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分析及有效策略
时间:2022-02-06 02:41:22
导语:大学生就业分析及有效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随着我国大学的不断扩招和经济改革的不断变化以及大学生自身的问题,大学生似乎变得越来越难找工作,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两方面原因,客观原因包括政策因素、高校培养方式和用人单位的用人方式,主观原因包括就业观念存在的问题和自身能力的不足,通过分析这两方面的原因,给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几点对策,如改变户籍制度、培养创新人才、改变就业观念等,希望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几点帮助。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味的强调学生如何做也许并不能打到我们所期望的就业形势,我认为要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从而找对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途径。
(一)客观原因
很多人把大学生就业难归咎于大学生自身问题,我们不得不看到大学生就业难存在很多可观原因:一是扩招使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上升。2002年我国第一批扩招的专科生毕业,大学毕业生人数为145万,当年毕业生人数比前一年增长了近30万,2004年为280万,截止到2016年这个数字已经达到765万,不得不说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二是政策方面的原因。户籍制度,社保的缴存。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向往大城市的生活,但这些人苦于户口不能落在大城市而不得不返回其生源地就业,在大城市他们担心自己的身份问题;另外,西北地区急需大学生,但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一些大学生不愿意去当地就业,虽然各部门联合号召大学生去西北就业并给予了相当优惠的扶持政策,但是真正去西北就业的大学生少之又少。三是高校方面的原因。高校方面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等方面没有与日益发展的社会经济接轨,中国千篇一律的教育方式使大学生像复制粘贴一样,缺乏个性发展和核心竞争力;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不够贴近实际理论性太强,就业指导课的老师缺乏指导能力,没有给大学生一个高质量的就业指导和就业观教育。四是用人单位。随着高校毕业生的不断增加,用人单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追求高学历,对人才进行高消费,明明专科可以做的工作一定要招本科生,本科生可以胜任的工作一定要招研究生,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
(二)主观原因
一是就业观念存在问题。首先要改变的是父母的就业观念,很多家长认为事业单位、公务员才是有面子的工作,去私企是没有学好的学生才要找的工作,不惜“托关系”“找后门”让孩子进事业单位,考公务员。其实要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很多大学生在学校苦学四年,并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过高地估计了自己,过低的估计了用人单位,造成大学生眼高手低,对自己的福利待遇期望过高,使一些用人单位不敢雇用这样的大学生;还有一些学生片面的追求大城市的生活,对北上广充满了期待,成为大学生就业的理想城市。二是自身综合素质欠缺。现在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全面,并不仅仅局限于专业素质过硬,还要求毕业生有敬业精神、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甚至有的企业还要求起员工有一定的文艺特长,也就是说良好的心理素质、综合能力和适应能力是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提出的新要求,近几年我们会发现一些成绩平平但是综合能力强的学生干部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三是诚信意识的缺失。一些大学生这山望着那山高,在就业时往往已经与企业签了就业协议,但是一旦发现有待遇更好的单位马上毁约,使一些用人单位用人时不得不综合很多因素考虑。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户籍制度改革
我国应该建立适应时展的户籍制度甚至取消户籍制度。从大的趋势看,户籍制度无疑日益宽松,但是当前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户籍限制依然存在并限制了大学生就业。户籍制度的长期存在,在起到社会管理的同时也严重影响了人才的流动,使人才异地就业表现的非常困难甚至一些大学生在异地就业受到了不平等的待遇,因此一些大学生毕业了对大城市只能望洋兴叹,往往是哪来的回哪去。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应该构建新型的人口管理模式,户籍仅仅是人口出生的登记方式,起到统计人数的作用,而我国的户籍制度添加了太多的行政色彩,如果使这些行政职能从户籍管理中剥离出来,利用其它方式记录人口的不良记录等,使人才也由市场经济分配,“适者生存,不适者迁移”,使大学毕业生能够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和人生坐标,促进人才的合理分配。
(二)高校要培养创新型人才
我国高考这枚“指挥棒”使得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是以考试为学习目标,学生被设置在条条框框里,而老师的教学导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是以考试为标准,因此我们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千篇一律。而大学作为用人单位需求的供给方,应该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的社会功能,现在的大学教育往往重进轻出,重理论轻实践,重学历轻操作,一些大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快的适应岗位,大学要与市场甚至企业密切联系,时刻了解市场的需求,与用人单位建立联系,熟悉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在课程设置上高校应该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学生设置有前瞻性的课程,应用性强和与社会接轨的专业,而不是把我们培养的学生束之高阁。此外,还有有一批优秀的就业指导队伍,引导大学生向高质量人才发展,培养就业意识危机意识,调节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流向,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三)改变传统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2015年高校毕业生749万,2016年这个数字上升到765万2017年将会更多,可以说是史上更难就业季,“2016年就业形势复杂、任务非常艰巨”,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在今年的一次新闻会上说,今年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
1.正确的自我评价。大学毕业生要放低姿态,初出校园,想要找一分理想的工作并不容易,认真分析自己和岗位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差距,在自己的能力没有达到工作岗位需求时,应该报着积极学习积累经验的心态找工作,而不是眼高手低不务实,一心追求名企、大城市,走进就业的误区。
2.改变传统就业观念。“2017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已经结束了!据数据统计,截至24日17:30时,2017国考报名共审核通过了1338698人,较去年的1283777人高出5.4万余人。”其中热门岗位报名人数和招录人数比高达7555:1,从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可以看出四类类用人单位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国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知名外企,想选择这三者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占到了毕业生人数的74%。近年来,中小企业不断得到国家的扶持,对国民经济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毕业生可以考虑到中小企业就业,与企业一起成长、发展、壮大,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和越历。
3.大学生就业应该把自己的个人理想与国家的现实需要紧密结合。大学生就业难是相对概念,许多地方对大学毕业生需求量非常大。毕业后可选择西部和基层就业,而不是把目光死死盯在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和国有企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学校要加大力度宣传和制定大西部就业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引导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的就业观念,把个人理想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勇于挑战自我,在西部和基层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4.树立灵活的就业观念。有的家长希望孩子找到一个“铁饭碗”,一辈子衣食无忧,随着事业单位政府机关改革的推进,不会再有“铁饭碗”。目前我国的政策是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高校也把创业纳入到课程设置中,可见现在的社会需要自主创业人才,需要创新人才,不仅仅能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自主创业已经成为未来就业的一个趋势。
(四)充分发挥就业指导课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
很多高校仅大四的学生上就业指导课,而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们对岗位、对社会的认识需要过程,有的大学生实习时候才发现自己浪费了很多时光,没有培养自己的就业能力。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应该从大一开始,利用科学的自我评价手段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个性,结合专业,引导大学生认识自己和职业之间存在的差距;大二应该引导大学生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包括心理素质、个人能力,初步设想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要给予大三学生一个重要的实践锻炼机会,让他们直接接触社会、岗位,认清社会和职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并结合自己的特点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目标,帮助大学生分析就业形势,指导大学生如何写简历、如何面试、如何克服心理障碍等,增强大学生的就业信心。
作者:李欣 单位:吉林医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璞,杨德祥.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体系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2010,12(2):122-125.
[2]孙莉.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硕士论文,2012.
[3]杜洁.论职业指导在大学生就业中的重要作用[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4(2):46-48.
- 上一篇: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问题与提升策略
- 下一篇:高校大学生就业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