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心理测量论述

时间:2022-06-04 05:09:39

导语:大学生就业心理测量论述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大学生就业心理测量论述

一、我国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研究的现状

(一)研究方法主要为经验总结法和问卷调查法

各院校相关工作者就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态做过大量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在实际工作中的现象观察和经验总结,二是在调查中得到的宏观数据。前者通常是在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实际工作中归纳总结出了某个特殊群体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存在的认知偏差,以及如何针对这些特点进行有效的指导和教育。【3】【4】此种类型占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研究的绝大多数,有很好的实践基础,但同时由于作者的经验多局限于某一地区的某一大学生群体,其结论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偶然性,无法准确的说明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的整体情况。相比之下,问卷调查能从较广范围内获取信息,其描述的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也更具代表性,方便相关工作者从宏观上了解大学生就业时期的心理状态,以及与之相关的因素,进而为高校职业教育提供依据。但目前关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的调查研究大都是在经验基础上,选取几个主要方面自编调查问卷,在一定范围内收集数据,进而进行统计分析的,文章主要报告了调查结果,而对于问卷的设计则未进行详细描述。【5】【6】由于各个研究所用问卷均为研究者自编,在考察点和文字表达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限制了不同研究结果之间的比较。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不同方面的研究结果

目前我国关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就业信心、就业主动性、择业灵活度和就业耐挫力等几个方面。

1.关于就业信心的研究结果

大多毕业大学生对就业保有信心,例如陈玉礼(2007)的调查中这个比例达到89%之多,其他的研究结果也都相似,在对湘潭几所高校本科毕业生的调查中,32%的毕业生能坦然面对就业,25%的会感到担忧、困惑或焦虑。【7】在上海某高校,46%的学生对就业持乐观态度,40%认为有难度但能克服,比较悲观的学生仅占14%。【8】而面对就业感到自卑的女大学生比例相对较高,达到37.9%。【9】家庭贫困和农村籍学生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60.83%的同意“农村籍学生就业较城市学生处于更为不利的状况”。【10】对医学生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同学会对自身能力技术水平不自信或认为所学专业不好就业,仅有3%的人表示并不担心什么。【11】在高职院校中,38%的毕业生认为相比于普通高校,高职院校处于劣势,且有54%的毕业生感到就业形势比较严峻。【12】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实习班学生更为谨慎,相对一年级新生并不那么自信。【13】

2.关于就业主动性的研究结果

就业主动性的培养一直是学校职业教育的重点,拥有良好主动性的学生往往能更全面、成熟地看待就业问题,养成不急不躁、循序渐进的职业习惯,这对于整个职业生涯的长期健康发展非常重要。从实际就业情况来看也是主动性高、就业能力强的学生更容易找到满意的工作。目前已有很多对大学生就业主动性的调查,由于考察方式不同,显示出的结果也有所差异。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毕业生都能积极主动的找工作,主要通过校园招聘会、校外人才市场和网络等方式进行求职的学生达60%,甚至有21%的学生采取自我推荐的形式主动出击,等待父母、亲友推荐的方式就业的为18%。【14】在李柳维娜等(2012)的调查中,依赖父母或者学校来帮助自己解决就业问题的受访者仅占6%,存在一定从众心理的比例则为25.6%。【15】而更多的调查结果并没如此乐观,在陈静等(2008)对四川各高校的调查显示独立自主的毕业生仅32%,存在依赖和盲目从众心理的毕业生则分别占到21.4%和47.6%。【16】李达聪等在温州的调查研究显示,56.4%的大学生认为“家庭和个人的社会关系、托熟人”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同时55.5%的学生表示对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和就业趋势不太了解,表现出强烈的依赖性。【17】陈玉礼等对云南五所高校的调查显示,超九成学生认为在就业前应初步掌握一些职场技巧,也有必要进行职业生涯设计,这体现出一定的学生在就业中的主体意识,但同时在实际行动上却表现出更多的依赖,有六成学生在就业期间的心理倾向为“依赖心理”“坐享其成”或“盲目攀比”。【18】综合以上数据可以推测,不同地区学生的就业主动性水平可能存在差异,此外调查问卷的考察方向和表达方式也可能是造成差异的原因之一。

