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10篇
时间:2022-10-22 09:42:25
导语: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10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一篇
一、问题提出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749万,再创历史新高。受经济增长放缓限制,加上结构性矛盾突出和毕业生就业观念多元化的影响,对部分应届生而言,如何顺利度过“最难就业季”仍然是个难题。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除了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积极寻找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措施外,引导、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是一个长远的、根本性的途径。教育部2015年印发的《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提出,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鼓励扶持开设网店等多种创业形态。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38次提到“创新”,13次提到“创业”,尤其2次专门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目前大学生创业激情很高,但是相比较国际平均水平,成功率偏低。他们虽拥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战略眼光较欠缺,人际关系网较窄,缺少实践经验,创业局限性很大。目前关于中国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研究更多的是一种定性的研究,为了明确大学生创业需要的能力标准,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进而提升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本文试图对大学生创业能力模型进行量化的实证研究。
二、文献综述
能力的英文单词为competency,在中国内地也被翻译为胜任力素质、胜任能力等等,它是指可以达到高绩效的个人的内在特性。针对大学生能力模型的研究始于国外。例如,Evers和Rus(1996)在加拿大进行了一项针对大学生的工作能力的研究。他们将大学生胜任力划分为四大类因素,即创新能力、对工作与人员的管理、人际交流及自我管理,EverS和Rush认为这四类因素也代表了现实工作中的基本工作胜任力。也有一些学者对创业能力模型与大学生创业能力模型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分析。例如,1994年,Chandler和Hanks(1994)首次提出创业胜任力概念,并把它定义为识别、预见并利用机会的能力,是创业的核心能力,会随着创业者对市场的熟悉程度而不断加强。陈子彤,李娟(2011)通过实证研究认为大学生创业能力模型包括:组织能力、战略能力、概念能力、承诺能力、关系能力、机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知识能力。甄月桥、黎珊珊、朱茹华(2012)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大学生网店创业者的典型胜任力特征包含基础范畴、执行范畴、竞争力范畴3大能力范畴、9项能力内容、26项胜任力特征。9项能力分别为:排除疑难、市场分析/导向、学习发展、沟通协调、弹性与适应性、以客户为中心、资源整合、敬业、战略思考。基于上述观点,作者归纳总结能力要素,编制调查问卷,通过问卷调查研究方法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具体结构体系进行实证研究分析。
三、研究方法
1.研究工具
基于文献研究,借鉴HyaGroup公司的“基本胜任力词典”,我们编制了《大学生创业能力模型调查问卷》初稿。采用专家意见法对问卷的表面效度进行检验,最后得到了正式的《大学生创业能力模型调查问卷》。问卷结构分为两大部分:背景信息、能力量表。背景信息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政治面貌等,采用选择题的方式填写;能力量表部分采用李克特式七点量表法,项目计分1为很差,7为卓越。
2.调查样本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问卷发放和回收分为两次进行,第一次是采用了方便抽样的方式,调查问卷数据主要用于探索性因子分析。问卷调查是在北京、湖南、广西、甘肃等18个省的大学进行。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559份,有效率为70%。样本整体情况为:性别分布上,男性占55.8%;女性占44.2%。民族分布上,汉族占91.4%。第二次也是采取方便抽样方式进行,调查问卷收集的数据主要用于验证性因子分析。问卷调查是在北京、湖南、广西、甘肃等18个省的大学进行。发放问卷624份,回收有效问卷468份,有效率为75%。样本整体情况为:性别分布上,男性占65.8%;女性占34.2%。民族分布上,汉族占85.5%。
3.统计分析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因子分析、结构方程建模等统计方法,完成对大学生创业能力模型的构建。采用的统计软件为SPSS20.0和AMOS20.0,因子分析分为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两部分。
四、数据分析结果
1.探索性因子分析
针对用于探索性分析的559份问卷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方差极大正交旋转法进行因子提取,得出探索性分析碎石图。本研究中特征值大于1,因素负荷小于0.5的项目有两项,根据通用的要求对其进行删除。删除后保留9项因素,使每个能力特征的因素负荷都大于0.5。按照以最少的公共因子对总变异做最大解释的通用原则,能力维度划分为3个维度,能力因素按因素的降序排列,并对各维度进行了命名,得到大学生创业能力模型的因子负荷矩阵,并计算了每个因素的内部一致性系数。3个维度9项因素可以对大学生创业能力模型的62.879%予以解释。其中因子及标准载荷系数如表1所示。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F1包括3个条目,根据这些条目的特征,将F1命名为战略族能力;F2包括3个条目,根据这些条目的特征,将F2命名为人际族能力;F3包括3个条目,根据这些条目的特征,将F3命名为绩效族能力。
2.验证性因子分析
验证性因子分析该结构模型的主要拟合度指标如下表所示:从上表给出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分析得出的模型的拟合度参数比较好:(1)测量模型的x2/df值为4.69,小于5,表示整体模型还可以接受。(2)测量模型的RMSEA值为0.010,等于0.010,属于可以接受的拟合。(3)GFI、NFI、RFI、IFI、CFI都高于0.80,可以认为拟合较好,可以接受。这三个维度基本上可以对大学生创业能力模型进行集中体现。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在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进程中,大学生创业提供了一个重要破题路径。研究构建大学生创业能力模型,对提高大学生创业绩效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本研究以中国背景下大学生创业能力模型为研究对象,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提炼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3个维度9项能力特征,并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分析了能力模型及层级结构。首先,研究发现,大学生创业能力模型是一个多维度、有机构成的体系,主要包括战略族能力、人际族能力、绩效族能力三个维度。战略族能力主要包括:战略思维、变革创新、科学决策。人际族能力主要包括:团队建设、关系建立、沟通协调。绩效族能力主要包括:绩效导向、顾客服务、组织执行。第二,其中三个因子的标准载荷系数分别为:战略族能力(0.84)、人际族能力(0.82)、绩效族能力(0.81)。本研究结论为大学生创业能力评价与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本研究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成长机理研究分析不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能力模型的说服力,今后可以对此做进一步研究。
作者:陈小平 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
第二篇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本土上创造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在各自时代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政治结构和意识形态的作用下,世代形成、积淀,并为大多数人所认同而流传下来的中国文化,涵盖了经济、政治、道德、艺术等各个方面。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思想资源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她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二、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的价值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酝酿与积淀,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与精深。她涵盖经济政治、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建筑科技等各种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以儒家文化为主导,辅以百家之长的一种圆融和谐的文化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注重和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有机地联系起来。这种文化关系有利于激励学生激发内在潜能,培养团队精神,适应社会变化,有利于学生克服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顺利完成创新创业项目。
