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学生就业现状思考
时间:2022-05-20 05:22:25
导语:现代大学生就业现状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从现阶段大学生就业取向来看,大学生就业的目的更加理性地从自身条件出发,人生价值取向更加合理、现实,对于人生的思考渐趋于成熟、多元,但在就业类型选择上,选择“行政事业单位”和外企的最多[2],在就业地区选择上,多数选择东部发达地区和一线城市,结果是大量毕业生在沿海找工作越来越难,而处于大开发初始阶段的西部却招不到人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部大开发的发展进程[3]。从就业市场对大学生需求情况看,就业单位对大学生存在“三高”的要求:第一个是随着大学生就业市场供大于求,较多的单位招聘越来越多地向学历高的人才倾斜,对学历要求高。第二个是单位在招聘时更多注重考查大学生的工作经验、办事方法、专业水平等,对大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素质要求高。第三个是由于市场竞争及单位发展要求,越来越多的招聘单位注重考察人才的潜力、发展空间与人才的悟性、学习能力,对人才的潜力、个人发展空间是否能与企业发展步伐的匹配性要求高。
2以大学教育为平台,打牢大学生就业基础
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应充分利用大学教育资源,搞好就业教育工作,让学生学得到、用得上。
2.1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对接
当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经常发生热门专业工作难找,冷门专业供不应求,大学的专业、课程、学科内容应与经济社会充分接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做出相应调整。一是认真研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充分总结近年来大学生就业情况和市场需求,重点加强对新型产业、新型市场、国家扶植产业发展研究,加大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分析研判,紧盯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二是培养一批专业带头人。大学平时应加强人才储备,引进和培养一批深专细研的专家学者,鼓励教师开展新学科、新领域的研究,为学科设置打牢人才队伍基础。三是研究探索学科、专业设置。对于不合理的专业,应逐步减少师资力量的投入,减少招生规模,更新专业课程,谋求专业转型,对于极不合理的专业,应给予取消或者合并,扩大市场需求较强的新学科、新专业、新课程的规模,突出学校办学特色和专业亮点。
2.2努力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素质
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素质,要体现构建和谐校园和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提高:一是提高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利用学校机构和党团组织管理平台,充分发挥学生干部作用,鼓励、引导他们组织开展党团活动、文体运动、社会活动等,提高他们管理事务的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二是提高学生处理人际关系和管理个人事务的能力。利用班级、寝室两个学生频繁接触的集体,引导、扩大学生事务自我管理范围,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较好的处理好人际关系,融入集体,树立他们的团队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三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开展演讲、辩论、诗歌朗诵等活动为契机,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研读著作、论文撰写、新闻评论/广播、黑板报出版等工作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以创新性开展学生课堂(学生当老师)为先机,培养学生的数字、图示表达能力。
2.3分层次、多渠道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专业知识水平、职业素养是影响学生是否较快适应工作岗位、按单位标准完成职场工作的关键因素,在学生就业方向的多元化、就业岗位的差别化明显的前提下,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一是注重专业课程与实践经验接轨。大学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及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大学课程内容不应该给学生灌输空洞的理论,其内容应根据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变化,其授课场所也不应太多局限在教室、课堂,应加在大实验室、企业等地的实地作业课程安排,加大重点知识和课程的深度和广度,确实让学生把专业知识学熟、学精。二是培养学生的一专多能。要求学生找准自己个人特点和就业取向,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学习其他专业知识,利用相关专业课程教育、兴趣小组、成人自考、双学位教育等方式,努力扩展学生的知识范围,为就业选择多元化打下基础。三是改革学生就业实习。就业实习是培养学生适应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而现阶段,不少实习流于形式,学校应根据学期课程设置,经常性开展就业实习,可将就业实习分为课程实习和综合实习两类,课程实习以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专业实践能力为重点,可于1-2个学期安排进1次,实习作为1门课程,成绩计入学分。综合实习可在专业课程基本结束、学生毕业前进行,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尽可能安排教职员工跟踪指导实习,加强实习管理,解答学生疑惑,提高实习质量。
3以服务引导为主线,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场帮助
刚就业和即将就业的大学生,作为一个离开校园,融入社会的群体,开始总存在或多或少的不适应,如何顺利引导学生就业,适应社会,是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迫切的问题。
3.1拓宽就业服务渠道
高校作为就业市场与就业学生的媒介,应不断发挥信息平台作用,把学生培养好、推出去。一是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与对接。根据学校专业特征,加强与社会企业交融,培养出企业急需的人才,利用学生实习、现地参观等时机,增强学生对企业的了解,根据企业需要,优先向学生提供招聘。二是努力构建信息交流平台[4]。要建立学校、企业、学生的3方交流平台,除就业网站外,还要建立就业信息手机短信平台、就业QQ群等就业信息收集与渠道,加大就业信息量,提高就业信息的针对性。三是举办招聘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要求,可建设校内人才市场,举办校级工作招聘会,尽可能多得满足在校学生择业要求,同时,可鼓励系、专业举办小型招聘会,满足部分学生愿望。
3.2加强就业指导
高校应树立学生就业就是学校生存的理念,加强就业方向指导。一是鼓励创业。根据国家支持大学生创业政策,力所能及地帮助学生解决创业时资金、场地、技术等问题,顺利实现创业起步,提供创业学习机会,鼓励学生到相关单位和企业学习其管理和经营模式,指导创业经营方向和方式,为创业提供智力支持。二是鼓励学生到国家支持的地方和地区就业。鼓励学生到基层工作,让学生从基层做起,服务基础、服务群众,积累工作经验,鼓励学生到西部地区发展,为西部地区崛起输送人才,实现学生能力与企业同步发展壮大。三是鼓励学生发挥个人所长。教师与辅导员应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分析个人优缺点,建立就业档案,帮助学生排除职业、待遇等偏见,给出最适合他的职业选择建议,努力使学生最大程度地发挥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3.3加强职场引导
学生就业后,并不代表学生与学校、老师关系的终结,在学生职场发展遇到阻碍的时候,学校应尽可能提供帮助,使学生适应职场。一是开设职场培训课程。在对本校毕业学生进行职场调研的基础上,找准学生在职场表现出的薄弱环节,适时开设相应课程,让学生带着问题回到校园学,解决制约学生职场发展的瓶颈问题,提高学生职场综合素质。二是加强学生心理辅导与帮助。学生就业地点大多数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在职场中遇到问题和挫折的时候,望望面临着无人倾诉、无人帮助的境地,老师、辅导员应加强与学生的联系,了解学生现状,帮助开导学生、力所能及地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做学生一辈子的老师与长者。三是发挥学长帮带作用。一所学校的毕业学生有相似的教育背景、相似的职场经历,因此,这种资源应充分加以挖掘和利用,学校可建立学生职场档案,利用能力突出、职场表现优秀的学长现身说法,宣传其工作成绩,鼓舞在校学生,同时,采取一人对多人的方式,帮助刚步入职场的学生,使其尽快适应职场。总之,大学生就业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长期性工程,大学教育工作者应重点从学生在校教育、就业指导与职场引导两个方面加以研究和探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本文来自于《职业教育》杂志。《职业教育》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丁丽娜工作单位: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 上一篇:蒙语授课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 下一篇:大学生就业中产业构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