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技巧及创新教育研究

时间:2022-03-27 11:03:18

导语:初中语文教学技巧及创新教育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初中语文教学技巧及创新教育研究

摘要:在新时期,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教育就成了教育的必然趋势。总的来说,创新就是在以往的教学基础上对教学工作进行改革,因此,教师必须要树立起创新的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技巧及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使初中语文教学得到突破。主要对初中语文教学的技巧创新教育的具体做法进行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创新教育;思维

一、引言

教育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等为基础,以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因为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其他各科的学习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并且通过在语文课堂内外培养的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也是一个人走向社会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因此,语文教学中既要注重教学技巧,也要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由此可以给语文教育界带来一个全新的面貌。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长期以来,学生都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惯性的思维定式已经形成了,所以他们的创新意识长期都被压制着,无法将其激发出来。例如:语文教师在对一篇课文进行讲解时,总是遵循着固有的顺序,即: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再让学生写作文,起承转合,层层设防;做课后练习时也要求学生紧扣住教材,不可超出范围,并且观点上也不可越雷池一步,这一点就成了不是习惯的习惯。当前初中教学应该打破以往落后的被动教学方式,坚持创新教育,时刻都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的创新潜能要深入地挖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1.为学生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做到平等、民主

首先,教师要尊重自己的学生,将他们当作学习的主人,与学生沟通时要用平等的姿态,确保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同时师生间要多沟通,拉近心理距离,使学生敢与教师进行自由交往,让学生产生活跃的心境;其次,还要对语文课堂进行创新,通过改革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来实现,力求建立一个自主创新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自主发展。同时教师在教学中所运用的教学手段都应是现代化的,比较先进的,由此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学生只有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习才能达到最佳创新状态,师生间更好地互动。

2.营造语文创新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创新

为了使授课环境有新意,可以在教室布置时融入文学性与艺术性,学习专栏以及名人名言都是不可少的,两者结合起到相映成趣的效果。利用课余时间将学生组织到一起,多读书看报,也可以多做些妙语佳句的讨论。此外,围绕着当前的一些热点多开展辩论会,激发出学生的热情,适时地组织诗歌朗诵会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浓厚的语文氛围,让他们从中真正地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多学习,多创新。除此之外,教师也不可忽视学生的竞争意识,通过对该意识的培养,为学生创设出一个成功的竞争氛围,使学生思维活跃,保持创造热情。从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可以看到,里面有很多有关创新的事例:徐霞客跋山涉水,踏遍祖国山山水水,大胆提出许多独到见解;哥白尼不迷信他人,创立地动学说;鲁迅目睹国民之麻木,弃医从文去找寻救国救民的新路子,前人的这些精神都是令学生钦佩的。由此可见,语文创新环境对刺激学生创新是有着重要意义的[1]。

3.根据实情激发学生创新,力求将语文课堂打造成为学生的天堂

语文这门课程涉及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也是最接近生活的,更是学生们最为感兴趣的一门课程。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教育观念也开始有了转变,“满堂灌”的现象明显减少了,但是仍有很多语文教师的潜意识里没有学生的存在空间。他们将自己作为主体,而将学生看作是客体,即使他们承认当前教学中学生是主体,也不知道该如何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总的来说,教师的潜意识里没有学生的存在空间,就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从备课开始就没有将学生的实际考虑进去,在课堂上就是按照之前准备的教案来进行教学,却没有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境和学生的需求来调控课程内容及进度,造成了一厢情愿的单向流动的课堂教学过程。而将学生视为客体,则是教师单纯地将学生当成是一只容器,可以随便地往里面填充东西,学生在学习中就始终是处于被动地位,学习效果不佳。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主要体现在教师考虑问题时停留在方法的层面上,只是多提几个问题让学生发言,或者是多组织讨论等,从本质上可以看出,这完全是只重形式,不重实效。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这个问题,要及时更新教学观,这是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一个主要任务。课堂作为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阵地,教师在教授时必须要把“讲台”搬到学生中间去,改变以往“老师就是权威”的观念,实现师生平等。同时,在创新教育的课堂中,学生要参加进去,而不仅仅是教师,要使课堂氛围更轻松、更活跃,多让学生动脑、动手,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将其打造成为学生的天堂,让学生大胆的创新[2]。

