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教育培训探析
时间:2022-08-21 10:51:38
导语:成人教育培训探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世界各国工业化的必然阶段是人口城镇化的聚集,衡量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是城市化水平,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必然历程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的转变———城市化,是社会经济结构变革的必然结果。如今,世界城镇化率平均在50%以上。2014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4.77%;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6.1%。而世界城镇化率为54.9%,半数以上人口居住在城市。预计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0%;203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70%[1]。2014年,我国农民工总量约为2.74亿人,30岁以下农民工总量约占33.7%,40岁以下农民工总量约占56.5%[2],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市谋生,成为城市中的“新市民”。作为新市民的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城镇化的主要群体。作为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引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抓手、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社会进步的必然,城镇化建设与发展亟需新市民做出重要贡献。健全新市民教育培训体系,增强新市民教育培训时效性,提高新市民自身素质,构建科学的新市民教育培训评价体系,是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工作。与传统农民不同的是,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诞生的新市民已经脱离原有的农业劳动形态,游离于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之间,以“暂住证”等凭证处于身份过渡状态,从事第二、三产业生产经营活动,在生活观念、价值观念上已不同于传统农民,将农村与城市文化交融并传递。
一、新市民城市归属感建构阻碍因素分析
就社会发展看,文化认同的形成,需要社会全体成员形成共同的社会价值、发展目标,这也是社会发展的精神基石。而城市认同是文化认同的一个分支,与特定的城市及该城市生活背景息息相关,体现了城市思想文化建设成果[3]。因此,培育新市民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是实现其身份归属感的必要环节,决定着城市发展潜力。新市民融入城市的必要环节是科学文化素质提升。只有转变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从而提高综合素质,才能符合城市文化需求。伴随撤村建居等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民生活档次提高,然而文化生活的匮乏影响了新市民的城市归属感。加之,城市社交方式复杂,新市民社交方式简单,淳朴的感情关系趋向性明显,社会交往主要局限为地域和亲情。加之,由于新市民职业技能、创业技能还需提高,新市民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融入城市力不从心,职业转变困难。上述原因导致失地农民虽然住进城市,基本过着城市生活,但适应城市社交圈仍需要磨合期,城市归属感缺乏。新市民城市融入归属感建构阻碍因素主要表现为:从制度因素看,一些制度因素将居民群体划分为本地居民和外来人口,新市民易成为城市边缘群体;从心理因素看,新市民处于缺乏心理依恋感和文化归属感;从交往圈看,由于职业局限与居住方式,新市民与外界交流仅限于工作,缺乏情感上的交流,容易导致新市民不能融入城市主流文化,使其成为介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文化边缘人”;从文化融入感看,社会存在、发展的精神基础是社会成员价值观、文化认同感的形成,城市归属感从属于文化认同,身份归属感认同的标志是当代形态的文化认同,新市民对城市文化的认同决定着城市发展的潜力。城市张扬的现代文化震荡给新市民带来了巨大冲击,他们需要建构现代文化和价值观,建构文化的程度直接影响了城市归属感程度的高低。
二、新市民教育培训存在问题
从培训主体看,新市民教育培训实施主体为政府、培训机构、用人单位、社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财政资金压力,新市民教育培训资金投入往往不足,对外来人口接纳积极性不高,对新市民教育培训规划力度不够,对培训机构培训引导和激励欠缺。培训机构以盈利为目的,由于新市民对象的特殊性,培训费用标准较低,而社会提供的培训经费杯水车薪,利润空间小,导致社会培训机构热情不足,直接引发教育培训内容陈旧、培训模式单一、培训质量较低,“叫好不叫座”现象凸显。虽然用人单位对新市民教育培训责任义不容辞,但由于用人单位对新市民教育培训工作认识不足,对新市民情感、身份转变心态变化认识不足,加之新市民流动性较高,出于利益最大化考虑,培训机构对教育培训成本考虑过多,不愿意“为他人做嫁衣裳”。就社区而言,社区作为新市民在城市生活的地域空间,良好的社区教育环境可以在业余时间为新市民与城市居民之间搭建互动交流平台,帮助新市民建立城市归属感。但目前,社区教育培训在教育培训中呈现缺位现象,社区教育仍局限在服务老年和青少年休闲生活,社区教育功能与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从目前新市民教育情况看,新市民参与教育积极性弱,源于多数新市民忙于生计,很少有接受教育的时间,直接导致接受教育的愿望较低。