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思考4篇

时间:2022-09-26 08:24:37

导语: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思考4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思考4篇

第一篇: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的建设

1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影响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大学生就业市场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分析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对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影响,有利于从宏观上把握大学生就业市场,从微观上可以进一步切合大学生就业的实际需要、促进大学生就业,形成服务大学生就业的有效路径。1.1多媒体及网络技术有利于增强就业搜寻强度网络信息具有开放性、时效性、互动性等特点,有利于增强就业搜寻强度。各种就业相关信息可以在网络平台内共享,为求职者、用人单位提供了交流空间,同时也为就业管理工作人员提供了便捷高效的业务办理平台。正是由于网络技术的优势,提高了大学生就业市场中信息传播效率,使就业市场信息更加完备,提高了大学生就业搜寻强度,从而使许多具备就业能力的大学生在职位搜寻中能在第一时间找到理想的职位,而存在职位空缺的企业也能在第一时间找到合适的求职者,职业搜寻成本降低,职业搜寻时间的边际成本减少。

1.2多媒体及网络技术有利于提高就业匹配成功率

目前国内劳动力市场供给与需求的总体不平衡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外部因素,供求失衡的严峻局面构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基本背景。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过去粗放式为向集约型转变,经济增长对劳动者自身素质和技能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导致整个人才市场上出现地区、行业或部门人才有效需求不足和供小于求并存的状况,大学生就业市场出现供给与需求的结构错位,构成大学生就业中的结构性矛盾,就业匹配成功率低,进而影响其就业。而网络信息传播具有跨区域、跨国界、跨时空性。无论是否身处同一城市、同一国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都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了解供求状况,为双向选择带来极大便利节约成本,也提高效率。

2网络技术平台下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的建设

2.1加强政府对新媒体网络技术在招聘领域的监管与调控力度

网络招聘服务实质上是人力资源市场配置服务,该招聘方式有其特点和优点,招聘方式自由、覆盖面广,且消息传递速度快,因此政府的监管力度再次显得尤为重要,加强新媒体网络技术招聘的监管应从兼顾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具体措施如下:

2.1.1对网络招聘信息的严格控制

及时清理无效信息和实效信息,公布官方的网络招聘平台,如微信、微博、就业网等。确立招聘网站的连带责任,加强宣传网络道德和发至教育等社会措施,确保将各种道德观念、道德法规、法律法规引进网络招聘中,从而以此来约束与规范招聘网站、招聘单位、求职者的行为及观念。

2.1.2加大政府引导,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针对新媒体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现状,首先需要加大政府的支持与引导,通过建立健全相关法规与标准来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招聘环境。针对网络经济发展现状,各城市应完善各行各业用人单位的互联网经营审核标准、法规程序、完善劳动力保障法律法规,规范网络经营企业的人力资源制度,并协调与监管好各部门的执行,以此来完善与规范用人单位的网络经营。同时,尽快建立健全相关的网络法规,实现网络立法,构建执行与监督的单位机构,以此来适应网络经济时代的发展速度。

2.1.3地方开设新媒体网络技术专门培训点

目前多数企业仍未把新媒体网络招聘作为招募人才的主要渠道,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企业缺乏专门的技术人才。因此,地方人力资源部门可针对新媒体网络技术招聘对企业开设专门的培训,引起企业对于新媒体网络招聘的重视。

2.2高校学生加强对新媒体网络招聘的认识,创新新媒体网络就业形式

高校大学生就业渠道多种多样,由于他们对就业信息的辨识度较低,新媒体网络招聘平台充满着不同的就业信息,对高校毕业生产生误导的信息,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出现偏差。因此高校毕业生应正确认识新媒体网络招聘,创新新媒体网络就业形式,具体措施如下:

2.2.1结合高校就业指导,充分利用新媒体网络招聘渠道

高校毕业生在就业的时候应对自身的特点进行细致的分析,在选择就业渠道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新媒体网络招聘和传统招聘会相结合的方式,但不过分依赖新媒体。

2.2.2提高网络就业的诚信度

新媒体网络的虚拟性给高校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交流平台,但是正由于新媒体的虚拟性,使得用户之间可以通过匿名进行交流,所以高校毕业生应增强责任心,在参加网络招聘时使用真实的个人信息,不刻意更改学历和资历。

