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反思与应对策略

时间:2022-02-05 10:50:25

导语: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反思与应对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反思与应对策略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推进,“精准供给”已经逐渐成为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目标,而国内各高校也纷纷基于这一目标对创业教育工作展开创新,然而从实际效果上来看,当前国内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师资力量等方面却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供给侧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为此,文章对“精准供给”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并对这些问题的应对策略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精准供给;创新创业教育;高校

所谓“精准供给”,实际上也就是根据需求端的要求来对供给端进行调整与创新,使产品供给能够满足需求端的各方面要求,从而解决供需端之间的矛盾问题。而在高等教育领域,“精准供给”则是指通过教育改革来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从而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背景下的人才精确供给,使当前高校毕业生与人才市场需求不符的问题能够得到较好解决。因此,在“精准供给”视域下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与应对策略的研究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一“精准供给”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反思

(一)教师队伍素质不足。创新创业教育是对学生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全方位培养与引导,因此其对于教师素质有着很高的要求,然而从目前来看,大多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师在整体素质上却并不能够满足这一要求。首先,我国各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发展时间较短,相关教师人才也是十分匮乏的,因此在面对庞大的学生群体时,其专业教师数量根本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很多学校只能安排一些非专业的兼职教师负责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在这样的情况下,兼职教师不仅未经过专业的培训,同时也缺乏创业实践经验,在课上只能围绕课本进行理论讲解,其教学效果自然也就变得不够理想。[1]其次,高校开设的专业较多,不同专业在就业、创业、创新方向上完全不同,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要具有针对性,但在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师多为非专业兼职教师的情况下,教师对各专业特点缺乏足够的了解,只能从非专业的角度提出一些理论性的建议,而学生得到的收获也较少。此外,很多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创新创业教师不仅待遇较低,专业职称评聘也十分困难,很难吸引到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同时在职创新创业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二)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备创业基本素质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从“精准供给”的角度来看,只有让学生的创业素质与创新能力得到提升,才能够使社会人才需求真正得到满足。对于这一问题,很多高校并未形成正确的认识,而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也逐渐陷入了误区。在教育部门的支持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这些进展却集中体现在学生的创新、创业成果上,这使得很多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过于重视学生创新创业成果的获取,反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素质的锻炼,有时甚至还会通过“不正当”的方式帮助学生完成创新创业方案,这样一来,学校看似在创新创业教育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由于学生创新能力与创业素质并未得到太大的提升,因此实际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另外,在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的背景下,当今社会需要更多的敢于创业、勇于创新的年轻人才做出实际行动,加入到创新创业队伍中来,因而对于学生创新意识、创业社会责任的培养同样十分重要。但由于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于重视创新创业成果,很多学生即便得到了能力与素质的提升,也缺乏主动创业的意愿,这样的教育效果显然是不够理想的。(三)教育内容脱离实际。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很多高校都将创新创业教育设为公共必修课程,由一名教师对不同专业、多个班级的学生进行教学,这样的课程只能以理论讲解为主,不仅无法从专业入手进行具体解析,同时也很难与实践、实训活动相结合,而在缺少实践教学支持的情况下,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自然也就呈现出了脱离实际的问题。而从教材的角度来看,近年来针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所指定的相关教材虽然有很多,但其内容却缺乏针对性,与学生本专业以及学校实际情况联系不大,同样存在着脱离实际的问题。(四)教育模式缺乏特色。高等院校在专业设置、办学特色以及优势学科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各高校要想实现人才的“精准供给”,就必须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情况以及学校在教学方面的优势与特点,对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进行完善。[2]然而在现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中,虽然有少数高校已经展开了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创新,但绝大多数高校仍然是以照搬照抄其他院校固定模式为主。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与自身特色不符,学科优势也很难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发挥出来,这对于“精准供给”的实现是非常不利的。(五)运行体系不够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的教育工作,与各种创业活动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因此在工作过程中,必须要建立完善的运行体系作为支持,而当前我国个各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运行体系却存在着很多不完善之处。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虽然被很多高校纳入到课程体系之中,但对于各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开发却十分缓慢,整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与长期工作规划更是异常模糊,而在缺乏明确指导与课程体系支持的情况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是很难得到进一步推进的。另一方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还严重缺乏区域协同性,同地区各高校往往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根本无法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运行,这不仅导致了高校间教育方向的趋同,很多教育资源也出现了严重的浪费,对教育效率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二“精准供给”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应对策略

