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传达专业创新教育论文
时间:2022-02-24 10:40:35
导语:视觉传达专业创新教育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通识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音乐教育是通识教育当中的重要部分,在音乐通识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课程体系的确立和师资分配方面还存在着不足,本文主要针对大学音乐通识教育的现状,从理论分析的角度指出其不足,并结合实践经验分析如何提升教学,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我国高校通识教育中的音乐教育,应当从教育目标、教学环节、师资配置、教学辅助、课程设计等方面进行完善。
【关键词】通识教育;音乐教育
一、通识教育的概念
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或博雅教育(LiberalEducation),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自由教育,他认为“自由”有两层含义:一是受教育的是自由人,即当时的贵族阶级;二是被传授的是自由知识而非实用知识。此时自由教育被称为“古典的自由教育”,之后又经历了中世纪“神性的自由教育”和文艺复兴时期“人文化的自由教育”这两个阶段。现代大学通识教育起源于19世纪初的美国大学,主要是针对不断分化的专业教育给学生带来的视野狭窄、人格发展片面的弊端,旨在培养拥有均衡知识结构、广阔的视野、完整的人格,并且实现全面发展的“全人”。中国古代以礼、乐、射、御、书、数为代表的“六艺”教育,可以视为通识教育之雏形。古代儒家君子人格养成,求“通”,能够博览古今;达“识”,能够辨别善恶。并且做到身体力行,知行合一。新中国成立后,受前苏联教育模式影响,逐渐形成了高度专业化的专才教育,通识教育逐渐被忽视。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对人的全面素质的发展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已成为高等教育适应未来社会、适应未来社会中人的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识教育问题日益受到我国高等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国内高校纷纷进行通识教育教学改革。一般认为,通识教育要求培养学生艺术修养、人文情怀、科技创新、生命认知、思辨能力、全球视野、社会参与7个方面的素养与能力。
二、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目的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是通识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开拓大学生文化视野、培养大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让每个普通大学生都能够接受音乐教育,也是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的。(一)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音乐审美能力在美学培育中占有重要地位,音乐审美教学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不同于其他的艺术形式,音乐的特征不属于语言的表达,而是将节奏带至人心灵最深处,如果在教育中进行音乐教育,则更能教化人心,使得心灵因音乐而美丽。音乐的审美培养是潜移默化的,常人无法明显感知,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其中情感的滋润,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对音乐的感受,会产生美学享受。音乐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和音乐感知能力,最终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二)对学生起到教化的目的。教化属于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音乐具有教化作用,可以通过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而实现,音乐作品能够反映社会的现实状况以及民众需求,音乐是对人进行教化的工具,体现着音乐创作者对社会实践、人生感悟的认知,对美学的理解。(三)提升学生的智力水平。虽然人的智力主要是指想象力、思维能力,以及判断能力,人的大脑分左右两部分,即左半脑和右半脑。左半脑主要控制语言和计算,右半脑主要控制感官和情感,人的智慧在于左右半脑的和谐发展。音乐能够促进人类大脑发达,提升人类的智力水平,有利于思维的发展,因此在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同时,音乐教学具备的独特优势值得重视。在音乐的感受过程当中,特别强调人的专注度,如此可以引发人的思维和记忆力的一系列反应,对提升学生的智力水平大有帮助。乐器演奏过程中需要手指灵活,由此产生的反复动作刺激大脑感知系统,有可能提升人的记忆能力。音乐通识教学对于学生的记忆力、创造性思维,以及大脑功能的完善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四)艺术传承功能。传统的音乐教育可以教会学生领悟和保存传统音乐,人类对于音乐的保存依靠的是记忆,通过师徒之间的口头传授而不断传承。高校进行音乐教学,特别是进行传统音乐教学,更能起到文化的传承作用,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整理和保护。