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者身份建构探究
时间:2022-03-29 03:26:06
导语:大学生创业者身份建构探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创业者身份的形成和建构问题是影响创业动机和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自我认知尚不成熟的大学生来说尤为关键。基于社会认知理论,以大学生创业者为研究对象,通过纵向单案例研究发现:大学生创业者身份建构经历创业准备期、创业探索期、创业自我主导期三个关键阶段。在创业准备期,创业激情和手段导向创业启动大学生创业者对于身份的探索;在创业探索期,创业者主动性和外界环境压力激活大学生创业者身份冲突;在创业自我主导期,自我效能感和社会资本促进大学生创业者进行身份重塑,最终跨越身份鸿沟。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者;社会认知理论;创业者身份;身份建构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大学生创业者已成为一股新生力量投入创业洪流。不同于其他创业群体,绝大多数大学生创业者心智尚未成熟,创业激情较高,但创业行为的不确定性较强。作为衡量创业者对自我认知的变量之一,身份是创业者行为的重要驱动力。身份认同意味着个体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和对所归属群体的认知,会引发一系列情感体验及行为模式整合[1]。创业者对身份的恰当建构与展示又能帮助新企业赢得合法性[2]。因此,创业者身份对于创业过程关键阶段的选择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从过程视角对创业者身份的研究日渐增多。有学者[3]从个体特质出发,认为创业者个人因素会影响创业者身份的建构。也有学者[4]认为,创业活动离不开社会情境,研究身份建构与外部环境的关系非常必要。由于多重因素制约,身份在建构过程中呈现多维度及多状态的特征。身份认知相一致,会在人们的心中激发一种真实性与自尊[5];身份认知不一致,产生的身份冲突会引发一系列消极情绪[6]。对创业者身份的认同度越高,个体会表现出越高的创业意愿与越多的创业活动[7]。因此,探究不同身份状态下创业者认知与决策的微观机制,对于社会情境下的创业过程研究有着重要意义。已有研究从创业者身份背景出发,研究了“家庭—企业”[8]“社会—商业”[5]等相互竞争导向下创业者身份对创业行为的影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日益壮大的大学生创业群体对身份理论提出了全新挑战。由于承担了不同的社会规范与角色期待,大学生创业者在身份形成和转变过程中更具有曲折性与内隐性,尤其是在“大学生”和“创业者”身份之间难以平衡[9],从而对创业行为的可持续性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基于大学生创业情境的独特性,本研究拟从大学生创业者身份建构的动态过程、影响大学生创业者身份建构的因素、大学生创业者如何跨越多重身份鸿沟顺利开展创业活动等来探讨大学生创业者的身份建构问题。
一、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
(一)创业者身份。身份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个体持有的一组包含特性、信念、价值观及经验的集合,从而形成关于自我的概念[10]。每个人都会形成作为独特性个体的自我定义作为自我身份认知[11]。对于创业者而言,对“身份”的解读至关重要。创业者的角色成为个人自我概念的一部分,赋予创业者“我们是谁”和“我们做什么”的意义。因此,个体基于其对创业者意义的理解进行与这一身份相符的行为[12]。对创业者群体的身份认同会驱动目标导向行为,对创业行为的实施产生重要影响[7]。创业者往往具有多重身份。Cardon[13]提出三种不同创业者身份:发明人、创始人、开发者,个人在创业过程中会偏好某种对于其身份具有重要意义的特定角色,从而在创业过程中会更多地投入符合该角色定位的创业活动。学者们从社会身份认同理论的视角切入,分析学术创业者如何整合学者身份和创业者身份而形成社会身份的过程[14]。