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思考

时间:2022-09-03 09:35:32

导语: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思考

一、优质创业是衡量高校办学效益指标之一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并不长,近代意义上的大学是在仿效西方高等教育的基础上兴建的,由蔡元培为第一任校长的北京大学堪为当时的代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2013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近35%,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经历着由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的转变。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不仅指的是办学规模,更主要追求的是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效益是经济领域的概念,后扩展到教育、政治以及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领域。学界对高校办学效益的定义沿用了经济学中的解释:高校在办学过程中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也就是高校在一定的教育资源投入的情况下,提供最多的、以人才为主的、适应和满足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成果产出。高校办学效益来源于合理的规模、优化的结构、优质的教学及科学的管理。“管理也是生产力”,特别是在内涵发展阶段,向结构要效益、向管理要效益成为各高校提高办学效益的首选,因其具有保持教育投入不变而谋求发展的优势,不是增量效益,而是存量效益。高校办学实行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是科学管理的客观要求,高校办学效益的评价必须改变传统的思维和方法,科学地设定评价体系中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及其权重。笔者认为,高校办学效益应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发展效益的协调统一,是“硬实力”和“软实力”的联合共进。但是,传统的评价体系注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和发展效益,表现为一级指标不全面,二级指标不完整,各项权重不合理。实际上,在当前实施创新型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在全民创业的大环境下,高校办学效益评价的内容要拓展、要更新,评价的一级指标应包括毕业生数量、就业数量和质量及创业项目数量、质量,科研成果数量及其转化数量,合作企业数量及其合作效益,大学精神、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的内容,其中,毕业生就业与创业情况是衡量高校办学效益的核心指标。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中存在的误区

就业与创业教育成效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效益的关键所在。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高校办学效益为研究视角,对大学生创业工作中存在的观念误区、操作误区及评价误区做一全面梳理,并尝试性地提出消解模型。

1.观念误区

(1)创业是应对就业压力的无奈之举社会上存在着“大学生创业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的观念误区,存在“创业”与“差生”挂钩的旧思维模式。常有清华大学毕业生当城管、北京大学研究生卖猪肉等新闻见诸报端,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事情之所以成为新闻,是因为绝大部分人对其持否定态度,认为这有损于名牌大学的声誉,究其原因仍是“精英情结”和“编制情结”在起作用。事实上,创业可分为消极被动型和积极发展型两类,创业特别是积极发展型创业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有意义尝试,是人对于一种职业发展的精神追求,是一种人生大跨度的战略目标,而不是急功近利的妄想。国家正在实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国家主席提出了“经济新常态”的概念并在2014年的APEC会议上对其内涵进行阐述,要素驱动转为创新驱动是其重要内容。据此,我们可以说“大学生创业是‘经济新常态’下的大学生‘就业新常态’”。(2)就业率越高越好大学生就业困难有着现实的客观性,这正体现了二律背反:一方面,要提高国民素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一方面要求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而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信息社会,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渐替代了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占据了社会经济的主体地位,这势必减少就业岗位,出现就业难的问题。就业率只有适度才对社会的进步发展有利,并不是越高越好。就业太低,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就业率太高,不能产生压力和激发动力。适度的失业率,对于一个社会形成淘汰机制是必要的,有利于增强在职者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有利于激发就业者的潜能和创造性。(3)将来毕业不准备创业,不必接受创业教育实际上,接受创业教育并不意味着将来必须创业,创业教育更多的是培养一种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冒险意识及创造意识,这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对于学生将来从事任何职业都是有意义的。在创业的时代,如果要建设创新创业的国度,必须普及创业教育。欧美日等国的创业教育不仅普及到大学生,更从娃娃抓起。以美国为例,建立了从小学、中学、大学“全程化”的教育体系,融创业活动、创业课程、创业专业、创业实践为一体。(4)没有资金和专利,不能创业很多大学生认为资金和专利是创业的必要条件,诚然,资金和专利一硬一软,是创业所不可少的。但是没有资金和专利,也一样能创业。因为创业的激情和本领、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比资金和专利更为重要,尤其在今天风险投资体系较为完善、国家创业扶持力度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大学生只要有好的创意、好的思路、点子、经营管理模式以及服务品质等,就有办法吸引到资金。靠“一条领带打天下”的曾宪梓先生的成功是最好的例证。另外,创业都不仅要有资金、有能力,还要有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团结合作意识等。(5)创业就是创办企业创业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的意识、精神、品质和能力,并享受人的尊严和价值的美感,创办企业固然是创业教育的工具价值体现,但是创业教育的精神价值才是最为根本的,要消除“创业”与“创办企业”等同的观念。另外,大学生创业与其他社会群体创业的根本区别在于:大学生创业具有强于其他社会群体的核心竞争力,其创业不局限于传统行业领域,创业内容更多的是强调对新领域、新市场的拓展,更强调技术和理念的领先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操作误区

大学生创业工作的操作问题,其实就是对创业教育导向是什么、主体是谁、创业教育内容是什么以及创业教育途径的不同回答。(1)以市场为导向培养人才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高校作为科技知识生产机构和高素质专门人才培养机构的结合点,面向市场需求培养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这是其基本职能。市场是个指挥棒,能够调节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学科、专业的反应具有滞后性,因为根据当前就业市场情况而对专业设置做出的调整,在4年(或5年)后毕业生才出炉,这时候市场情况多少会有所改变。另外,高校作为知识经济社会独立的社会机构,需要保持其独立性,不能过分地迎合市场需求,而被市场需求牵着鼻子走,丧失大学基本的批判功能、预测功能和创造功能。(2)创业教育的主体是高校创业指导中心对待“大学生创业教育主体是谁”这个问题,传统的回答是:高校创业指导中心。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在科学发展走向“大科学”时代,协同创新、协同育人已成为当今高校育人的主导范式,这是不可回避的现实。以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理论、三螺旋理论、协同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为视角,均可得出高校创业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多元主体联动协同的工程,高校、政府、企业及社会机构等具有各自的职责。同时,高校内部的组织、宣传、学工、团委、教务和科技等部门在大学生创业工作中需要相互配合、协同联动,共同推进大学生创业工作。(3)创业教育就是理论说教大学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站,这时候创业教育就不再是纯粹的“纸上谈兵”,而是要增强其实践性。理论教育是基础知识的铺垫,更重要的是要增加实习、实训和实践等教育内容。开展创业教育不能仅凭一张口和一本书来解决,而是要构建教育教学载体、活动载体、实验载体、实践载体和孵化载体,从而架起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学用之间相互促进。

