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教育测评体系创新策略

时间:2022-09-07 11:40:28

导语:高校思政教育测评体系创新策略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思政教育测评体系创新策略

摘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高等院校,要在目前抗击疫情和未来防控疫情的过程中有所作为,必须建立可以抵御重大突发事件冲击的思政教育测评体系。文章以重大事件中大学生群体心理特征为研究基础,分析了重大事件对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构建的影响,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创新策略,以期实现理论上与时俱进,行动上化危为机。

关键词:重大事件;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创新策略

2019年岁末至今,中国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公共卫生危机———肺炎疫情。疫情不仅给人民的生命带来了巨大威胁,也对人民的思想意识产生了强烈影响。面对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教育部在《致全国大学生的一封信》中呼吁大学生肩负时代使命和责任,与祖国同命运,与人民共患难,为取得抗击疫情斗争胜利作出应有贡献[1]。指出:“坚定的理想信念,永远是激励我们克难致胜的力量源泉。”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会上也提出:要高度重视对青年一代的思想政治工作,完善工作体系、创新工作内容和形式,确保青年一代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要务的高等院校要在目前抗击疫情和未来防控疫情的过程中有所作为,必须将“现实背景下的人的思想意识”作为研究起点,针对教育对象和现实问题进行分析[2],做到理论上与时俱进,行动上化危为机。

一、疫情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意识特征

在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的背景下,人类社会的群体意识出现了短暂的混乱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大学生也不能例外。高校必须以大学生群体心理特征为研究基础,调查分析疫情对其思想意识造成的影响,围绕思政教育内涵,加紧开展思政教育测评体系创新建设,寻求社会主导价值观教育与个人精神世界建构的统一。2020年3月,南京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对本院217名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了电话访谈。从访谈结果来看,疫情压力下的大学生群体思想意识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征:(1)动态发展。疫情初期,有关及其影响的相关信息很少,大学生们对于少量“爆料”主要持观望态度,心理上并未形成较大波动。疫情发展阶段,随着病例数量上升,大学生个体开始产生焦虑心理,开始主动观察和模仿身边的群体行为,并接受群体意见领袖的影响。疫情爆发阶段,大学生个体心理开始出现两极分化。一部分个体因自身安全感缺失而产生强烈恐慌,开始受国外媒体宣传影响,误传误信各种谣言。另一部分个体则体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对我党我国打赢这场“防疫战”充满信心。当疫情进入平稳控制期后,在政府的有力管控和官方媒体的舆论引导下,大学生个体理性渐渐回归,群体意识整体趋于稳定。(2)成因复杂。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引发群体心理变化的原因较多而且复杂。尤其在重大事件背景下,生命安全感的缺失与大量不确定信息的混杂,让本就积极活跃的青年更容易产生极端心理。大学生虽然经历了长期的政治理论教育,但对于理论的吸收和应用还很浅表,容易被各种新论调、新主张吸引。而且大学生缺乏理论联系实践的机会,很容易走入歧途。他们虽然在大是大非上能做到立场坚定,但在个体问题的处理上,还是容易犯“个人主义”错误。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各种新媒体上未经考证、不够科学的信息对大学生群体心理形成了一定的消极暗示。在官方媒体和个人媒体的角力过程中,大学生思想意识如风中杨柳,左右摇摆,加上疫情爆发时正逢寒假,各类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滞后,也使部分学生产生心理脱缰。(3)力量强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当群体心理在群体中的显性领导者或隐性领导者的推动下,可以形成一种舆论导向,以此促成或阻碍群体成员的具体行为[3]。在疫情之初,便定下了“打赢疫情防控这场人民战争,必须紧紧依靠群众”的基调,强调“有些情绪宣泄,要理解、宽容、包容。要加强舆论引导,营造强信心、暖人心、聚人心的舆论氛围”[4]。主流媒体和各大平台担当起了群体领导者的重任,通过广泛宣传“抗疫”期间的英雄事迹,营造出热血澎湃的气氛,令一大批青年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感召下,坚定信念,以大无畏的精神积极投身志愿者服务行列。各级各类学校也迅速跟进,坚守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引导大学生明确自身在重大疫情压力下的立场、使命和责任。很多被访大学生都表示自己会主动以各种方式为社区做贡献,为疫区筹资源,在和疫情的对抗中磨练意志。(4)方向可控。舆论导向如星星之火,控制好风向就能形成指路的火把,控制不好就会变成燎原野火。被访大学生都表示这次疫情虽然让心情起伏不定,但“战疫”期间那些感人至深的事例,让大家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一心为民的初心,看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看到了冲锋在前的党员精神。疫情不仅没有影响他们对党和国家的信心,反而更坚定了他们要为社会主义祖国贡献力量的决心。

