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学扩招的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探讨
时间:2022-09-26 08:18:35
导语:基于大学扩招的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文章分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机制构建的现状,指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对策:构建科学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的体制机制。
关键词:大学扩招;就业质量评价
当前,“一次性就业率”已经成为衡量国内各高校就业工作能力的核心指标。在“一次性就业率”指标的作用下,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一次性就业率”属于即时性、阶段性指标,仅能反映出某一阶段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而不能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有效评价。因此,应建立评价指标科学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从而推动我国高等院校就业工作评价的高效进行。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机制构建的现状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主要通过对比就业率指标进行衡量。一般来说,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都会在每年9月统计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12月末统计毕业生年终就业率。最终由教育部公布国内各个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整体情况。就业率只能从数量上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有效分析,而无法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进行有效评价。近年来,一些地区的相关部门及高校开始筹划设计一套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以保证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评价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就业质量情况调查报告应该包含的信息为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毕业生被聘用状况、毕业生开展自主创业状况、毕业生待业状况以及对母校的评价情况等。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评价主体单一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就业率评估工作主要由教育行政机构负责,高等院校统一上报的大学生就业方面的信息都由行政单位进行统一汇总。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行政机构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即在就业信息统计汇总的过程中,第三方监督机构没有充分发挥自身效用,相关质量评价结果不具备较高认可度。同时,相关系统内未开展动态化监督,可能导致部分高等院校存在就业信息虚报、假报现象。
(二)评价指标单一
从质量和数量两个维度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评价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就业数量的评价可以依靠就业率来呈现,就业率能够对某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人数进行充分体现。所谓就业质量,主要是对毕业生就业水平和就业层次进行有效分析。在多元化因素共同作用下,我国高等院校始终没有建立完善的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政府将大学生就业状态分为已经就业、待业、暂时不选择就业三种形式,但从实际发展状况来看,毕业生就业的形式多样,其中包括:毕业生与就业单位正式签订就业协议,且在拿到报到证后正式到用人单位报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在没有签订就业协议的基础上,已经针对就业合同达成共识,不需要提供报到证即可以到单位参与工作;毕业生属于高校定向培养范畴,毕业后无须任何手续,直接到指定单位报到;毕业生采用灵活方式就业,如自主创业或选择自由职业等;毕业生继续深造、出境留学、出境工作等。由此可见,就业率只能判定学生是否已经参与工作,而无法体现该工作是否拥有良好发展前景等,对于大学生就业质量不能客观、真实地进行评价。
(三)评价机制不健全
目前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数据信息采集是以层级上报为主,这种数据收集方式经过的程序较多,再加上监督不力,必然存在多方面问题。首先,选择的统计时间缺乏合理性。根据国家相关管理规定,要求每年的9月初和12月末开展两次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工作。当前,虽然能够掌握统计时间点的毕业生就业情况,但无法展开就业率跟踪调查方面的工作。其次,评价主体没有受到有效监督,毕业生就业数据信息存在失真的情况。当前,我国并没有独立的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数据分析部门,故毕业生就业率统计工作仍由高校自行进行。在执行统计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体系,虽然也设立了相应的监管单位,但受人才、财力、物力等因素影响,实现预期效果往往十分困难。最后,尚未选择科学的评价方式。从目前发展状况来看,相关单位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方式过于简单,没有按照科学管理流程来开展相关质量评价工作。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毕业生就业率分析实施的是基础的观察法,即采用统计报表的调查方式。由于统计报表存在的局限性,导致无法对毕业生就业问题展开深入探究。
三、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对策
(一)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基本
原则1.突出重点。在相关工作开展之前,需充分考虑到影响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并据以作为评价依据。对于关键评价要素指标的选取来说,要注意取舍。
2.简单易行。高校就业质量评价体系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及可操作性,这样相关部门才能更好地完成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工作。对于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设计主要考虑关键性的评价指标,将指标数量控制在最低范围内,避免承担巨大的指标计算工作量。同时,评价指标的收集要易于操作,以便于相关工作指标检测及数据搜集工作顺利开展。搜集难度较高的指标尽量不要安排在评价指标体系中。
3.具有科学性。结合区域实际发展状况,完成相应指标选取方面的工作,科学合理地设置相关评价指标。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要强,选择科学的统计方式与合理的监测方法,确保在相关指标作用下可以掌握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真实信息。
(二)构建科学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具体分为五个层面,每个层面可以下设具有针对性的较为详细的二级指标。第一层面是就业率指标,其中包括最初就业率指标、目前就业率指标及升学率指标三方面内容。基于以上指标,能够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量”和“质”的深入研究。第二层面是就业水平指标,其中包括专业对口性、薪资水平、社会保障能力等内容,能够有效地呈现出毕业生就业层次的高低。第三层面是创业指标,其中包括创业率、创业规模、创业前景等内容。当前国家相关部门以及地方政府部门都倡导大学生通过自主创业方式解决自身就业问题。第四层面是岗位胜任水平指标,其中包括人际沟通能力、岗位适应性、岗位发展前景等内容。相关指标设置主要对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进行评估,并且能够具体分析高校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状况。第五层面是满意度指标,其中包括学生对就业单位的满意度、就业岗位满意度及培养院校的满意度等内容。该指标主要是学生对自身就业情况的主观评价。
(三)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的体制机制
1.完善就业质量评价机制。当前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统计工作主要由高等院校自主操作完成。基于上述分析,就业质量评价主体系统应该包括各级教育部门、声望较高的社会机构和媒体机构、劳动人事部门等。构建多组织、多层次的较为完善的高校毕业生质量评价主体系统,使不同的质量评价主体能够发挥职能,形成链条性的有效监督体系。其中,统计高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及升学率汇总方面的工作主要由国家教育主管单位负责;用人单位的实际发展状况由人事劳动机构安排调查;第三方机构应当在质量评价体系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效用。在明确主体分工的前提下,通过开展相互合作模式,各方共同完成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监测、评价。这样得出的评价结果能够满足各评价主体的实际需求,并具有一定的公认性和权威性,为不同评价主体的工作开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2.创新就业质量评价方法。选择合理的评价方式有助于保持评价结果的有效性、科学性。多样化评价方式不将学生主动提交的就业协议书及劳动合同作为主要参照证据,也不采取单一的高校层级上报的数据统计方式,而是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如把QQ、微博、微信、电子邮件等方式应用于大学生就业信息搜集过程,进而从根本上保证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统计数据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真实性。
3.合理设定评价时间。要求在每年的8月末开展一次性就业率指标评价工作。其他就业信息统计工作全部安排在毕业生离校一年以后时间进行,即每年6月份前后开展上一年度毕业生就业信息的调查工作。
作者:伏文艳 单位:新疆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
参考文献:
[1]柯羽.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浙江省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综合评价[J].中国高教研究,2010(4).
[2]程仙平.大学扩招8年回想——大学生就业难成因分析[J].教书育人,2008(5).
[3]王振,黄雪飞.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的研究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
[4]邢春冰,李实.扩招“”、教育机会与大学毕业生就业[J].经济学,2011(4).职业指导86
- 上一篇: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及提升对策
- 下一篇: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思考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