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时间:2022-03-09 09:35:42

导语:校园文化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校园文化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摘要: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其创业能力,以创业带动和促进就业,是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举措。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责任和义务。通过研究当前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现状、瓶颈和问题,从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宣传教育、导向激励、陶冶塑造、辐射引领功能等角度出发,探析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路径:制定政策注重顶层设计;引领创业舆论导向;促进转变创业观念;以活动创新带动思维创新;建构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利用新媒体加强创业典型宣传和经验推广;等。

关键词:校园文化;创新创业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关系到千万个家庭的利益,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历来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关心的工作。2014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对于保持就业形势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上来,充分认识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聚焦重点难点,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要位置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1]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自主择业和创业已成为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将创业作为迈出校园的人生第一步。因此,培育有利于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校园文化,鼓励和帮扶大学生创业,是应对当前经济“新常态”形势下就业困境的有效措施。

一、校园文化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关系辨析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帮助大学生丰富知识内涵,完善人格修养,塑造精神气质,提高综合素质,对其成长成才产生深远影响。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关键,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增强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的实施手段和工作内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不会凭空产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和文化基础。在不具备客观创业环境的情况下,营造有利于学生创业的制度文化氛围,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大学生创业意识的萌发。创业的关键是创新,创新是创业的精髓和内核。当前党和政府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并先后出台一系列具体措施鼓励全社会创新创业,高校更应积极培育和营造有利于学生创业的环境和氛围,积极营造有利的校园文化氛围助力助推学生创业。从这个意义上讲,支持和鼓励以创新、创造、创意为主要内容和特征的高校学生创业行为,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和责无旁贷的义务。

二、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现状与不足

1.师资力量不足,创新创业实践多为“纸上谈兵”

邓小平说:“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作为高校学生创业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创业教育师资力量的强弱将会影响学生创业意识的产生和创业热情。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起步晚,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仍是困扰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瓶颈。合格的创业教育不仅需要教师拥有广博的创业知识、丰富的创业经验,还要具备高度的创新思维。由于高校中缺乏专业的创业指导教师,多数高校让来源于学工部门或招生部门等缺乏创业实践经验的教师兼职讲授创业教育课程,难以传授创业经验以引导大学生培养创业意识,进而沦为“纸上谈兵”。当前创业教育在高校教育领域蓬勃兴起,在创业教育的发展中,对传统教师提出更高要求。提高创业教育师资素质,造就一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乃当务之急[2]。

2.创业成本较高,失败代价高昂

在大学生的意识中,创业是艰辛困难的,这源于创业过程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创业者必须承担创业失败的风险,这导致很多在校大学生对待创业问题举棋不定,缺乏相应的魄力与勇气。当前困扰大学生创业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创业成本高,失败后代价高昂。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特别是针对大学生创业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措施,这是当前我国培养创业型人才必须面对的现状。实践创业计划不仅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还需要一定数量的启动资金。正因如此,许多有创业想法和计划的学生犹豫不决或裹足不前,不敢冒创业失败的风险。二是不愿失去应届毕业生身份。大多数学生不仅担心创业失败,而且担忧失去应届毕业生身份,造成难以承担的后果。这种犹豫不决和患得患失是学生中初始创业者较普遍的心态,其归根结底是学生自信心不足和创业意识不强所致。

3.校园文化社会化及创新型元素缺失

校园文化在创业起步阶段起到培育、促进、凝聚和提高的作用。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对于促进大学生创业意识的产生具有显而易见的积极作用。当前政府对于大学生创业宣传和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却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在很多高校的校园文化中社会化元素缺失现象严重。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高校只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灌输,没有将社会环境与校内文化有机结合起来,造成校园文化相对于社会环境滞后和脱节,不同程度地存在“两张皮”现象。学生在学校中无法形成完整的社会概念,不懂得探求市场,不能有效利用已学知识创造财富,构建不出真实的社会影像或正确定位自己的社会角色。其次,校园文化中缺少大学生成长所需要的创新型元素。创业是创造更多具有价值的新生事物的过程,创业本身即为创新的过程。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极为重要,但现有的校园文化活动多以刻板的书本知识学习或泛娱乐化的文化活动为载体,而且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大多数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缺乏创新思维和元素,阻碍了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

4.学生和家长思想观念因循守旧,教育主管

部门重视不足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学生家长认为“学而优则仕”,青睐于毕业后考取公务员,进入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获得所谓的“铁饭碗”,普遍轻视大学生创业,更有甚者认为创业是不务正业。这些陈旧迂腐的就业观念严重影响和制约高校创业氛围的形成,使创业学生缺乏自我认同感和社会支持。从就业观到创业观的转变需要政府与社会、用人单位与高校共同做出努力。此外,相对于创业,社会对于高校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的就业率与考研率,这主要是由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未将创业教育开展情况和创业实践纳入考核范围。高校作为独立法人单位和责任行为主体,其行为必然围绕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指挥棒”。上级主管部门对高校没有创业方面的考核评估,大部分高校仍将工作重点放在学生就业和考研方面,缺乏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热情和动力。