3.评价误区

(1)评价内容不够合理目前,对于高校创业教育成效评价主要是由政府实施。这种由政府主导建立的高校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非常强调对就业率、首次就业率、协议就业率的评价,而对于创业(灵活就业)的评价是最近4年才逐渐体现的,并且也没有提高到与协议就业率同等的地位,创业并未归入高质量就业的范畴。另外,对创业教育的考核评价体系中,对创办企业数量、企业利润等硬件的指标赋值较大,而对于创业意识、精神和能力等“软指标”没有考虑。(2)评价方法不够科学目前,对于高校创业教育的评价方式主要采取报告和视察两种形式。报告是高校自拟的,高校在取得的成绩方面花费笔墨较多,对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往往剖析不够深刻。而视察的方式,视察者由于时间所限及视察方式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往往对教育过程把握不够,容易导致重结果、轻过程的效应。事实上,即使具有同样的创业成效的不同高校,由于其历史发展的过程不同、发展方式不同,在视察和报告这些环节也不能很好地体现出存在的问题,而视察者、评价者也难以做出具有针对性的反馈意见。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误区的消解路径

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误区的消解问题,笔者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

1.提高对创业教育的认识

从2010年到今天,整个社会对于大学生创业的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都在不断地提高,特别是工学性质、职业性质的高校对于创业教育重视程度、支持力度较以往要大得多。所以,高校更应更新创业教育观念和理念,提高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形成科学的人才观、创业观,从顶层设计的高度将创业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与服务的全过程,改革与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硬件、软件的资金投入,加强学校创业环境建设。同时,高校也要教育大学生认识到大众创业是时代的潮流,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大学生要顺势而为,将潜在的科技、专业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在创业中实现个人价值。

2.提高创业教育的质量

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中指出,“要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要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课堂教学是高校创业教育的主阵地,是大学生积累创业知识的主要来源,只有抓住了课堂教学这个重要环节,大学生的创业行为才能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另外,创业知识也是创业能力形成的基础,我国高校在创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方面尚缺乏系统性,还不能做到将创业教育的所有课程有机地组合起来。因此,高校要借“大众创业”这个东风,发挥大学生创业的优势,将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作为重点,健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同时,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也需要改革。创业教育是一种实践性、参与性很强的课程,灌输式的教学和闭卷考试的形式都不符合创业课程目标的要求。高校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探讨互动式、讨论式和启发式教学法的原理和教法,在日常教学中,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以及合作学习法等应成为创业教育中的常用方式。创业教育的考核评价与其他课程的方式有着很大的区别,既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可以用多元主体权重评价方法,对基础知识采取笔试的方式,对语言表达、辩论和演讲等采用口试方式进行,对创业体验、礼貌礼仪等采用表演的方式进行。考核成绩采用学期考核制,过程考核、项目考核和结业测试相结合。

3.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教育活动

高校要将创业课程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创新创业活动等增强创业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目前国家层面的创新创业活动有“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大学生创业计划和实践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各高校可以结合国家层次的活动,开展具有学校特色的创新创业精品活动,如“创新创业大讲堂”、“五四讲坛”,可以请一些知名企业家、教育家做讲座,与大学生“创客”互动;建立“创业沙龙”,与创业导师、创业者、企业家等交流思想,激励智慧的火花;通过创业大赛,遴选出学生优秀的创业项目进行培育、指导,使其成功孵化。总之,高校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以此来培育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使大学生在创业课堂所学的知识在活动中得到运用。

4.要建立鼓励自主创业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现行的就业评价指标体系,首次就业率包括协议就业率、出国和升学就业率;年底就业率包括协议就业率、出国和升学考研率、灵活就业率(包括创业率)。而首次就业率特别是协议就业率是代表高质量就业,很显然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并未列入其中。在当前的评价体系中,“首次就业率”统计截止时间为8月31日,“年底就业率”统计截止时间为12月30日。如果“首次”和“年底”仅是从时间上界定,而无褒贬之分,则是一种美好的期望。然而事实上却存在着“有色”镜像,因为首次就业代表高质量的就业,年底就业代表较低质量的就业。如果的确要“有色”区分不同类型就业,首次就业率更能体现一个学校办学质量的高低的话,笔者认为有必要将8月31日之前的所有类型就业率特别是创业率加进去,这不仅仅是一种评价指标的改变,更是深层次的人才观、教育观、就业观和创业观的改变。

5.要建立创业基金多渠道筹措机制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创业基金是开展创业教育、提高就业质量的物质保障。一些发达国家的创业基金主要是由社会捐助和企业捐助,学校和政府投入很有限,显然,这得益于社会对创业的认同和鼓励。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创业基金不足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思想上对于创业工作不够重视,多渠道筹资机制尚未形成的缘故。国家应该从制度上予以保证,形成由国家、学校、社会和企业共同筹建创业基金的机制,真正使广大创业学子受益。

作者:张桂华 陈桂香 单位:盐城工学院 武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