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提升研究

时间:2022-04-10 08:31:03

导语: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提升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提升研究

摘要:医学院校大多是以医学专业为主的本科院校或专科学校,或是依附于综合性大学的二级医学院。有其特殊性和高度专业性,专业设置以医学为主,交叉学科协同发展,承载着培养医药相关行业人才的使命。然而在具体实施规程中,创新创业意识培养进程缓慢,形式单一,效果不显著。多措并举整合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意识培养资源,形成创新创业长效协同激励机制。

关键词:医学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

在党的报告中59次提及“创新”,将创新全面融入生产生活中,与国家发展理念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相匹配。报告指出: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大学生作为最活跃的群体,是创新创业劳动者大军的后备力量,是未来经济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随着各类创新创业类比赛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从事创新创业项目,自主创业人数比例也在不断攀升。创新创业理念融入高校教育并非让大学生毕业后都投身到创业工作中,而是通过在校期间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具备今后胜任不同职业岗位上所需的企业家精神。因此,高等院校加强创新创业意识培养是践行国家以创新为首的五大发展理念和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举措。

1医学院校树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势在必行

1.1国家政策导向,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发展必然趋势。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将创业教育,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正式提出创业教育。之后,国家各层面不断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强调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8年,《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着重指出,要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从试点到推广,从推广到深化。国家在制度层面从顶层设计给予高校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做出了部署,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中如火如荼地推进。医学院校积极打破传统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束缚,提升以医学生为主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文素养,不断提高医药相关行业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医学高等教育科学发展。1.2突破医学院校学生传统就业思想枷锁,缓解就业压力。随着医学院校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持续,医药行业人才供给和需求不匹配,双向选择的就业市场供需严重失衡。人口老龄化、病情复杂化以及医疗管理机构管理要求的高标准化,使得医学院校毕业生培养成果与医疗行业高精尖的实际需求发展不平衡。一是多数医学院校大学生秉持传统就业观念,希望毕业后到医药行业工作,追求稳定的收入和工作大部分学生优先选择大城市和医院就业,被动地考虑其他职业甚至是创业。医学生尤为明显,专业归属感强,职业忠诚度高,普遍存在较高的就业期望。多数学生从进校门开始就牢固树立了当一名白衣天使的信念,不愿意放弃自身的学习经历,希望毕业后进入前几线城市的医院或知名医院,不愿意去偏远地区基层卫生服务的岗位。二是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各大医院和医疗单位的人事自主权增加,这些机构或单位对岗位数量有限且对人才质量的要求明显提高,使得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更是优中选优。因此,在大学期间接受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创新创业意识培养,挣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为未来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或就业奠定基础提供更多的可能性。1.3拓展创新创业素质,引领创新驱动卫生经济深度融合。医学院校大学生偏专业知识和科技素养轻能力锻炼和人文素养,导致大学生疏忽了自己创新创业素质的提升,创新能力不能得到有效转化,毕业后能力不能与新的岗位迅速接轨,所学知识不能很快的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医疗服务行业需要创新驱动增加技术供给和人才供给。高质量人才应兼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较高的人文素养,而创新创业意识是新世纪人文素养的主要构成之一。医学院校作为医药服务行业人才的主要输送地,为医疗服务行业高质量供给提供重要保障。医学院校牢固树立并贯彻以创新为首的五大理念,进一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步伐,对经济换挡和经济结构升级发挥重要作用。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意识培养注重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看重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利于大学生全面成才,更好地诠释人才驱动带动创新驱动,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医疗卫生生产力,优化医疗卫生资源的有效配置,提升医疗行业服务水平。将卫生领域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深度融合,为促进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2医学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现状

