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扶持体系下高校的定位与功能
时间:2022-05-09 03:19:43
导语:大学生创业扶持体系下高校的定位与功能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破解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和创业科技含量低的难题,需要构建高效的大学生创业扶持体系。在这一体系中,高校作为特殊的一个因素,必须找准自己的定位,同时做到不越位、不错位和不缺位。在对“大学生创业扶持体系”概念做出充分的辨析后,提出高校应当围绕创业教育、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创业后续服务等方面强化自身功能,做好大学生创业的助推器和伴跑员。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扶持体系;高校
近年来,国内大学生自主创业尽管有国家倡导、政府支持和社会关注的优势,但在具体实践中仍然面临着许多现实的困境和难题。可以说国内大学生自主创业仍然处在一个举步维艰的时期。近年来大学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仅为2%,相比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大学生20%~30%的自主创业比例,仍有非常大的差距。此外,创业成功率低,全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最高的浙江也仅有4%。同时,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技术含量不高,与党的十七大提出来的通过创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相去甚远。破解这一难题,需要通过构建高效、成熟的大学生创业扶持体系来实现。在大学生创业扶持体系中,高校无疑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以“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为关键词搜索中国知网,共有11967篇相关论述,专家和学者通常把高校作为创业扶持体系中的一个单极因素加以分析探讨,但对高校在这一体系中的准确定位和作用还鲜见论述。本文将从创业扶持体系构建的视角下,对高校的定位和功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关于“大学生创业扶持体系”的概念辨析
1.“大学生创业”的概念辨析
国内外理论界对“创业”的概念多有论述,究其本质,创业是一种创新并通过“创建企业”的形式来实现创新成果商业化和产业化的过程。而“大学生创业”,则是指大学生这一具有一定知识技能水平的特殊群体,在强烈的创业精神的感召下,在正确的创业动机引导下,以独特的创业眼光捕捉商业机遇,创办和运营新企业,用市场的方法提供社会所需要的高新技术产品和服务,并由此实现更高的创业者人生价值的过程。基于这样的概念,本文认为大学生创业应该体现这样的特征:①机会拉动型创业应该取代财富推动型创业成为大学生创业动机的主流。大学生应该有意识地把创业视作一种社会责任,从而树立大学生群体作为现代社会中不同于其他创业群体的优势群体的主动创业意识。陈洪源(2014)对广州六所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调查结果显示,获取经济利益(73.89%)、挑战自我(16.07%)和寻求职业自由(10.04%)仍是大学生创业的主要动机。[1]217邓汉慧、童丽珍(2013)的实证研究也认为“增加个人收入、享受挑战、实现个人价值”是大学生创业的三大主要动机。[2]上述的调查数据表明,当前大学生创业的内在驱动力仍然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主要目标,对创业的社会价值缺少思考,同时缺少对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导致的创业机会的警觉、把握和实践性。这种缺失恰恰应当通过大学创业教育来加以弥补的。②智力成果转化型创业应该取代人力密集型创业成为大学生创业的主要方向。当前大学生的创业选择倾向于资金需求不高、竞争激烈但准入门槛较低的传统人力密集型行业。麦可思《中国2011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报告列举了创业比例较高的行业依次为“中小学教育机构和教辅行业、其他个人业务、其他娱乐和休闲、服装零售”等,作为高科技产业代表的“互联网和软件开发”等,则比例大大低于前者[3]。这组数据表明大学生在选择创业方向上还没有充分发挥作为知识精英群体的优势,也说明大学生在科技成果转化意识上的薄弱,和对智力转化型创业高风险的承担力的不足。同时也说明,高校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第一平台,对大学生创业这一特殊事业的支持力度的不足。③精英人才型创业应该取代就业补充型创业成为大学生创业的新趋势。精英人才,是指那些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和自我价值实现动机,拥有良好的学习技能和知识结构背景,社会适应能力强并且风险承受能力较高的大学生群体。受传统社会观念和家庭的影响,这些精英人才仍然把考研深造、考取公务员、去企事业单位工作作为择业的主要方向,而把自主创业放在一个补充就业机会不足的地位上。这必然造成了创业者常常以一种被动的心态的来面对创业的挑战,缺少创业的自觉行为,抵御创业困难和风险的意志也大大降低。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仍然离不开高校在大学生职业规划中的对创业的正确教育和引导。
2.“大学生创业扶持体系”的概念辨析
