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职业指导探讨
时间:2022-12-09 03:30:28
导语: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职业指导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随着高校的扩招,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一直呈现出逐渐递增的状态。根据教育部统计,2013年毕业生人数699万人;2014年毕业生727万人,2015届毕业生749万人,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770万以上,再加上出国留学回来的约30万海归,以及之前没有找到工作的往届毕业生,预计2016年全国将有1000万大学生同时竞争就业。这是继2013年、2014年、2015年三个难就业年之后的一个更加难的就业年,堪称“史上更难就业季”。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高校毕业生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就是就业困难群体。
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有多方面的综合性因素。通常认为,“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主要是指由于社会关系、经济条件、生活经历、个体生理缺陷、专业限制、学习成绩较差、专业技能不扎实、人际关系协调能力较弱、心理存在障碍等等原因导致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不被用人单位接纳、认可,没有实现正常就业的大学毕业生。
2职业指导的含义
职业指导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职业指导之父帕森斯在1908年提出来的,这一概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的演变,融入了更多更具生命力的元素。从本质来看,职业指导就是个体将自我与职业进行结合与综合考虑,得出自我发展的途径与方向,是一种自我实现的过程。
3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3.1部分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在高校不断扩招的前提下,部分高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上出现一些短视的行为,在专业的设置上只求数量,不求质量。部分高校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院校之间、专业之间趋同现象十分突出,缺乏各自的特色,造成某些专业人才的供给严重大于需求。比如文科院校设置理工类专业,理工院校设置文科类专业,而院校并没有对应的较为扎实的办学基础,有些专业甚至没有相应的师资,导致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专业素质不强,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肯定,难以就业。
3.2职业指导工作体制不完善目前很多高校都建立了大学生职业指导体制,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职业指导。但从现实来看,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第一,职业指导缺乏个性化。目前我国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大多还处于粗放型阶段,针对群体进行的普遍性指导较多,针对个体进行的个性化指导较少,职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较差。第二,职业指导内容较窄。目前大多高校也把职业指导课程纳入了各专业教学计划中,分阶段的进行全程化的指导。但是从具体指导的内容来看还是比较有局限性,大多还是对就业政策宣传、简历制作、面试技巧、就业信息收集等进行解读和指导,而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内容则较少涉及或不够深入。第三,职业指导队伍专业性不强。目前大多高校设立了独立的就业部门,但是没有专门的职业指导机构。在职业指导队伍建设上也存在人员配备不足、队伍综合素质不高及后续专业培训滞后等问题。第四,职业指导手段缺乏创新。当前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形式手段都比较单一,主要还是通过传统的就业指导课、讲座等方式来进行,缺乏创新,缺乏职业指导的专业技术方法,实践检验的手段则更为欠缺。
3.3大学生综合素质、专业能力不足。随着社会就业竞争的越发激烈,就业的“门槛”越来越高,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大学生要找到理想的就业岗位,关键还是要其综合素质、专业能力与就业岗位的需求相适应,现代社会更需要一专多能的人才,需要毕业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并具备较宽的知识面,能胜任多方面的工作。但部分大学生不能理性的评价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只是一昧地抱怨用人单位要求过高,条件过于苛刻,自身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多而不精,缺乏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其素质和期望与社会需求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匹配,因而导致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更难以实现充分就业。
3.4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目前,很多大学生在就业择业时对自身定位和职业选择不清晰,就业期望值偏高。在寻求就业岗位时盲目地追求在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收入较高、社会声望较高的职业。部分学生不愿到私营企业、偏远地区就业,有些学生对一些职位低、工资低的岗位不愿尝试,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甚至宁可不就业。另外,部分大学生在面对就业压力和激烈的竞争时,过于依赖家庭、学校和老师,过多的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从而失去了职业选择的机会。
4做好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职业指导的措施
4.1调整就业期望值,树立科学就业观。高校的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必须以指导大学生以最佳匹配的理念确立职业定位作为核心。引导就业困难学生客观、理性的评估自身价值,正确的分析自身的能力、条件、素质等综合因素,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尽量缩短自身与求职理想之间的差距,把自己对职业的期望与社会的需要统一起来,从而把维持生活、发展个性和承担社会义务三个要素统一起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增强自身的就业能力,为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4.2建立就业困难学生信息库,实现个性化的职业指导。要提供有效的职业指导,首先必须了解被指导对象。高校要通过职业指导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多种渠道详细了解就业困难学生的具体情况,建立就业困难学生的信息库。并依据造成就业困难的不同原因对就业困难的学生进行分类,为他们制定个性化的指导方案,增强职业指导的实际效果。比如对于专业素质较差的学生,辅导员、课任教师应该积极关注他们的学业情况,加强与他们的沟通交流,督促他们加强专业学习,并组织他们进行专门的技能培训,增强就业竞争力;对于贫困的学生,高校可以为他们提供一定的经济帮扶,并在就业时优先向校企合作的单位推荐;对生理上有缺陷的学生,高校要帮助他们树立乐观开朗的心态、摒除自卑心理,并能够积极主动地展示自己的才能技能,不断适应各种职场竞争环境;对于那些心理健康有障碍的学生,高校应把心理辅导和职业指导有机的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4.3完善职业指导工作队伍,实现职业指导专业化。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高校要建立一支结构合理、训练有素、专业性强的职业指导队伍,实现职业指导工作的专业化。职业指导的队伍应该由分管的学校领导、辅导员、班主任、职业指导教师、课任老师、企业的专家等共同组成。队伍中的成员各有专长,专业教师对专业相关领域的职业有较深入的认识,可以通过日常的教学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辅导员、班主任与学生接触比较多,沟通交流比较多,对学生的个体情况比较了解,便于把一些就业政策与求职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企业专家对现实就业岗位的需求把握得更加到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职场、适应职场。
4.4制定职业指导总体规划,实现职业指导全程化。高校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应做好总体的规划,分阶段进行,不同阶段各有侧重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新生入学时的职业指导、日常教学过程中的职业指导、毕业季的职业指导。通过分阶段进行的方式,把职业指导工作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时期,实现职业指导的全程化。如把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纳入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在新生入学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融入就业、创业的教育,在毕业季时有针对性的进行就业政策、就业技能的专项辅导和教育,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
4.5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内外联动的职业指导机制。高校要加强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建立与企业长期的交流互动机制。首先,通过校企合作,高校可以更为具体的了解企业实际就业岗位的需求,并根据企业需求对所设专业进行调整,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实现理实一体化,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增强职业指导的效果,培养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其次,高校可以邀请企业的专家、就业指导中心的导师进入校园,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指导,分享他们的人生经历,给学生传授更多职场经验。第三,高校可以有计划的组织学生走进企业,参加企业实践活动,感受真实的职业岗位环境,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作者:陈雪玲 单位: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蓉.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J].科技视界,2012(14):82-83.
[2]王再军.职业指导视角下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就业能力的提升[J].教育与职业,2013(09):96-97.
[3]刘国锋.试论如何做好就业困难群体的职业指导[J].中国校外教育,2015.
[4]侯瑞刚.试论职业指导在促进就业困难群体工作中的作用[J].中国西部科技,2014(12):117-118+121.
[5]杜文倩.试论如何做好就业困难群体的职业指导—以高校就业困难大学生职业指导为例[J].亚太教育,2016(02):48-49.
- 上一篇: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可行性研究
- 下一篇: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