2.1大学生传统就业观念束缚,创新创业意识淡薄。创新创业活动形式单一,创新创业类活动间隔时间长,成果分享交流不及时,对创新创业校园文化环境营造不显著。相对于其他院校的大学生,医学院校大学生职业取向性更明确,尽早做好了白衣天使的职业规划,大学毕业后通常继续学习深造或选择进入医院成为收入稳定的医务工作者。尤其医学生培养周期相对较长,专业知识性极强,日常学习任务繁重,对创新创业内容接触和思考的甚少。医疗行业创业门槛高,对刚毕业的医学生来说,医疗机构审批、环评和经营管理难度系数大。医学院校交叉学科学生受学校环境和以医学生为主群体就业观念和思想的影响,多数倾向于医药行业就业。这些学生对医药行业创新创业所需的专业知识掌握甚少,受到创新创业高技术壁垒的制约。同时,对其他行业了解甚少,因此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的核心竞争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2.2医学院校对创新创业意识培养认知存在误区,重视程度不够。医学院校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还不够精准和深入,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尚未成体系。在教育部近三年评选的“创新创业50强高校”中仅在2016年度和2017年度各有一所医学院校,分别为山东协和学院和广西医科大学,比例低于医学院校在全国高校中的占比。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医学院校在落实国家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政策方面还不是很到位,领会政策意图有失偏颇。医学院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缺乏整体战略设计和整合管理,机械的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分离。出现未对创新创业导师素质和课程设置的合理性进行审核等问题。创新创业配套资源未整合,创新创业活动、课程、导师、实验室管理之间缺乏联动。配套设施利用率低,投入经费不到位。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进程实施较为缓慢,形式相对单一,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不够,落实创新创业政策有待进一步加强。2.3创新创业体制机制不健全,缺乏创新创业协作平台。部分医学院校虽然提倡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但没有相应的机制作为长效保障,未将创新创业工作制度化,比如,创新创业导师的能力提升培训、工作量量化考核及晋升机制;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的学分设置、量化、考核和毕业关联设置等工作;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维护和利用;创新创业经费的来源、使用和监督;实验室开放或实践教学辅助支持创新创业活动的管理等内容。创新创业的相关课程或讲座设置较少,部分创新创业课程未纳入学校必修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设置以选修课或网络课程为主,覆盖面不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实验室开放程度不够,部分医学院校未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孵化基地等创新创业平台,未形成完整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三螺旋主体———校企政联合不紧密,产学研用一体化尚未实现。

3医学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的策略

3.1牢固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文化环境。营造创新创业的整体校园文化环境氛围,以创新创业活动为载体,凸显创新创业主题,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创新创业活动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更是填充了校园文化的形式和内容,也是医学院校大学生提升人文素养和加强意识形态的重要平台。因此,以班级、学院或大学生社团为依托,开展各级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展示大学生的创造成果,加强思想碰撞和内容交流。以大学生社团和班级等大学生活动单元成为大学生培养创新创业意识的创造平台。加大创新创业内容宣传,尽早培养创新创业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类的活动和课程,切实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和价值。医学院校不仅建立创新创业导师制,在学生中间也要实现以老带新,发挥传帮带的作用,营造创新创业的舆论环境。通过“软(氛围营造和教育体系)硬(实践活动和平台)结合”的方式,强化医学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3.2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建立并完善创新创业机制。基于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的目标,由学校统一构建科学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配备创新创新专业师资,完善创新创业配套设置,加大相关经费投入。从大一新生入学教育开始,灌输创新创业理念,以创新创业活动为手段,以班级和社团为平台,将创新创业理念与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为大学生创建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的主渠道,建立不同类型层次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各级各类比赛、技能竞赛、科技沙龙、参观学习交流活动等多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教育,构建多层次嵌入的创新创业教育聚合模式。医学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注重结合专业特点并突出专业重点,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培养创新创业基本素质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创新创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专业性,注重创新创业课程对大学生实践性的考量,将创新创业课程从有到精转变。加大创新创业投入和双管齐下引导提高创新创业导师素质,构建学科竞赛体系,搭建实验教学平台,提高实验室对外开放程度。通过大学期间创新创业意识教育的培养,弥补大学生守旧就业思想的缺口,塑造具备工匠精神的人格特质。3.3形成创新创业意识培养长效机制,完善创新创业平台。将创新创业工作制度化、流程化,提高师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形成创新创业意识培养长效机制。加强基础创新创业平台搭建,利用和完善实验教学示基地、校外医院教学基地、虚拟仿真教学场所、医学实训中心等平台。创办适合本校办学目标和专业特点的创客空间、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和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创新创业资源扶持平台,配套创新创业想法落地机制,鼓励创新创业成果孵化、成形和推广,促进实践(实验)教学平台共享,探索全程化、分层次、多平台和广协同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形成多元共生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进一步落实创新创业活动导师制,鼓励各专业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和创新创业项目,搭建创新创业科研平台,推动学生探索创,提高学生专利申请数量和专利授权数量,注重并提高科研成果转化。以“产学研用”为手段,以“三螺旋”模式为纽带,优化各方教育资源,构建校企政共同参与的协同创新机制,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搭建高校与政府间、高校间、高校与医院间、高校与药企间的互联网纽带,带促进校企政创新创业交叉融合渗透。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R].北京: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2017.

[2]赵燕.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创新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6):63-69.

[3]张凤利,黄赤兵.医学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分析[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2):10-13.

[4]张志国,薛晓娟.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223-225.

作者:安慧琳 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