Shepherd和Haynie[8]基于“家庭—企业”身份冲突问题,展示家族企业创业者如何通过内外部环境交互作用构建创业认同的过程。因此,关注创业者身份的复杂性与内隐性,有利于帮助创业者找准定位,和谐人际关系,保证创业活动顺利开展。(二)创业者的身份建构。实证主义观点认为,创业者身份是创业者人格变量的一个因素,应用于创业者特质的研究中,用以决定创业过程和创业行为[15]。越来越多的身份研究采用建构主义观点,关注创业者身份形成的独特的情境性、社会性因素。建构主义身份观认为,自我身份不是个人的一种特质,而是在其成长经历中一种自反性认知转变的结果[16]。这一观点下,创业者身份不仅是创业者如何自我定义的结果,而且是社会情境下创业者与社会期待、角色、规范等互动作用的结果。因此,身份的建构过程也是创业者感知合法性的过程。在企业创建中,创业者会经历角色分离、角色调整和新角色生成等角色转型过程[17]。Hong和Gimeno[18]从创业者角色认同理论出发,描述创业初期身份中心性(identitycentrality)和复杂性(iden-titycomplexity)如何影响个体从工作角色中转型出来,更好开展创业活动。田莉和张玉利[19]在研究创业者工作家庭冲突问题时发现,从学生身份向创业者角色转型引发的身份模糊是导致冲突的重要驱动因素,而社会支持有助于缓解工作与家庭冲突。Mathias和Williams[20]的研究表明,创业者的角色需要随着企业的成长而变化,并发现了三种角色机制:感知创业者角色身份机制、发现新角色身份机制、角色身份印记机制。由此可见,创业者的身份建构会对创业活动的可持续性产生重要影响。(三)大学生创业者的身份建构。作为创业群体中较为特殊的一群人,大学生创业者近年来受到学者的关注[2,21]。这一群体的自我认同尚处于发展阶段,仍在摸索“我是谁”和“我想成为谁”等命题。一旦启动创业过程,就涉及更加多元的角色转变。有学者[21]基于社会建构主义视角认为,创业行为引发大学生创业者三种身份———自我身份、大学生身份和创业者身份之间的冲突,从而形成新的身份循环。也有学者[9]从大学制度情境着手,综合大学制度情境一体化程度和身份多样性水平两个维度划分大学生创业者身份识别类型。更有学者[22]从“双创”教育出发,探讨大学生创业者身份形成的关键因素。由此可见,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大学生创业群体,将创业者身份嵌入社会情境。现有研究对创业者身份的多样性、形成和转变过程的复杂性等做了充分讨论,但对大学生创业者这一群体身份建构的特殊性讨论较少,尤其是伴随着创业过程的展开,创业者身份随企业成长不同阶段而不同的微观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对于大学生创业者来说,适应创业者角色需求是有挑战的,要把新角色整合到总体自我概念之中[23]。同时,大学生敢想敢拼的创业激情与学习动机,使个体认知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大学生创业者通过观察、学习形成关于自我概念的评价,设定行为目标并勾勒可能的行为轨迹。因此,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本研究希望深入探究大学生创业者如何在创业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克服外部环境和身份转变带来的冲击,进而保证创业活动可持续开展。社会认知理论为此提供了较好的理论视角。Bandura[24]提出的社会认知理论提供了一种用于表达个体心理行为互惠影响的关系模型。作为解释人类行为模式的重要理论,该理论强调行为、认知和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25-26]。该理论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用于理解人类的决策和行为尤其有效,因为它从更广泛的角度解释人类行为的复杂性[27]。社会认知理论也强调观察性学习(observa-tionallearning)的作用,即个体的主动性(proactivity)及这种主动性下个体与环境的互动,行为产生于人们对所处环境的观察性学习中[28]。在社会认知理论的基础上,本研究的框架如图1所示。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本研究的主题是大学生创业者身份建构过程,采用质性研究方法[29-30]有利于理论的归纳与探索。