音乐教学的过程是对音乐进行选择的过程,以教材编写而言,编入的曲目就是对音乐的整理。多元化的音乐通过高校的通识教学进入大学生的视野,多样性得到保持,同时学生的身心发展也受到所教授音乐的影响。对于不同年龄层的学生来说,可以通过学习不同的音乐,促使他们感知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进而对传统音乐起到传承作用。对音乐教育目的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通识音乐教育的功能,掌握音乐教育的特点。各种音乐教育目的紧密相连,实现音乐教育目的需要音乐教育课程的全面深入普及,音乐教师和音乐教育的管理者应当加强对音乐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更新教学理念,熟悉音乐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能,更新教学设施。如果离开教学的基础工作而谈教学目的,将缺乏教育的系统性功能,使得音乐教学缺少科学性。
三、我国普通高校音乐通识教育的现状
从我国普通高校通识教育中的音乐教育现状来看,已经比以往的音乐课程有了大幅提升,但还远远达不到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要求。虽然有部分优秀学校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大部分学校还存在不少问题,例如音乐通识教学的管理不够规范;音乐通识教育的目标与实际脱节;教学管理规定没有落实;音乐教师的师资配备不尽完善;经费投入不足;音乐通识教材较为缺乏;通识教学的理论还需深化等问题。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音乐通识教学并不像体育课程那样有固定的执行标准,在课程设置方面也难以找到具体的实施细则,国家并没有建立一套标准的音乐通识教育评估办法,在规范模糊化的基础上,如何提升音乐教学的质量,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我国音乐通识教育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音乐教学的目标无法发挥出教学的价值。音乐教学的目标是什么,这个问题关系到音乐教学的改革如何进行,也是音乐教育问题思考的路线起点,如果音乐教学理论没有一个好的目标作为基础,指引音乐教学改革的路径,将会导致音乐教学在实际授课中无法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并有可能导致音乐教学改革具有盲目性,进而导致音乐教学在国民教育序列中失去所需达到的功能价值,在课程重点、课程教法上难以建立统一标准。因此,只有在明确音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使得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相互衔接在一起,才能达成音乐教学的目标。作为高等学校通识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只有建立起音乐通识教学目标,才能在教学设置以及教学方法上形成统一。我国的音乐通识教育应当把音乐培养当成一种美学培养,把音乐教学的目标设定为提升学生的审美教育,发展学生的情感意识。艺术类课程的教学主要是提升学生感受美的能力,是提高学生素质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高校的音乐通识教学应当教会学生感知音乐的魅力,让学生了解世界主要作曲家及其音乐作品,让学生理解音乐的节奏、音准、和声、旋律和编曲等,培养学生逐渐步入艺术殿堂。大学的音乐通识教学应当将音乐作为学生体验审美的享受,并不在于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技能或歌曲演唱技能,而是要培养学生感受音乐作品的美。应当把音乐教学作为美学培养的重要方法,如此才能体现音乐教学本身的目标。音乐通识教育的课程目标应当是教会学生感受音乐,能够对优美的音乐产生更强的体验美感。目前,我国的音乐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不能保证学生对音乐作品有充分体验,将音乐学习的重点放到了音乐知识的掌握上,体现出教学的技能化倾向。实际上,音乐教学应当挖掘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满足学生的感情表达需求。(二)课外实践和课堂教学内容结合不紧密。要让大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结合课外丰富的音乐活动进行音乐教学实践,从而达到通过应用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已经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但是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内容脱节,许多学校都有歌手社团,但社团成员多是艺术特长生,大多具备较强的音乐技能。学校社团应当吸引其他具有音乐技能的学生参与,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提供课堂音乐教学之外的实践平台。高校的音乐教学应当面对所有学生,不仅是教授音乐理论知识,还应当立足音乐教学实践。通过通识教育引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辅助教学活动继续提升音乐技能,为其提供实践的机会。在课堂上掌握的仅仅是音乐知识,课堂之外的辅助教学活动则能为学生提供更深层次的发展途径,两者加起来才是完整的音乐学习路径。我们应当将校园音乐活动之外的社团实践看成是课堂的延伸,是大多数学生展现自我的地方。尽管学校音乐社团形式多样,但内容不够丰富,无法实现多元艺术表现的融合,似乎忽视了对本民族独具特色的音乐表现形式的传承与发展。关于自广西财经学院视觉传达专业办学以来,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展。