三、将创新教育融入到教学中,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

以往教师所采用的语文教学方法没能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只是将学生当作是接收的容器,而教师则是注射器,这样的结果必然起不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教师在讲授时,经常是将一篇课文分为五个部分:时代背景、作者简介、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写作特点。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那么创新教育也就无从谈起。虽然在课堂上教师都能说得头头是道,但是真正能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内容却显得苍白无力,所以语文教学方法有必要进行改进。

1.调动学生的兴趣,开启创新的大门

一名好的语文教师是有能力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只有学生对语文课充满了兴趣,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要学会知识,首先就要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如果对其缺少热情,那么在课堂上就会失去信心,并且生理器官也是呈闭滞的状态。反之,要调动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语文学习有种跃跃欲试的心态,坚持下去才可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作为语文教师要有能力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一般多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围绕语文教学目的及要求启迪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进而也为创新开启了一扇门[3]。

2.注重人文性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为学生多提供创新动力

长期以来,实现学生人格健全始终是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主要目标,并培养他们的创新品格,这就要从人生观、生活态度、人格修养等方面来教育学生,从而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创新动力。在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始终充满着中华历史朴实的民族精神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尤其是教材中那些中古今外的先哲贤士们不断探索真理,寻求科学奥秘,勇于献身的精神,给中学生带来了很大的鼓舞,激励着学生能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力求创新目标得以实现。

3.教师要为学生传授好知识,为创新打下基础

首先,进行创新活动对于没知识或知识贫乏的人是比较有难度的。从我国的很多发明中可以看到,只有相关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形成发明。因此,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必然与知识掌握的质与量有直接关系。创新能力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没有足够的知识就谈不上创新能力。其次,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是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对所学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只有在学生将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完全理解的情况下,才能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再创新。学生思考的时间越长,就越能时刻理解,所以就容易形成创新。

四、教师应认真备课,力求创新

语文教师应该在每节课前都对教材进行认真的研读,可以利用网络来查阅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有效信息,可以结合着该课程多从一些身边的人和事以及中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入手,之后再设计教案。教案设计要结合知识能力、方法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因素,同时根据学生真实的知识水平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具体要求。遵循上述做法不仅能激发出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而且也使南辕北辙的现象在教学中得以避免,最终能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确立目标后,教师要认真研究、推敲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根据以往的自身经验、感悟及文章的体裁特点,合理地安排程序,尤其注重培养学生双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例如:在基础知识方面,必须要对学生识字、书写强化要求,重视新词的理解和运用;而在基础能力方面,则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对学习资源的开发、利用、整合能力。在语文教学设计中,更要合理布局、精心策划、环环相扣、深入浅出、寓情于文、寓教于乐、手脑并用地做好教学重点、难点的讲解。例如:为了将教学难点突破,可以依据学生所学的内容,并结合说明文的相关知识来进行板书设计,坚持做到条理清晰、突出难点。学生既能对所学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整合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信心,让学生有种成就感,学习兴趣提高[4]。教师在备课时,还要反复思考对板书的设计,力求做到完美。因为板书实际上就是一个浓缩的教案,板书是否合理将直接给每节课的教学效果带来很大的影响。板书的设计既要将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体现出来,更要注意其达到一定的视觉效果;要醒目精练,同时还要求美观和谐,它应该成为综艺品,集文学艺术、书法艺术、绘画艺术为一体。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就要研究设计出多种不同形式的板书,如:心型、诗配画型、数轴型、简笔画型、扇形……这些形式新颖的板书能让学生眼前一亮,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在这种艺术的熏陶下,学生从中能深刻理解文章内涵,体验到美的感受。

五、强调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1.课堂上设疑,教师激励学生要对其大胆地质疑

要学好语文,就要带着疑问去学,在认识上感到困惑,从而引发冲突,思维活动由此产生。为此,语文教师必须要对教材进行深入钻研,精心设疑,明确重点及难点,确保教学有个准确的切入口,课堂上的问题也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总之,设疑对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有着重要意义,不仅如此,教师还要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要敢于大胆质疑,促使学生能敏于发现、善于发现、勤于发现问题,并逐渐树立起他们的自信心,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2.做好学生求异思维训练,实现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两者协调发展