就教育培训课程而言,政府推出的新市民教育培训课程陈旧单一,课程体系不完整,多采用正规教育的课程设置,没有针对新市民实际需求加以论证和改进。培训机构推出的课程相较于政府推出的培训课程实用度强,但多数新市民由于不愿意支付费用或认为费用标准贵,而不愿意参加学习。少数参加教育培训的新市民关注的是学历教育,目的是职业发展,由于要同时兼顾家庭和学习,周末上课时间较少,学历教育形式化严重。另外,由于新市民在角色转变过程中,没有理智地认清自身发展,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导致教育培训参与度不高。这需要依靠政府科学合理有效的引导,使新市民能够了解自己的现状,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文化素质的提升是新市民面临的挑战,只有文化素质的提升才会引起文化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转变,从而融入城市文化。成人教育学家普士顿和哈蒙德指出:“成人学习者的生活控制和管理,有助于他们自尊的改进、社会关系的发展。”成人教育不仅教会新市民知识,还能促进新市民学习能力提升、社会竞争能力提升,激励其思考,激发起学习,提高现代社会城市融入能力和社会竞争潜力,从而真正实现新市民的市民化。著名终身教育论者埃德加•富尔指出:“人生存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学习过程。”[4]适应变迁社会,获得自身更好的生存发展,在青少年初级社会化后,必须持续不断学习新知识、技能,才能实现成人持续社会化。成人教育具有维护社会安定和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双重功能。成人教育应发挥教育的辐射作用,帮助新市民顺利实现身份转变和过渡,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综观国外(韩国、美国、法国)新市民教育成功之处主要体现为:一是新市民教育培训法制健全。统筹规划,齐抓共管,出台系列政策法规,奠定了新市民教育培训地位,明确各级机构职责和分工,加强新市民教育培训工作。二是建立新市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将新市民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制定培训经费管理及拨付制度,各级部门按照拨付比例,积极拓宽社会融资渠道,特别是企业教育投资力度,用于新市民教育培训,力争做到“多赢”。三是建构可行的新市民教育培训模式。教育内容更注重可行性,教育模式上不再局限于“教师授课、学生听课”,借助远程教育网络利用慕课、微课等开放性教育教学手段。四是建立多方参评的评价系统。政府建立新市民教学效果评价体系,通过设立准入制度、定期评估制度、反馈制度,让各级利益主体具有发言权,使培训效果具有可观测性、可考核性[5]。针对我国新市民成人教育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外新市民教育成功经验。我国新市民成人教育培训应注重以下几点:一是适时调整成人教育政策,促进新市民身份认同。政策制定与出台要紧跟时展,成人教育要服务社会功能,必须通过政策扶持。以美国移民教育政策为例,美国强化移民公民教育、对移民的管理,源于政策放宽,美国政策的制定迎合了社会发展的需要[5]。新市民身份转变,是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对社会安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制定成人教育政策过程中,应考虑时展需要,顺应时展需求,注重文化传承,注重政策制定的有序性、衔接性、连贯性,出台系列成人学习法律条文,重视新市民文化建设,建立资金保障制度,保障新市民心理健康、职业技术培育等成人教育活动的开展。二是成人教育机构要论证新市民实际需求,促进新市民角色转变,帮助新市民尽快适应新工作和生活环境,逐渐改变认知、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学会调节情绪,培育积极乐观上进的心态,学习新技能,努力从职业能力、文化素养等方面提升自己,尽快适应城市生活。三是成人教育重点应是新市民角色转换引发的心理冲突。成人教育应将对新市民身份转换所引发的心理冲突作为教学重点,通过认知改变,重点解决新市民的生存危机、心理安全感、工作挫折感缺失,提高新市民的城市归属感,引导新市民主动吸纳城市文明,主动融入城市生活,抑制心理边缘化。四是成人教育应注重“学习圈”的构建。利用新市民地缘集中性特点,构建不同层次、不同对象的“学习圈”,将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目标相同的新市民结合为一个群体,通过合作学习、沟通和交流等非正式学习途径,掌握新市民学习需求,遵循“广覆盖、多层次、社会化”原则,让具有“共同爱好”“共同学习需求”的学习者形成微学习组织,通过隐形教育使“学习圈”中的新市民成员们在成人教育引领下进行角色转换。通过“学习圈”交流互动,破解城乡居民之间的误会与隔膜。五是成人教育内容应求同存异,尊重文化差异。成人教育教学内容应尊重新市民文化生活习惯和价值观,求同存异,保留新市民优秀文化基因,发挥教育的积极性,通过文化构建激发新市民积极性,帮助新市民熟悉工业化、社会化的必然结果———职业分工,了解法律法规、约定俗成习惯,具有遵纪守法及依法办事的法制观点,改变不文明的陋习,具备城市人际交往礼仪。因此,成人教育师资应以开放包容心态看待新市民身上体现的生活系数和价值观,正确评估新市民对原有文化的坚持度,在教学组织上多采用探讨形式引导新市民探讨生活文化习俗,引导新市民正确评价自身文化。
作者:林韬琦 蔡玲丽
参考文献:
[1]桂诚.新市民教育培训实效性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6,(4).
[2]刘岩.成人教育建构“新市民”城市归属感作用机制研究[J].成人教育,2014,(10).
[3]郭凌雁.网络时代新市民适应性教育变革的新思路[J].中国成人教育,2016,(10).
[4]汤海明.“城市新市民”社区成人教育势在必行———基于继续社会化的社会学视角[J].成人教育,2014,(6).
[5]金雷杰.宁波地区新市民参与成人教育活动的动机与应对策略[J].教育管理与实践,2016,(4).
- 上一篇:慕课与微课在成人教育中的应用
- 下一篇:互联网时代成人教育策略分析