本研究之所以选择纵向案例研究方法,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探究大学生创业群体在创业过程中身份形成与转变的规律,积极进行理论构建,符合Eisenhardt[31]提出的案例研究条件。其次,纵向案例研究有利于对时间序列中的关键事件及其因果逻辑进行观察,能够清晰展示大学生创业者身份建构的关键节点及影响因素。最后,案例研究能够对实践现象进行丰富细致的描述。身份建构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案例分析可以很好地进行情境化研究,揭示其中的变化规律。(二)案例选取。本研究选取的案例是安徽科技学院创业园的凤阳三度空间彩绘艺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度彩绘”)。该公司于2015年注册成立,是一家集手绘、墙绘、彩绘、销售、设计于一体的服务性艺术设计公司,主要业务为墙面设计制作———3D与平面墙绘,现有核心成员5名,均为安徽科技学院学生。经过几年的发展,公司业务已从校园逐渐拓展到校外市场,服务区域转移到农村。公司紧跟政策走向,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开展专业度高的室外墙绘,成为美好乡村政策下的首波受益者,并形成了美好乡村—智慧校园—室内家装三大墙体手绘业务体系。随着在当地知名度的提高,三度彩绘正在着手准备开拓省内其他市场,不断扩大业务的宽度和广度。三度彩绘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和阶段如图2所示。选择该公司作为案例研究对象的原因如下:第一,这家企业的创业者是在校期间依托学校创业孵化基地进行创业的,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并多次取得各类创业赛事奖项,如第四届全国“互联网+”铜奖、安徽省第四届“互联网+”金奖、第十二届安徽省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暨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组金奖、2018年安徽省“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二等奖、第七届安徽省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银奖等,该公司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第二,该公司经历了新公司成长过程的重要节点,且创业者身份建构过程较为清晰,有利于深入挖掘大学生创业者身份建构的微观机制。第三,笔者与该公司创始人持续沟通,从公司成立之初就进行追踪,有利于资料的获取。(三)数据收集。本研究关注大学生创业者身份形成与转变的微观机制,主要的数据来源是深度访谈。流程如下:研究人员通过微信公众号、团委网站对该公司有了基本了解,在掌握基本情况后拟定半结构化访谈提纲,与创业者面对面交谈可以更详细地探索有趣新颖的主题。研究人员先后采访了三度彩绘的创始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访谈中分别有人员录音、逐字记录和提问,访谈结束后,及时将访谈内容进行整理归档。同时,研究人员实地考察了公司的环境与营业状况,对大学生创业环境进行更深入的了解。研究人员在对创业者进行后续的跟进调研中,对创始人与团队在创业过程中的关键心路历程进行了访谈,使研究问题更加明晰。为了确保研究的信度与效度,本研究的数据还包括现场观察和收集的二手资料等,通过多样化的数据来源保证数据的相互补充和交叉验证[32]。数据收集的具体信息见表1。(四)数据编码与分析。本研究使用扎根理论的数据分析方法[33],对原始数据进行自下而上的归纳式编码。首先,根据访谈和二手资料,使用开放式编码对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和归纳。通过识别和定位与本研究主题相关的语句,将原始资料进行概念化和范畴化,得到相应的一阶构念和二阶主题。这一阶段的分析是在社会认知理论的指导下不断进行迭代的[34],一方面允许数据中出现新构念和新主题,另一方面再重回文献,以便理解这些新构念和新主题。