需求、明确企业对人才的基本全面要求为主;三年级学生以生产技术、经营管理能力为主的实践;四年级学生以就业为目标的适应性时间为主,加强学生的就业实训、提高实际设计、工作能力。
2.2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差异性就业的需求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围绕着“教什么、怎么教”开展,而专业认证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什么、怎么学”开展。就业指导也应如此。首先,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工作应该贯穿整个大学四年,改变灌输式的指导,转变为导向学生需求、企业需求、社会需求的指导,从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自己的个性、兴趣,再到提升自己的能力,明确发展方向,能够做出合理的判断,并最终伴随着个人综合能力的提升达成预期的职业诉求。这就要求高校要提供全面的就业指导。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是实现就业能力提升的前提。因此,高校在就业指导中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强调爱国敬业、友善诚信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同时需要丰富教育的形式,结合95后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开展班团主题活动、优秀个人事迹的分享等,逐步构建起和谐的教育氛围。针对普遍存在的就业问题,开展专题式的培训,如受挫教育、抗压教育、简历制作、文明礼仪等。对于就业存在困难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帮助,可以在校内外选择有意愿、有能力的教师或企业专家配备为个人成长导师。就业能力不是找到工作的能力,还包括在岗位创业、持续发展的竞争能力,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更要通过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和专业技能,从而增强适应岗位发展要求的能力。
2.3完善“学生、企业、教师”三方联动反馈机制,增强就业指导成效
就业指导的目标制定必须由各利益相关方共同完成,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学生、企业、教师。就业指导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行业的变革、企业的发展和学生的变化进行调整,为了保证科学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调整,高校应当建立起完善而“学生、企业、教师”三方联动的反馈机制。毕业前对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行评价,每年定期对毕业生职业发展情况进行跟踪,对他们的工作状况、个人发展专科、对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意见和要求等进行收集,从而更加客观、全面地对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进行审视。高校应当改变传统地重视一次就业率、年终就业率的观念,定期走访企业,调研行业动态、企业发展状况、岗位要求、企业对于毕业生满意度调查,以及企业、行业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满意度调查,包括指导内容、指导水平、服务成效等方面进行信息的收集、归纳、梳理,并凝练出相关专业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新要求和方向。教师通过在开展实际指导工作的过程中收到的启发、反思,个人学习、业务素养的提升,高校内外的相关交流、学习等,不断掌握新的传授技巧和前沿的新方法,提升个人就业指导的水平。反馈的信息应当基于数据的采集、整理、分析,通过校内外就业指导方面的专家共同商讨后,进行相应的调整,目标明确,措施翔实,可操作性强。同时建立起就业指导激励机制,激发相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更好地实现就业指导工作的长效性和实效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趋势,是中国工科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应当紧跟时代步伐,抓住认证的契机,用于迎接挑战,全面调整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路和部署,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保证成效,持续改进形成健康的循环,从而实现学生、高校、企业、社会四方共赢。
作者:李莹 单位:苏州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参考文献:
[1]袁媛.以校企合作推动大学生就业[J].江苏高教,2011(1):26-27.
[2]肖云川,吴莎.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标准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J].现代教育,2015(20):117.
[3]秦树文,肖桂云.校企合作对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及路径选择[J].职业教育,2012(26):156.
- 上一篇: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
- 下一篇: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工作研究
精品范文
10工程项目施工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