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下管理者就业能力分析
时间:2022-06-14 02:56:06
导语:创新教育下管理者就业能力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是开展创新活动的前提。只有在强烈创新意识引导下,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能。因此,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重点是培养推崇创新、追求创新、求新求变、积极探索的精神。
2.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能帮助掌握科学的创新方法,顺利开展创新活动。创新思维是以独特性和新颖性为目标的思维活动。主要表现在:思维的流畅性,即能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设想,对一个问题有多种多样的思路;思维的变通性,即能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及时调整自己或别人已有的设想;思维的独特性或新颖性,即能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有新意。
3.创新能力的培养
要完善理论知识,构建创新知识结构,体现“扎实”、“广博”、“前沿”、“综合”。没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创新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注重培养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信息加工能力、动手能力或操作能力、开拓新领域的能力、将创新知识转化为新成果的能力,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方法进行发明创造。
4.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
创新过程不仅仅是一种智力活动过程,还包括许多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对创新活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能激发创新意识,而且能促使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更好地发挥和运用。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重点是培养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务实的作风、无畏的胆识、坚强的意志、丰富的情感和浓厚的兴趣等。
(一)实践活动形式化动手意识不强
创新实践基地是把课堂上学到的创新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主要平台,同时,也是培养管理者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方面,由于各创新班对管理者创新教育的认识与重视程度有所不同,因此,管理者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也参差不齐;另一方面,由于受到管理者创新教育资金以及相关扶持政策等因素的限制。
(二)教育条件有限,受益面不够广
缺乏深层次思考和另辟蹊径的学习能力,考虑和处理问题没有新意,缺乏创新意识、创造的欲望、探索问题的韧性,思维方式缺乏个性,表现出极强的趋同性,逆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水平较低。教育在我国已经进入到大众化阶段,但绝大多数创新班教师配备不足,很多创新班连基本的教学授课任务都略显捉襟见肘,在这种情况下,谈创新班创新教育的快速发展,本身就不符合实际情况。很多创新班硬件设施缺乏,创新班自身科研经费不足,种种限制直接造成创新教育收益面不够广,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实质的培养和锻炼,有些地区甚至出现创新能力下降现象,作为承担创新教育重任的创新班,特别是地方创新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教学体制不完善,师生互动性不强
很多创新班开展创新教育,就是把创新教育片面理解为开设几门创新课程、开展几次科技活动,忽视教师和各门课程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地方创新班普遍认为,管理者创新教育只是管理者就业指导工作的一部分,绝大多数创新班对创新教育的关注程度不高。一些创新班开设了一门管理者创新教育课程,一些创新班的管理者创新教育只涉及到第二课堂,开展管理者创新教育的广度与深度明显欠缺。当前,很多地方创新班对管理者创新教育的教学目标以及实施过程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教师对管理者创新教育认识不充分,他们大多认为,管理者的首要任务是学好专业知识,而专业教师的任务是传授相关的专业知识。大多数地方创新班的管理者创新教育课程设置零乱,各自为政的情况严重,缺乏统一的创新课程体系,给管理者创新教育的开展和普及带来很大的局限性。
三、创新教育下的管理者就业能力提升策略
(一)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研究活动
目前,这种类型的创新教育活动,在中国教育部为推动创新人才培养开展的“国家大管理者创新性实验计划”的推动下正蓬勃发展。该计划主要面向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和一部分有较强行业背景与特色的地方大学。其目的是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调动管理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管理者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管理者的创新实践能力,其形式是资助全国在校本科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其内容是作为国家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唯一直接面向大学本科管理者的国家级研究项目。
(二)完善创新教育的课程体系
我国现行的教育课程设置的基本特称主要是:以“传授知识”为导向。大学作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从一开始就以普通教育为模式、以传播一般性或基础性为己任。教育课程是一个内容广泛,融成一体的基础知识体系,是以理智能力训练为取向的普通教育。高校课程设置必须有利于管理者的全面发展。应综合这两个方面,改革课程设置,设立更适合创新的课程学习。可将课程学习内容分为专门的创新教育基础性课程和融入了创新各方面理念的各专业学科课程两个方面。
(三)进一步改革教学管理制度
选择学习进程的自由,即允许管理者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其他实际情况,在一定的范围内,自主决定修读课程的时间、顺序和完成大学学业的时间。这是管理者之间存在的能力差异和对自己未来几年的安排不同所产生的客观要求。选择修读课的自由。管理者的兴趣、爱好和大学毕业后的打算不同,决定了他们对同一门课程感兴趣的程度也不一样。因此,在保证管理者掌握最基本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应给予管理者更大的自由选课空间。目前,许多学校已逐步加大了选修课的比例,但与满足管理者个性化发展的需要相比,还存在较大差异,必修课比例仍然过高,课程之间内容交叉或重复现象比较普遍,管理者自己支配的时间太少。因此,要尽量减少必修课比例,使更多课程成为管理者可以自由选择的对象。
作者:丁玲 刘璐 单位: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上一篇: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与探索
- 下一篇:青年教师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精品范文
9创新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