1.1人与自然方面:天人合一,增强学生适应能力。“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归结到人的身上,反映的是一种既能洞知自然规律又顺应自然规律的天人合一的人格。它要求人们要顺应天道,受自然界规律性的约束,并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身也改造自然去适应这个天道,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个理念值得我们深思与践行,也将开思想方面开导学生正视困难,直面困难,争取解决困难。
1.2人与人方面:厚德载物,兼容并蓄,增强学生团结能力。中国传统文化中“海纳百川,故能成其大”、“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兼容精神,不仅赋予其自身优化功能,也对社会发展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思想鼓励学生以一颗宽厚仁慈的爱心来对待世间万物,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和睦,以及团队精神的发挥。
1.3人的内在方面:自强不息,日新奋斗,有利于激发学生潜能。自强不息、日新奋斗的文化精神,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的主体能动性。《周易》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孟子》云“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都表达了一种为理想而不懈奋斗、不断进取、不断创新的积极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有利于大学生在创新创业项目过程中,不断激励自己,明确努力目标,激发潜能,自主学习,提高实践能力。
2.入世观点。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宣扬修身、治国、平天下,激励着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人才,有利于为高校创造良好的教风、学风。
3.爱国主义精神。《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仁民爱物”,岳飞的“精忠报国”,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都表现出了古人推己及人、护爱家国的情怀。这种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使大学生们时刻牢记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统一起来。
4.诚信及法治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注重诚信,但偏重于强调“德治”的引导,我们需要批判性的继承与转化,不仅要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做到公平公正,给学生一个正面的引导,培养学生学生学术诚信,以及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我国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居于主导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合理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价值理念,以学校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作为切入点,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培养知识、能力、人格、素质协调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张欣 石军 李颖 王丽 单位:天津农学院基础科学学院
第三篇
1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概述
目前,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项目有: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中设立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共青团中央联合其他部委举办的“挑战杯”竞赛、以及其他专业协会学会举办的学科竞赛,如“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建筑设计竞赛”、“广告设计竞赛”、“CCTV英语口语竞赛”、“NECCS英语竞赛”、“机械设计竞赛”等;各高等学校建设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有:东南大学的“吴键雄学院”、大连理工大学的“创新教育实验学院”、太原理工大学的“晓明研究室”、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的“大学生创业中心”等;以及各高校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开设了如“大学生KAB创业基础”等创新创业类选修课程等,这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因素分析
虽然,各级各类竞赛、研究项目和各种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学院、工作室、中心,以及各类创新创业类选修课等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受益面窄、管理平台不完善、与专业融合度不强等问题,现就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自身因素进行分析。
2.1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不强
基于就业、考研、出国的需要,大部分学生重视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也有部分考研学生忽视对专业知识学习,而对自己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培养重视不够,更不能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2.2大学生知识面狭窄创新创业的目的是改善人们的生活,推动社会的进步。创新创业离不开社会、地域、人文环境,大学生有创新创业的热情,可实际做起来感到力不从心,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没有很好掌握交际应酬的起码知识、社会生活文化方面的常识和专业知识,在实际的创新创业活动中由于自己的言行不适宜当时的情境而导致创新创业失败。
2.3大学生创新创业方法不当
大学生无论是主动学习知识,还是被动去学习知识,对知识(信息)的获取都是现成的,不需要他们过多地进行自我处理。这样学生就养成对现成信息的依赖习惯,尽管大学生知识掌握较好,而对信息的获取、处理、整合能力较低,再加上创新创业不得法导致创新创业能力较低。
2.4大学生实践能力欠佳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知识是老子,行动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很清楚地说明了知识、实践、创造三者之间的关系。由于受招生规模大、学校条件限制的影响和学生在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中流于形式,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欠佳,势必影响创新创业能力的形成。
2.5大学生对教师的意图领悟不到位
大部分学生学习只注重老师讲授的基本知识、重点、难点,而忽视前沿动态的学习,把老师课堂上讲授的科研经历及动态看成是讲故事,只是听听而已,根本没有用心去领会老师的良苦用心,更不能逐步形成探究式的学习习惯。
3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途径
3.1端正学习态度,逐步形成创新创业意识与精神
大学学习期间是一个积累知识,增长能力的阶段。积极参加创新创业类课程的学习,如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课程,SYB、IYB、EYB等创新创业类课程的学习,激发大学生自身的创新创业意识;通过参加大学生课余研究计划项目,逐步形成探究式的学习习惯,培养自身的创新创业精神。
3.2扩大知识面,为创新创业储备能量
大学生创新创业面临诸多困难,如资金、经验等,而知识的缺乏尤其重要,因为大学生创新创业主要是靠知识技术去完成,创新创业不仅需要专业知识,还需要管理、财务、法律、市场、人文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要求大学生具有对这些信息的获取、处理、加工、整合能力,大学生可以通过专业课的学习、公共选修课、修读二学位、参加培训、社会实践等方式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古今兼收、向书本学,沟通交流、向师友学,调查研究、向经验学,投身实践、向社会学。
3.3掌握创新创业技巧,发挥创新创业潜能
尽管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但没有好的方法技巧是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的。方法技巧是创新创业的途径和工具,正如法国著名的生理学家贝尔纳所说:“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天赋的才能,而笨拙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因此,大学生要通过学习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掌握诸如类比、联想、设问、列举、组合、激励等创新创造技法,激发自己的创新创业潜能。
3.4强化实践锻炼,提升创新创业实战能力
大学生科技竞赛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载体,学生通过积极参加适合自己的科技竞赛,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积极参加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生通过项目申报、中期检查、结题,体验科研的全过程,既是对知识的探究,也是对知识、方法技能的应用,同时研究成果的表述如:论文写作、专利申请、研究报告编写、创业计划书撰写等提升了自身的创新创业实战能力;积极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认真完成教学计划设置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以便实现与将来的工作无缝对接。