2.2.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以创业带动就业

在新媒体网络平台发展迅速的背景下,大学生经营“微商”、淘宝的现象也日趋普及。作为新媒体网络技术使用的主体和对象,大学生可结合自身经济状况和实际条件,充分利用微时代下新媒体的网络平台,以创业带动就业,创新新媒体使用的模式。如90后创业男孩赵成,建立微博“糗事大百料”,挤身新浪草根微博百强,利用自己强大的号召力达到月收入2万广告费,规模不亚于宜家中等规模的都市报。

3结语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相应的毕业季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益突出,成为社会焦点。尽管如此,在当前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许多大学生仍尚未建立起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随着网络新媒体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没有运用更利于大学生接受的指导,院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应该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借助新媒体技术,实施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教育工作,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作者:杨瑞杰 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郭琳.高职网络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调查分析[J].计算机时代,2014(09):57-59.

[2]黄惠萍.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就业信息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5.

[3]程秀霞.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5(23):120-121+162.

第二篇:辅导员指导大学生就业的思考

摘要:我国高等院校的学生就业发展趋势越来越让社会关注,供需不成比例、选材刁、专业同、薪酬低、假招聘,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日趋凸现出来,成为全社会比较关注的焦点问题。刚毕业的大学生就业选择方面存在着各种不良的心态。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中最基层的环节,同时也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辅导员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引导学生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就业。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就业;指导

一、大学生就业形式特点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已经相对严峻。据统计,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已经达到749万人。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刚毕业的大学生们要与经验丰富的下岗职工和价格相对比较低廉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竞争,笔者认为,大学生目前的就业形势不太乐观。然我国教育部门甚至是高校自身将毕业生的就业率作为考核学校或是各专业院系的一个重要指标,这就直接关系到了高校自身或者个别专业的生存问题。因此,在我国大部分高校特别是一些民办高校或是职业院校出现了学生“被就业”的现象。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表明,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是不容乐观的,主要有以下5个特点:

1.供需失衡:所谓供需比简单说就是毕业生在增加,然而用人单位提供的新的岗位数量远远不够。据人劳部相关数据统计,由于经济的发展,实际每年新增的岗位不到900万个。但每年的10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还有大量的下岗职工,从2001年扩招以来,我国普通高校大学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749万。从以上数据对比来看,劳动力的供应出现了严重的供过于求。这是我国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

2.企业录用刁:大部分企业考虑到自身快速的发展,往往在录用和引进人才方面不考虑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认为应届毕业生经验少,上手难,培养新人的时间成本高,所以基本上不用应届毕业生。相比而言,企业反而更倾向于寻找经验丰富的、有能力员工。

3.同岗位竞争大:国内大部分高校为了其自身的综合发展,陆续开设了热门专业,如金融学、互联网专业、工商管理专业、法律学专业、艺术专业等,使得这些专业对口的岗位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就业难度加大,热门专业人才过剩。就算就业了,也可能出现“所用非所学”的现象。

4.有业不就:2016年,89170名应届毕业生接受了《东方快报》关于薪资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016年应届毕业生的期望月薪平均值为4985元。然根据《就业主力军就业趋势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的毕业生签约月薪仅为2687元。从以上数据客观分析显示,毕业生的望值显然高出社会现期实水准,也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

二、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心态问题

随着大学双向选择的推广,学生在就业择业上面临着更大的困难,同时也有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和冲突。因此,辅导员老师更应该了解大学生毕业时的心理,客观分析,在大学生如何顺利就业等方面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经调查分析,目前大学生就业期的心理问题在不同程度上是普遍存在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大自负。大学生对自身没有一个客观的、真实的评价。有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在大学期间学习成绩优秀,学校牌子亮,专业需求旺,择业目标定得很高,应聘时一心一意向高薪挑战,结果屡屡受挫。

2.自卑畏怯。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大学生毕业,一般来说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但是一旦走入社会面对正式的竞争往往会被自己打败,低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可能是学校知名度,或是觉得所学的专业不热门,走进就业市场就心里发怵,参加招聘面试,心里忐忑不安。这种自卑畏怯的心理如果过度就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在应聘时过度紧张,不能充分展现才能,进而失去就业机会,也会影响将来的工作发展。

3.焦急忧虑。面对选择职业这一人生重大课题;面对就业竞争的激烈现状;面对求职的多次失败,毕业生出现焦虑、烦躁的情绪和心态实属正常。但如果这种状态不能进行有效的调控,很容易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心态,结果就是造成在找工作时出现各种状况。很显然,这种焦急忧虑的心理状态也是造成就业心理压力的重要因素。