二、重大事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建设的影响

类似于疫情的重大事件虽然在人类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只算一朵浪花,但它对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却会产生极大影响。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来说,重大事件不仅是危机,也是契机,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测评来说,必须把能对抗重大事件带来的压力和能引导学生在重大事件中保持坚定立场作为测评目标,把能利用重大事件作为教学素材和凸显重大事件育人作用作为测评因素。一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测评要围绕思想政治的内涵进行建设,思想政治的内涵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目的、内容、价值这4个主要方面[5-6],而重大事件也是从这4个主要方面对高校的思政测评产生影响:(1)重大事件对“一切建设要围绕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掌握人这一工作本质”提出了考验。在对高校的思政教育进行的评价中,能不能牢牢把握住这个本质,做到重大压力下不变,艰难国际形势下不变,是测评最根本的问题。(2)重大事件对“一切建设的目的都是为了培养既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又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一目的提出了考验。2020年本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的收官之年,但疫情压力下,全球发展受到巨大影响,我国的各项事业也面临巨大困难,高校不仅要培养人才,更要培养有理想、有信念而且愿意为祖国奉献智慧和力量的人才。而这个方向的把控,靠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测评。(3)重大事件对“一切教育的内容要以客观实际为依据,用大量真实可靠的数据如实反映事物存在和发展的状况”提出了考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测评要对思政教育素材的合理使用作出评价。面对重大事件,如何用发生在身边的实例对学生进行引导,如何客观分析党和国家的具体举措,如何审慎看待身边的信息流,做到不夸大、不扭曲、不片面、不停滞,因真实而动人,必须由思想政治教育测评来引导。(4)重大事件对“一切建设既要有现实价值又要有历史价值”提出了考验。意识形态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改变人的思想就像种下一颗种子,要不断灌溉才能在未来的某一天看见它开出花来。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不能一蹴而就,对它的评价既要着眼现在,又要放眼未来,既要对过去的经验进行总结,也要对眼前的问题进行回答,还要对未来的情况进行预判。这一切都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测评体系来引导。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创新策略