3.5创新创业专业化,实现课程学习与创新创业有机融合
深刻领悟老师课堂上讲授的科研经历及动态,改变专业学习与创业能力培养“两张皮”的尴尬局面,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实现课程学习与创新创业能力形成有机融合。学生可以沿着老师指导的思路收集资料、整理加工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探究,然后对自己的研究进行总结形成成果,逐步提升自己创新创业能力。
4结束语
持续积累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精神的根本。良好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是创新创业成果诞生的良好基点,开阔的视野是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条件,实践能力、科学方法是创新创业的途径和工具。此外,交流沟通组织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稳定的心理素质和出色的临场应变能力,也是创新创业的必备条件。
作者:姜文罡 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
第四篇
一、树立科学的创业人才培养理念
切实加强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工作,高校创业人才培养需要实现以下转变:
1.专业人才培养向综合型人才培养的转变
高校应根据大学生的需要和全国经济及就业形势,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长期以来高校一直偏重理论知识讲授和学生的被动学习,不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需要端正创业教育理念,改变传统单纯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的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将创业人才培养贯穿于学校日常教学与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锻炼学生的创业品格、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创业实践技能,通过发挥教师群体的智慧和对学生的积极引导与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创业综合素质。
2.企业家培养向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转变
美国创业教育之父蒂蒙斯指出,学校的创业教育不应以解决生存问题为目的,应该有别于社会上的创业或就业培训,更不应该是一种“企业家速成教育”。高校创业人才培养不应该以毕业后短期内培养出多少成功创业者为目标。创业教育应该以人为本,面向所有的在校大学生,以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和造就具有革命性、开拓性和创造性的新一代为己任;应该关注面向开发人力资源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着眼于为人类未来设定“创业遗传代码”。
3.就业驱动向市场导向的转变,生存型创业向机会型创业转变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包括经济发达国家的高校创业教育的创办都是以促进大学生就业为目的的,都是功利性的创业教育。但是随着创业教育的发展,很多国家逐步认识到了功利性创业教育的弊端,并成功实现了向非功利性创业教育的转变。我国的创业教育也是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以创业促就业的背景下大力发展起来的,将大学生毕业后创业作为一种择业手段,是明显的生存型创业,是以就业为驱动的,因而可能与市场脱离,自然导致了目前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低的现实局面。而机会型创业是在创业者捕捉到商机后进一步整合资源,发挥自身创业潜能而从事的创业活动,机会型创业是市场驱动的,成功率比较高。因此,创业教育也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将创业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相联系,实现创业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
二、构建需求驱动的创业人才培养目标
1.注重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十一世纪是“创业的时代”,创业活动作为科技成果最终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桥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和重要推动力。创业型经济具有增强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及扩大社会就业的积极作用,从而引发了管理型经济向创业型经济的转变。创业型经济体系的主体是创新型人才,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是创业型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高校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基地,基于经济社会发展开展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是时代的要求,是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是对教育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创业人才培养要紧密关注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将人才培养目标与地方经济发展相联系,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2.注重大学生对创业培养内容的需求
首先,教材的选用上,对于已经很完善的创业教育理论类教材;可以选用外国原版教材,实践类教材可以将国外教材与国内情景、国内案例相结合。毕竟国外创业教育实践时间比较长,内容体系经过多轮实践检验,比较符合大学生创业理论与创业知识的需求。其次,创业教育师资建设上,一方面,可以邀请国际知名并熟悉中国情况的创新、创业专家,或者在华的外国企业经营管理者来学校担任兼职创业辅导教师或客座教授;另一方面,多派教师参加国际创业教育研讨会,开拓教师视野,提升教师指导能力。通过提高教师的指导水平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得到针对性的有效指导,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创业实践的效能,进而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再次,积极引进或建立创业培养合作项目。在已有国际合作项目的基础上,加强与国际创业相关机构的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接近真实情境的锻炼机会。最后,与其它知名高校、研究机构联合进行创业人才培养。通过与国外知名高校、研究机构签订学生联合培养协议、合作开展科研项目、访问交流等形式,取长补短,创建更为宽阔的创业人才培养舞台,更好地满足大学生对创业培养内容的需求。
三、加强创业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建设
创业人才培养离不开创业实践活动的训练,因此,高校要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水平,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传授创业知识的同时,加强创业实践教学是重要的途径。
1.优化创业课程组织与开展形式
从实施的角度讲,创业教育只有融入并渗透到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真正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才能最终实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整体上偏理论性,难以发挥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可以借鉴日本从创业能力框架来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以及英国创业课程的整合性做法。首先,按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需求来确定课程体系模块与内容,然后将这些内容融入到专业课程建设的全过程,从课程开发、内容设置、讲授等各环节形成创业知识与专业知识的互补与互动,实现创业理论与创业实践指导的相辅相成。既重视课堂理论教学,又强化各种实践教学活动,通过案例解读、创业模拟以及各种互动活动,使学生投入创业知识海洋,身临创业过程情境,身心融合,使理论知识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得到应用、检验,个人能力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与提升。
2.提高创业师资队伍的创业实践指导水平
师资是创业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由于我国创业教育发展时间短,创业教育教师大多缺乏创业体验、经验,以至于在教学中难以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影响了创业人才培养质量。创业师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高校改变现有的工作与考核机制,鼓励并资助教师参与创业活动,以帮助教师积累创业经验。在加大对创业教育教师进行培训的同时,可以借鉴英国的经验,在实践类课堂邀请“合作者”参与教学,这些合作者可以是校友、区域内的企业经营管理者;也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聘请具有丰富创业经验的企业家、投资家、实业家、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等来担任兼职教师,但要保障这些兼职教师真正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大学生的培养工作中去;也可以借鉴印度的经验,实行创业教育教师,尤其是实践类创业教育教师的访问制度,一名教师可以到多名学校任职,以缓解师资的短缺压力。