4.盲目听从心理。主要是指受外界因素的影响,缺乏自身主观的判断和认知。大学生缺少主见、目标模糊、目的不明确的现象是很常见的。很多大学生在求职现场总是寻找相对热门的职业,递送简历的越多的岗位,大学生对该岗位的渴望程度就越高。还有部分大学生盲目的跟风,听说哪个地方的工作好找或者某个行业的前景不错,就都往那挤。今天飞上海,明天到深圳,跟着感觉走,这样往往容易错失机会。

5.过度依赖。由于大学生在对自身缺乏理性的认识,信心不足,使得容易产生依赖心理。主要体现在依靠父母亲戚,依靠社会关系,依靠学校和老师。学生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不是想通过自身的努力去竞争和推销自己,而是寄希望于学校或父母,从而失去许多就业机会。

三、辅导员具备做好学生就业工作的条件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党和国家对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今很多高校辅导员招聘的基本条件中均有党员、学生干部、本科以上学历等要求,目前也有不少高校就直接要求要有硕士甚至是博士学位。这就说明我国的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素质在日益提高,同时也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1.辅导员队伍相对年轻,容易与学生进行沟通。目前,国内高校大部分辅导员都是年轻的刚从学校毕业的硕士生或本科生,年轻同时也充满激情。由于其年龄相仿,阅历相似,因此年轻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沟通变得更加容易。作为刚入职的辅导员,刚刚经历过求职入职,对此有着切身的感受。知道大学生最需要什么样的就业帮助,开展就业指导,以身试教,学生容易接受,也是学生较为喜欢的就业指导方法。

2.能深入学生、用人单位与学校双赢。因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对部分学生的认识和了解会相对比较全面。当面对用人单位有针对性的招聘人才时,通过与辅导员的沟通了解和推荐,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就业成功率,对用人单位来说也能得到自己满意的人才。

四、辅导员在针对大学生就业心态方面问题的应对措施

1.正确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转变就业观念是解决当前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首要手段。学生在就业观念方面容易出现嫌工资低、嫌地方偏远、嫌工作环境不佳等问题。辅导员在工作生活当中正确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对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方面有着至关重要作用。

2.多方位了解相关就业政策,巩固和开发就业市场。辅导员在平时应该有意识的了解国家相关就业政策,了解人才市场的需求,主动搜集有关就业方面的信息,包括选调、西部计划、农村特岗教师等信息,及时向学生们传达宣传,使他们能有足够的时间准备。

3.引导大学生树立“大学也需要刻苦学习”的观念。全面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是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大学生在学好自身专业和技能的同时,还要注重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如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公关能力、适应能力等。

4.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辅导员应根据学生的各个阶段、不同特点和要求进行展开。首先,开展职业测评,让学生更多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性格等。在选择职业时,达到入职最佳匹配。其次,开展参与就业,从低年级开始,就组织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尝试与用人单位沟通,了解人才需求的标准和要求,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第三,开展职业生涯设计,明确职业生涯路线,争取让每一位同学拥有自己的一份职业规划书。充分做好就业前的心理准备,以实现理性就业。

五、结语

大学就业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同时也是每一个大学生人生道路上的最重要的选择之一。面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在这种形势下产生的不良的就业心理,辅导员应将大学生就业指导作为一个工作的重点来抓,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引导学生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就业。

作者:王国琼 单位:海口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李锦兰.关于辅导员在调整大学生就业心态方面的思考[J].长沙大学学报,2011(3):135-136.

[2]陈成文等.就业政策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2008(11):88-93.

[3]史淑桃.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态势与促进政策[J].教育与经济,2010(1):18-21.

第三篇: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

根据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中数据显示,2015年高校毕业生接近749万人,根据预测,2016年毕业生们依旧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为了更好的提高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水平,各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文件,积极组织招聘会和双选会,并且对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们生提供较大的扶持和帮助;各高校积极配合工作,在校园举办多场招聘会、双选会等,然而很多毕业生依旧觉得工作难找,而企业方面也表示“一才难求”。很多的毕业生或是由于笔试、面试失误等主观原因或是因为工作待遇、地点等客观因素,难以找到心仪的单位。因此,提升高校应届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水平、提高应届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是当前各高校亟待加强的工作。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紧密相连,通过高校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有针性的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个性特点进行了解,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所存在的思想问题

