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语授课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时间:2022-05-20 05:17:39

导语:蒙语授课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蒙语授课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一、影响蒙语授课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一)蒙语授课大学生自身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差距

蒙语授课的大学生,其自身综合素质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蒙语授课大学生在汉语交流、文字书写、英语和计算机技能操作、专业知识的储备等方面处于劣势地位。蒙语授课大学生,特别是来自农牧区的学生,在上大学以前,基本都是用蒙语学习交流。一般小学三年级开始有汉语文课,其任课教师大多数是蒙语授课的教师,其汉语水平都不高,也有不懂蒙语的汉族或其他民族教师给蒙语授课学生教授汉语,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而且蒙语授课学校中,课上课下师生间都是用蒙语交流,缺乏学习汉语的语言氛围,造成学生在上大学前的汉语水平很低。上大学后,虽然教师用蒙语授课,但是蒙语授课学生的教材多数是汉文的,学生很难理解,虽很想把汉语学好,但他们既需要学习专业课,又需要学习一门外语,用于汉语学习的时间非常有限,即使到了大四,有些人对于汉语的掌握也是一知半解,说汉话不标准、写文章不成形的现象也不在少数,这严重影响蒙语授课毕业生的才华展示和择业。外语和计算机能力低也是蒙语授课学生就业过程的一大障碍。大多数蒙语授课的大学生,学习外语和计算机基本上是升入大学以后才开始系统学习的。因此,蒙语授课大学生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操作技能普遍较低。以内蒙古某高校为例,蒙语授课大学生,公共外语四级、六级与国家计算机二级考试的通过率远远低于汉语授课学生。而用人单位往往又将其视为招聘要件,这就使得蒙语授课大学生在求职中失去就业机会,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蒙语授课大学生,专业知识储备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劣势。蒙语授课大学生,由于民族的先天优势,大多数学生能歌善舞,热情奔放,在高校的各种文体活动中往往都能崭露头角。但也有一部分学生上课不认真听,学习不努力,抱有“60分万岁”的思想,满足于一知半解;职业生涯规划方面,既没有长远目标,也没有近期打算,有时间不是打游戏,就是找哥们聚一聚,要么整天呆在宿舍里闲聊。导致一些蒙语授课大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储备明显不足。

(二)蒙语授课大学生自身就业理念与社会现实相脱节

一些蒙语授课大学生就业理念滞后,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存在一些误区:一是期望值过高。很多蒙语授课的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希望工作环境好、待遇高。工作地区优先考虑省会或二、三线城市,至少是旗县,对于乡镇苏木、嘎查以及偏远地区则视而不见。工资待遇要求在三千元以上等。这些高期望值与现实存在严重脱节。二是要求工作稳定,单位有编制。根据目前的就业政策,行政事业单位录用工作人员都要通过笔试和面试等环节,这使得就业准备不足的蒙语授课毕业生明显处于劣势地位;三是有“创业不如就业”的思想。近年来政府鼓励大学生创业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在许多方面为大学生创业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多数大学生感到创业艰难,缺少充足的勇气和决心。只有少数大学生认为就业找饭碗不如创业谋发展,勇于从误区中走出来。

(三)各路就业大军对蒙语授课大学生就业产生冲击

在每年浩浩荡荡的就业大军中,蒙语授课的大学生要面临着其他就业群体的挤压和冲击。一是来自名校毕业生对蒙语授课毕业生的冲击。有些地区用人单位在招聘条件中明确要求只招“985、211”或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五大师范院校毕业生,而蒙语授课大学生多数分布在内蒙古各高校,内蒙古各高校中只有内蒙古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院校,因此,把90%的蒙语授课毕业生拒之门外,产生的影响较大;二是来自非蒙语授课大学生,特别是汉语授课的蒙古族大学生,对蒙语授课大学生的冲击。他们来自区内外各高校,数量最多,因此影响最大。三是来自社会下岗失业群体的冲击。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下岗失业人群不断增加,这些人群,有工作经验,有生活磨砺,对蒙语授课大学生就业形成一定冲击。四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对蒙语授课大学生就业也会产生冲击。他们肯吃苦,不挑三拣四,只要工资合理就干。就业市场好比一块蛋糕,多路就业大军共同瓜分这块蛋糕,这对于就业弱势群体的蒙语授课大学生而言,受到的冲击可想而知。

