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综合性大学课外创新教育体系探索
时间:2022-01-22 10:11:42
导语:地方综合性大学课外创新教育体系探索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课外创新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构建富有地方综合性大学特色的课外创新教育体系,不仅是一项全新的探索,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构建课外创新教育体系的研究以地方综合性大学——江汉大学探索课外创新教育体系的实践为例,介绍了课外创新教育体系的构建,包括学科竞赛类、科研训练类、综合技能类、专业实践类、创业教育类五个方面,以及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赋予的课外创新学分,同时阐述了落实工作的措施保障。
[关键词]地方综合性大学;江汉大学;创新教育;课外创新教育体系;课外创新学
创新性人才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高等学校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负着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使命。早在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指出,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2014年6月9日,在出席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开幕会发表讲话,再次强调:“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战略是新常态的经济增长形势下的国家重大战略,也是未来中国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强大学创新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完善大学生课外创新教育体系,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多年来,江汉大学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线,围绕“应用性、创新性、国际性”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建立课外与课内相融合,多学科、多专业相联系且贯穿本科全过程的课外创新教育培养体系,打造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一、课外创新教育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创新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创新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不是研究型大学的专利,地方综合性大学开展课外创新教育,能有力地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与实践能力的提升。
(1)创新教育能有利于大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精神是具有推崇创新、追求卓越的强烈意识和积极探索、思变求异的心理意识,是一种对传统理论知识敢于怀疑、大胆探索的创造欲望和开拓精神。没有对未知事物的敏感和好奇心,没有对新知识执著的探究兴趣,没有追求新发现和新发明百折不挠的毅力和意志,没有对新事物价值的准确认识,就不可能有创新。创新教育要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指导学生对未知知识领域大胆探索,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育成为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创造能力的源泉。
(2)创新教育有利于增进大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拓展知识视野。有了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大学生在参加课外创新教育活动中,能自觉地结合本领域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激发自我创新潜能。尤其在参加科学研究训练项目和学科竞赛时,多专业学生在一起相互学习与交流,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才能获得成功。参加课外创新教育活动,大学生不仅明确课堂理论知识的作用,学以致用地巩固课内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还主动学习相关其他学科的基础知识,拓宽知识结构,对基础理论的学习有了新的认识。
(3)创新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大胆实践,提高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创新活动中表现出的思维能力及各种技能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协作能力等。江汉大学在落实应用性和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中,通过课外创新教育活动,让学生可充分地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用所学知识和理论,不拘泥原有习惯思维和固定形式进行学习、训练、实验、研究,将动手操作和实践领悟相结合,把所学知识真正消化吸收,内化为自身的能力,把设想、创造、发明变成现实,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发展。
(4)创新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各学科之间越来越显现出融合、交叉、综合等特点,因此不同学科背景的人相互交流与沟通,精诚团结与合作就十分重要。通过大学生课外创新教育活动,为完成一项共同的学科竞赛或科学研究项目,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学生,学会了相互沟通,取长补短,分工合作,以集体荣誉为重,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得到了培养。
二、构建课外创新教育体系
为了满足学生素质教育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学校全面推行学分制教学改革,逐渐减少课内讲授学时,加强大学生课外创新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构建了具有多样性、可操作性和开放性特点的课外创新教育体系,包括学科竞赛类、科研训练类、综合技能类、专业实践类、创业教育类五个方面,赋予上述创新教育活动“课外创新学分”,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至少完成5学分,其中科研训练类至少2学分,创业训练类至少1学分。
(1)学科竞赛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引导学生通过完成竞赛任务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及研究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系列化活动。将学科竞赛内容向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转化,通过学科竞赛的检验,从而丰富及完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切实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学校将学科竞赛进行分类管理,对教育主管部门(教育部、省教育厅)主办赛事认真组织,广泛宣传、鼓励学院或学生积极积极参加;对课程教指委和学科学会以及行业协会主办的赛事,听取相关学院的意见,积极支持参加专业结合紧,参与面广,影响面大的赛事;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每年主办多种校内学科竞赛,如书法大赛(钢笔字、毛笔字和粉笔字)、百科知识竞赛等。根据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训练情况以及获得竞赛名次,按照赛事等级分别给予“课外创新学分”0.5-4学分。
(2)开展科研训练是使大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手段,是学生创新能力的直接体现。通过科研训练使其树立良好的科学研究意识,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和独立探索的精神,增加理论视野和科学知识,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途径和方法。通过科研训练培养大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善于沟通的技巧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使高校真正肩负起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学校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活动,或者在教师的指导下申报国家级、省市级以及学校大学生创新训练(科学研究)项目,根据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公开发表的著作、论文、专利、作品以及参加教师科研项目的具体工作,按照发表的论文级别、作品的水平,专利的类别,参加科研训练的时间和在项目中所起的作用分别给予“课外创新学分”0.5-4学分。