本文选取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道德水平、心态调整三个因素来探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思想问题。本次调研活动中,问卷共发放120份,调研对象分为三个部分,在调研学校招聘会现场随机发放问卷40份,回收36份,其中有效问卷28份,有效率为70%;此外,本文利用问卷星以及问卷网两个专业调研平台,回收问卷58份,其中有效问卷47份,有效率为81%;此外,在部分高校企业招聘宣讲会上进行了一个小范围的调研,发放问卷20份,回收2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6份,有效率为80%。共计回收问卷102份,其中有效问卷91份。

1.1大学生普遍缺乏正确的择业观

部分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过把个人名利益放在首位,做事功利心强,将物质多寡视为成功的标准。因此,薪资标准、福利待遇、编制、工作环境等因素在大学生择业时发挥着重要作用,造成大学生普遍目光短浅、自私自利,个人理想不能够与国家很好地结合起来,没有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远大理想。

1.2诚信意识、法律意识淡薄

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为了能够顺利就业,尽力在简历中弄虚作假,夸夸其谈。诚信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但是,在求职过程中,53.85%的同学夸大在校期间取得的荣誉,谎报没有取得的专业证书、甚至出现非法购买英语四六级证书等行为,严重违背了公平诚信的原则。另外,少数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在已经与企业签订好就业合同后,有了其他较好的就业机会,就随意毁约,影响其他同学的就业,使学校声誉受到不良影响,降低了用人企业对本校毕业生的信任,还严重影响了就业市场稳定的发展。

1.3就业心理素质差

面对众多的竞争者,约有27.68%很多大学生对能够找到合适的工作信心不足。经过访谈,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不是重点大学、家庭条件不好、求职失败的经历等因素产生的自卑心理,这类大学生普遍对自己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对于身份角色的转变,严峻的就业形势,约有43.01%的同学会产生焦躁心理,认为只要能找到一份工作就可以,入职后有合适的再找跳槽。在这种焦躁心理的影响下,会造成部分大学生急于签订合同,对企业、甚至工作内容都不够了解,最终入职后才发现工作根本不适合自己。另外,约有9.56%的同学会产生逃避心理,面对可能会出现的不公平的就业条件,一些抗压能力较差的同学会产生恐惧心理,尤其在经历过几次求职失败挫折的同学,不能对自己的问题进行客观的总结分析,而是消极对待工作问题,不排除有些同学为了逃避就业而选择出国、考研等。

2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一直在持续进行,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效果还不太理想。

2.1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虽然目前各高校都设置有职业发展规划课程以及就业指导中心,但是其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在职业发展规划课程上主要还是老师向同学们进行灌输国家的政策、介绍求职的方法;而就业指导中心也只是起到传达就业信息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不足,并未能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影响。各高校应当深刻认识目前本校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所存在的现实问题,有针对性的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工作,督促大学生深入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客观评价自身价值以及目前的就业形势,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另外,基层工作在环境、福利待遇上确实不如大城市,但是却能够锻炼个人的意志力,养成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部分大学生从小就生活在城市中,养成拜金主义、物质主义等不好的思想,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长此以往,对党和国家的发展极为不利。

2.2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

一些大学生受到社会部分不良思潮的影响,将能找到合适工作的前提视为有没有“关系”,而不是通过实践完善自身的条件,思想教育工作者对这种不正常的就业误区进行的思想教育不够完善。根据现实情况,综合素质高、工作态度端正,能够吃苦耐劳的学生才更受到各单位、企业的欢迎。各高校面对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的错误思想倾向,没有针对性的进行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教育。

3加强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3.1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机结合。要落实好大学生的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工作者既了解就业指导等方面的业务知识,也需要其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政治理论水平,选拔经验丰富、寓教于乐的教师来深化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树立爱国敬业、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

3.2加强社会实践环节

从各高校的教育效果来看,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一方面,高校可以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暑期基层实践项目、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于志愿者服务活动,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无私奉献的观念,使大学生能够将个人理想同国家理想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设置勤工助学岗位,为大学生提供在校工作的机会。使大学生在校在学习丰富知识的同时,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参加勤工助学可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前适应工作。

3.3加强国情教育与形势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一方面,加强大学生的国情教育有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正确认识社会,这是形成正确择业观的一个基本前提。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到基层,服务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克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3.4加强诚实守信和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教育

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应当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事业心、以及实事求是的态度。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责任感、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减少部分同学在与企业签订合同后,再与其他更好的单位签订合同,损坏学校声誉的情况。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务实的作风、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促进当代大学生胸怀天下的责任意识,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使同学们能够积极挖掘自己的潜力,实现人生价值。

作者:高文倩 单位:河南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韩旭,赵荣鑫.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0(3).

