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学生就业能力低原因分析
时间:2022-05-20 05:30:40
导语:高职大学生就业能力低原因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就业能力是什么———就业能力的概念
就业能力是劳动者获得工作、保持工作,以及获得晋升职务的能力;是一种与就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是一系列个体特质、技能的组合。从高等教育方面来讲,主要是指大学生通过学习与实践,在毕业时获得工作的能力,以及保持工作、获得晋升职务的能力。就业能力在20世纪50年代由英国学者首次提出,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才开始被关注。国内外的学者对其从不同的学科与角度进行探讨,但至今仍没有统一定论。我国首次提出这一概念的学者是郑晓明,他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具体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与综合素质的开发,获得能够满足社会需要、实现就业理想、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高校在实行扩招政策后,高等教育逐渐进入到大众化教育的阶段。目前,许多高校的办学规模已经基本趋于稳定,但是生源质量却呈现下降的趋势,许多学校由于招收学生名额不足,就采取降低分数线的办法吸引学生。目前,部分用人单位盲目提高用人的标准,既给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造成了较大的就业压力,也给高职院校的招生与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困惑。因此,高职院校只有坚持科学发展、加强办学的特色建设,增加学校内涵建设,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才能够保证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不完善,大学生缺乏就业意识
多数的高职院校缺少高素质的专职就业指导教师,毕业生的求职指导与就业指导工作几乎是一样的高职内容,毕业班的辅导员就是兼职指导教师,辅导员关于就业教育主要忙于招聘会的组织、就业信息、求职技巧辅导、就业政策宣传等;甚至有的就业指导教师根本就没有企业的体验、社会的经验、就业的理念等。有的高职院校也没有把就业教育列入常规性教育教学当中,没有成为大学生就必修课,大学生就业意识缺失,没有危机意识。总之,高职院校中仍然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就业服务体系。
(二)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大学生动手能力较差
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方面就是要增强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当前,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存在诸多问题,工学结合实际效果也欠佳,企业接受高职大学生的工学结合也只是从使用廉价劳动力为出发点的,根本不是从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为目的的。大学生只有在真实职场的氛围中,在顶岗实习的“真枪实弹”工作中,在与社会无缝“零距离”接触中,才能够提高就业能力,陶冶职业情操,认知社会现实。因此,如果高职院校的实践教育教学没有很好的实习场所与平台,大学生的实践与动手能力就得不到提高。
(三)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性、个性化,与市场严重脱节,大学生失去个性
伴随着社会和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市场的用人需求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许多的高职院校仍然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与人才培养方案,导致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教学手段、实践环节、教学方法、专业设置等都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在教学的方式与方法上缺乏创新性,没有将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机结合,导致毕业生在面向市场需求时,不能将自身的知识与企业的实际需求有效对接,导致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强。高职院校在实际办学过程中应具有自身特色,但是目前却趋于同质化,不同学校尤其是同一个城市之间的竞争主要是靠相互贬低来抬高自己、招生的恶性竞争、各种人际关系的“恶意”构建等方式来求得发展与生存,根本不是合作共赢、资源共享、差异化发展。同时,多数的高职院校还仍然沿用本科院校办学的方式,完全缺少自身的优势与特色,不能很好地处理动手能力、综合素质与专业知识之间的关系,导致培养的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比较差。
(四)就业信息不对称,具有盲目性和“孤岛”现象,大学生迷失方向
高职院校不能只按照教育规律办职业教育,也要兼顾职业规律、市场规律办学,不了解社会需求、市场变化而想当然地进行就业教育就是闭门造车。而目前情况往往是大学生不能充分就业而大量“积压”,企业急需员工却找不到,彼此形成信息“孤岛”现象,造成大量社会资源浪费,带来一系列问题,这样大学生就业迷失了方向,向哪方面发展无所适从。因此,就需要企业和高职院校通过市场建立信息的有效对接,了解企业的需求、行业的发展,建立互通网络服务平台,实现信息的公开、流动、准确。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才能够很好地把握市场的变化,有针对性、目的性地加强就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五)就业观念陈旧,就业思想落后,大学生就业心理失衡
当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思想观念多元化、个性化日趋显著,但传统的“铁饭碗”、“国有单位”式就业观念还依然存在,想找个“无忧无虑”的岗位保障终身,这怎么可能?还没有认清就业形势的严峻性,身子虽然进入新世纪,可还是头脑却停留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考上大学就能进国有单位,就能够坐享其成,就能够稳坐钓鱼台”的陈旧观念依然有市场。同时,择业的地域问题也成为当今大学毕业生的价值选择,许多大学生不愿意到西部、内陆偏远地区,而向较发达的沿海城市拥挤,造成了人才的浪费和就业结构的失衡。甚至,在一些不正当就业现象和市场竞争不公正性影响下,部分大学生形成了就业不是靠自己,而是靠社会关系、靠家长实力的偏激观点,不能积极主动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来应对市场的多变与多元化需求。(本文来自于《黑龙江高教研究》杂志。《黑龙江高教研究》杂志简介详见.)
