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歧视法律对策
时间:2022-07-09 05:54:34
导语:大学生就业歧视法律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性别歧视
在贵州省应届毕业生中,遇到用人单位明确要求是男性的占50.15%,要求是女性的占12.13%,只有17.07%的大学生应聘时用人单位明确说不限制性别。也就是说大多数的用人单位都存在性别歧视的现象,用人单位更倾向于招聘男性员工,对女大学生就业造成了较大的不公平。
(二)相貌歧视
大学毕业生在应聘时用人单位对身高有具体要求的占54.49%,同时48.35%的被访者认为用人单位在长相端正方面有明确要求,13.92%的被访者表明用人单位对气质方面有要求,可以看到,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相当注重应聘外貌因素,造成了一定的歧视。
(三)户籍歧视
用人单位要求应聘大学生拥有本市或本地区户口的占27.25%,要求是非农业户口的占14.37%,无明确要求的占58.38%。可见有接近半数的用人单位对户籍有着明确的要求和限制,这会导致农村的大学生在就业时低人一等,因此导致很多优秀刻苦的农村大学生得不到重用。
(四)健康歧视
54.49%的被访者在应聘过程中,遇到用人单位对其无重大疾病的要求,对无残疾、无传染性疾病和无既往病史的要求分别占12.27%、10.93%和7.19%,而无明确要求的仅占15.12%。虽然法律规定中有限制部分疾病患者或携带者的工作,但是很多用人单位通常都将患有疾病的优秀大学生拒之门外,很多受国家政策保护的残疾大学生也不例外,而这些行为都违反了法律的规定。
(五)政治面貌歧视
用人单位在政治面貌的具体要求中,国企更倾向于政治面貌是共产党员的应聘者,有的企业甚至将其作为硬性指标用于不需要求政治面貌的岗位筛选竞聘者,是对非共产党员的应聘大学生的歧视,造成了一定的不公。
(六)其他歧视
除以上较为突出的就业歧视类型外,还有一些不太普遍的歧视类型,如种族歧视、血型歧视、宗教歧视、性取向歧视、未婚和生育的歧视、年龄歧视等。虽然这些歧视发生的情况不多,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就业环境的纯洁,不利于大学生公平就业。
二、大学生就业歧视的法律原因
导致大学生就业歧视的原因有很多,在此笔者从法律方面提出几点分析。
(一)就业歧视立法存在空白,缺乏一部专门的法律
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规制就业歧视的法律,涉及平等就业和反就业歧视的法律规定散见于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府规章中。因而我国就业歧视立法表现出了间接性、规定很原则、难以实施、立法层次低且多为暂行性规定和地区差别较大的特点。我国现有的可以一定程度上保护大学生就业的法律主要是《劳动法》,虽然该法制定了许多保障劳动者合法权利的条款,但是该法中针对就业歧视的法律还是空白,使得大学生遭受就业歧视后得不到司法救济,用人单位也难以受到应有处罚。
(二)缺乏相应的法律服务部门
除了缺乏相应的法律外,缺乏相应的政府法律服务部门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歧视泛滥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现阶段保护劳动者权益的主要是各级劳动行政部门,但其很难对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受损的权利进行及时保护,由于缺乏专门机构对用人单位的招聘实施有效监管以及开展对大学生的法律服务工作,一旦大学生在就业中受到歧视,往往投诉无门,不知所措。
(三)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
本研究前期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在遭遇就业歧视后,表示只能无奈接受和不知道怎么办的比例占到了71.26%,选择到相关部门投诉的仅占14.52%。绝大多数的大学生不懂得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放任用人单位的歧视行为,对用人单位的歧视招聘行为无能为力,助长了用人单位就业歧视的嚣张气焰。
三、大学生就业歧视的法律对策
法律是实现平等就业的重要保障,因此针对日益严重的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完善就业歧视法律规范体系已显得极为迫切,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建立反就业歧视法律保护机制
1.制定反就业歧视法