[2]张静,李娟.谈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

[3]石冰.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中北大学.

第四篇: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研究

摘要:就业指导是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手段。文章分析了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质量的对策:高度重视就业指导课建设;突出重点,增强就业指导课程内容的系统性;丰富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方式方法;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

关键词:民办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

一直以来,我国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求高校全面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作为必修课程纳入整个大学教学计划,并赋予相应的学分。高校就业指导课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就业观,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增强就业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民办高校由于在办学机制体制、经费筹措、生源质量、社会接受程度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存在不足。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虽然我国民办高校基本上都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但是其受重视程度与其他专业课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当前民办高校通常将就业指导课的教学工作划归招生就业处管理,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与专业课割裂开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贯穿于整个大学期间,属于十分重要的教学任务。而高校招生就业处是一个负责招生和提供就业信息服务的部门,主要精力用于招生、毕业生就业服务等行政事务,用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上的时间、精力十分有限。民办高校往往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质量和效果如何、有没有达到促进毕业生就业等问题没有充分考虑。

2.教学内容单一。目前,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内容单一,往往只包括就业信息收集、求职简历制作、求职技巧等内容,而缺乏职业能力测试、现场应变训练、案例分析等可以提高毕业生综合分析能力、判断力的内容,即只注重理论灌输,缺乏实践锻炼。此外,在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使用的教材普遍陈旧,适应不了当代大学生在信息时代对就业指导更高的需求。当前的就业指导课程内容粗放、单一,适合大批量施教,不利于因势利导,不利于大学生个性的塑造、潜能的挖掘。因此,当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一些复杂的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

3.教学方式方法缺乏吸引力。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往往以课堂教学为主,还停留在“填鸭式”授课形式上,以简单的说教方式和读报式开展教学。课程设置理论偏多,实践演练偏少,缺少分组讨论、游戏、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忽视学生的个性与互动。这样的教学方式方法将无法实现高校设置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初衷,对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

4.师资力量薄弱。就业指导的课程内容涵盖了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公共关系等学科内容。就业指导课程既是一门理论专业性强的课程,又是一门实践实用性强的课程。这要求授课教师不但要知识全面、理论深厚、政策明了,还要充分了解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个人能力,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但是,我国要求设置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仅十多年,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民办高校普遍没有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往往是由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学生辅导员或从事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兼职”。这些教师虽然比较了解学生,也比较了解人才市场和就业政策,但是他们在心理学、教育学、公共关系学等方面的知识缺乏,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机会少,造成教学水平比较低。而且这些教师平时忙于非教学工作,负责大量的管理及服务工作,用于开展课题研究、提高教学水平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更不能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优势开展“一对一”辅导,无法建立起有自己特色、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模式。

二、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质量的对策

针对当前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建议遵循“以人为本”原则,从有利于促进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出发,全面实施总体规划,切实加强统筹协调,不断推进就业指导课教学改革。

1.高度重视就业指导课建设。通过科学设置课程、设置教研室,建立起符合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需求的“教—研—学”一体化体系。(1)切实制订、组织和实施就业指导课程计划。就业指导教研室作为学校专门统筹就业指导课程的部门,其首要任务就是秉持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性强的原则,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制订合理的就业指导课程计划,并督促落实好教学计划。(2)定期开展就业指导经验交流活动。就业指导课是一门与实际结合十分紧密的课程。人才市场需求和社会形势瞬息万变,就业指导教研室要注意经验的总结和对形势变化的把握,定期开展经验交流活动,从而保持就业指导课程的先进性和创新性。(3)鼓励和组织授课教师开展相关科研工作。就业指导教研室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组织就业指导教研工作的开展。授课教师开展教研活动不仅可以了解当前社会形势,促进就业指导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还能提高教研室的整体科研水平,推动就业指导课程的不断完善和进步。

