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援助研究
时间:2022-05-22 03:16:50
导语: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援助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针对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援助机制的成因展开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其不仅能够丰富高校创业教育理论,还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水平,优化高校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养工作。从当前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障碍入手,深入分析其成因,总结构建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援助机制的意义,并提出相应的构建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援助机制
当代大学生由于缺乏足够的社会阅历,其思维过程相对简单,看待事物容易表面化、片面化,在对事物的未来发展进行思考时也容易理想化。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障碍问题,影响到整个创业活动的成败。
一、当前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心理障碍及成因
(一)大学生创业中的心理障碍问题。1.缺乏创业精神。创业精神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理念。在以往计划经济时代,国家会下达统一化的人事分配计划,毕业生会直接被划分到各个用人单位,所有的毕业生都能就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必须拥有足够高的素质来应对这种变化,其必须具备一定的创业精神来面对各种困难。然而,当前的大学生对社会、家庭过分依赖,依附心理极强,还没有具备独立生存下去的信心,缺乏勇气进行创业。2.心理适应能力差。在心理素质中,心理适应能力为核心部分。当今社会,人才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只有那些适应能力极强的人可以争取到更有利的生存条件。尽管大学生拥有一定的聪明才智,然而其依赖性却非常强,其意志力相对较差,缺乏必要的进取心。很多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就想放弃,创业热情不高,个别学生会出现心理扭曲的状况,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究其根本,是由于大学生缺乏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3.缺乏创业意志创业意志是大学生能坚定创业目标、支配创业行为、克服创业困难的关键所在。创业意志是大学生实现目标的心理变化过程,然而,当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创业者创业意志薄弱,难以持之以恒,遇到困难就轻言放弃。(二)大学生创业中心理障碍的成因。1.社会原因。创业活动会受到社会因素的直接影响。大学生创业者的主观意识、价值取向、情感愿望等方面都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影响其创业结果的好坏。当前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受到家长的过分宠爱,自主性非常差,不具备吃苦精神。除此之外,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多家长不愿意子女远行,家长对创业的看法不正确,影响了大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2.学校原因。在我国高校快速扩张的过程中,高校教育改革工作面临着巨大压力,必须加快从传统的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转变。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庞大。就目前而言,我国高校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存在严重失衡,不同高校间的教育水平有很大的差距。当前,相当一部分学校还没有开展创业教育,这给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带来不利。创业教育的系统性非常强,并非是为了一时就业而突击开展的一门课程,需要从多方面培养出具有开拓精神的创业者。部分高校对于创业教育存在认识误区,在实践教育中工具化,过分侧重技能与知识,没有高度重视创业心理素质培养。对于高校而言,应充分重视创业心理素质培养,将创业心理素质培养设定为常规教育内容,融合到日常的创业技能与创业知识教育中[1]。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与普通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在理论方面存在严重的重合,相互之间的关联性比较强,这导致在教育实践中非常容易出现替代问题,不利于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理论建设。从教育方法来看,在传统教育模式的作用下,学生的主体地位非常弱,得不到有效突出,教师采用老式的理论知识讲授方式,导致学生的自主学习性不高。也就是说,高校在创业心理素质培养方面的教育手段非常单一,难以实现教育目标。3.家庭原因。在不一样的家庭中,教育方式、父母的社会地位、子女对父母的依赖程度都不一样。这些都会给大学生的创业心理品质产生不一样的影响,最终导致不一样家庭的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具有不一样的心理品质,所表现出的创业行为与最终的创业结果不同。4.自身原因。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与其自身的思维存在着密切关系。除此之外,由于能力等因素,刚毕业的大学生心理素质状况能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显现出来,部分大学生创业者确实表现出一定特殊能力。能力是一个人在生命历程中不断解决问题所逐步具有的经验,是个体借助参与社会活动、与他人交往等路径获取的经验经过加工与内化所形成的。大学生缺乏自身的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其务实精神非常匮乏。父母对其过分关注,也使其无法自立,在困难面前容易沮丧与放弃。
二、构建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援助机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大学生创业是当前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路径,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援助机制的核心是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而这需要依赖创业教育实现。创业教育是随着时展而出现的新事物,是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要方向。针对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援助机制展开研究,不但能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还能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当前,社会就业压力不断加大,毕业生不仅要具备从业技能与知识,还应具备创业精神,适应激烈的社会环境。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能促使大学生快速转变就业观念,拥有强烈的创业意识,这是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要求。构建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援助机制一方面为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实践资料,促进高校创业教育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促进创业教育研究的推进,丰富创业教育理论。(二)实践意义。一是促进社会发展。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我国正不断深化改革,人才如果不具备高水平的技能,那么其将难以胜任工作。高校必须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在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上,培养创业能力的人才被认定为当前国家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当代大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创业活动中,促进社会发展。二是解决社会就业问题。在就业制度改革过程中,大学生需要自行寻找工作。高校培养具备创业精神的大学生,能给整个社会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有效缓解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2]。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从而更积极地面对各种创业困难,寻求更好的创业路径。
三、构建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援助机制的路径
(一)构建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大学生只有通过创业实践才能将其创业理论与创业行为有效地对接起来。缺乏创业实践,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将难以提升,其创业心理素质水平无法提升。在此过程中,高校应采取多种措施,如聘请企业家及创业人士等举行讲座或开办论坛,以此促使学生树立创业目标。高校可以举办创业大赛等活动,使学生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并学以致用,投入到实践中。在创业实践的过程中,大学生能更深入地参与到社会中,与更多的人交往,丰富自身的阅历,为真正的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丰富的实践活动能帮助大学生积累一定的创业经验,从而使其创业心理素质提升,在未来更积极地面对创业中的各种困难。(二)加强创业心理素质课程体系建设。一是对现有课程配置进行优化,进一步拓宽基础课程,使学生拥有更为扎实的基础知识;二是鼓励学生跨专业或学院选修课程,促进学生知识面的扩大;三是增设创业方面的各项课程,如创业理论、创业实践课程等,使得学生具备一定的创业理论,能科学地面对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障碍;四是借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得学生拥有正确的创业观念;五是增设专业的心理健康课程,使得学生能正确选择职业,并在学习阶段树立创业目标,从多方面为创业做好准备。
四、结语
大学生创业是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的内容,针对大学生创业心理障碍援助机制展开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仅能丰富大学生创业知识与高校创业教育理论,还能提升大学生的创业心理素质水平,优化高校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养工作,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进才.大学生择业心理的探研[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8).
[2]王萌.“求助意识”培养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中的先导作用[J].高校辅导员,2013(2).
作者:游敏 单位:广东理工学院
- 上一篇:大学生就业指导影响及对策5篇
- 下一篇:大学生创业基金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