(3)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不断培养和提高自我外国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语言沟通与表达能力等与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综合技能。学校在湖北省教育考试院的领导下统一组织全国大学生四、六级外语考试、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普通话水平测试、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对于通过考试取得合格证书或者等级证书的学生给予“课外创新学分”1-2学分。
(4)专业实践是指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参与专业生产和管理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观察和感知社会、训练操作技能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学生将本专业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通过专业的生产实践,进一步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逐渐培养学生的操作机能和创新精神。学校各学院结合专业设置了“研究型开放实验”、专业实训、社会(企业)调查等多项课外专业实践内容,根据学生参与的程度给予“课外创新学分”0.5-1学分。同时学校根据湖北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职业鉴定指导中心的要求,积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或兴趣爱好,参加相应职业技能的培训和职业资格的鉴定测试,对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给予“课外创新学分”1学分。
(5)创业教育实际上是创新教育在职业发展教育上的体现。开展创业教育应在创业观念、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心理素养等方面全面推进。国际劳工组织KAB项目协调人、创业教育专家克劳斯亦表示,在大学生中推行创业教育,并不意味着让大学生毕业后都去创业,而是在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树立宽泛创业教育观念,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开创个性的品德,为学生踏入社会创造性地工作甚至自主创业奠定扎实的基础。学校大力加强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开设创业理论、创业管理、创业实务等讲座,组织学生参加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主办的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各类创业项目赛事活动,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国家和省市级创业训练项目以及学校设立创业训练与实践计划。对于参加学校“创业营”和创业讲座学习达到一定次数的学生给予“课外创新学分”1学分;对于获得创业大赛奖项的学生分别学生给予“课外创新学分”1-5学分;对于成立创业公司或者获得风险投资基金的学生给予“课外创新学分”4学分。
三、课外创新教育的保障措施
大学生课外创新教育活动在培养创新性、应用性人才方面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和全社会的重视。做好大学生课外创新教育工作,要充分发挥广大师生的积极性,更新教育观念,上下重视、全员育人,制定积极开展大学生课外创新教育活动的保障措施。
(1)改革观念,认识到位,高度重视大学生课外创新教育活动。学校通过强化“立德、致用、兼容、创新”的教育理念,大力宣传大学生课外创新教育活动在培养创新性、应用性人才的积极作用,按照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要求,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转变教育理念,促进学科知识与创新精神有机融合,把鼓励、支持、组织大学生参与课外创新教育活动作为大学生成才的重要环节和载体。学校坚持育人为本,深入开展大学生课外创新教育活动,充分体现“创新性、应用性、国际性”人才培养目标。
(2)组织得力,措施到位,各部门多方位,多层次促进课外创新教育活动。大学生课外创新教育活动是涉及教学、科研以及学生管理等部门,反映在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等多方面,必须建立适应学生课外创新教育活动开展的组织体制,明确各有关部门在学生课外创新教育活动中的职责,充分利用全校的各方面的力量,促进学生课外创新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教务处牵头构建课外创新教育体系,制定相关政策,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科研活动和学科竞赛;学生处、校团委负责大学生学术社团和创业训练项目的管理,积极开展“校园文化节”;校友基金管理委员拨付专款积极支持大学生创新训练与创业训练项目。各学院负责大学生课外创新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组织教师指导大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创业项目申报和实施。正是这种机制的高效运转,保证了我校课外创新教育活动持续开展,结出硕果。
(3)科学评价,激励到位,保护参与学生、教师和相关部门的积极性。科学的评价体系可以激发老师和学生参加课外创新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也能促进相关部门的工作。目前,学校已经建立起了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大学生课外创新教育活动评价体系,建立了相应指导教师、学生、院系以及职能部门的有效激励机制。对参与课外创新教育活动的指导教师给予相应工作量记载,对优秀指导教师给予奖励,并在教师教学业务考核和职称评定中予以体现。对参加课外创新教育活动的学生,教务处建立了“大学生课外创新教育学分管理系统”,按照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的学科竞赛类、科研训练类、综合技能类、专业实践类、创业训练类五个方面,学生如实申报在课外创新教育活动中取得的成绩,提供原始支撑材料,学院审核通过后给予相应的“课外创新教育学分”。对学院和相关职能部门,在制定年度目标管理考核机制中,将学生和教师在课外创新教育活动中取得的总成绩纳入考核体系。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一种思维方式,关键在于发挥人的主体性去寻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课外创新教育活动,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教育理念,视学生为一个有目的、能够选择自己行为并从中得到满足的人。在大学生课外创新教育活动中,学生不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求知者、实践活动的参与者、未知世界的探索者,而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得以挖掘、培养、延续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邴浩.高校课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北京教育•德育,2014(4):27-29.
[2]张叶子,赵康.学分制下引入创新学分,加强创新教育的研究与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4):12-14.
[3]周志强,袁泉.大学生课外创新实践教育的现实困境与理念重构[J].现代教育管理,2013(5):91-94.
[4]刘允,张雅芳,于华.构筑课外创新教育体系,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70-73.
[5]马国艳,王金萍.大学生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体系构建与实施策略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97-99.
[6]刘献君.创新教育理念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9(1):18-20.
[7]郑家茂,潘晓卉.大学创新教育呼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突破[J].江苏高教,2008(1):83-85.
[8]范纯琍.对高校创新教育的内涵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7):110-112.
作者:钟守昌 吴瑰 丁玲 吴莉 钟佳艺 单位:江汉大学教务处 江汉大学教育学院
- 上一篇:工作室模式下的服装设计创新教育研究
- 下一篇:中专电子技术专业实施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