作为语文教师应在教学中努力从不同方面去引导学生,对同一问题的探索要从多个角度来进行,可以从一个标点、一个词语或是篇章着手,通过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能多向比较,有利于学生求异思维的形成。语文教材是学生必须要认真阅读的,学生通过阅读能从中抒发自己的观点及感受,不要一致性的答案,只要是言之有理都可以。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主要环节,也是一个重点教授内容,教师应该在作文题上下功夫,设计题目要尽量能让学生思辨,可以是正向思维的,也可以是逆向思维的,从而打破学生自身的思维定式,以一个新颖的角度分析、探索事物,在写作中展示出学生的个性,使语言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也使写作方面有创新意识,也更有个性。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有重要意义

教师的语文阅读部分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更多新知识,学生能通过阅读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加深,在这一基础上多思、多问,其教学的目的就是训练学生能按照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去想象,从而创造出一些没被创造过的东西。例如:故事情节、诗歌意境、人物神态、场面气氛、言外之意等材料信息,扩展并延伸这些材料信息,让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创造想象。

六、教师要教会学生有探索学习的意识

学生学习的被动状态要得以改变,就要进行探究性学习。在预习每篇课文时,都要有问题意识,不断地思考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为什么学习这种文体?这篇文章优势在哪里,哪里是需要重点学习的?在学习中还要有合作意识,遇到自己不理解的难点、疑点要善于与老师、同学探讨沟通。学生还要做到善于积累学习方法,将课堂上老师所归纳的方法记录下来,应用到阅读和写作实践中去。要综合运用课本中的创新素材,力求创造出个性品质。从当前初中语文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创新性“事物”的描写必将会对学生的精神层面产生强烈的震撼,也在学生的心灵深处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语文教师要将这些创新性素材运用到教学中,找准时机对学生开展创新性教育,中学生的创新性品质也就得以形成。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中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学生心中,老师是最有感召力的,所以教师是否具有创新性个性品质,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创新性个性品质的形成及发展。

七、多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1.拓展语文教学的范围,扩大学生的实践空间语文课堂上如果只是对学生每天做思维训练,并且不让学生接触外界,就会使学生完全失去自己的思维空间。为此,只有不断扩大学生的活动空间,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此时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跃起来。总之,要做好语文教学工作,就要既立足于课堂,更要走出课堂,走进更广阔的天地。语文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掌握更多方面的知识,知识丰富了,情感也就丰富了,推动语文教学回归到生活中,学生也能在生活实践中更全面地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

2.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才能学生应该多关注社会,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是学生创新能力得到提高的有效办法。可以多通过一些不同的方式,如:报告会、展览会、游览、访问等去引导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生活,培养学生的拼搏、创造精神。与此同时,还要让学生关注社会、思考人生,对未来有个美好的憧憬。总之,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充实课本知识,训练语言实际操作能力,极大地提高语文创新能力。

3.多开展语文活动,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在活动中提高语文活动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将课前、课尾时间利用起来,安排学生自我训练,要保持持续不间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每天都开展一些辅助性的课堂活动,如:在课前进行几分钟的朗诵、演讲或者名句欣赏。在设计课堂活动时,要以教材为本,对学生进行迁移训练。在对课文内容做总结时,依旧离不开迁移训练。语文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单元内容做一些专题讨论,让学生能积极参与进来。此外,教师还要给学生推荐一些报刊杂志,鼓励大家多读书,再做好读书笔记,如:摘抄、日记、随笔等。班级内部应多开展辩论会、阅读欣赏、读书笔记评比、手抄报展评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并发挥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

作者:李琨 单位:哈尔滨市第四十七中学

参考文献:

[1]张丹,李志斌.中学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分析[J].新课程(教研),2015(6).

[2]冯彩霞,周璐.浅谈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技巧及创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5(10).

[3]林爱东.关于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探讨[J].吉林教育,2016(12).

[4]王梅芳.初中语文教学创新的若干方法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