3.创建开放式的创业实践活动联动体系
创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首先,要建立可供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的基地或场所。虽然目前很多高校建有大学生创业实践孵化基地、大学生创业园等,但是由于资金、场地等的限制,只有少数学生才有机会进入。其次是要建有创业实践活动开展的可操作机制。从学生开始接触创业培养开始,到创业课程的实践环节,以及进入创业基地进行锻炼(包括创业构想设计、可行性论证、具体实施,效果评价等)都需要有规范的管理机制。可以通过建立开放式的创业实践活动联动体系来解决上述问题。高校的资金、场地以及师资资源已经难以满足广大学生的创业实践要求,因此,要加强与所在区域内的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建立大学生创业实习、实践园区,这些园区要有统一的规划、管理与协调机制。因此,不仅要调动区域内企业的参与积极性,同时也需要政府积极推动并出台相应的支持政策。
四、建立全方位的社会支撑体系
创业教育与创业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需要构建起全方位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支撑系统。
1.营造良好的社会创业氛围,为创业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环境
由于我国整个社会对创业、大学生创业的认识存在着片面性和局限性,因此,营造良好的社会创业氛围对创业人才培养尤为重要。通过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作用,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内涵的宣传,使整个社会了解创业型人才培养并不仅仅是培养企业家,而是培养具有创业品质的新一代,是为人类发展提供“创业遗传代码”;正确认识高水平创业人才对人力资本价值、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改变人们对创业,尤其是大学生创业存有的偏见,树立正确的创业观,从而使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不仅受到大学生个人的重视,还能够得到家庭、社会各界的充分理解与支持。
2.完善创业教育政策体系,为创业人才培养提供政策支持
虽然教育最终应该是市场导向的,但是政府在推动和支持高校创业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制定有效的支持政策、资金供给和创业氛围的营造。在借鉴美国、日本等国经验的基础上,应结合我国实际,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大力度引导高校将创业人才培养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整体规划,并将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评价高校的重要指标。二是政府应加大对高校创业教育的投入,改善创业人才培养的基础条件。可以根据学校规模划拔创业人才培养基金,专款专用,学校在此基础上除了自身要1∶1设置配套资金外,还应该积极吸引社会资金的注入,通过限制性的资金扶持政策,迫使学校积极寻求社会资金的支持。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完善我国的风险投资体制,将风险投资引入到高校大学生创业与培养中,帮助高校拓宽资源途径;三是通过扶持和培育创业教育与创业咨询等中介机构,推进创业教育信息服务、市场指导服务、技术咨询服务等平台建设,为高校创业人才培养、高校大学生创业构建全方位的社会支撑网络。
3.构建校内校外互动机制,为创业人才培养提供高质平台
高校创业人才培养应该是以高校为中心,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涉及多主体互动协调的有机体系。高校可以积极推动以下活动,来强化外界的参与,不断健全创业人才培养的合作动力机制:一是充分利用校友和社会各界资源,创建创业者联盟。创业者联盟是创业实践学生、正在创业的在校生、创业成功人士以及创业指导专家等之间进行交流、沟通的平台。成员可以在这个组织中积累和检验创业知识,并在联盟里获得群体效应。同时可以以联盟的形式构建互动的平台,把风险投资机构、企业、孵化器、科技园、中介机构以及政府相关部门联系在一起,争取获得他们的支持与帮助,构建一个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良好生态环境。二是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高校与企业密切合作是创业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积极有效的培养途径。对于企业而言,支持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是其履行社会责任的良好表现,有助于企业吸引员工、塑造企业形象。对于学生来讲,能有机会到真实的环境中得到锻炼。但是很多企业与高校技术合作的积极性可能比较高,而对于学生培养的积极性并不高,需要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来促进,如可以将创业人才培养与项目合作、咨询服务、技术合作、人才储备、师资共享等工作相整合,实现高校与企业的多方位合作,或与区域产业优势相结合,将创业人才培养与振兴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在服务企业的同时,拓宽人才培养途径。
作者:杨道建 赵喜仓 单位:江苏大学
第五篇
一、创业的内涵
创业并非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有些同学以为进行工商注册,有较为成熟创业想法或商业计划就可以称之为创业,但这是片面的,其实创新和创意也是创业的一部分。
1、创意
创意是创造意识或创新意识。即对传统的事物进行全新的设计或改造,对现有事物进行特色的设计或处理,对未来的事物进行丰富的设计或想象。比如:手绘地图,概念产品的设计等等。
2、创新
创新是根据理想化需要或社会需求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即基于专业知识的发明创造、调查研究和理论拓展,社会需求的探索模式,比如多功能爬壁机器人、寻亲网等。
3、创业
创业的范围很广,不仅仅包括有进行工商注册,有较为成熟的创业想法或计划,还包括志愿服务组织、新媒体网络的管理与运营、网络平台和实体经营项目、软件开发团队、文化创意产业的探索与经营项目等等。
二、目前大学生就业创业存在的困难
1、就业创业竞争加剧
随着高校招生扩张,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导致就业创业竞争激烈。再加上学生普遍不清楚自己的职业目标以及发展的方向,眼高手低,并没有做好吃苦的准备,到最后也就成为了一种“理想”,失去恒心,任何事情也就无法取得成功。
2、就业意识淡薄
首先,学生对市场需求理解不深。由于学生缺乏基本常识,不了解国家的扶持政策,不熟悉相关法律法规,没有认真分析创业可行性及技巧,对各行各业的信息和渠道把握不足等问题。其次,创业选择的行业面窄、创新较少。多数人创业往往会选择投资少、比较安全的传统行业,相对来说创新也比较少,导致行业间的发展不平衡。再加上创业者自身创业能力不足,缺乏经验,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创业工作进程缓慢。
3、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受中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缺乏主动性,导致学生的主体性和主体意识被忽略。目前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较为缺乏,从而导致就业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远远不够,造成拖拉或观望显著存在。尽管国家出台了优惠政策,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但目前自主创业的成功率不高。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却只有2%左右。
4、创业素质不高
首先,高校本身对创业教育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当代大学生对创业教育并不了解,学校也没有进行广泛传播,仅仅还停留在喊口号的阶段。其次,政府部门对创业教育工作的推进不到位。虽然近些年来政府出台了很多关于创业的优惠政策,其中涉及到法律、申报等,但多数学生并未进行深刻理解,在宣传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加入案例分析,这样可能会使学生们的印象更加深刻,更易运用到实际活动中。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实施策略
1、引导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念,树立新的人才教育观
职业选择是大学生面临选择之后思考出未来的方向,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如何选择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尤为重要。在学校中,老师应进行积极的引导,灌输正确的思想观念,进行双向引导,使学生的“求”与用人单位的“需”很好的结合起来。在择业的标准上,也不一定说非要在大城市、国企、大公司工作才行,也不一定要多高的薪资,应该从本身的个性及职业规划出发,多方法多路径的选择职业,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及创新能力,在经验中学会思考,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2、整合资源,构建全面的教育理念体系
第一,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一方面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现高等学校的教学主力主要集中在相关专业领域上,对就业创业的知识涉及的比较少,主要是采取选修教学的方式,学生没有引起充分重视。一方面应积极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加大学生的关注度,学会多口径、多方法的解决问题,必要时可为学生的拓展训练及基地建设等方面提供帮助,强化其动手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就业课程没有进行及时的更新,导致多数学生没有学到真正的精髓,也就无从着手。在此基础上,应加强创业教育的保障机制。学校要提供一定的硬件及软件设施,就业部门应积极和各二级学院做好创业培训的宣传工作,让学生可以及时了解该方面的信息,提高兴趣度。