为了减少个人偏见和主观性导致的结论片面性,保证所获取信息的完整性,采用团队的形式进行编码[35],最终达到饱和的开放式编码。在编码过程中涌现出了不同创业阶段创业者身份变化的影响变量及变化状态,最终确定了创业成长三个阶段的28个一阶构念和13个二阶主题。本研究使用主轴式编码探索初始编码内部之间的关系,将它们转换为更高的类别。要想更容易地理解外界环境、创业活动、个体认知如何影响创业者身份建构,就需要将收集到的数据与文献进行对比,通过原始数据编码并提练,形成理论性诠释[36]。最终,本研究确定了六个理论维度:启动、身份启蒙、激活、身份冲突、促进、身份重塑。这一理论维度的提炼抽象地反映了大学生创业者身份建构的变化过程与前因后果。图3展示了本研究从原始数据一步步提炼至理论维度的过程。
三、研究分析与发现
本研究围绕大学生创业者身份的变化过程,探究社会认知理论下大学生创业者如何在创业实践中通过个体的认知和学习过程建立与转变身份,克服外部环境带来的冲击,保证创业活动可持续开展。研究发现,大学生创业者的身份塑造随着创业过程的开展可以分为创业准备期、创业探索期、创业自我主导期三个阶段。(一)创业准备期。三度彩绘的负责人房同学走上创业之路是从加入学生会开始的,在学生会接触创业赛事并结识了做彩绘创业项目的学长,由于对彩绘项目感兴趣,房同学接手该项目并成为负责人。房同学最初的想法很简单,负责该项目一方面想锻炼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确实对项目本身感兴趣。此时大学生创业者进入创业准备期,创业者没有形成系统的规划和认知,仅是在为未来积累经验。在刚开始接触彩绘项目后,房同学和团队的其他两个同学完全没有经验,由于是从学长手上接过来的项目,所以手边有许多资源可供利用,之前的团队也有很多的经验传承下来。干中学的创业过程启动了创业者对于自我身份的探索。在接手第一个项目时,房同学遭遇了许多未曾预想到的问题,对发展方向也很迷茫,这时候才发现理论和实践的差距。缺乏创业技能的同时也缺乏管理经验,刚入社会的房同学,只有不断修正自己原先的判断,才能发现原有学生身份的局限,进一步启发了自己对“我是谁”“我希望成为什么”等问题的关注。与经典创业以“机会”为中心的创业过程不同,大学生的创业之路伴随着随意性和冲动性,受创业者个人背景因素影响较大。创业者拥有一技之长,希望将自己的兴趣付诸实践,手段导向创业也让创业者开始对自己身份的认知。按照Sarasvathy[37]的观点,手段导向创业由“我是谁”、先前知识“我了解什么”、社会网络“我认识谁”三个部分构成,成为这一阶段大学生创业者对自我身份探索的主要驱动因素。该阶段部分代表性访谈资料详见表2。因此,本研究提出命题1。命题1:在创业准备期,创业激情和手段导向创业启动大学生创业者对于身份的探索。对于新身份的猎奇和学生身份的局限标志着大学生创业者进入身份启蒙期。(二)创业探索期。随着房同学在彩绘领域的摸索与实践,企业的业务量进一步扩大,大学生创业者进入创业探索期。一方面,房同学积极寻找潜在客户,刚开始通过指导老师和学校的关系获得业务,之后房同学不满足于校内业务,将眼光投向校外,努力获得社会上的资源。虽然外界环境对大学生不那么友好,但是房同学没有放弃尝试。另一方面,房同学主动开发新的盈利点,在彩绘的基础上增加家装、智慧校园等业务,以期实现多元化发展。在这一阶段,创业者主动性较强,并通过一系列行为寻求改变,积极采取行动,实现自己的目标,努力投身于商业竞争环境中,也受到更多的外部冲击与影响。在向外拓展业务时,房同学多次因为学生身份被拒绝。他发现,无论是客户还是企业,都先入为主认为大学生没有社会经验,无法胜任和承担相应的彩绘项目。这是一种刻板印象,学者定义其为“一种涉及知觉者的关于某个人类群体的知识、观念与预期的认知结构”[38]。房同学也肩负着学长和团队成员的期待,对自己的团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新创企业需要克服“新进入者缺陷”,外界对大学生创业者的刻板印象和角色期待激活创业者身份冲突。房同学开始对学生身份产生怀疑,创业者身份也开始觉醒。创业会占据房同学更多的时间,如果没有学会如何协调,就难以平衡学业和创业。由于学生身份,房同学在创业中难以获得外界的认可。房同学面临的问题体现为规范和规制的合法性压力,既需要符合政策法规,又需要遵守约定俗成的规则。大学生创业者在这一阶段面临合法性不足的约束[39]。随着多重身份开始激活,创业者进入身份冲突期。这一阶段部分代表性访谈资料详见表3。因此,本研究提出命题2。