然而,如何突出本校的教育特色,如何在今后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当中大胆创新、深化改革、实现突破性发展,一直是笔者和学校视觉传达专业教师团队深思的课题。个性化、民族性是视觉传达艺术设计走向世界、突出中国特色的必经之路,所以广西财经学院视觉传达专业在今后的教育改革中必须实现两个转变。其一,教育理念的转变。目前,广西财经学院视觉传达专业教师团队对于人才的培养未能实现与新时代的社会需求相结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离不开艺术工作者的聪明才智,尤其是视觉艺术在生活中的体现。因为视觉艺术涉及人民生活的诸多领域,小到一个牙刷的包装,大到环境场域的视觉设计。新时代对视觉设计提出了更高的审美要求,高校对未来视觉传达设计师的培养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在学校学到的设计知识会直接影响他们未来的艺术发展。目前,广西财经学院视觉传达专业的教育和教学在创新性与突破性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地方院校不仅要紧跟全国一流艺术院校的教育步伐,更要发挥地域优势。这就需要学校视觉传达教师团队深思地域办学的优势,转变大众办学的教育观念,充分利用地方资源突出民族特色。广西财经学院地处物产丰富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这里是壮族人民的主要栖居地。这里保存着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生态,拥有铜鼓、花山岩画、服饰文化、神话故事等。这些鲜明的地域特色均可以和视觉传达课程设置相互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课程系统。“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地方文化与视觉传达课程相互融合的新理念是本专业每一位教师都必须不断探索的课题。其二,课程设置的转变。当下,广西财经学院视觉传达专业课程的设置主要还是以以往的平面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教学课程,大一新生的课程主要是设计素描、设计色彩、三大构成,大二开设专业的软件课程。但课程设置未能体现出国家新的形势要求。在应用型本科教学的历史背景下,课程设置应该充分考虑社会需求,使学生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能够在走向社会之后直接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当然,这里并不是说忽视基础课程的教学,而是要将课程设置放在基础课程教学的基础之上,将地方特色、民族文化与所授课程相融合。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课题研究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到社会的直接需求。课程的教学创新要把握时代的脉搏,时刻关注学科的动态,对课程不断做出教学内容的调整。课程的设置直接关乎人才的培养,当今社会迅猛发展,导致社会需求的前沿性与学校教育的相对滞后性产生一定的矛盾。这一矛盾是难以避免的,要想控制并有效化解这一矛盾,就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充分了解和把握当下的经济形式与文化形态。由于广西财经学院视觉传达专业教师团队中每一位教师的教育背景和专业特长都有一定的区别,所以将课程的设置由传统的大班集体授课转化为小组专题性授课是比较合理的,这样也能够使学生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从一位教师身上学到更多的本领。就全国范围来看,这样的课程教学模式已有部分院校走在了前列。所以,广西财经学院迫切需要采取导师工作室专题性授课模式进行教学。如,学生在包装设计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可以进入专门的包装设计工作室,这样学习起来更有针对性和专题性。目前,在全国推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新形势下,导师可以带领学生进入企业,了解企业需要怎样的产品包装。针对广西特有的地方产品,在导师的带领下,可以团队式方式开展专题性研究,设计出最佳方案。这样学生不仅从始至终参与课程的学习,从另一个角度看,学生也可以了解到社会企业对视觉传达设计师的核心需求。针对于民族文化性课程的设置,学生可以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从文献查阅到田野调查,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当地有名的手工艺人进行采访和学习,将自己学习到的民族传统工艺和具体的设计相互结合,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开展人文社科研究的能力,更能直观体验到民族文化的实际运用。所以,广西财经学院视觉传达专业的课程设置由传统的集体授课转向专题性研究型授课是非常必要的。总之,新时代背景下的广西财经学院视觉传达专业教育必须在突出地方民族特色办学的前提下,由多学科、多文化的共同教育来组成这一专业的教育体系,仅仅依靠单一学科进行传统模式的专业教育已经脱离了社会的需求,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步伐。任何学科的教育都必须紧跟时展的步伐,把握时展的脉搏。不断思考和改革广西财经学院视觉传达专业的创新教育是教学团队在新形势要求之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作者:王小路 单位:广西财经学院文化传播学院
- 上一篇:BIM通识教育机制研究
- 下一篇:中小学语文创新教育论文
精品范文
9视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