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思考
时间:2022-12-21 03:16:39
导语: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健康产业必将成为世界各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社会对健康产业的需求将会日益增长,各国对健康产业的投入也会加大,呈现“井喷式”发展。然而据调查,尽管当下医学生的就业压力较大,但依旧保守的就业心理仍使得大多数医学生对日益凸显的社会需求和国家政策缺乏了解,创新意识不强,创业热情不足,还没有做好应对未来就业形势变化、提前规划就业创业方向的准备。
无论是医学领域的应用技术创新还是临床技术改进,抑或是推进医学转化等,医院和医生都将是未来医学创新的真正主体与主力军,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关键生产力。医学院校是医学相关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大量创新型卓越医学人才的重要任务,必须尽快站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问题。专业教育是医学院校传授医学生相关专业知识、培养相关专业技能和技术素养的主要途径,而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门交叉学科,集合了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经济学等多种学科,它与专业教育的互相渗透与融合,将给医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实践机会,让医学生在实践中不断验证自己的想法,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自主学习、交流沟通、团队合作、信息处理中夯实全面发展的宽厚基础,提升临床综合能力和科研潜力,从而激发创新思维,拓展国际视野。加强医学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新形势下医学生专业教育和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的大融合,有助于引导医学生更好地利用专业优势开展创新实践活动。
当下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瓶颈问题
医学院校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就要打破传统单一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全程化、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科学规划和具体落实。这个过程需要教学、学生管理、就业等诸多部门组织协同、配合实施,将创新创业教育引入专业教育培养的各个环节。但部分医学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决心和信心还不足、推进力度不够。医学院校由于专业理论系统性强、课程设置传统固化、学科交叉少,创新创业教育未能有效融入专业教育,仍游离于人才培养方案之外,相对割裂、独立运行。不少医学院校实质上仍将创新创业教育视作专业课程教学以外的拓展项目,主要依托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参与仅局限于少数人。创新创业教育与医学专业领域缺乏知识的共享与融合,缺乏课程体系的共同开发与实践,这直接导致了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性不强,成效不明显。
目前,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依靠校内科研型和管理型教师,这些教师教学经验少,实践经验更是缺乏,大多在尝试和摸索中进行带教工作。从校外聘请的创业型兼职教师往往又因缺乏医学专业背景,教学内容上很难与医学专业匹配融合,职业规划指导上与医学生的实际发展也衔接不够,授课形式以理论为主,实践教学少,实战训练更少,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和实施效果。由于医学生学制长、课程多、学业重、压力大,再加上医学生的职业规划与人生预期较为固定,就业渠道相对稳定封闭,就业、考研和出国仍是当前大部分医学生毕业后的优先选择。医学生创新创业社会氛围不浓厚,领域内成功案例和可供参考借鉴的经验缺乏,学生虽然有热情,但内在需求和动力不足,群体示范和带动效应仍未形成。
加强医学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议和措施
构建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课程是高校实施人才培育目标的基齐方式和物质基础,医学院校要实现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创新转化质量上的飞跃,就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医学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推进教学方法革新,积极构建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积极增添和补充学科前沿知识和医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维、新理论;以问题为导向,立足社会需求,挖掘和充实医学领域创新创业的案例和经验;设计和构建分专业、分年级、分阶段,依次递进、有机衔接、机制灵活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块等。具体实施上,围绕临床技术改进、医患矛盾缓和、就医程序优化、社区医疗、互联网医疗、人工智能医疗、健康大数据收集等热点问题,精心设计教学案例,鼓励医学生充分开展市场调研,指导医学生将医学专业知识与国家政策扶持、互联网、实践平台等资源结合起来,根据个好选择方向,制定创新创业项目计划并尝试推进。此外,要加强医学院校间的合作,建立智库,共享教学案例、丰富教学方法、编写规范教程和教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建设医药卫生领域创新创业教育在线开放课程和资源库等,推动线下和线上精品课程资源共享。
提升对专业教师内源性支持,培育“双师型”(既具备理论教学素质,也具备实践教学素质)师资队伍。引导专业教师加入创新创业队伍不仅是当下加强产学研用结合、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需要,还是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医学有较高的专业壁垒,毫无疑问,专业教师是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任务最直接最主要的承担者。医学院校要立足培养校内现有教师,积极转变专业教师的角色定位,通过政策引导、资源倾斜、课程改革等多种手段鼓励专业教师主动开展课程创新和衔接创业内容,提升对专业教师的内源性支持。当然,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需要“引培并举、专兼结合”,要从选拔、培养、激励与提升四个方面统筹推进。如将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制定和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标准;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及激励机制;组织有热情、有基础的教师定期参加创新创业教育和教学能力培训;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成效,予以科学合理的物质与精神奖励等。此外,学校还要采取灵活的机制吸纳优质师资,从政府部门及企业聘请既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又具有理论知识的专家、创业成功的校友等担任兼职讲师,与校内专业教师合理安排授课内容,以弥补学校实践型师资力量的不足。
扩大教育覆盖面,分层分类统筹推进。在医学院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既是对医学生进行特殊的就业创业训练,又是希望通过创新创业,让学生把这种理念融入到做学问、做研究、做工作中,培养和提高其将专业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医学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不能局限于少数人参与,不能仅依托第二课堂进行,也不能为了评估考核、学校排名等看重和追求竞赛获奖,从而将优质资源过度集中于少数人或个别项目上。医学院校要构建分层分类的实施体系,最大限度地让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扩大受益面。
加大投入,建设一批医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实践基地。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仅仅依靠课堂上学习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医学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尤其要重视实验和实践环节。医学院校除了要积极发挥现有实验教学和科研平台资源优势,设计增加综合性、创新性的专业实验课程,向学生开放研究基地和重点实验室外,还应进一步加大投入,推动校企合作,重点建设一批面向学生的集科研创新、创业实践、医工结合等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集“教、学、练”于一体,推进模拟演练和现实实践。医学院校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不同于重点实验室或是简单校内创业园,除需要提供让医学生体验现实创新创业环境的场地外,还要设计搭建各种富有自主性、创新性的实验和实训平台,要配备专业指导师资,给予政策和经费支持,为医学生从事科技发明、成果转化、科技服务等提供有效支持,让医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具体的角色体验、过程体验和环境体验。
作者:刘明捷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
- 上一篇:高校农村籍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研究
- 下一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究
精品范文
10医学检验专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