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学课堂助力学生创新教育

时间:2022-09-22 10:49:32

导语:高校文学课堂助力学生创新教育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校文学课堂助力学生创新教育

摘要:文学课程是学生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教育随着现代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提高成为高职院校教育中的重中之重。高职院校的文学课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而且还能助力学生的创新教育。因此,探讨文学课堂对学生创新教育的助力作用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笔者在分析创新教育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文学课堂助力学生创新教育的可行性,并提出三点具体有效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文学课堂;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与我们平时所说的创造教育、素质教育、知识教育、个性教育存在不同之处。由于创新不仅仅包含着创造、再次发现、重新组合,创新更加侧重于知识向社会实践方面的转化,所以,创新教育可以说是创造教育的外延扩大化。并且,相较于创造教育,创新教育更有高度,因为创新教育在重视社会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个体的多样性以及他们每一个人所具备的与众不同的潜能。对于面对机遇与挑战的中国来说,素质教育不仅仅停留在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层面上,而且还要突出时代的主题,而创新教育正是素质教育在当今时代的主题体现。在传统教育过程中,知识教育一直都有着核心作用,虽然有人认为创新教育是对知识教育的背叛,但是,严格意义上来说,创新教育并不是在否定知识本身,而是在努力尝试打破知识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从而推翻创新是知识的附庸这个局面。

创新教育不是占有性的教育,因为它更加重视知识对于个体活性的激发,属于发展性的教育。从教育学的意义来说,个性教育是一种促进个体人格健全的人性教育,主要目的是在于培养个体的主动性、创造力等等。这样看来,可以说个性教育是进行创造教育的基础与前提,或者说如果个体的个性没有能够得到应有的尊重与支持,那么,个体也就不可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存在着很多离开个性教育来谈创新教育的现象,显然,这样就会使创新教育成了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在我国,众多学者们对创新教育的具体概念以及内涵依旧没能够形成完全统一的认识,有学者认为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个体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为主要目的的教育,也有学者认为创新教育指的是借助于教育活动,对个体进行启发、诱导,从而激发、开拓个体的创新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整体综合素质的目标。虽然,学者们的观点有所不同,但是,他们大体的方向是基本一致的。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为目标,借助于启发、激发、训练等方式手段来帮助学生个体学习、掌握现代科学知识,从而唤醒他们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以及训练他们的创新思维,最终实现提升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目标。创新教育的内涵主要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创新教育可以说是一种教育原则,因为创新教育要求学校在进行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应当认真贯彻落实以及更新学生的创新观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样纳入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任务;另一方面,创新教育可以说是一种价值取向,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是以向学生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而创新教育则是在尊重学生个体多样性的基础上,把其培养成创新人才为核心目标。

一、文学课堂助力学生创新教育的可行性

1.文学作品的独特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文学属于语言文字的艺术,其所表达出来的信息并不是仅仅依靠简单的直观阅读或者听写就可以完全理解的,原因在于文学作品中所涵盖的众多语言符号文字是非常广泛的、深刻的,这也就要求读者要通过文学作品的表象,辅以联想,才能够把作品所要呈现出的信息转化成自己具体可感的形象。与此同时,文学作品的完成过程是作者在进行去粗取精的过程,这样得来的文学作品显然是具有高度浓缩性的精华内容,可以把这个过程称为创作性的想象。因此,这样一来,读者很难通过平白的阅读来精准把握文学作品的真正意义。所以说,学生在鉴赏文学作品的时候,同时也需要加入自己种种感受、想象等主观性质的活动。也只有激发出自己内心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够对作品产生深刻理解,与作者实现共鸣。

2.文学作品的内容包含丰富的创新事例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人们集体智慧的结晶,也都是人们在生产、生活的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它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所以,在众多文学作品中,有很多人勇敢实践、富有强烈创造力的故事以及人物形象。比如,在我国名著《红楼梦》中,贾宝玉在行船的过程中,受到了残荷的种种阻碍,在恼羞成怒之时,命令随从立即把所有残荷铲除,一旁的薛宝钗也同意这种做法,但是,林黛玉最喜欢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词就是“留得残荷听雨声”。然后,贾宝玉思考了一下,也觉得残荷的确是有用武之处的,所以也就不再让人铲除残荷了。从这个简单的事例中,我们不难发现:残荷通过李商隐、林黛玉、贾宝玉的心理创新,俨然成了一种天然乐器,具备了新的价值。这样的创新事例在文学作品中数不胜数,所以,学生在对接触到的文学作品进行品读的过程中,也要加入自己的创新意识,这样就会让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3.文体的革新体现出强烈的创新精神

文学创作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虽然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特别是在文体革新方面,作家们也都在努力创新,紧跟时展的潮流。也正是因为作家们不断地突破自我,追求创新,才使得我国的文学发展始终灿烂辉煌。名著《红楼梦》在问世的时候,被称为是“妖书”,这是因为《红楼梦》中有很多不被当时的统治阶级所认可的地方。同时,也正是因为《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有着异于常人的敢于突破壁垒,才使得我国文学领域获得如此大的财富。鲁迅也曾经说过:文学创作绝对不能够拾人牙慧,只有敢于冲破樊笼,才能够真正解放思想,有所发展。可见,学生在鉴赏文学作品时,也要认识到作家的创新型人格,并且也要加强自身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

二、高职院校文学课堂助力学生创新教育的有效策略

1.带着问题,培养创新意识

问题意识是激发人们进行探索的重要因素,也是引导人们进行创新的基础。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品读文学作品,必然对发挥学生个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引导学生探索作品表象背后的深层含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有着重要作用。在文学课堂上,教师的探索性提问不仅会增加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同时也会激发他们创新愿望。比如在讲解《红楼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主动说出吸引自己的地方,以及说出引起自己兴趣的原因等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感悟,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训练其创新思维。

2.突出主体,提升创新能力

在创新教育的实践活动中,教师首先要明确自己引导者的身份,同时也要在尊重学生个体的基础上,遵循主体性的原则,突出学生主体的地位。所谓主体性的原则,指的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习、思考、行动之间的结合。之所以要突出主体,是因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针对学生自身的,学生才是教学的主要内容。由于创新教育不仅仅要向学生传授有关创新的各种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于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只有始终坚持学生为主体性,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进而提升学生们的创新能力。

3.立足文本,进行创新实践

任何事物要想落到实处,发挥价值,都要遵行“知行合一”的原则,不仅要动脑,更重要的是动手,所以,在解读文学作品的时候,要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实践。不仅如此,文本的内容也要进行创新实践,比如引导学生们充分脑补文学作品中隐含的各种社会及自然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等等,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们对作品进行合理改编或者续写。由于文学作品的题材种类非常丰富,所以在选择文体表达的时候,也可以进行创新实践。

参考文献:

[1]李孝忠.关于青年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几个心理学问题[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23-24.

[2]刘彬.大学创新教育的实施途径与方法[J].江苏高教,2010(3):34-35.

[3]闫立钦.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J].教育研究,2013(7):13-14.

作者:郭敏 单位:广州华夏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