3.关于择业灵活度的研究结果

在此所述择业灵活度是指毕业生在劳动时间、劳动方式、劳动所得的报酬与劳动场所等方面所具有的弹性灵活化特性(就业地、薪资、单位性质、专业对口、降低标准)。很多大学生都是怀着梦想选择的目前所学专业,大多数仍希望就业时能尽量的专业对口,然而迫于就业压力,表示无所谓的比例已达到24.8%,而要求一定要专业对口的毕业生仅4.8%。【19】随着市场的多元化,毕业生在对就业城市和就业单位性质的选择上也变得更加灵活,愿意去民营企业、私人企业等或自主创业的比例与往年相比呈上升趋势。薪资水平也是大学生择业时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2004年的调查中,超过半数的学生期望工作的月薪在1000元-2000元之间,【20】近年来人们的消费水平和社会普遍的薪资水平都在提高,多数学生对月薪的期望达到了1500元-2500元。【21】在对毕业生理想就业地的调查中,各研究之间结果的差异比较明显,例如在浙江省的调查中,大多数同学希望在沿海开放城市或内地省会城市发展,其中明确要求在省市级所在地单位就业的达41.6%,愿意去中小城市、西部或边远地区的学生仅16.8%。【22】而戴树根在湘潭地区的调查中,愿意去西部地区或中小城市及农村的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40.5%【23】,陈双华等对湖南十几所高职院校学生的调查显示,22%的高职学生很愿意去农村或西部地区就业,还有54%的学生表示如果有优惠政策也愿意考虑去条件艰苦的地方。【24】这样悬殊的差异可能与学校所在地经济发展情况及地方观念等有关。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社会也要求毕业生在择业时具有更大的灵活度,然而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求职存在过高的期望,并坚持自身的择业标准,宁愿不就业也不改变,在周静等的调查中表示即使多次求职失败也不会降低择业期望值的学生占到总数的55.0%【25】,可见大学生对就业的期望已经与以往有所不同,但他们还是比较坚持自己的择业标准,在已形成的观念下较难改变。

4.关于就业耐挫力的研究结果

就业耐挫力是指当个体在就业过程中遇到挫折时,能积极自主地摆脱困境并使其心理和行为免于失常的能力。耐挫力强,则可以化解挫折带来的影响,尽力克服困难,积极解决问题,从而增进知识和才干;耐挫力弱,则会消极悲观,丧失信心,失去动力和目标,产生消极的影响。就业过程中难免碰到一些困难和挫折,59%的毕业生明显感到就业压力大,40.1%感到焦虑,但同时八成学生表示他们能够自行进行调整,再接再厉,只有14.5%的受访者会对家庭、学校有所抱怨,7.8%的受访者会感到消极、悲观,丧失信心。对于即将面临就业的大学生,真正对将要碰到的挫折有足够认识和充分准备仅占总数的13%。【26】

二、就业心理研究中常用的测评工具

我们通常使用一些职业心理测验来尽量客观的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特点,同时这种方便快捷的方式也帮助我们提高了工作效率。

(一)经典的职业心理测验偏向于对稳定的个体特征的测量国内外已经发展了不少成型的职业心理测验。在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使用较为普遍的心理测验主要分为三类:职业兴趣测验、一般能力测验和职业性格测验。【27】

1.职业兴趣测验(VocationalInterestTests)

人们对某种职业或专业持有的积极态度和趋向称之为职业兴趣,它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体对职业或专业的选择。JognHolland提出的职业兴趣理论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基于此的职业偏好量表(VocatIonaIPreferencelnventory)和职业搜寻表(SDS)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职业指导工作中起到了促进作用。

2.一般能力测验(GeneralAptitudeTest)

一般能力是人的认识活动中的一种具有多维结构的综合性能力,包括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言语能力等。除常见的智力测验以外,目前在职业指导和人才选拔中使用较多的是美国劳工部编制的一般能力测试(GATB)。

3.职业性格测验(Occupationpersonalitytest)

人的性格特征各有不同,每个人都会沿着自己所属的性格类型发展出个人行为、技巧和态度,其个性特征与其工作岗位、所选职位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也是影响才能发挥的重要因素。应用较多的有埃森克人格量表(EPQ)、卡特尔16PF、明尼苏达多向人格测验(MMPI)等一般人格测验,此外根据荣格心理类型理论编制的MBTI(Myers-BriggsTypeIndicator)已成为权威的职业性格测试。不难发现经典的职业心理测验均侧重于职业相关的某些较为稳定的个体特征,在就业指导中,此类测验能帮助个体了解自己适合怎样的工作,从而使其择业更有方向性。而若要在短期内帮助学生调整自身状态以更好的面对就业,则需要了解个体在求职过程中的实时心理状态,经典的职业心理测验都无法测量到,还需其他有关心理状态的测评工具来进行。

(二)对就业心理状态的测量依靠心理状态相关的其他测评工具

从已有研究中看到,与大学生就业相关的心理状态主要有就业自信心、主动性、择业灵活度、耐挫力等。目前,专门的就业心理状态量表缺乏,但在这几个方面的其他心理量表已经发展比较成熟。

1.自信心量表

关于自信心的研究众多,自信心的测量工具也不少,但使用频率最高的量表当属Rosenberg的自尊量表——Self-EsteemScale(SES)。该量表自问世以来,在国内外众多研究中都验证了其较高的信效度。但该量表的中文版仍存在部分题项在理解上的文化差异问题,成为在我国使用时的一个缺憾。【28】【20】