命题2:在创业探索期,创业者主动性和外界环境压力激活大学生创业者身份冲突。身份觉醒和多重身份交叉意味着创业者进入身份冲突期。(三)创业自我主导期。三度彩绘的房同学在遭遇身份冲突的危机时积极寻找解决办法,此时创业进入自我主导期。他在面对外界质疑时对自己保持信心,这种乐观和自信表现在很多方面。首先,房同学对自己的能力非常自信,在外界巨大压力下还能够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学习,迅速提升和完善自己。其次,房同学能够持续对彩绘行业及公司前景进行深度思考,对所从事行业的未来非常看好。在进行业务运作的同时,房同学时刻关注政策走势,并准确洞悉市场前景,将政策运用到自己的创业中。自我效能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40]。房同学展示了这一积极乐观的人格特质。一方面,房同学利用身边资源开拓市场,通过学校老师和朋友获得客源,与之建立信任;另一方面,房同学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努力拓展市场,很快提升了公司手工墙绘的知名度。在加强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时,房同学进一步坚定了持续经营的信心。在外界帮助下,三度彩绘逐渐步入快速发展期。房同学的自我效能感和社会资本的支持促使他快速跨越身份冲突期。在面临外界质疑时,房同学能够选择性隐藏学生身份,即在不同场合进行身份切换。正因为他掌握了对外展示技巧,合理进行时间管理,对自我有更清晰的认知,他才可以实现多重身份的自如切换。随着创业活动的深入开展,创业者感知到环境给予的正向反馈,对自我定位清晰,创业意愿也更加强烈,进而形成创业认同。创业者自我效能感让创业者增加信心,进而影响他们的行为动机。创业认同感及创业能力的提升使创业者能更好地处理多重身份带来的冲突,并利用身份显著性切换化解这一冲突。在外界社会资本的支持下,创业者最终跨越身份鸿沟,实现身份重塑。这一阶段部分代表性访谈资料详见表4。因此,本研究提出命题3。命题3:在创业自我主导期,自我效能感和社会资本促使大学生创业者进行身份重塑。身份显著性切换、多重身份兼容和创业认同形成,创业者最终跨越身份鸿沟,实现身份重塑。
四、研究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本研究从大学生创业者身份建构的动态过程及影响大学生创业者身份建构的因素出发,探讨了大学生创业者身份建构的内在机制。研究表明,大学生创业者身份的形成与转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活动、外部环境和个体认知三者共同影响其身份建构,即个体通过创业实践不断调整和修正自己的认知,进而反哺于创业行为,以保证创业活动可持续开展。本研究通过纵向单案例研究发现,大学生创业者经历创业准备期、创业探索期、创业自我主导期三个阶段。在创业准备期,创业激情和手段导向创业启动大学生创业者对身份的摸索:对新身份的猎奇和学生身份的局限标志着大学生创业者进入身份启蒙期;在创业探索期,创业者主动性和外界环境压力激活大学生创业者身份冲突:身份觉醒和多重身份交叉意味着创业者进入身份冲突期;在创业自我主导期,自我效能感和社会资本促使大学生创业者进行身份重塑:身份显著性切换、多重身份兼容和创业认同形成,创业者最终跨越身份鸿沟,达到身份重塑。由此,本研究得出大学生创业者身份建构过程图,详见图4。(二)理论贡献。第一,本研究采用纵向单案例进行研究,将大学生创业者身份形成与建构微观机制展现清楚。研究发现,根据大学生创业者身份建构的脉络和线索,创业阶段可以分为创业准备期、创业探索期和创业自我主导期。这一阶段划分展示了大学生创业者身份建构独特性,丰富了对大学生创业者这一较为特殊群体的研究。Magolda[41]提出青年人在认识论维度、个人内在维度和人际维度经历了意义建构发展三阶段:遵循外部程式阶段、十字路口徘徊阶段、自我主导阶段。本研究结合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进程,总结与归纳其身份建构过程,并把身份启蒙、身份冲突和身份重塑这一动态路径展示清楚,一方面回应了身份理论相关研究,另一方面揭示了大学生创业情境下身份建构的特殊性。第二,研究结论揭示了创业活动、外部环境和个体认知三者共同影响大学生创业者身份建构,进一步深化了建构主义范式下创业者身份的探索。对于自我认识尚未成熟的大学生创业者来说,这一结论更具有典型意义。