针对大学生就业歧视状况,应加快出台《反就业歧视法》,在立足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将就业平等权作为重要的立法目的,切实用以维护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合法权利。在反就业歧视法中应包含以下几点主要内容:第一,阐释就业歧视的定义并对就业歧视进行界限划分,明确法律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第二,在平等就业的原则指导下,明确用人单位及政府部门在招聘过程中以及用工期间进行的各种就业歧视的法律责任和法律后果。第三,授权相应的法律职能部门或设立就业歧视委员会,并明确其具体的职责及权限。第四,制定完备的法律救济机制,包括仲裁、申诉、听证、调解、诉讼等具体的法律救济途径,让遭受就业歧视应聘者可以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让相关职能部门有法可依,从而用法律保障就业环境的健康发展,培育用人单位对包括大学毕业生在内的劳动者的尊重、理解、宽容,促进社会融合。
2.完善大学生社会保障机制,扩大社会保障范围,加强对毕业大学生的就业扶持,加大对女大学生的生育扶持力度
在国家现有的较为宽松的就业政策上,应继续放宽对毕业生的户籍、档案及跨省就业的管理,促进大学生自主流动,自主择业。此外应提供对失业大学生的法律保障,可以制定相关的大学生失业法律保障条例,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同时加大对患病及残疾大学生的扶持力度,为失业大学生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和就业引导,并且也应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扶持,切实帮助失业大学生再就业。此外社会保障机制还应充分保障女大学生这一在就业环境中处于更为易受歧视的群体,除了进一步加大对女大学生的生育扶持力度,制定相应的失业保险条例外,还可以给予积极聘用女大学生的用人单位一定的优惠政策,如减轻税负、资金扶持等,进而引导用人单位积极打开女大学生就业的大门,充分保障女大学生的平等就业权。
(二)设立相应的法律服务部门
1.建立反歧视机构
在许多国家反就业歧视机构已运行得相当成熟,例如美国早在1965年就成立了公平机会就业委员会,用以专门执行相关的平等就业法律,维护就业者的合法权益。因此我国也可以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建立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机构,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并监督用人单位在招聘中及用人过程中的各种行为,包括对招聘广告中的限制条款的审查和对参加应聘了的大学生进行回访等方式,以审查用人单位的招聘或用人过程中是否存在就业歧视,同时受理各类投诉案件,并依据法律的授权对违法单位做出相应的处罚。
2.建立仲裁司法救济委员会
现有的法律体制并不包括对大学生遭受就业歧视的司法救济,因此建立相应的仲裁司法救济委员会,可以弥补这一空白,该委员会可由从事律师职业或法律研究教学等优秀的法学从业人员组成,其职责则主要是受理各种就业歧视案件,快速高效的解决就业歧视纠纷,同时监督仲裁活动的合法进行,从而可以切实保障初入社会的大学生在应聘中遭遇不公平对待时的权利,可以避免大学生投诉无门或得不到及时的法律救济等尴尬境地。
3.建立相应的法律援助机构
政府部门可以设立相应的法律援助机构,并建立完善的法律服务系统,比如开展无偿咨询、普法宣传、协助调查取证、与用人单位协调、支持起诉等活动,帮助遭受就业歧视的大学生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从而让大学生免受就业歧视后手足无措的困扰,这也能有效地压制用人单位的歧视行为。
(三)提高大学生的法律保护意识
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法律保护意识也是十分重要的,可以通过在校期间开展相应的课程、讲座、知识竞赛等方式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普及相应的法律法规,或者在招聘市场设立专门的服务平台为大学生发放相关维权的法律知识手册和提供相应的法律咨询服务等,帮助教育大学生不仅要守法,还要会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大学生就业歧视对就业环境造成了极大损害,使得国家花费巨大成本的人才得不到重用,使得很多优秀的大学生大材小用,使得很多出身寒门的大学生梦碎异乡,助长了“啃老族”,也可能导致一些大学生采取极端的行为报复社会,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尽快解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势在必行。
作者:郭晓明 廖晓语 单位:贵阳中医学院
- 上一篇:大学生就业机会研究
- 下一篇: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