3、明确思路,实施教学改革,建设专业化师资队伍
首先,应在高校设立就业专干,专门负责学生的就业创业工作的开展,明确其创业教育责任,积极与校企加强合作,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联系,改善就业课程设计,新增学生感兴趣的点以及故事,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其次,就业专干应进行专业培训,加强交流,主动寻找机会,及时更新就业创业数据,学会分析和总结,发挥其积极主动性。
4、各种力量齐头并进,建立与完善社会配套体系
大学生创业是个大工程,需要学校、政府、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首先,学校应积极搭建实践平台。如建立与专业相关的创新性活动,培养学生的整体性和创造性能力,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和素质,积极创造条件,完善和落实创业政策,让学生们可以真正参与到其中。其次,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力度。近些年,政府大力提倡大学生自主创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尤其是对首创业的学生的优惠强度更大,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其中包括免费的风险评估和咨询、无偿贷款担保和部分税费减免等。但宣传力度还不够,尤其是对首创业的优惠政策以及如何了解的过程,在这方面应予以加强。另一方面政府应优化创业环境,规范其创业市场,杜绝不正之风,搭建平台,完善各项基础设施,营造良好氛围,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最后,社会应该加大扶持力度,把就业和创业积极整合起来,重视学校教育与创业教育,积极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发展前景,带领大学生们积极创业。
作者:李姗 单位:湖南城市学院
第六篇
1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意义
1.1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战略意义
创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有力措施,当前,高等教育从“精英”向“大众”迈进,毕业生人数骤增,大学毕业生数量将远远超过空缺岗位的数量。自主创业成为传统就业方式的有效补充,并成为未来就业的重要形式和发展趋势,加快青年大学生资源强国的目标实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宏伟性标杆。
1.2化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意义
(1)“创业教育”促成一种新的教育体制、新型教育机构的产生。在严峻就业形势下,不仅传统的应试教育需要从观念、课程设计、教学方式、办学模式上深化改革,也会出现很多专门的创业教育培训机构。(2)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岗位,更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就业市场进步的重要动因。(3)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稳定发展。严峻的就业形势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正值青春的大学生们,有很强的求知欲、表现欲和受人认可度,易情绪化,诱发心理问题,甚至影响社会治安问题。创业能力的提高易增强成就感,降低紧张和矛盾,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1.3对提升“沈阳市”技能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实际意义
沈阳数十所的应用技能型高校,处于发展转型期,作为教育主体,需要解决和培养人才的新路迳,以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为创业教育的质量提供保证。(1)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我市就业市场的平稳、和谐与繁荣。(2)为我市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发展契机,实现就业数量和质量的双提升。提高创业能力,实行充分就业、保证就业质量是发展趋势。(3)为潜在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参考。未来大学生也要创业,其参考作用是长久的。(4)有利于我市政府开展有针对性的帮助与服务。
2影响技能型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因素分析
大学生创业能否成功,与多方因素有关,其影响因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省、市)“政策”的因子分析:国家政策优惠、鼓励力度如何,成为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宏观因素,也是重要的调控手段。(2“)高校教育”因子分析:高校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手段严重影响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和能力。(3“)环境”因子分析:一是社会环境,社会工作岗位多,自主创业人就少;就业率越低,产生的自主创业者较多。二是家庭环境,近几年的调查表明,来自“私营企业主”“、企业经理人员”“、个体工商户”等家庭毕业生的自主创业较高。(4“)所需资源”因子分析:包括创业资金资本、场所、专利性的无形资产、所需人力资源、信息资源、传媒力量,都在影响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高。(5)个人能力因子分析:这是一项综合因素,包括大学生自身的理论知识、实际技能、应用能力、交际能力、领悟能力、创新能力、风险承受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等。(6)其他因素。比如性别、喜好、是否有赞同者、做事的目的性、经验积累等。
3技能型大学生创业过程的现存特点
从学生的创业心理、自身主要问题、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的评价总结以下特点。(1)创业愿望极其强烈。尽管如此,但创业有风险,学生压力还是很大。(2)不善于把技能转化到实际中。技能型大学生还是有一定的技术,但不懂得把技能技术和实际应用相结合,不会使技能升值,常走弯路。(3)对国家(各省、市)的创业政策不了解。(4)大学生缺乏经验,没有平台。缺乏系统的培训和指导,没有工作经验,更谈不上创业的经验。加上创业平台不稳,面对风险,缺乏足够的勇气走上创业之路。(5)创业项目和方式的选择比较盲目。很多学生都有创业的想法,但却苦恼找不到合适的创业项目。(6)创业资金筹集困难。资金是大学生创业面临的第一道难题,对于那些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的学生还好些,但是对于需贷款创业的学生们来说,无疑更是一道坎。成为了大学生创业的一个瓶颈。(7)创业成功率低,收益低。主要是欠缺管理经验,不能保证资金的合理运营。(8)社会对大学生创业容忍度不高。传统观点认为,铁饭碗式的固定工作比较稳定,也是大家追捧的就业方式,而自主创业难获社会认可。(9)难寻合作伙伴、机会较少。主要是对市场缺乏深度了解,宣传不够,影响力小。(10)成功例子不多。这也与社会因素、就业机会、个人能力和素质等综合因素有关。
4建立“1+2+3+4”式技能型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路径
4.1“1+2+3+4”式创业能力提升模式的界定
为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出“1+2+3+4”式创业能力培养方案“。1”是指以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为宗旨“。2”是指培养学生的两种意识,一种是社会责任与竞争意识,另一种创新创业意识“。3”是指创业身心素质、能力素质和专业知识素质三维要素来提高“。4”是指从政府、学校、家庭、学生四方面建立相互联动的创业链条,提高创业素质、充分创造机会。具体而言:“1”是指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充分就业为宗旨。“2”是指两种意识,一种是社会责任与竞争意识,学生是社会人,要注重培养在社会竞争中不服输的态度和紧迫性,准确定位、并把兴趣与实践、学习、创业就业结合起来。特别是对贫困学生要竖立自信、适应社会、承担责任。另一种是创新创业意识。只有积极地创新,才能唤起“勇于研究、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使命感,在创新中发展,做到不同和新颖,才会出类拔萃。“3”是指从创业身心素质、能力素质和创业专业知识素质三维要素去提升。身心素质是指自我意识、性格、情感气质、精力旺盛、思路敏捷等;创业能力素质是指开拓能力、交际能力、合作能力、经营与管理能力等;专业知识素质,是指要掌握相关的科技知识,经营管理知识技能。科技是根本,就如同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要过关,是一个道理,依靠科技进步增强竞争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4”是指从政府、学校、家庭、学生四个方面方面出发,建立相互联动的创业链条,充分创造机会,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实现创业愿望。
4.2“1+2+3+4”式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的内容与实施
4.2.1政府合理制定政策
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与政府对创业采取适合的调控手段相连接,与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高度一致,建议采取下述方案。(1)设立“大学生创业政策”商务与咨询免费平台。让学生第一时间了解创业就业信息,熟悉政策法规,在沈阳市统一设计大学生创业商务网站,也包括人工电话政策咨询平台,及时一系列的创业政策,资金取得方式、可创业的行业和岗位、申请创业的条件、办理流程等。(2)建议政府拨付一定创业基金。(3)为条件优秀的大学生颁发自主创业证书,这也是自身价值的证明。(4)从商业、市属信贷部门、金融部门提供创业贷款。(5)贷款利率等级分段式,即初期低利率,发展期较高利率;繁荣期市场利率。(6)在服务方面,开设大学生创业工商服务窗口、纳税咨询及简化手续、大学生创业专用物流公司等提高效率,政府对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使人尽其才的任务艰巨!