2.突出重点,增强就业指导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不仅仅是一门必修课,而且对每个大学生的未来职业产生积极而重大的影响。因此,高校应建立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贯穿整个大学生涯的理念,针对不同阶段设置不同的就业指导内容,将接受就业指导变成每个大学生的自觉行为。(1)大一阶段,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学生进入高校前,对社会的认知十分有限。此时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能够帮助刚入高校的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规划好大学生活,明确将来要从事的工作,树立就业目标,为推动大学生努力学习、尽力实现就业目标提供动力。(2)大二阶段,开设提高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的课程。在第一年学生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上,第二年应着重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开设培养就业能力和进行职业介绍的课程,促进大学生深入了解自己想要从事的工作所需的技能与素质,以及求职的相关知识,从而为实现职业梦想而努力提高自身竞争力。(3)大三阶段,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经过两年的就业能力培训和专业学习,大学生此时已具备了一定的实践基础。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出发,第三年即可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鼓励他们多接触社会,在实际工作中学习专业知识,为以后顺利融入社会奠定基础。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高校也应将大三学生纳入国家创业教育对象,传授相关创业知识,培养创业意识。(4)大四阶段,讲授就业政策和求职面试技巧。通过三年系统的就业指导和专业学习后,大四学生已在社会实践、就业能力等多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础,但社会经验还是相对缺乏,并且对人才市场需求与职场应对的把握也不足。因此,仍需要高校通过就业讲座、报告的形式给予学生求职面试的指导。在这个阶段,注意引导学生:一是了解国情,认清形势,给自己设置符合实际的就业期望值,先就业后择业;二是了解自我,掌握政策,注重培养人际关系,加强锻炼应对能力和适应能力,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三是了解社会,做好即将走上社会的充分准备,强调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四是关注市场变化,分析市场风险,积累创新动力,培养创业意识,为通过创业实现人生价值打下坚实基础。突出这四个重点内容,有助于提高就业指导效果。

3.丰富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方式方法。开展多方面的实践教学,鼓励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1)开展社会调查。利用假期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企业、社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采访、调研、挂职、打工等方式了解和接触社会。鼓励学生将实践活动与职业规划结合起来,帮助他们树立职业方向和理想。假期结束后,组织学生以专题班会形式发表自己的社会实践感受和体会,并开展社会实践调研报告比赛。这种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掌握所学知识,也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鼓励学生实习。筹划学生实习工作,为学生创造接触和了解社会的机会。建议学生在校期间的最后两年,就走出校园去实习。让学生较早地实习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树立切合实际的就业目标,还能减少毕业后融入社会的障碍和成本。(3)开展模拟面试活动。成功的面试是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的“第一块敲门砖”。高校大学生往往因与社会接触过少,社会阅历简单,导致面试时缺乏经验,盲目紧张,不知所措,最终面试失败。因此,高校经常组织开展模拟面试活动是十分必要的。建议邀请企业的专业人士担任评委,从而营造出一个逼近真实面试环境的氛围。

4.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校就业指导师资队伍是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效果、促进大学就业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1)高标准把好高校就业指导教师的入选关。新入选的就业指导教师应具备以下标准:一是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应变力和适应力;二是具有较高的就业理论水平和较丰富的就业指导经验,具有从事法律、人事、心理、教育等行业工作的经历,具有咨询学、人事学、教育学等专业硕士及硕士以上学位;三是博学多才,对经济、社会、心理、法律、政治等领域都有所涉猎,能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就业咨询服务。(2)开展已有就业指导教师培训提升工程。目前,绝大部分民办高校就业指导教师是兼职,他们与就业指导岗位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民办高校应针对就业指导教师实施培训提升计划:一方面,鼓励他们通过在职学习获取更高的学位;另一方面,组织他们参加国家高校就业指导教师资格培训。总之,通过学习、交流、锻炼等方式,千方百计地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3)外请企业专家兼职上课与派就业指导教师挂职锻炼相结合。聘请企业董事长、经理、人力资源部的人员,以及人才交流中心主任、专业的职业咨询顾问等为客座教授,定期开展相关讲座、授课。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大学生了解最新的就业形势、人才市场的动态以及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另一方面,可以弥补就业指导教师在专业能力和掌握就业动态方面的不足,有利于他们及时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目前,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大多没有企业工作经历,对用人单位的人才选拔标准及岗位技能要求缺乏深入了解,因此定期选派就业指导教师到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及相关部门挂职,有利于他们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岗位技能要求情况,增强就业指导课的针对性、实践性。(4)建立科学的高校就业指导师资队伍评价机制。建立教育部门、学校、学生三级就业指导教师评价机制,由教育主管部门定期组织考核、学校定期考察和学生每学年评价,综合评选出优秀就业指导教师和不称职教师,实行优胜劣汰,以充分调动授课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作者:韦相晓 单位:南宁学院招生就业办公室

参考文献:

[1]冼季夏.实践性教学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中的运用[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S2).

[2]夏海珊.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的现状及其改进[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8).

[3]陈静.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