2.主动性相关测验

主动性人格是指个体会主动采取行动影响其周围环境的一种稳定倾向【21】。Seibert等通过对主动性人格与内、外部职业生涯成功的关系研究,证明了主动性人格对职业成功有明显的预测作用。David的研究则显示主动性人格所能产生的积极作用受到了情景判断能力的制约,只有当个体具有较强情景判断能力时,才能发挥出主动性人格的积极作用。【29】Bateman等编制了主动性人格量表(proactivepersonalityscale,简称PPS)来进行测量,原版共17个题项,采用Likert7点评分,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重测信度为0.72。【30】尚佳音等在大学生人群中对该量表进行了中文版修订,最后保留了11个项目,信效度达到可接受范围。【31】黎青在企业职工当中所做的中文版修订,保留了10个项目,同样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学指标。【32】

3.灵活性相关测验

Spiro等人提出的认知灵活性理论当中,将认知灵活性定义为了以多种方式同时建构自己的知识,以便对发生根本变化的情景领域做出适宜的反应。Martin从认知适应的角度给出了他的定义,个体在问题情境中能够意识到不同解决途径的存在,并以灵活的方式适应新情境,实现特定目标的能力。认知灵活性的测量工具主要有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维度变化卡片分类任务、意义灵活归纳任务、灵活项目选择任务、Stroop测验、连线测验等,在问卷方面主要有Martin和Rubin编制的认知灵活性量表,共12个项目,采用Likert六级评分方法,赵兵(2011)对该量表进行了修订,制定了中国大学生版的《认知灵活性问卷》修订后的问卷共设13个项目,信度为0.825。【33】

4.关于耐挫力的测验

耐挫力是个体在经受挫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力,主要包括挫折容忍力和挫折超越力,前者表现出来的是忍受挫折、不肯退让,是适应的第一阶段,后者则是保持希望、树立信心、积极进取、变被动为主动,是对容忍力的进一步发展。耐挫力体现着一个人健康、成熟的心理状态。目前我国关于耐挫力的研究主要以中小学生、军人、运动员等为研究对象,且多为挫折教育与耐挫力培养,而关于耐挫力水平评估的研究甚少,操作方便、信效度较高测量工具较为缺乏,杨帆(2005)编制的《中学生挫折承受力问卷》和李星(2010)编制的《高中生耐挫力问卷》在耐挫力评估方面已做出一些探索,但仍有待在实证研究中作进一步验证。【34】【35】以上几种量表可以辅助教师了解个体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状态,但由于其题项还涉及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因此针对性不强,且若要全面了解则需施测多个量表,心理测量的便捷性大打折扣。

三、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研究方向

目前关于我国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的研究已有很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受到各种限制,进展比较缓慢,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补充、提升。

(一)明确研究内容

从中国期刊网上用主题查询,查到关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文献共2766篇,仅核心期刊上也有相关文章413篇,在众多文章中,有选取一个角度着重探讨的,也有围绕“大学生就业心理”从几个角度综合探讨的,涉及的方面以自信心、就业形势认知、主动性、挫折承受力等居多,而没有统一的定论。关于主题有“大学生就业心理状况”“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大学生就业心态”等众多提法,但对研究内容做出明确界定的甚少。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的概念不清晰,涵盖哪些方面自然也是众口不一。心理状态是从心理过程向个性心理特征转化的中间过渡环节,具有综合、复合的性质、动力的性质,以及直接的现实性。根据心理状态的主要构成成分,可分为认知的心理状态、情感的心理状态、意志的心理状态和动机的心理状态。【36】关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的研究可借鉴心理状态的相关理论研究,以增强研究的系统性。

(二)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研究

大学生就业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性问题,其主体的心理状态也受到众多社会因素的影响。目前关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研究结果一致性较低,这与我国各地区之间的社会、经济、文化等都存在较大差异不无关系。小范围的研究则很难进行系统的分析,也很难将研究结果进行推广。在今后的研究中可用相同的方法在更大范围内进行研究,增强多层次、角度的思考。

(三)提升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目前我国关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的研究以经验总结法和调查法为主。其中经验总结法的研究多基于个别教师的相关经验,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偶然性。采用调查法的研究,其调查问卷多为自编问卷,仅有极少部分研究对其自编问卷已进行了初步的科学性验证,信度、效度有待更多的研究对其作进一步验证。

(四)缺编制系统、有效的测量工具

目前已有研究所得的数据仅作为宏观的现象描述,帮助高校教师了解特定地区特定大学生群体在就业时的心理状态,以便更好的进行职业教育。而对于个体来了解自己就业心理状态的意义不大,若需要针对某个学生作切合他实际的就业指导,则还需要一个全面、系统、有针对性、有效的测量工具。今后的研究可以探索编制一个专门针对大学生就业的心理状态量表。

作者:赵璇张扬传工作单位:湘潭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