大学生创业扶持体系,是能够改善大学生创业环境,支持、激励大学生从事创业活动的各种有利因素的组合。关于这一概念,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比较科学合理的论述。潘光林(2001)认为创业支持系统按照范围大小可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子系统,宏观以文化和制度建设为主,中观以创业教育和行业政策为主,微观则由家庭和个人角色体验等构成[4]。按照创业扶持体系构建的主体划分,分别有何云景等(2010)提出的“五位一体”(政府、媒体、社会、亲友和家庭)创业支持系统观点[5]70、陆地(2011)提出的“四位一体”(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及家庭)创业支持体系观点[6]、陈洪源(2014)的“三位一体”(政府、高校、大学生群体)自主创业扶持体系观点等[1]219;朱慧新(2011)提出要“强化高校在创业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加强政府在创业制度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发挥企业在创业实践中的引领作用、倡导社会大学生的创业助推作用”[7]则是对创业体系构建主体的准确定位。按照创业扶持体系构建的主要内容,徐玥等(2009)认为应当构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教育体系、促进体系和保障体系[8];宋之帅(2010)等则认为构建大学生创业支持系统应当包括知识支持系统、政策支持系统和资金支持系统[9];崔万珍(2007)在政府政策支持系统、创业技术支持系统、创业资金支持系统的基础上,加上了创业组织纬度扩展系统的构建[10]。西凤茹(2012)还提出除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和拓宽资金支持渠道外,还应当对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开展多层面的专项服务和提供全程的人文关怀[11]。另外,从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供给角度出发,曹润林(2011)指出了当前大学生创业扶持系统中财税政策乏力和融资政策不足及政策统筹体系的不完善。[12]何云景等(2010)则分析了创业政策、创业支持和创业环境三者的关系,指出创业政策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创业支持[5]72。
二、高校在大学生创业扶持体系中的定位
结合上述分析,本文认为在构建大学生创业扶持体系过程中,高校的定位应该是:在中观的体系构建范围内,以全新高效的创业教育为核心已任,以创业意识培养和创业思维引导为目标,配合政府与企业做好大学生创业的前期政策宣讲和能力塑造,并提供适当的科技成果转化及社会资源沟通平台,成为大学生成功创业的起跑助推器和创业伴跑员。高校在大学生创业扶持体系构建过程中,要防止这样一些错误的倾向。一是越位。当前,教育部和不少高校纷纷制定出台各种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措施或规定,包括放宽市场准入,实行财税优惠政策,提供创业培训等。但高等教育机构并非政府职能部门,由它们出台的一些政策和措施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公共政策。特别是一些涉及到需要政府相关部门配合落实的政策,往往缺乏法律上的权威效力,有些政策措施还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法律法规等相矛盾,比如教育部规定大学生创业可以使用“家庭住房”作为注册企业经营地点,这与一些地方的工商管理条例和公司注册法规相冲突,因此在实际操作层面难以执行。另外,由于高校管理者自身不具备创业的实践经验,因此制定出的创业扶持政策缺乏针对性,大多流于形式或与创业环境不相符,间接阻碍了大学生创业的发展。高校这种“越”政府之“位”的行为,还是对创业扶持体系中自身定位不准造成的。二是错位。当下见诸报道的不少资料中提到国内的一些高校,为鼓励大学生创业,在校内设立创业基金,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设立的300万元创业基金、复旦大学投入的370万元的科技创业基金等。笔者认为这种由高校向大学生直接提供创业基金的作法,存在一些弊端,一是在当前教育投入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拿出钱来支持创业,初衷是好的,但也仅限于国内部分资金实力比较雄厚的985或211高校,难以推广到其他的普通高校;二是投入资金有限,不可能覆盖所有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对少数创业项目的支持,又有可能带来项目推荐、评介、资助等方面的不公正和低效率问题,增加学校相关管理部门的负担。因此,大学生创业资金的筹措仍然要以“银行贷款、风险投资、家庭资助和自筹”为主渠道,高校不宜错位去做应该交给市场和社会去做的工作。三是缺位。高校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应当把发展高新科技和开拓新兴产业作为办学的宗旨之一,并能够充分协调和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利用学校在科研、人力方面的优质,构建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个信息、知识共享与增值的服务平台。当前,高校普遍在一方面的认识还不足,高校的产、学、研工作还没有和大学生创业紧密地联系起来,造成了高校在创新创业管理服务方面的缺位。
三、高校在大学生创业扶持体系中的功能
高校通过对自身的准确定位,确立“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创业扶持思路,以创业教育为核心,以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手段,以创业服务为补充,切实履行好高校在创业扶持体系中的功能。
1.创业教育是高校的核心功能
