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创新教育探讨
时间:2022-12-12 09:37:08
导语:中学语文创新教育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在语文学科教育过程中,开展创新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能力。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终极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创造型人才。一个人的学生时代,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主阵地是课堂。在课堂上如何将创新素质的培养寓与课堂教学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由原来的那种教师讲、学生记的“填鸭式”的灌输模式教学,转变为开放型、多渠道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式模式教学,使学生从教师的“要我学”中走出来,步入自己“我要学”的殿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1放飞学生个性,语文课堂更精彩
“新课程”要求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明确为语文课堂资源,拓宽了语文课堂教学和运用的领域。成就语文课堂教学的精彩的关键,是在课堂教学上始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放飞学生个性,激活学生的思维。如《三峡》一文以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三峡的雄奇秀丽。虽然通过朗读和听读,形象的描述能带动学生情感的体验,但这毕竟只是被动欣赏。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注意充分放飞学生个性,运用多种手段,设置一个整体情境,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自主地进行体验、探索。首先,让学生先熟悉课文,然后,边放录像带,边让学生一个个上台来,以小导游、小解说员身份,带领大家一起畅游三峡。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获得亲身体验,使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到文中描写的意境中。对文章的理解,不仅有具体可感的形象,有自身情感的体验,而且由表及里对文章的内容也有了很深的体会。在一番番口若悬河的讲解中,不乏其文辞优美的,也不乏其细节补充、故事穿插的。使教者充满激情,使学者心明眼亮。因此,一从情境中走出来,他们便展开了富有创造性的讨论,而这些创造性是基于课文,又高于课文的。在这里课堂成了表演的舞台,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也得到了充分体现。这是我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方面走出的可喜的一步。
2探讨对话教学,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
对话教学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通过教材实现思想交流的对话过程。对话教学是语文课堂教育营造良好教学环境的基础。语文教学中的“对话教学”正式对当代社会生活对话精神呼唤的回应,它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对话教学具有民主平等的特性,它为语文教育的创新奠定了情感基础。师生们在传播知识信息的同时也传播着情感信息,进行着心灵的交流、思想的碰撞。教师心中有学生,把学生看成是伙伴;学生心中有老师,把教师当成可以信赖的长辈和朋友。师生交流,教师是对话教学的首席。要实现师生互动,首先要创设一个民主、平等、真诚、信任的互动氛围。学生不仅有机会说话,而且与教师互动共同决定着交流的形式和内容。在与学生交流中,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更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
3合作探究,培养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思维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显得重要,未来的创新人才不仅要会讲,而且要善于与人合作。语文教学要十分重视主体间的互动关系,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彼此对话,相互交流,通过学生个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生发出智慧的火花。语文学习是一个富有个性的自主学习行为,感知、理解、领悟,无不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在课堂上,教师不但要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更要集合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多种合作的形式,如同桌互问式、小组讨论式等。在分组学习交流中,教师可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讨论中进行多向思维,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和发散性,在合作学习的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创新思维基于实验,但始于问题。实践证明,有意识地创设某些问题的情境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好方法。
4结语
总之,推陈创新、善于创新、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开展创新教育,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作为语文教学,其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间交流互动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要在教学中让语文课“活”起来,甚至“动”起来,教师就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为他们提供充分地从事语文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得到充分发展,让语文课变成学生的舞台。在这舞台上,他们主动学习,解决问题,获得知识,无形之中就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作为教师要迅速转变观念,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自信心,提高教学艺术,培养和造就出大批具有浓厚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宣照秋 单位:吉林省榆树市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王翠玲.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探索[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01).
[2]袁金华.课堂教学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13).
- 上一篇:创新教育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
- 下一篇:小学音乐教学中创新教育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