(四)高校课程设置和管理方面存在不合理因素

蒙语授课,是我区各高校办学的一大特色,内蒙古各高校为全区培养具有高素质少数民族人才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由于各高校各学科的发展不平衡,传统学科的蒙语授课虽已基本实现,但新兴学科还无法实现全蒙语授课,特别是蒙语授课在应用型专业的发展上明显滞后。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与社会需求脱节,与学生的自身实际发展存在差距。在管理方面,蒙语授课大学生大多来自于地广人稀、经济文化落后的农村牧区。其特定环境下所形成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与现代大学的快节奏和高标准、高素质的育人要求存在着很大的不适应。而且个别院校及相关人员出于对蒙古民族生活习惯、民族心理和基础薄弱的“理解”,对于蒙语授课大学生的学习与日常表现,往往要求都不太高,一些教师对于违规、违纪的学生,也表现出相对的宽容。这种教育与管理上的缺失,无形中降低了对蒙语授课学生的要求,影响其进步和发展,最终使其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环境中处于被动地位。

(五)用人单位在选人用人方面存在歧视

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存在双重标准。“同等条件下,男生优先”“同等条件下,汉语授课学生优先”,虽然这些标准没有在招聘条件中写明,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经常使用。因此,用人单位在选人用人标准方面的歧视对蒙语授课大学生就业更是雪上加霜。

二、解决蒙语授课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蒙语授课大学生要转变就业思想、不断提高就业能力

1.勤奋学习、夯实专业基础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蒙语授课学生在校期间,要勤奋学习,端正学习态度和生活习惯,努力学习专业基础知识,为以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努力培养各种素质,比如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英语、计算机的运用操作能力等等,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就业竞争力。

2.转变就业思想,清醒认清自我和就业形势。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思想带来正确的行动,正确的行动才会有好的结果。上文中分析的蒙语授课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的三点误区,就是在不正确的思想下造成的,正确的就业思想是蒙语授课大学生走出象牙塔成功实现身份转型的关键一步。在实现这一转变前蒙语授课学生应该认真分析自身情况和社会需要,辩证的、发展的、全面的思考。对工作的选择应该以自身实际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与其将目光局限在大城市来给自己增加就业压力,不如将目光转向小地方、偏远地区。虽然条件艰苦但能磨炼人的意志,而且那里同样有好的岗位和发展机遇,也可能成为蒙授学生成长最快的地方。因此,蒙语授课大学生应该转变就业思想,正确认识自我和就业形势,放下身段,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牧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发展。蒙语授课的毕业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积极参加自治区六类基层服务项目———“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嘎查村任职”、“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牧、支医和扶贫)、“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高校毕业生社区民生工作志愿服务计划”、“面向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人才储备计划”[2]。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二)高校要加强人才培养工作,努力培养蒙汉兼通的专业人才