创业课程进入大学课堂已经非常普遍,但创业教育的指导思想、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等仍不完善。高校的创业教育首先是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育和强化,特别是对创业精神的积极倡导,通过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自主创新意识、锐意竞争意识、风险承担意识等,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不搞一刀切和大而全,注重优选教育,通过课程选修和课程定制,把有限的教育资源投放到那些具有强烈创业意愿和良好创业潜质的学生身上。在教学方法中改变以纯粹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增加校外企业家合作、创业案例探究研讨、模拟创业实验室等现代教学方式的应用,在完善学生创业理论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创业技能训练,帮助学生形成完备的创业知识和技能体系。在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方面,突出学生的“四力”评价,即创业动力、创新活力、专业运用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并围绕这四力的评价不断完善和改进高校的创业教育质量。
2.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是高校的必要功能
要改变前文提及的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和创业层次双低的局面,加强对大学生创业的科技创新的引导,鼓励大学生参与科技成果的商业转化,是解决问题的优良途径。科大讯飞、北京慧点等一大批大学生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成功,给未来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良好典范。因此,作为高校,应当积极探索这样的道路:鼓励学生参与专业导师的科研或自主创新,创新成果通过创业大赛或校企合作的初步检验,进入科技创新区或产业孵化园进行商业转化,运作成熟后实现完全的公司化和社会化。高校自身的科技优势和社会资源优势使它在实现这一功能方面责无旁贷。
3.创业后续服务是高校的补充功能
大学生创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大学生离开校园进入创业初期的2~3年,恰恰也是创业失败率最高的时期。大学生创业失败的原因,主要集中在资金管理不善、企业内部管理和人力组织不力、市场信息不灵、产品缺少市场竞争力等几个方面。作为高校,尽管已经和学生脱离了行政关系,但仍有必要在学生的创业过程中提供必要的帮助,包括提供管理咨询、成果鉴定、信息、财税方案设计等方面,高校都有足够的资源和能力。这一补充功能以往是被高校所忽略的,但同时也是构建大学生创业保障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高校在这一功能的发挥上仍有巨大的潜力。□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安徽省高校大学生成功创业扶持体系研究(2011SK225)。
作者:冯一纲 单位:淮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陈洪源.大学生创业扶持体系的国外经验借鉴及国内现实构建[J].广西社会科学,2014(11):215-220.
[2]邓汉慧,童丽珍.大学生创业观三维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3(2):113-115.
[3]麦可思研究院.大学生自主创业分析[EB/OL].www.mycos.com.cn/Detail/ArticleDetailarticleID10528=,2011.
[4]潘光林.创业及其支持系统[J].统计教育,2001(06):18-20.
[5]何云景,刘瑛,李哲.创业政策与创业支持:基于系统优化的视角[J].科学决策,2010(04):65-72.
[6]陆地.构建“四位一体”的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J].教育理论研究,2011(12):133-134.
[7]朱慧新.大学生创业支持系统构建刍议[J].当代青年研究,2011(05):72-74.
[8]徐玥,宋丽贞,丁怡,张克兢.构建多角度的大学生自主创业扶持体系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9(15):84-86.
[9]宋之帅,瞿浩,孔洁.基于大学生创业现状的大学生创业扶支持系统[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10月第20卷第5期:25-27.
[10]崔万珍.大学生创业支持系统的构建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5):64-66.
[11]西凤茹.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与支持体系完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07):62-63.
[12]曹润林.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供给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0(01):28-33.
- 上一篇: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下艺术设计教学改革探索
- 下一篇:建筑工程工程造价控制要点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