4.2.2革新学校的教育模式
创业从“学校孵化”期做起,为学生做好基础。在课程方面,勤开展“学以致用”、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培训、学科指导等课程,让大学生有基础、有知识的去创业;在实践方面,指导学生参加国家、教育厅(市)等创业计划竞赛、企业家讲座、专业职称考试培训、企业模拟、到企业用工和项岗实习、例举典型创业事例等方式;在利用资源方面,把校园里面闲置的校园厂房、教室、校区利用起来,提供场地、仿真岗位锻炼、培养实践技能、熟悉工商税务知识、寻找项目机会,让那些有着强烈愿望、有一定创业能力的优秀大学生有用武之地;同时,邀请投资者进入,帮助学生寻找投资人、创业机会,形成一个产业链模式,即便不会立刻成功,也为将来创业和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4.2.3发挥家庭环境的正面影响
大学毕业生创业受其家庭环境的影响较大。家长的认知程度、创新意识、择业观念、价值观念都会影响子女。作为家长,在一定条件下,帮扶学生,可多鼓励孩子创业,选择周围熟悉的行业和模式、与亲戚朋友一起创业等方式,让孩子多尝试,创造宽松的创业环境、减少孩子压力,在困难时帮一把,也许就会创造出一个奇迹。
4.2.4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
作为学习主体,要通过国家政策的实施、学校的培养、企业的实践和锻炼,珍惜学习机会,真正掌握多方面知识,能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寻找机会、抓住机会,处理好择业与创业观念、理论与技能相结合、优势教育、听各种类型的学术报告、发明制作竞赛、原创作品比赛、课外学术作品大赛、考取职业化证书、短期职业与长久职业的两面性等方面提高自己。以上政府、学校、家庭、学生自身四个方面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大学生自主创业是一个系统化、全面性的社会工程,既需要社会、高校的帮扶和鼓励,也需要家庭的理解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支撑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实现国家提出的“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要求。
作者:邹丽 单位:沈阳工学院
第七篇
一、我国艺术类高校的创业教育发展现状
近几年,在国家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等支持下,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在创业课程体系改革、创业实践活动、创业实践基地等形式上不断完善,但目前大学生主动开展创业的比例仍较低,大学生普遍缺乏创业意识、创业实践能力较弱。自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院校不断扩招,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随着近年来“艺考热”的推动,艺术类招生人数是所有学科里增速最快的,而与艺术类学科对口的岗位补充增速却低于艺术类毕业生人数的增速。据《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的数据显示,管理学、艺术、文学等专业就业相对困难。由于专业的特殊性、毕业生逐年增多,且受就业观的偏差、就业能力不强、就业指导力度不够等因素影响,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形势较其他专业更加严峻。创业对于极具创造力的艺术类大学生来说是规避就业风险、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艺术类大学生在依托专业开展自主创业方面较其他专业学生有一定的优势,但艺术类大学生普遍存在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欠缺、创业意识淡薄、创业形式单一,对创业的艰难性和风险性认识不够等方面的问题。2014年国家提出“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在融资、注册、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提供了政策支持,使大学生自主创业环境逐渐优化,旨在扶持和帮助更多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逐步提高高校毕业生创业比例。随着国家和社会对具有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高校创业教育要通过转变教育理念、完善课程体系、丰富教育方式、夯实师资力量、科学化教育评估管理、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等方面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提高大学生创业的可行性。因此,在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在艺术类大学生中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其创新创业能力,对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培养既有创新精神又有创业能力的艺术专业人才,以及推动艺术专业教育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二、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创业教育是具有丰富内涵和鲜明时代特征的教育理念,符合“互联网+”的时代大趋势。创业教育要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协同作用,使学生掌握创业知识与创业技能,提高创业意识和创业素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创业能力。综合国内外创业教育比较研究,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培养具有创业能力,即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中较薄弱的环节之一。相比欧美、日韩等国家,目前我国现有的创业教育体系及创业教育实践模式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基于当前我国创业教育实践和创业教育理论研究的现状,结合我国国情与创业教育的理论内涵,针对我国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和大学生对创业实践能力的需求,笔者认为,我国高校艺术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应遵循创业教育的一般规律和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需求、个性需求,构建适合艺术类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体系;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贯穿于学校整体育人的全过程中,分阶段、分层次地对创业教育的具体目标、内容与实施方式进行整体规划,细分创业教育的各阶段。初级阶段主要针对低年级学生,通过入学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课程开展创业启蒙教育;中级阶段主要针对高年级学生,在创业教育内容上更广泛,包括创业相关信息处理、市场营销学、市场调研分析方法等,通过体验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创业技能;高级阶段主要针对准毕业生和研究生,此阶段的创业教育内容更丰富,包括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金融、风险评估等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全面创业能力。在创业教育的初级、中级、高级三个不同阶段,高校要在搭建各种创业平台、创业实践基地、专业指导、市场信息沟通、创业心理素质培养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引导和鼓励学生开办各种形式的创作工作室,将分散的创业集中起来,实现资源优化和信息共享,提升艺术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三、艺术类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培养策略
(一)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定位
综合国内外创业教育的发展水平,我国高等院校创业教育在创新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方面相对落后,优质教育资源不足,教育教学方法陈旧,直接影响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作为创业教育实施主体的高校,应将创业教育贯穿于教育、管理、服务的整体育人体系,组织开展创业学习、创业实践、创业孵化等创业教育活动。在教育环境上重视功能完备的创业环境建设,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在创业教育的内容上要将创业教育与实践教育、专业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科研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就业指导服务以及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相结合。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创业需要创新,只有不断的创新与实践才能实现高校创业教育的目标。因此,高校要在创业教育中突出发挥创新与实践的作用,通过搭建创业教育校内实践平台、校外实训基地,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
(二)完善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
目前我国高校越来越重视创业教育,但是现有的高等教育体系中还没有设立完善、系统的创业学专业及相关课程,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往往各自独立、彼此脱离。因此,对于专业性独特、文化基础薄弱的艺术类大学生,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要将学科专业教育与创业知识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有效结合,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在改革课程设置的基础上,一是要在教学内容上整合开发艺术类大学生专业课程,如艺术品投资与市场营销、广告心理学、艺术创业论等教学内容,培养针对艺术类大学生专业的创业能力;二是要在教学环节增加“参与式”创业实践环节,如校企项目合作、校内外双导师指导、师生工作室等,通过教与学、学与做、做与赛的闭环反馈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业实践能力;三是要在师资培养上,一方面聘请文化产业经营管理者、文化产业创意经理人、艺术专业优秀创业者兼职讲授创业知识,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到企业锻炼、到艺术市场考察,鼓励教师创业和参与学生创业,通过校内外教育资源的整合,培养多元的创业师资。
(三)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高校创业教育要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充分结合。在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过程中要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创业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要融入创新精神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做好学生的创业引领人和指导者,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通过教育实践唤醒学生的创业意识,开发其创业潜能,激发其创业热情,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人格等创业素养。艺术类大学生具有思想活跃、个性突出、组织纪律性较弱、集体观念较缺乏、文化基础较薄弱等思想行为特点。针对这些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做到:首先在创业课程体系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创业教育课程的普及性和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体系;其次在创业实践教育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完善工作机构和服务体系,多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如开展社会实践、创业培训、创业论坛、创业交流、创业竞赛、讲座等,创造和谐的创业环境,营造浓郁的创业氛围,鼓励引导艺术类大学生自主、自发、自动、自觉地开展创业活动。
四、结语
