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思考

时间:2022-05-21 10:36:38

导语: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思考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的趋势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大学生就业也从由“政府统包统分”向“自主择业、双向选择”转变。受其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就业价值取向也发生了许多变化,呈现出多元化的新趋势。毕业生在就业中最为重视的是“事业发展”,这与大学生的就业取向和对成功的追求是相吻合的。另外,在“薪资待遇”、“兴趣爱好”、“地域行业”等方面也有一定的侧重,反映了学生个性化的特点和对未来工作的现实态度;但在“奉献国家和社会”选项上,比例远远低于其他选项,这也反映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影响。

1.求职途径选择方面。目前,毕业生毕业后在求职途径的选择上,倾向于考研和考公务员、直接就业两个方面。这一方面说明了,毕业生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有清醒的认识,希望通过考公务员、考研来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同时也反映相当比例的大学生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回避即时就业。另外,大学生的整体创业意识不强,创业意愿趋弱。大学生求职途径选择的倾向,至少折射了这样一些问题:一是全社会还未形成鼓励和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在社会舆论、社会支持、政策保障等方面还很缺乏;二是目前高校对创业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不够,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体系不健全;三是大学生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自身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不强。

2.求职行业选择方面。目前,大学毕业生在选择求职行业时,希望进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学生占了绝大多数,而对于民办学校和私营企业则较少考虑。这种倾向,反映了大学生中比较普遍的思想心理状态:一是学生本人受家庭、社会压力及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依然侧重于选择工作与收入相对稳定的职业,对私营的企业和学校认识存在偏差;二是毕业生对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及发展深感茫然,在选择职业时盲目跟风,能够根据自身兴趣和能力进行职业选择的学生凤毛麟角。

3.求职薪资选择方面。在薪资待遇的要求方面,毕业生期望月收入在4000元左右。这种薪资偏高预期的出现,一是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刚出校门的大学生理想化色彩较重,期望值较高,对现实社会缺乏了解;二是受家庭的影响,传统家庭思想认为大学生毕业后应该找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大学生也想尽快地回报家庭;三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现在农民工的工资已经普遍不低,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平衡,而现代社会生活成本的增加,住房、教育、医疗、物价等都比较高,也制约了他们追求更高生活品质,给大学生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

4.求职标准选择方面。在大学生毕业求职标准的选择上,以个人发展为择业标准的占主流,以考虑国家和社会需要为择业标准的毕业生比例虽然远远低于其他选项,但与往年相比也略呈上升趋势。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大学生普遍接受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择业观念,竞争意识、双向选择已深入人心,这也促使大学生努力练就过硬本领,以谋求个人更好发展,使毕业生在择业标准的选择时往往注重个人发展,乃至成为择业标准的主流倾向。不过,随着近年来国家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指导,鼓励大学生下基层、支援贫困地区、应征入伍等,大学生在择业标准的选择时也开始更多地考虑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努力把个人发展和国家、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把“个人梦”融入“中国梦”之中。目前,做出这一选择的人数虽然不太多,但所占比例已经开始有所攀升。

二、引发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的主要原因

2013年被媒体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699万高校毕业生人数创下历史新高,比去年增加19万人;与此同时,招聘岗位不增反减,用人单位供给量下降约15%。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主要是受经济放缓、结构性矛盾突出和总量持续增加三重压力的影响。这是影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的一个主要原因。除此以外,还有来自社会和家庭以及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等。

1.受宏观的经济形势的影响。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其价值观念的形成主要是由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决定的。因此,随着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也随之变化。在国际经济复苏缓慢的影响下,我国经济增长放缓,2013年GDP预期增长目标为7.5%,对就业的拉动力降低,企业用工需求下降,就业岗位有所减少,自然地增加了大学生的求职难度。另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产业结构的失衡。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形成了以中低端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现代服务业一直偏弱,仅占国民经济比重的40%多,远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50%~60%的水平,更低于发达国家70%的水平。低端制造业对人才受教育程度要求相对偏低,就业主力军自然以进城务工人员为主,无法为受过更多教育的大学生提供适合的岗位[2]。而且,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生就业总量持续增加,而有些专业却与社会的需求不相适应,出现部分企业“招工难”与部分大学生“就业难”并存的现象,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这些都对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其在面对就业问题时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2.受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还受到传统观念、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家庭环境的影响。从社会对他们的影响来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传统社会观念,体制内外有别的用人制度,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在资源配置、机会获取方面的差别,以及就业歧视等社会环境的影响,导致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重公务员、事业单位,轻民营中小企业,重经济发达地区,轻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重知识,轻技能”的倾向[3]。每一位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还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家庭的影响。如追求稳定、社会地位高、福利好的传统家庭职业观念,以及家庭教育、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家庭的经济基础、家庭关系、家庭环境等各不相同,都是影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因素。