(一)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教师作为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者,其个人素质显得极为关键,针对当前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在素质方面的问题,各高校还需从多方面入手,来寻求合适的解决路径。第一,创新创业教育属于高层次教育教学形态,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同时还要具备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以及社会经验。因此高校一方面鼓励教师参与各种各样的制度化、专业化培训活动,并在业余时间积极进行自我学习,从而使其能够尽快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各方面要求,并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意识与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则可以与社会上一些实力突出、信誉较好的企业进行合作,邀请或聘请具有丰富创新创业经验的社会成功人士到校授课,或是组成导师团队,与学生进行对接。同时也可以让教师深入社会一线进行实践,积累创新创业经验。这样一来,学校的师资力量会变得更加雄厚,而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也能够得到迅速提升,从而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创新创业指导。[3]第二,在创新创业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不足的情况下,学校也可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向专业课程教学渗透,组织创新创业教师与其他专业学科教师展开跨学科研讨、交流,这样既可以弥补教师自身的知识局限性,同时也能够提高专业学科教学的针对性,使其能够与社会人才需求相契合。第三,在创新创业教育得到高度重视的情况下,未来创新创业教师人才必将进一步增多,因此各高校还需提高创新创业教师的薪资待遇,完善其专业职称晋升体系,这样才能够在未来各高校的人才竞争中抢占先机。(二)转变人才培养战略。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存在着很多误区,而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则需要高校对当前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战略进行转变。第一,在创新创业活动中,不可一味追求创新创业成果,而是以学生能力素质提升为核心目的,为学生的知识积累、养成、转化提供支持,使其能够尽快具备创业素质与创新能力。第二,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只集中在少数具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群体中,因此高校必须对学校现有教学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来扩大创新创业覆盖面,以专业教育为基础,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来,使其能够覆盖全体学生的学习历程。[4]第三,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需求,建立多层次、开放性的教育模式,给予学生自主选择创新创业课程的权利,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创新创业的过程中来,通过创新创业活动来实现人生价值,并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与创业社会责任感。(三)推动课程体系开发。课程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层基础,当前国内各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公共课程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创业、创新指导的作用,但其作为第二课堂维度的活动性课程,仍然存在缺乏完整的课程体系,也很难支持创新创业人才的系统化培养。因此,未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还需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课程体系的开发中来。一方面以专业课程为基础,开发嵌入式的创新创业课程,将创新创业知识、理念渗透到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来,从而使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具备专业性与针对性;另一方面则需要将特定的专业、职业背景嵌入到创新创业课程之中,创设具有真实职场特征与市场环境特征的教学环境,并在教学活动中组织学生进行职场岗位工作模拟与创业模拟,使教、学、做、创能够紧密结合起来,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拥有更多的机会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不断积累创新创业实践经验。(四)加快特色教育模式创新。对于高等院校来说,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要想真正取得更大的成果,就必须要对自身在教学资源上的优势进行明确,通过创新创业成果尽快转化、教师创新创业指导奖励等方式,激发专业课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本校学科优势、科研优势、学术优势能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得到体现,并逐渐转化为创新创业教育优势,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更大的提升,同时也能够让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本土化、特色化。[5]另外,创新创业教育可分为创新与创业两部分,二者虽然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但在教育难度上却存在着差异。因此,高校同样可以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区分开来,根据学校当前实际情况侧重其中一部分教育工作,使其能够更快取得进展,并以此为基础带动另一部分教育工作的发展。例如在高校合作企业较少的情况下,高校就可以从创新教育入手,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同时鼓励具备良好创新能力的学生展开自主创业实践;而对于产学研体系较为完善的学校,则可以从创业教育入手,帮助学生开阔视野、积累经验,在创业实践中实现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五)建立产学研教育体系。针对创新创业教育运行体系不够完善的问题,高校一方面应积极寻求与本校科研优势、学科优势相关的企业进行合作,根据当前各专业发展趋势以及实际人才需求来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并进行长期性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规划;另一方面,则需要从与同地区其他高校进行沟通,从区域协同视角构建实训教育基地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的教研平台,从而使产学研教育体系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三结语

总而言之,当前我国各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对于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是十分不利的,而要想切实解决这些问题,真正实现人才的精确供给,则需要在课程体系开发、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采取合适的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李新宁.“精准供给”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反思[J].中国成人教育,2018(12):61-64.

[2]屠萍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精准供给、价值与体系的三维重构[J].中国商论,2018(19):183-185.

[3]王祎黎,聂邦军.供给侧改革视角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境与破局[J].中国成人教育,2018(10):42-46.

[4]李颖,杨建肖,张佳景.教育供给侧改革视域下河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反思与模式探索[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7,19(06):44-48.

[5]张欣,韩晓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精准化供给”机制与实践路径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7,30(15):46-47.

作者:郑秋 单位:闽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