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路径研究
时间:2022-10-17 09:38:04
导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新路径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文化资源和思想宝藏,没有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浸润和滋养,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终可能沦为空洞的理论说教,更难以成为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准则和自觉奉行的道德信念。为此,高校需要从立德树人的现实关照出发,从以下几个方面探析融入路径,一是找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在契合点,以“教材﹑案例﹑原著”三位一体为实现理论融入的基本前提,二是要夯实网络化教学与实践教学手段,构建多元协同育人机制。三是要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以下简称“思政”),明确使命,化为行动,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索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客观必要性
(一)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青年大学生是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广阔﹑有才有为的新一代,但同时,他们的文化知识体系﹑价值观塑造﹑情感心理又存在不足,需要加以正确引导。在思想上,如果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在文化上就容易出现“文化复古主义”和“”的错误倾向;同时,者在网络上传播和鼓吹各种西方文化价值观和心灵毒鸡汤,出现一些歪曲中国革命历史﹑抹黑英雄﹑否定社会主义道路的错误思想和行为,从根本上违背客观事实,严重扰乱人们对历史真相和英雄形象的认知,冲击了高校社会主义主流核心价值观育人效果。高校是人才培育的主阵地,是文化传播和创新的“孵化器”,是坚定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前沿,其文化育人工作实效如何,直接关系到青年大学生的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与成长成才;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这个时代覆灭。”[1]如果一个社会缺乏广泛认同的共同价值标准,那么社会发展就会失去根基。高校要坚守中华优秀文化立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为大学生提供精神指引,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和引领作用,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用优秀传统文化助力大学生健康成长。(二)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认同。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希望,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要契合青年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开展个性化的人文价值关怀。正如德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所言:“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所以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从伦理学视域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离不开对人的需要和利益的关注,不能只注重强调政治功能而忽视了受教育者的内在需要,这样很难在情感上得到支持,没有情感支持的认识是不深刻的,无法实现思想上的内化和行动上的外化。因此,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青年大学生的自觉追求,必须结合青年大学生的兴趣和现实需求,单纯的道德说教和理论灌输是推动不了价值认同的,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必须引进人文价值理念与关怀,从大学生的现实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情形出发,通过诸如贫困助学﹑情感关爱﹑人际纠纷化解﹑心理危机干预﹑就业咨询﹑专业学习指导﹑网络价值关怀﹑社会志愿者服务等诸方面切入人文价值理念与关怀,在实践中体验人生﹑感悟文化﹑培育人文情怀,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最终才能真正实现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2](三)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模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3]中华民族有着5000年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辉煌灿烂的革命文化和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雄厚基因和底气,也构建了人类精神家园的历史文化基础。同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文化相互交流﹑交锋和交融,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唯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参照,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入教材入头脑入心灵,让青年大学生明确自己未来的人生目标和历史使命,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
如何进一步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并结合时代要求加以传承和创新,如何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他们在潜移默化的文化滋养过程中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要义,自觉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这些问题始终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阐释和育人实践过程中,需要不断加以探索和创新。(一)“教材﹑案例﹑原著”三位一体,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前,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使用的是教育部统编教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尚未实现有效衔接,比如,在2018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新教材中就增加了较为完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章节内容,但是,教材的内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创新性研究不足,两者内容衔接比较生硬,大学生很难从古代思想家的只言片语中感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论魅力,也难以正确把握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逻辑关系;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不能弱化或消解教材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导向作用,要阐明两者的源与流﹑主要与次要﹑传统与现代的辨证关系;要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要求,精准选取国学经典、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理论,能拓展对现实问题的解读视域,进一步提高理论对现实发展中突出问题的解释力,增强理论的感召力,从而为教学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4]在确立教材理论点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著资源,深入分析与解读经典案例,思政教师要积极研发出反映中华传统文化价值和当代中国文化价值的优秀案例和教学素材,“以研发一个案例﹑讲述一个故事﹑阐明一个道理”的叙事形式阐发中国故事,特别是把体现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的鲜活案例寓于其中,教材﹑案例﹑原著三位一体的案例教学,是落实将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前提。