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整合多方力量才能顺利、有效地实施。目前,国内大学生创业教育仍处于探索阶段,艺术类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目标应从以缓解就业压力为主,逐渐转移到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提升艺术类大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上。高校要不断创新理念,根据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教学要求等方面着手,结合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构建适合艺术类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模式,拓宽培养艺术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渠道,提升艺术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作者:于晓威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第八篇
一、高校人才创业能力培养现状
(一)缺乏系统化的创业教育理论和课程设置
创业能力培养需要有系统化的创业教育理论和课程指导,国外很多知名商科院校都将人才创业能力培养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创业能力培养已经形成了科学的课程体系,包括能力培养的素质类课程、创业培养的意识类课程和创业培养的操作类等课程。而我国对人才创业能力的培养认识还不全面,大多数高校对于创业能力培养还没有形成体系。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创业人才培养多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操作性,主要体现在创业课程开设的不规范化、形式化、体系的零碎化。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有创业方面专业领域的教师进行指导,这类教师除了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还需要有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作为支撑。但目前我国创业类教师一般注于某一领域的研究,理论成果相对较多,实际参与社会化创业实战的经验较少,缺乏相应的创业教育理论。同时创业方面的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没有实战经验的老师很难将创业课程上好,这对于培养具有创业精神的学生是一个弊端。
(二)实践教学改革难度大
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尚未推广。由于不同学科的专业背景不同,如何让不同专业背景的同学创业的实践环节纳入到教学环节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目前多数高校都是按照专业进行人才培养,以学分制为主,在涉及教学计划和教学课时等具体细节性问题时,进行实践教学改革的难度较大。同时现在创业类课程设置与专业课程相分离,所设专业课程与创业相关性较小,多以选修课形式供学生选择。而且创业类课程存在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和理论基础薄弱,内容浅显等问题。
(三)对创业能力培养的定位不明确
目前,有些高校在创业人才培养的措施多体现在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业竞赛,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影响力大的创业竞赛活动以显示学校的办学水平、教育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高。高校鼓励学生参加创业竞赛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但同时我们要认识到,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目标不是用来展示,更重要的是培养具有创业能力的人才。创业人才培养是一种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
二、提高创业能力培养的措施
对于国内创业人才培养中的现状以及暴露的一些问题,高校人才培养要把创业型人才培养与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把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落到实处、推向深入。
(一)形成系统化的创业教育课程
加强对创业类课程建设的投入。将创业类课程纳入本科生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中,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去实施;强化实践环节,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强化实践技能。根据学科特色将创业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结合,达到学生在不影响本专业学习的情况下提高自身创业能力的效果。加强创业教师的培训。组织选拔一批具有创业意愿的教师进行创业方面的系统化培训,通过企业实习和锻炼加强对创业的认识,争取创业类授课教师即有企业相关工作经验、又有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
(二)改善创业人才培养的环境
加强对创业人才培养的环境研究。创业环境与创业能否成功有着直接的关联,对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不能局限于常规的教学和实践,还应通过研究创业环境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平台,通过联合政府和社会资源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尽可能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人才培养不仅是高校教书育人的职责所在,更应该是学校向社会提供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应该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为创业人才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这需要形成一种鼓励创业、支持创业的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需要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随着我国大学生创业的社会环境日趋成熟,还要积极创造条件使非政府组织参与到大学生创业当中,倡导他们通过多种形式为大学生创业教育及创业提供有力的社会支持。
三“、三位一体”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构建
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仅靠一系列相关措施还是不够的,还需要一个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培养模式作为创业人才培养的指导。高校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笔者通过对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模式的研究,提出“优化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教学、共建创业基地”三位一体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
(一)优化课程体系
优化课程体系的核心是实行课程综合化。一是将创业教育类课程纳入人才培养体系,结合学校开展的相关创业类课程(以管理学、经济学、法律等与创业相关的课程为主),推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融合渗透,树立创业意识。二是多渠道优化课程体系,如实行弹性学分制、主辅修制,跨系选课等,促使学生的专业知识由单一型向交叉型转变,提高创业能力的储备。同时进一步加强创业类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力争将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主渠道,融入学生人生规划体系的关键环节。优化课程体系的重点是强化师资队伍。创业教育师资为创业教育工作提供专业的智力支持。通过安排创业类授课教师到企业锻炼、外聘专家指导等形式逐步形成由专职创业授课教师、企业负责人和政府部门领导组成的创业专家组,提高创业教育的专业性。优化课程体系的关键是模拟实战。通过聘请创业成功人士、杰出校友、风险投资家、经济师、金融学者等在经济、管理、服务等方面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校外人士定期来校开设不同内容模块的创业讲座或培训课程,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来让学生了解在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掌握在社会大环境下创业可能遇到的各类问题。通过模拟实战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在学校创业孵化基地进行创业模拟,在创业模拟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创业能力。
(二)改革实践教学
实践是创业的基础,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必须加强实践环节。针对当前大学生实践教学时间和空间不足且多强调理论性、结构化的现状,开展“第二课堂”,由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带课,结合企业实际运行过程让学生进行实践教学。高校应该为学生创业提供实践基地,为创业模拟提供平台。同时,组织学生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咨询服务、科技开发等形式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提高实际运用能力。改革实践还应该重视各类创业相关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创业类竞赛,以赛事为依托,提高同学参与创业的热情,为有潜力的创业团队进行指导。此外高校还应注重发挥社团以及大学生科研立项在创业实践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开展创业相关活动,组织大学生参加创新科研立项,浓郁校园创业文化氛围。
(三)共建创业基地
高校的创业人才培养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开展创业实践需要提供创业的政策知识、资金支持和良好的社会支持等方面的协调与努力,通过政策鼓励为创业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高校应加强与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联系与合作,积极构建并完善政府、高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学校实验室平台,依托所在地市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等资源优势,创建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加强创业实践基地的创业指导、场地配套、跟踪服务、后勤服务等功能,为大学生进行创业活动提供实践平台。通过实践基地的建设,促进教学实习、创业实践与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为真正具有创业能力和可行项目的创业精英及其团队提供发展的载体,为最终以创业谋求职业发展奠定了良好根基。创业能力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一方面大学生要具备主动创业的意识和创业所需的基本能力,掌握创业的相关技能,勇于探索,敢于创业;另一方面高校、政府和社会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外界环境,通过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的扶持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平台。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学校、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长期坚持,才会最终将高校的创业人才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作者:张华 田锦程 马骁 单位:江苏大学
第九篇
一、调查内容与方法
本课题采用大学生创业能力现状调查问卷,该问卷有5个维度,共20个项目。这5个维度为:创业意愿、创业目的与动力、创业的影响因素、创业能力自我评价、学校创业教育等。通过本次调查,掌握淮安市高校大学生创业思想和创业现状。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了淮阴工学院、淮阴师范学院、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共发放问卷1000份,最后收回有效问卷945份,有效回收率为94.5%。调查涉及到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全部数据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讨论。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创业意愿