已有研究[42]将大学生创业者的身份嵌入一定的社会情境中,认为是创业者和社会期待、角色、规范互动的结果。本研究通过对案例素材进行归纳、主题分析与理论提炼,探究大学生身份建构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把社会资本、手段导向创业等相关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大学生创业情境中,揭示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过程与创业行为规律及其对创业者身份的影响,进一步揭示了这一特殊群体身份形成和建构的微观机制。第三,本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创业身份理论的研究,尤其是面临多重角色冲突背景下身份的重塑与转移。创业者身份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以往不乏对创业者身份类型的分类研究[43-44]。本研究从身份的重塑过程出发,揭示了不同角色身份实现兼容的前因后果,尤其是身份显著性切换、创业认同感形成作为重要的触发因素,深化了角色理论中关于角色渗透性(rolepermeability)和角色灵活性(roleflexibility)的研究[45],并从自我效能感和社会资本两方面解释了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完整地将大学生创业者身份转换的关联性解释清楚。(三)实践启示。对于大学生创业者来说,创业之路的选择会有冲动性与盲目性。因此,启发他们对创业者群体的认知和了解,使他们较早建立对这一群体的认同,对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可持续开展、落实“双创”教育有着建设性的意义。另外,社会支持在大学生创业者身份转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除了创业政策扶持,还应关注大学生创业群体的心理变化,给予他们及时的指导与帮助,有助于缓解他们可能遭遇的身份冲突,对提升大学生创业者整体胜任力有着重要意义。创业教育水平越高,创业教育体系越完善。因此,加强创业教育,完善创业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创业者的抗压、抗风险能力势在必行。对大学生创业者个人来说,研究大学生创业者身份认同、新身份塑造非常重要。提早了解创业过程的复杂性,正确调整自己的身份,一方面可以强化自我反省及加强自我思考,另一方面可以积极寻求外界支持和指导。大学生创业者要学会如何对外展示、隐藏自己的身份,实现多重身份的兼容,进而跨越身份鸿沟,在面临就业压力和社会压力时能够更积极地应对,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五、研究局限与展望
第一,本研究采用纵向的单案例分析,以期得出有针对性的启示。未来针对这一研究主题可以扩大样本数量,采用多案例研究的方法,探究创业者身份建构的微观机制,也可以选取不同创业环境或者不同特质的创业者,探究创业过程的差异性,提高结论的普适性。第二,本研究主要探讨基于社会认知理论下大学生创业者身份建构过程。从“创业者”和“大学生”多重身份切入研究,而身份的不同对于大学生创业者创业意愿和创业行为的影响,尤其是基于社会认同理论和角色认同理论探究大学生身份状态的特殊性及其对创业行为的影响,值得进一步关注。第三,创业者身份是创业身份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近些年来,随着创业研究“语言学转向”的兴起和对创业过程研究的持续关注,未来可以采用其他类型的质性研究方法,如文本分析、叙事分析等,深入探究创业身份的其他层面,如团队、组织层面的身份问题,以及新创企业基于身份产生的合法性问题,推动社会情境下创业研究向前发展。
作者:杜晶晶 赵雅楠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 上一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策略探究
- 下一篇:大学生农村创业现状及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