三、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1.政策制定注重顶层设计,部门协调合作形成合力

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创业是相对独立又紧密相关的系统工程,单独依靠某个部门是难以完成的。高校应结合国家相关政策从体制机制、扶持帮扶、环境氛围等多方面构建校园文化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综合领导的促进机制。为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领导和管理,应探索有效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针对大学生就业创业实施“一把手工程”,设立大学生创业办公室,专门负责大学生创业有关事宜。整合校内资源,将与大学生创业相关的部门,如教务处、学生处、宣传部、招生就业处、团委等纳入这一机构,定期召开部门协调会和联席会,研讨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涉及学生管理和创业的部门之间形成良好的定期磋商和轮岗交流机制,使高校对大学生创业初期的资金、场地等资源配置更为科学合理。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完善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着力于对大学生校内创业的扶持,建立完善的校内创业扶持制度。在涉及创业和创新问题上,要大胆提拔和使用具有创新精神的年轻干部,始终保持对新鲜事物的敏锐洞察力和果敢执行力。

2.发挥校园文化宣传教育功能,引领学生创业的舆论导向

课堂教学是创业教育的“主渠道”,创业实践是创业教育的“主阵地”,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和创业实践的作用。高校应采取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创业课程设置,科学论证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宣传教育功能,促进大学生创业意识的产生。学生在校园或者社会中不断积累的经历需要经过专业老师指导和示范,才能将生活经历提升为创业经验。师资队伍建设是高校创业教育中的基础性环节,教师的自身素质与业务素质将成为高校创业教育顺利开展的关键[3]。高校应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政策,给创业教师更多的外出学习交流机会,学习借鉴其他高校的优秀经验和做法,结合本校实际和自身阅历给学生提供创业指导。高校要开展校外见习培训、轮训和校际交流活动,参加国家KAB教育创业指导师培训,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担任兼职教师,定期开展有关创业之路和创业经验分享会、报告会等专题讲座,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其经验和阅历,为他们顺利踏入社会进行创业打下基础。

3.发挥校园文化导向激励功能,促进学生转变创业观念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协调、内涵发展和推陈出新的原则。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高校可侧重校内创业典范挖掘,让学生了解身边成功的案例,增强创业自信心,让学生更加真实体会到创业并非遥不可及,感受创业过程给创业者带来的成长,这对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创业成功的典型案例,要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在校内举办个人作品展、成果展等,营造学校支持创业和创业光荣的校园文化氛围。此外,可以邀请创业成功的毕业生返校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介绍创业知识和创业经验,激发大学生创业意识,带动学生投身创业。高校还可以举办一些有关创业的事迹展,让大学生亲身体会和感受到高校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和创业光荣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对创业的认同,激发和培养创业意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主创业不失为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选择。

4.发挥校园文化陶冶塑造功能,以活动创新带动学生思维创新

高校既应注重优化校园环境,整合校内资源形成合力,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陶冶塑造功能,也要着力优化校园环境和氛围,在高校营造利于学生创业的氛围。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充分利用共青团的政治、组织、宣传和干部优势,围绕创业精心设计并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创业类活动,如主题征文、创业计划竞赛、创业文化节等,以赛代练,以赛促练。充分利用校内宣传媒体,如校园网、校报、学报、广播站、校内宣传橱窗、电子显示屏等软硬件设施,全方面、多维度宣传创业和创业事迹,发挥校园文化陶冶塑造功能。各高校还应该重视深入开展年度大学生营销大赛、电子设计比赛、数学建模比赛、机电产品创新竞赛等能够激发大学生创新意识的竞赛,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用和以赛促改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5.发挥校园文化辐射引领功能,建构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

政府和社会应多渠道、宽领域地大力宣传和支持创业,逐步打破一切有碍于创业的桎梏和藩篱,在全社会营造人人支持创业的良好氛围。高校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辐射引领功能,树立和营造“大宣传”的格局,经常联系校外报纸、电视台和广播台等媒体,共同为学生创业加油鼓劲、呐喊助威。此外,家长作为学生监护人,对学生创业影响力巨大。高校要采取切实措施打消学生家长的疑虑和担忧,摒弃落后保守的观念,促使其积极支持学生创业。对于创业成功学生,可以在校内进行充分宣传,给予其在学籍管理、学分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举办“创业年度风云人物”和“创业之星”评选展示活动。学校应加大与社会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学生创业机制,创建校外学生创业实习基地,提供创新实践平台。政府应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学校与企业、学校与社会的联合解除大学生创业的后顾之忧,为大学生创业建立“孵化器”和“避风港”。设有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高校,应加大对学生创业的扶持力度,在办公场地、启动资金、工作设备等方面给予学生更大优惠和扶持力度,坚持项目化运作,成熟一个,孵化一个,推广一个,展示学生创业公司。

6.积极利用新媒体,加强创业典型宣传和经验推广

当前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方兴未艾,青年学生乐于接受新事物。高校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新兴媒体和平台,精心设计宣传形式和内容,将宣传寓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促进观念转变。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实践的“三贴近”原则,做好有关创业活动的宣传展示工作。贴近实际,即结合国家经济发展趋势和就业形势,给学生做形势政策报告,让学生能够切实体会创业必要性。贴近生活,即深入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反映客观情况,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注意从学生身边挖掘创业实例和成功案例,为学生展现创业的前景。贴近实践,即深入到大学生创业实践全过程,全程参与指导和提供帮助,实现全过程、无缝隙创业教育。

作者:化磊 焦红良 单位:青岛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EB/OL].[2014-05-13].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5-13/Content_8802.htm.

[2]王静.浅析高校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19):52-53.

[3]李爱民,赵悦平,严学仕.“90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2(1):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