通过分析重大疫情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的影响和对高校思政教育测评体系的影响,我们发现,由于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由于各级各类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持续努力,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达到了新的高度[7]。但“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永葆青春和活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体系的改革就得一直走在创新发展的路上。疫情终将过去,但此类重大事件给思想政治建设留下的不能仅仅是教育素材,还应该有深入的思考。(1)高校在建立系统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测评体系过程中要考虑对重大风险的防范和抵御。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首次从国家层面对思想工作教学质量和专业建设标准。意见指出,要提升研究回答重大问题的能力,这对在新形势下建设中国特色德育有重大意义。高校是大学生“拔节孕穗期”的关键环节[8],也是大学生走上社会前的最后一站,所以应该以最高的标准、最严的要求来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确保高校培养出的人才不仅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拥有成熟稳健的思辨能力,能自觉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解决人生中的选择性问题。(2)要动态性地设计高校思政教育质量测评的指标,把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作为一个动态的对象加以研究,设置“活”的评价标准。动态测评的开端是把课程设置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相结合,把师资配置和课程特点相结合,让整个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流水般自然。动态测评的过程是要鼓励课程创新,鼓励教学方法创新,允许教师对课程有一定的自主性。动态测评的结果是要确保在合适的时间开设合适的课程,让不同性格的教师上符合自身性格特点的课。如:大一学生心理状态积极活跃,可以由同样充满朝气的青年教师为他们讲授“中国革命史”之类的以“讲故事”为主的思政课,改变他们觉得思政课沉闷无趣的刻板印象。这一阶段的测评标准应以感染力为主。大二学生心理逐渐成熟,可以由中青年教师开设“政治经济学”之类专业性较强的思政课,帮助学生认识到思政对实际生活的指导作用,引导他们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去分析现实中的困难和挑战。这一阶段的测评标准应以渗透力为主。大三学生开始思考人生的哲理和对未来道路的选择,这时由年龄较大、沉稳端庄的老师为他们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课程,可以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在潜移默化下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一阶段的测评标准应以影响力为主。到毕业前夕,纯理论学生已不太听得进去,那就要让“德”外化于“行”,体现实用才是硬道理。可以由有社会工作经验的老师开设礼仪类课程,帮助学生学会优雅地表达自己,美好地展示自己,增强学生求职过程中的自信心,展现高校的育人风采。这一阶段的测评标准应以改造力为主。同时在整个流程中要注意把现实素材的使用作为重要测评指标,这样课程动态、师资动态、内容动态、教学质量测评动态,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整体的流畅性。(3)设计更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测评办法。首先,拓宽思政教育评价对象的“面”,把高校里的全体教职员工纳入思政教育测评的范围。因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师的任务,而且也是所有教师和所有工作人员共同的任务。德高为师,学高为范,为人师表,“德”字永远是第一位的。近几年,国家大力推进“课程思政”,让思政与其他课程产生互动,让思政教育如盐溶于水[9],渗透到所有的课程中,这相比311之前已是一个重大进步,但未来应该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作为对管理人员和后勤人员的考核指标。思政教育不仅是“言传”,更要“身教”。在高校,教职工和大学生两个群体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以教职工为主体的教务、科研、管理、后勤工作做得好,学生更容易从情感上接受学校的教育[10]。尤其是在重大事件发生时,每位教职工各司其职、坚守岗位,本身就会对学生起到榜样示范作用。所以学生思政建设的良好环境靠全体教职工营造,任何人都不能置身事外。其次,明晰思政教育测评的“层次”,对不同类型的对象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模式,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思政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马列主义理论功底,还要熟知党的指导思想和最新的方针政策;专业课教师要有开展“课程思政”的能力;管理、后勤工作者则要以身作则,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因此思政教育测评要做好前期调研,做到有针对性,体现差异性。最后,建设或引进独立的评价监督机构,或者采用高校之间互相评价的方式,对各种形式、各种类别的思政教学和研究工作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监督。可以采取以时间为单位的测评方式,也可以采取以事件为对象的测评方式,重点考察应急管理、失职问责、奖惩措施等机制体制方面的问题,杜绝测评中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4)将思想政治教育测评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相结合。一方面要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综合测评中的描述,细化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综合测评中的指标,通过学生的测评结果来找教育的薄弱点。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产品。通过查找产品问题,可以更好地知道生产中的哪个环节存在不足。另一方面,把思政教育测评和大学生综合测评相结合也对大学生健康发展起到了指引作用。目前,学生综合测评的结果往往和评奖、评优、发展党员相结合,所以在综合测评过程中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考察可以引起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更好地达成思政教育评价建设的目标。(5)思想政治教育测评建设要借助最新的信息技术力量。在互联网、云平台、大数据和新媒体中寻找发展助力,借助强大的数据库,通过数据挖掘和云计算来设计和调整测评指标,使思政教育测评的信息流稳定流畅,对大事件、大问题作出快速回应,创建育人大格局,实现全方位育人、精准育人[11]。

作者:周媛媛 张焱 单位:南京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