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大学生就业的信息现状
时间:2022-12-27 08:28:25
导语:试议大学生就业的信息现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事前不对称在高校毕业生进行应聘的时候,用人单位希望找到合适的“意中人”,在就业协议签定之前,求职的学生清楚自己的能力而用人单位不知道,这样毕业生的个人能力信息属于私人拥有,用人单位也通过有效的媒介获得,如果用人单位仅凭资格证书和简介面试审核应聘者,则可能面临多种道德风险,比如证书的伪造和浮夸等虚假信息,这样不满足完全信息,成为不完全信息的博弈,也就是说在不完全信息的条件下,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至少有一方不知道另一方的真实情况。
2.事后的不对称在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签定协议之后,任然存在信息的不对称,由于用人单位拥有自己的完全信息,在签定协议的时候大学生并不一定知道用人单位虚假的信息引诱大学生签约,比如大学生一走进用人单位后发现用人单位并非象他们签约时所说的那样,当然用人单位也不知道大学生毁约的概率有多大,用人单位防止大学生毁约,甚至加一定的有利于他们的限制性条件,这样所谓的“敲竹竿”的问题也就出现了,所谓的敲竹竿问题也就是当人们一旦作出专用性资本关系投资后担心时候重新谈判被迫接受不利于自己的契约条件或担心他人的行为使他的行为投资贬值,也就是当事人事后机会主义行为产生了可能。结果会使一些已签约的大学生屈身一段时间后又陷入了失业群体。
3.“信号传递”对就业市场的影响就业市场用人单位和应聘者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也可以用“信号传递”来解释。应聘的毕业生比用人单位更了解自己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文凭和受教育水平成了传递应聘毕业生能力的信号。也许教育不一定能提高一个人的能力,但只有高能力的人才能获得较高的文凭。所以应聘者为了能向招聘者“发出信号”表明自己的能力高于他人,从而得到较好的交易效果,就会进行教育上的投资,拿一个名牌大学的文凭。低能力的人也想发出同样的信号,但是他们获得这个信号的成本太高,比如学习起来更费劲,需要花费数倍的时间等等。招聘者根据这一信号就可以区分不同能力的人,从而对能力高的人支付较高的工资,而能力低的人只能接受较低的工资。
二、几点建议
1.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规范市场的信息传递机制由于我国的大学生从以前的包分配到后来的双向、自主择业的转换中,相应的制度和机制尚未健全或建立,比如合理的人才评价制度和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机制等等。因而当前出现一定的制度“真空”,当前需要有关部门建立大学生就业适配制度,从制度上减轻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建立一套切实有效的保障真实信息提供者利益,使制假者承担代价的制约机制,其目的在于提高企业和求职者的违约成本以净化市场提高市场化运行效率。此外还要建立健全用人单位和个人的信用评级制度,并对信用的档案的记录和移交,管理与评级。充分利用媒体提供全面的信息,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披露一些不诚信的个人和单位参与市场,同时给与实事求是负面激励式的惩罚。
2.密切高校与社会机构的互动和交流,加强高校与用人单位的联姻在高校办学模式中,“委培”的模式值得推广,有些学校注重到自己和社会上用人单位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把用人单位请进学校来和用人单位共同培养学生,这样不但使学校了解到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毕业生,也使对学生的教育更加专门化,针对性强。同时企业也可以提前对学生进行考察评价,可以提前招聘到优秀的人才。这样无疑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最终达到“双赢”。
3.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大学生是市场就业的主体之一,他们在观念上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公开自己的相关信息,减少私人信息和隐藏信息。高校也应引导他们积极听取就业指导课,包括细心学习职业生涯的规划,求职技巧,心理咨询等方面的指导和培训,应尽早的掌握社会和用人单位的人才素质要求,从而适时调整自己的心理偏好和期望,摆正心态,利用多种渠道加大收集就业信息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诚信意识,做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作者:谢路奇杜启平单位: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 上一篇:大学生出国就业的情况研究
- 下一篇:关于思想作风教育整顿工作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