3.受大学生自身的影响。大学毕业生大多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生长在改革开放深入进行和信息时代的大环境中。他们思想开放,行为活跃,主观性强,不过自律性较差,缺乏吃苦耐劳和奉献精神。这虽然不能代表“90后”的每一个人,但至少反映了他们这一群体大部分人所呈现出来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对当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在求职时往往表现为就业的期望值较高、对不同职业的选择较灵活、过分看重职业本身,而忽视自身职业能力的提升、对自己的人生发展缺乏职业规划等。大学生在经历求职的挫折后,就业价值取向往往会发生一些变化。当然,一方面可能使大学生变得更加务实,这是向好的方面转化,但也可能朝坏的方面发展,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值得重视。

三、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的对策探讨

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关乎经济升级、民生改善和社会发展。要针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对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进行正确的引导,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这就要发挥政府、高校、企业以及大学生自身的作用,形成合力,共同来做好这项工作。

1.从政府的角度看。政府是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调控机器。要落实各项就业政策,营造公平就业环境,促进教育与产业对接。(1)落实各项就业政策。要进一步拓宽就业领域和渠道,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到基层、到企业特别是到中小微企业就业,积极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要加强就业服务和职业指导,切实做好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帮扶工作。(2)营造公平就业环境。要严格规范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严防招聘过程中出现院校、性别、户籍等方面的歧视,切实做到招聘信息、过程、结果“三公开”,加大人力资源市场监管立法和违法行为惩处力度,保障毕业生合法权益,大力促进公平就业。(3)完善人才培养模式。要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突出教育与产业对接、专业与职业对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和适应社会的本领,推动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要鼓励创新,鼓励奉献,鼓励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加强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规范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实现人才的良性循环。

2.从高校的角度看。高校是各类人才的培养基地。要面向社会适当调整专业结构,要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和创业意识教育,开展实践活动和职业教育活动,加强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1)调整专业结构。高校必须进行教育改革,大力推进高校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紧密联系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科学设置学习课程,合理配置教学资源[4],以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2)加强职业素养教育和创业意识教育。除了加强专业课程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素养,还要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奉献意识教育、道德品质教育以及职业素养教育和创业意识教育。要把职业素养教育和创业意识教育列入课程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形式就业观等,从而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3)开展实践活动和职业教育活动。除了平时开展的团日活动、主题教育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专业实践活动,为了使毕业生能顺利地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活动。(4)加强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就是让学生在了解社会、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不断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潜能,培养择业的决策能力,为就业做准备。它旨在帮助学生在择业的过程中,增强自主性,减少盲目性与片面性,使之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高校应该把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贯彻在整个大学生活中,通过组织和举办各种教育和宣传活动,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调整求职心态、传授面试技巧、拓宽就业渠道、鼓励自主创业。(5)做好大学生的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特别是大学生在寻求就业岗位时,做好信息服务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应该利用多种渠道和媒介,多方面、宽领域、全方位地给大学生提供及时、准确的就业信息,特别是相关的、大型的、权威的就业网站。

3.从企业的角度看。企业是人才的用武之地与人才的充电器,与高校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还是联系高校与市场的重要桥梁。要规范招聘活动,注重员工发展,加强与高校联合,寻求与市场接轨的途径。(1)规范招聘活动。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应以应聘者的能力和素养为招聘原则,不人为设置种种限制条件,不过分看重应聘者的毕业院校、性别、户籍等,真正把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选聘到企业中来,这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和树立企业良好的信誉和形象。(2)注重员工发展。企业要完善促进内部人才有序流动的机制,鼓励员工相互竞争,提高自身能力,同时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促进其全面发展,形成人人相互竞争而又和谐相处的企业文化,增强员工的安全感和幸福感。(3)寻求与高校联合、与市场接轨。企业可以寻求与高校联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为大学生成长发展创造条件。此外,企业还要积极寻求与市场接轨,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发展变化,不断调整企业生产,同时作为联系高校与市场的桥梁,企业向高校传递市场信息,高校为企业培养所需人才,从而实现企业、高校和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4.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看。大学生是就业的主体。在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在校期间要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练就一身过硬本领;择业时要正确认识自我,准确定位;在注重自我发展的同时,要牢记肩负的社会责任,努力把“个人梦”和“中国梦”结合起来。(1)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大学生要做出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在就业前就要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提高科学文化素养,还要提高人文素养;不仅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还要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不仅要注重实践能力,还有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实现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2)认识自我,准确定位。大学生要能够根据个人的能力特征、兴趣爱好、气质类型和个人性格,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认真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就业环境,对社会有长远的认识和判断,从而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坐标,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坚持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3)把“个人梦”和“中国梦”结合起来。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是我们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成现实。他要求广大青年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始终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生活情趣,努力使自己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才。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无论选择何种职业,都应该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最终把“个人梦”和“中国梦”结合起来,在实现“个人梦”的同时也实现“中国梦”。(本文来自于《黑龙江高教研究》杂志。《黑龙江高教研究》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沈东华工作单位:淮阴师范学院文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