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创业热情较高,有68.6%的学生想过自己要创业。同样,选择对创业很感兴趣的占26.3%,持感兴趣的占48.6%,二者加起来的比例高达74.9%。虽然有许多大学生认识到当前就业难现象,但问“你大学毕业后打算”时,选择先就业的占54.9%,继续学习深造的占29.8%,考公务员的占6.6%,选择先创业的仅占13.8%。从以上数据及走访情况中了解到,近三年来,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人数较少,创业取得成功的更是寥寥无几。
2.创业影响因素
尽管大学生创业兴趣较高,但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并不急于创业,究其原因,从调查中看出,有72.8%的学生对国家和政府有关创业政策不了解,这是影响大学生创业的重要原因,其他原因认为是创业资金的占35.7%,认为是创业机会的占32.6%,认为创业环境和家庭亲友支持的各占16.7%,选择较多的是认为创业能力的占53.7%。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大学生创业的主要因素是创业政策和创业能力。现代大学生在选择自己的未来道路时更加理性,对自身的创业条件有较明确的认识。而高校如何宣传国家和政府的创业优惠政策,如何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创业信心,是高校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值得思考的一大课题。
3.创业目的与动力
大学生对创业目的与动力的理解,有40.6%的学生认为是实现自我价值和展示才能,有35.5%的学生认为是避免就业压力,有26.2%的学生认为是致富的好办法,有15.3%的学生认为可以出人头地。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把实现自我价值和展示才能作为主要的创业目的与动力,反映出大学生远大理想和抱负,以及他们的目标追求。同时,也有不少学生感受到就业的压力,认为自主创业可以避免就业压力。在访谈中了解到许多大学生还是会选择先就业,再择业,择业之后再创业,这种作法也是现在大学所提倡的,但对有创业意识激情的大学生来说,又在无意中起到负面暗示。所以,应该提倡以创业的心态就业,以这种心态就业的大学生才会珍惜自己的岗位,才会注重在实践中积累创业经验。
4.学校创业教育和指导
创业教育反映了大学生创业政策的执行度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情况。调查显示,有81.9%的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进行创业教育,希望进行创业教育的选项有:开设创业知识培训、创业能力训练、创业模拟、创业大赛、创业实践活动、创业社团活动、创业讲座等,其中比例占据前三位的是:创业知识培训(41.2%)、创业能力训练(40.9%)、创业实践活动(37.8%)。由此可见,大学生迫切希望高校给予这几方面的帮助和支持,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学校创业教育的不足。
5.创业能力的自我评价
为了测试大学生创业能力,课题组设计了7个相关问题,每个问题有5个选项“非常认可、比较认可、一般、比较不认可、非常不认可”,对每个问题上的得分运用加权平均方法计算,得出的平均分值越接近5,表明大学生在这个方面有突出的能力或很有自信。
三、结论与对策建议
1.加强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创业信心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学校创业教育现状评价不高,希望学校多途径地开展创业教育。高校要做好创业教育就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重点做到:一是要求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二是推进协同育人,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协同,推进高校与高校,高校与政府、社会间的协同,推进学科专业间的协同,建立结构调整、多样合作、交叉培养的新机制。三是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加强实验教育资源共享,搭建实习实训平台,办好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四是推行休学创新创业,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改革学生学业考核评价办法。高校通过改革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以提高大学生创业信心。
2.提高大学生创业技能,提升创业成功率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承担创业风险能力低,主要是大学生的社会经验较少,创业资金来之不易,承担创业风险大。要提高大学生创业技能,关键在于创业实践活动,创业实践活动以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重要途径。高校要营造浓郁的创业氛围,围绕第二课堂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开展灵活多样的创业讲座、创业训练、创业模拟、创业大赛;依托校企联盟、科技园区、创业园区、创业项目孵化器、校外实习基地和创业基地等,组织学生参观学习、项目设计、成果转化、企业创办等活动,提高大学生创业技能。同时,还要开展财务知识培训、提供财务咨询,帮助大学生搞好财务管理,保证资金合理使用,提高使用效率,提升创业成功率。
3.完善现有政策,构建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创业优惠政策并不了解,这也是大学生不愿自主创业的重要原因。需要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团体共同搭建相应的平台,提供政策、法律、咨询等配套服务体系,形成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的合力。政府要加大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力度,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财政资金扶持、融资担保扶持、工商税务扶持、创业补贴扶持、创业导师扶持、创业培训扶持等扶持项目,为大学生创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吸引更多的大学生投身到创业中去。
作者:王峰 单位:淮阴工学院
第十篇
一、加强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内创业环境
良好的创业氛围是培育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外部动力,是创业教育得以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加强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强宣传,普及创业知识,充分调到学生创业的积极性
在学校,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广播等大众媒体加强宣传,也可以以学校、社团组织的报告会、科技交流会等形式,宣传成功创业的先进典型,开阔同学们的视野,充分调到学生创业的积极性,为同学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创业氛围。
2.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并参加各种创新创业竞赛活动
以“挑战杯”为契机,广泛开展科技文化节、科研立项、创业沙龙、创业论坛等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活动,以此培养同学们的创新创业热情,开阔同学们的创新思维,激发同学们的创业意识,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同学们自身的创业能力水平。
3.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鼓励大学生自出创新创业
学校可通过多种形式的奖励措施,如学分认定、设立专项奖学金等,鼓励同学们进行科学研究、创新创造,同时对一些在创新创业方面表现突出的同学给予奖励和支持,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规章制度积极推动学校创业教育的发展。
二、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奠定创业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
大学生的创业活动要想成功,必须经过专业指导才行。成功的创业实践活动,需要创业者有较高的创业能力水平。要想达到较高的创业能力水平,那就需要有专业的理论基础作为支撑。因此,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首先,应该完善创业教育教材体系。可以结合一些创业成功的案例,同时借鉴国外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编写适合当代大学生的、且高质量的教材。其次,就是需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课程设置需要突出专业特色,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设置要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起来,增加创业选修课在课程设置中的比重,结合学校实际,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之中,建立多层次、系统化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再次,加强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以校内外的创业实践基地为平台,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活动,把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总之,创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多角度、多渠道的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同时还需要根据社会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不断对其更新和改进,从而逐渐形成学校创业课程的优势和特色。
三、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创业教育要发展,必须依靠强有力的师资力量。为此,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打造有实力的创业师资队伍,对于创业教育的发展和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首先,可以利用学校原有的教师资源,包括利用经济管理专业和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专业的老师,为同学们开通创业必修课和选修课,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专业性。其次,学校可以聘请校外的风险投资家、企业家或创业科研人员直接从事创业实践活动的指导,以此提高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再次,通过加强教师的培训和学习,以及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和科学研究,从而不断增强教师创新创业的专业知识水平,不断提高教师创新创业的指导能力,最终使学校的创业教育得以更好的发展,学生的创业能力得以更好的提高。
四、汇聚各方力量,形成政府、学校和社会支持的合力
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仅需要学校单方面的力量,而且还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只有形成三方的合力,才能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首先,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导向机制和帮扶机制,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大学生创业更多的支持和指导,提高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增强大学生创业的信心,通过舆论宣传和引导以及相关政策的扶持等方式,持续培育和优化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软环境。其次,通过对创业教育在社会上的宣传和普及,让创业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树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念,在全社会形成“帮助创业、支持创业”的社会氛围,让创业创新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最后,高校是实施创业教育的主阵地,高校创业教育在传授创业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把创新创业实践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延伸,拓宽学生的创业思维,丰富学生的创业体验,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积极地创造条件,对在创业实践活动中涌现出的一些优秀创业项目进行孵化,利用学校的资源优势,切实帮助一些优秀的创业个人和创业团队实现自主创业。
作者:崔鹏 单位:山东理工大学
- 上一篇: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评估自查报告
- 下一篇:大学生微商创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