1.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努力培养蒙汉兼通的高素质人才。蒙语授课大学生与汉语授课大学生相比,在外语、计算机以及汉语的掌握和使用上的差距,使他们的就业面相对狭窄。然而他们也具有自身的优势,那就是他们可以掌握蒙古语、汉语和一门外语,这就使得他们在选择工作时比汉语授课学生更多了选择的空间,如果学好了就可以拓宽他们的就业面。除此之外,我区是蒙古族作为主体民族的少数民族自治区,蒙古族语言和文字的使用受到法律的保护。我区很多农村牧区急需大量蒙汉兼通且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毕业生,这也为蒙语授课大学生就业提供了现实需要。再者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对外交流的加强,一方面需要大批精通蒙古语言和文字,且具备专业特长的人才来发掘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有需要能通晓蒙汉两种文化的人才,作为我区对外交流的桥梁将内蒙古推向全国。这就为蒙语授课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就业渠道。无论从法律还是现实两个层面都为蒙语授课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了保障。因此,高校应该抓住这样的契机,加强对蒙语授课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努力培养的蒙汉兼通的合格专业人才,扬长避短,切实做到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2.加强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据调查,当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准备不足,生涯模糊的问题。因此,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把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就业指导应该超前化、全程化、专家化。笔者认为,在以专业学习、择业准备、毕业求职的同心圆上,大一和大四是等距离的半径,不能仅仅认为就业是大四的事。指导学生就业应从大一开始,在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一天就打好思想基础。帮助一年级学生了解自我,重新树立新的奋斗目标,解决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帮助二年级学生解决兴趣和专业如何结合的问题,找到适合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帮助三年级学生有目的地提升职业修养,有针对性地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帮助四年级学生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抓好技能培训、实践教学和实习工作。生涯模糊与准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大学生就业成功率。据国内各大城市举办大型人才交流会统计,多数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都是抱着一种试一试的态度,无目标、没准备,有的学生连简历都没有,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蒙语授课大学生在就业人才交流会对接成功率一般只有10%左右,或者更低。在大学期间生涯规划和就业准备应不断的完善和补充,使自身素质和能力与社会发展,所学知识、专业同步发展,自身潜力与将来职业发展能够同频共振。

(三)用足用好国家的民族政策及有关规定,促进蒙语授课毕业生就业

对于蒙语授课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早在2004年11月26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所通过的《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言文字工作条例》第十四条就有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特殊政策,拓宽蒙古语言文字授课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渠道,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应当接受用蒙古语言文字授课的大中专毕业生。”[2]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巴特尔,在2012年2月15日内蒙古自治区十一届人大5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在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过程中,重视解决好蒙古语授课毕业生的就业问题”[3]。

1.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和长效机制。各级政府和部门要严格按照《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意见》(内政发[2013]4号)要求,认真执行民族政策及有关规定,把民族政策落到实处:(1)内蒙古在各级各类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公开考录时,制作专门的蒙文试卷,蒙古族考生用蒙文作答。(2)自治区公务员考录要从录用计划总数中划出一定比例的职位,用于招录蒙汉兼通毕业生,对蒙汉兼通职位的报考专业限制;(3)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对少数民族考生的照顾政策参照公务员考录政策执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时,综合类岗位要划出一定比例的岗位聘用蒙汉兼通毕业生,旗县以下事业单位可根据实际需要提高聘用比例;(4)各级政府要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家庭困难的蒙古语授课毕业生就业;(5)各级征兵部门要增加蒙语授课高校毕业生的征兵名额;(6)各级政府要鼓励和支持各类企业在新进人员中拿出一定比例岗位招用兼通蒙古语的应聘人员;(7)把蒙语授课毕业生的就业安置问题,列为当地政府领导业绩的一项常态考核部分[4]。以上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出台,对于高校蒙语授课大学生来说是一个福音,希望各级政府和用人单位抓好落实工作,真正解决蒙语授课大学生的实际问题。

2.高校应“保老拓新”,进一步开拓就业渠道,为蒙语授课大学生搭建就业平台和出路。在社会化、网络化就业平台逐渐趋于成熟的情况下,高校在毕业生就业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在蒙语授课大学生就业工作中,要全方位、多渠道的尽力为毕业生搭建就业平台和出路。“保老拓新”,一方面要加强本校就业指导队伍和就业网络媒体等基本建设,另一方面还要继续巩固传统就业渠道,不断开拓新的就业途径,发挥好校友会为蒙语授课大学生就业方面的辐射、帮扶、带动作用。高校应主动与各政府各部门之间加强联系,进行有效沟通。与政府人事、工商、教育和民委等部门联合成立蒙语授课大学生就业创业研究基地,利用好校地共建平台,加强就业培训,第一时间获取政府、企事业单位用人信息,从而推动蒙语授课毕业生就业工作健康发展。总之,高校蒙语授课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是我国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个缩影,是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出现的阶段性问题,产生问题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解决这样一社会性问题,需要各方面对问题产生原因有清醒的认识,找准各自的不足,希望社会各界形成合力,共同解决蒙语授课毕业生的就业难的问题,为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贡献力量。(本文来自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杂志。《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吴白乙拉工作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