在日常教学中,教材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积极组织思政新教材任课教师全员培训,讲好用好新教材;案例选择遵循思想性和时代性、目的性和精彩性原则,案例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选取具有教学价值的精彩故事,做到因材施教﹑因课施教﹑因人施教,润物无声;思政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注重运用生动﹑趣味和通俗化的表达方式,按照“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要求开展教学工作,探索“三讲”育人新模式即“讲政治﹑讲科学﹑讲故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科学转化,落实高校文化育人的目标。(二)夯实网络化教学与实践教学手段,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获得感”。从高校人才培养的角度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式要被大学生接受,必须要从“获得感”角度出发去思考,从学生的“获得感”中增强学生对先进教学方式和理念的认同,主要是通过学生的感性认识﹑真实体验获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正情感﹑理论认识和终生受益。[5]当代大学生以“00后”为主体,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也是接受网络信息速度最快﹑利用网络技术最熟练的群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更具体﹑更有趣﹑更容易理解,高校要充分依托互联网新媒体新技术,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思政金课,研发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的虚拟仿真金课和社会实践金课,淘汰落伍陈旧的思政水课,推动“互联网+智慧课堂”的变革,用智慧校园和智慧课堂建设拓展课程资源和资源共享机制,为课程实施和评价提供先进和高效的技术平台;综合利用手机媒体,完善微课﹑MOC﹑云班课、学习强国等网络化立体化空间课程资源,制作能在手机上使用的多媒体课件﹑头脑风暴﹑讨论﹑练习﹑答疑等互动环节,满足学生按需、自主、柔性学习需求。[6]弘扬中华文明,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还要不断拓展学生乐于接受﹑体验且有感触的实践教学手段,比如组织学生参观校史馆、博物馆﹑抗日战争纪念馆﹑文化馆﹑生活馆﹑科技馆等,引导学生读经典,品传统,写感悟,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读书交流活动或观看央视节目《百家讲坛》《国家宝藏》《朗读者》《中国诗词大赛》《感动中国人物》等,通过现实的感官体验以获得价值观念,在感官体验中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三)优化思政政治理论教师队伍,提升“文化育人”与“文化育德”的综合素质。对全国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几点要求包括:“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体现了新时期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对思政课教师的关心。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主体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但是中华传统文化底蕴不足,专业知识结构单一,学术功底相对薄弱,难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有效整合,难以将其先进的文化理论成果与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念传递给学生。因此,要加强和优化高校思政教师与科研队伍建设。首先,高校思政教师既要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背景,又要扎实的传统文化理论功底,才能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会贯通,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思政教师要主动学习历史学﹑美学﹑古代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在打下扎实的文化理论功底的基础上,学校可以邀请相关学科的权威专家对思政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或讲授,增强他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两个方向的综合交叉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其次,要增加相关研究方向的科研项目和学术研讨交流机会,使其在深层次学术交流研讨中增强对两种学科知识的融合,提升教师的专业认同度。
注重培训,梯队培养,探索形成结对帮传带、新人辈出的青年骨干人才培养机制,通过组建多元化的师资团队,为课程提供师资保障;最后,思政教师要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资源,用丰富的知识和先进的教学手段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源远﹑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和自觉;使思政课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亮起来”“活起来”“火起来”,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卡尔•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9.
[2]李宇红,范法明.财贸高职人才培养特色研究[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09(2):39.
[3].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0.
[4]王爽.中华经典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8:40.
[5]万资姿.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培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4.
[6]姜韵宜,莫俊峰,李宏芳.财贸素养“五板块”育人模式探索[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8(5):6.
作者:王平 单位:北京财贸职业学院
- 上一篇:艺术教学多媒体音视频技术研究
- 下一篇:本科医学统计学考试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