三、就业能力怎么提升———高职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
(一)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大学生就业软实力
整合利用社会资源,有效发挥专业优势,提供就业体验。大学生应充分运用多方面资源为我所用,既可以通过互联网的信息来找寻招聘单位与工作岗位信息,也可以多次参与人才招聘会,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了解企业的需求,还可以利用寒暑假到企业兼职打工,进行就业体验。积极了解社会行业发展动态,将重点内容放在专业技能的学习上,努力使自己的专业技能达到行业发展的技术标准,从而在就业时可以充分发挥专业的优势,使自己能力适应企业的需求。同时,注重职业精神与人格素养的培养,提升就业软实力。职业精神主要包括: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劳动态度;忠于职守、献身事业的乐业和敬业精神;等等。而职业精神的培育的关键在于重视人格素养,包括乐观自信、诚信忠诚、吃苦耐劳、责任感、合作精神等多种要素。高职院校要在实际教学管理中,有目的地强化职业精神和人格素养的教育,贯穿在教育流程中,体现在教育环节中,特别是要在工学结合的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中强化大学生的职业精神和人格素养教育,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提升高职大学生的就业软实力,进而在今后的就业职业中转化为强劲的硬实力。
(二)以专业化、市场化、职业化构建提升就业能力的教育体系
1.重构教育目标体系,注重就业能力的培养
改变原有的培养模式,建立集思维开发、技能培养与知识传授于一体的培养模式,同时关注技能培训与思维开发,把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纳入到高职教育的核心目标体系。增加培养法律、管理、经济等方面的创业所需的知识,增加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企业家精神的培养。可以通过吸引各个行业的企业家、能工巧匠到高职院校来担任兼职教师,有目的地组织创业教育讲座,增加创业教学的实效性。为大学生搭建就业实践、岗位训练、技能成长的服务平台,可以通过举办大学生创业联盟计划、创业服务工程、创业论坛、创业计划大赛等来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提高就业能力。
2.建设专业化师资队伍,实行职业化指导
高职院校应该把那些有企业经验的、有创业经历的教师整合起来,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对就业教育实行职业化指导,这样就业教育才是真实有效的。同时,我们也要注重聘请各个行业的高层次人才组成专家指导小组或者作为兼职就业指导教师,再对这些企业来的兼职教师进行教师基本素质的“补习”,使他们进一步掌握职业指导技能、人力资源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能力,以适应教师岗位需求。通过内部提高、外部聘任,建设一支专业化、技术强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对大学生实行职业化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熟练掌握国家、地方的相关法规,准确分析就业的发展动态,综合利用自身的经验与知识对大学生进行实效性、个性化就业指导,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3.紧紧围绕市场需求,提高专业的实用性和拓展就业空间
在高职教育过程中,应本着突出能力培养,注重实践性与应用性的原则,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连,将社会中岗位所需的能力培养要求纳入到专业教学的体系之中,并对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进行科学分析,各个专业都制定出相应的关键技术与技能、训练考核大纲,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关联,提高专业设置的实用性。同时,适应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增强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结合紧密度。在高职教育中,应本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原则,不断地拓宽专业的界限,发展专业内容,扩大专业服务的范围,为高职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创造广阔发展空间,使大学生就业渠道更加宽广,可以在企业、行业、社区、农村等多个领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4.三年高职大学阶段要各有侧重,做好职业规划,把就业教育贯穿始终
高职院校要依据市场的供需变化,按照职业教育规律,有针对性地做好每个年级段的职业教育课程设计与实践教学,增加就业能力的持久性,强化就业核心竞争力。从大学生入学就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教育规律,按照学生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指导内容和重点,帮助他们根据社会需求、行业发展动态等,做好人生设计,从而使大学生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将自身能力的培养方向、就业认同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促使他们确立良好的就业心理,做好知识和能力准备,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强化对他们进行职业意识、职业选择、职业发展的教育,这样,就能够为提高高职大学生就业能力提供更广阔的途径。
(三)引导高职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动态的就业观
当前,高职大学生之所以就业难,就是因为他们的就业观念出现了偏差,就业方向出现了问题,还在一味地追求物质待遇、地域条件、岗位舒适、形象体面等,缺乏自我认知、社会认知等现实性和危机感。因此,要引导他们树立动态就业观,改变过去一步到位、一劳永逸的就业思想,确立“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以创业,带就业”的就业思路。随着我国社会就业形势不断变化与竞争的不断激烈,竞争上岗、人才流动、再就业以及就业岗位不断改变等,这些都已成为普遍现象和常规性状态。在这种背景下,大学生必须树立动态的就业观,克服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出击,变循规蹈矩为开拓创新,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多渠道地拓展大学生的就业门路。同时,高职院校要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做法,加强创业教育,使创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新途径。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因此,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要很好地整合和对接,实现良性互动,为社会和谐做出重要贡献。高职院校要努力践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注重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整体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城市转型提升发展、社会改革日新月异,在新时期,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就业质量也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出现新的要求。高职大学生的就业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在关注社会需求的同时,应该努力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养,千方百计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素质,通过提升高职大学生就业质量来服务社会和经济发展,办让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
作者:查良松工作单位:浙江绍兴职业技术学院
- 上一篇:大学生就业中职业指导的作用
- 下一篇:大学生就业与社会资本的逻辑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